■ 季自力 李大光
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強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推進現代邊海空防建設。”這是實現黨在新時代強軍目標的戰略要求,事關保障打贏未來戰爭。面對強國強軍的時代要求、面對國家安全的嚴峻形勢、面對現實存在的戰爭風險,我們必須把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擺在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努力在新的起點上推動國防建設向高質量發展。
中國國防白皮書明確向國際社會表明,中國堅持平戰結合、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方針,加強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提高國防動員能力,增強國防實力。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回望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特別是新中國發展的70 多年的國防建設歷史,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一直是我們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堅強后盾。
如今,我國發展已經進入新時代,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依然是我們塑造安全態勢、遏控危機沖突、打贏局部戰爭的力量所在、根基所在、底氣所在。首先,加強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是奮力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內在要求。當前,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正處在提質增效的關鍵階段,必須緊盯科技之變、戰爭之變、對手之變,積極適應信息化智能化戰爭特點規律,轉變動員理念,優化動員模式,提升動員能力,創新動員手段,在強軍興軍的偉大征程中交出合格答卷。其次,加強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是打造強大戰略威懾力量體系的重要舉措。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和周邊形勢,必須把備戰與止戰、威懾與實戰統一起來,不斷壯大戰略力量,綜合運用包括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在內的多種戰略手段,構建起有效懾敵制敵的戰略力量體系。再有,加強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是運籌打好新時代人民戰爭的必然選擇。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作為人民戰爭的重要組織形式和基礎依托,在打贏新時代人民戰爭中重任在肩、責無旁貸,必須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發揮自身獨特功能,加強黨政軍民一體聯動,高效能聚合全域優勢資源,全方位激活國家戰爭潛力,匯集起人民戰爭的磅礴偉力,形成壓倒一切敵人的優勢勝勢。此外,加強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是加強軍事力量常態化多樣化運用的現實需要。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正處于由大向強、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將不斷涌現,打造一支建在當地、抓在手中、用在關鍵的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必將在未來軍事斗爭中發揮更大作用。
堅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強軍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會議精神,持續推動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高質量發展,更好融入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是新時代新征程上奮力譜寫強軍興軍與地方建設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
中國加強國防動員建設的根本目標,是建立健全與國防安全需要相適應、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與突發事件應急機制相銜接的國防動員體系,增強國防動員能力。新時代,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應緊緊圍繞國家安全和軍事斗爭準備現實需要,進一步優化動員體制、深化提升動員理論研究、創新動員模式、拓寬動員領域,努力夯實推進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高質量發展的根基,推動國防動員工作全面發展。
一是以深化改革推進新時代動員體制進一步優化。目前,國家國防動員委員會設有人民武裝動員、國民經濟動員、人民防空、交通戰備和國防教育等辦事機構,軍區和地方各級國防動員委員會設立相應辦事機構。當前,要進一步理順國防動員平時領導管理和戰時組織指揮關系,打造上下貫通、橫向聯通、機制完善、運轉高效的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體系。要著眼應急應戰需要,建立與國家四級應急響應機制相銜接、與軍隊等級戰備制度相適應的國防動員分級響應制度,使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更好地與聯合作戰體系相融合、與國家應急體系相接軌。
二是以高端戰爭牽引新時代動員理論進一步深化和提升。在智能化時代背景下,未來戰爭將是一場在多維空間展開的,以全縱深、高強度、新技術為主要特征的智能化高端戰爭。要深入研究智能高端戰爭本質特征、制勝機理,準確把握高端戰爭對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提出的新需求新要求。要加快高新產業發展步伐,加大高新技術領域軍地協作力度,進一步厚植支撐打贏智能高端戰爭的國防潛力。要加大動員信息網絡體系和信息化智能化指揮手段建設,加強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實案化準備、實戰化訓練,進一步提升平戰結合、全域遂行、精確高效的國防動員能力。
三是以創新動員模式進一步提升應急應戰能力水平。當前,戰爭形態正在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加速演進。國防動員必須從過去那種單純追求數量規模的概略性模糊化動員模式,轉變為更加強調質量效益的多域聚優動員模式。后備力量必須從人力支前、物資支前,向智力擁軍、科技擁軍轉變。要加大信息化智能化手段開發運用,依托軍隊信息網絡體系,有機整合動員主體、潛力資源和保障對象,通過即時感知動員需求、精準掌握動員潛力、智能分配動員任務、機敏調控動員行動,實現軍地一體即時聯動、潛力高效轉化運用、力量快速參戰援戰,切實提升動員的費效比和對作戰的貢獻率。要完善計劃方案體系,抓好動員力量編建,強化軍地需求對接,組織開展全系統、全要素聯合訓練演練,抓準抓細指揮關系、交接方法、力量運用等,全面提升支援保障能力。
四是加強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信息化建設。當前,國防動員系統信息化建設相對滯后,與兵力動員精確組織、裝備物資精確準備、支援保障精確實施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應充分運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主動與地方接軌共建“智慧動員”平臺,整合建設政治經濟動員、兵力征集征召、后備力量建設、軍民資源共享等模塊,精準保障應戰應急需求。要立足于后備力量的實際,實行軍民結合,民為軍用,充分利用地方的高科技力量,依托地方軍民通用的裝備,編組專業技術分隊,訓練、儲備適應信息化戰爭需要的后備兵員。
五是突出新興領域進一步提高新域新質動員能力。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軍事革命的迅猛發展,太空、極地、深海、網絡、無人等新域新質力量發展步伐加快、效能日益顯現,已成為大國競爭的焦點、制勝未來的關鍵點和軍隊戰斗力新的增長點。要深刻把握未來戰爭發展大勢,積極推動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向新興領域拓展、向新質力量聚焦,通過功能融合、智能改造、戰法創新,充分挖掘新域新質潛力資源,綜合集成高新尖端技術,培塑轉化優質動員能力,把先進的科技力轉化為支援保障打贏的戰斗力,有效提升非對稱制衡效果,助力奪取戰略博弈主動權。
六是與時俱進努力推動國防動員工作全面發展。首先,要自覺把“走在前列”貫穿全過程各方面,在兵員征集、國防教育、基層建設等方面展現新作為,全力打造新時代黨管國防動員示范地。要抓住數字化改革機遇,以“全過程、全鏈條、全覆蓋”服務為目標,進一步抓好雙擁工作,持續營造“民擁軍、軍愛民”的濃厚氛圍,不斷鞏固發展軍政軍民團結良好局面。其次,要盡心盡責抓備戰訓練。時刻繃緊備戰打仗思想之弦,牢記職責使命,強化憂患意識,練強指揮能力、練好戰斗本領、練硬戰斗作風,加快形成現代作戰體系和能力,確保一旦有事能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贏。此外,要用情用力抓軍民融合。各地各部門要全力維護軍人軍屬合法權益,深化軍地資源共建共享,加快構建軍民融合發展格局。廣大民兵要積極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主動參與疫情防控、搶險救災、應急維穩等重要工作,奮力在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中當先鋒、作表率。
進入21 世紀以來,國家遵循統一領導、全民參與、長期準備、重點建設、統籌兼顧、有序高效的原則,把國防動員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之中,快速動員、平戰轉換、持續保障、綜合防護能力逐步提升。新時代,推動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必須著眼強國強軍和打贏未來戰爭需要,始終扭住影響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的根本性全局性問題緊抓不放,持續在黨管武裝、法規建設、同步發展和全面貫徹上下功夫使長勁,推動新時代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高質量發展。
第一,堅持黨管武裝的原則,從嚴從實落實黨對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的集中統一領導。黨管武裝是我黨我軍在長期革命與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光榮傳統,是黨對軍隊絕對領導根本原則在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中的貫徹和體現,無論時代如何發展,都必須始終堅持。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涉及軍地雙方,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主要依靠地方,推進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高質量發展,重要的一條是從嚴從實堅持和落實黨管武裝,把黨管武裝工作納入各級領導干部績效考評體系,增強他們抓武裝工作的主動性。要規范制度執行,完善相關機制,確保落地落實。要健全國防后備力量中黨的組織,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規范和落實組織生活制度,確保絕對忠誠、絕對純潔、絕對可靠。要著眼時代發展,建立健全非公有制企業落實黨管武裝的制度措施,確保民兵組織建到哪里,黨管武裝工作就跟進和拓展到哪里。各地各部門特別是武裝系統要全面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強軍思想,把黨管武裝工作融入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現代化建設大局中,高水平推進我國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奮力開創黨管武裝工作新局面。
第二,完善國防法規制度體系,推進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法治化。國防法規是用來規范和調節國家、集體和個人因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而產生的權利義務關系,完備的法規制度是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順利實施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堅持把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納入法制軌道,既是落實全面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時代提升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質效的基本保證。應著眼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按照系統設計、滿足急需、逐步完善的原則,修改完善國防動員法等法規,搞好配套法規建設。要以法治中國建設為契機,抓緊清理與新時代新要求不相適應的動員法規,做好現有動員法規的“立、改、廢、釋”工作,盡快構建起以《國防法》《國防動員法》為主干,以相關地方性、行業性法規規章為補充,系統完備、銜接配套、操作性強的動員法規制度體系。按照細化上級、修改現有、制定急需的原則,逐步制定完善相應的地方性法規,使其更具可操作性。重點依據國防動員法、兵役法等,制定地方綜合性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法規,從宏觀上確定省市縣各級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的目標、要求和各級職能部門的職責,明確各系統、各地區、各部門、企事業單位、公民的職責和義務。出臺急需配套措施。區分輕重緩急,制定頒布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專門的法規措施,如“戰爭動員潛力調查條例”“軍地通用專業技術人才登(統)記辦法”等,研究解決少數企事業單位不配合潛力調查等問題。及時將兵役征集、民兵整組等方面的規章制度列入修訂范疇,逐步形成從中央到地方配套完善的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法規體系,使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有法可依、有據可查。同時,還要強化對動員法規落實情況的監督監察,完善監督監察的相應制度機制,加大對動員領域違法違規情況的查處和追究力度,確保動員法規的剛性落實。
第三,立足維護國家安全的實際需要,推進后備力量建設與常備軍建設同步發展。未來可能發生的維護祖國統一的戰爭是以精兵利器進行的攻勢作戰,使用的兵力有一定限度,后備兵員的儲備不是越多越好。如果強敵干預,將以戰略空襲為主要手段,不會派遣大批地面部隊深入我境,以普遍開展游擊戰的方式對付高技術強敵已無實際意義。因此,在后備力量建設上要把維護國家安全的實際需要作為立足點,摒棄“大辦”思想,樹立“精辦”觀念,精確計算后備力量的發展規模,著力提高后備力量的效能,適時推進后備力量與常備軍的一體化建設。后備力量的任務,是戰時補充現役部隊和支援現役部隊作戰。如果后備力量與現役力量差距太大,就無法與現役部隊協調一致地遂行作戰任務,就會削弱武裝力量的整體戰斗力。因此,應樹立后備力量、現役力量同步發展的觀念,努力提高后備力量的質量,使其與現役力量相互協調,實現兩者在編組、訓練、裝備上的一體化。
第四,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加強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重大戰略部署,確保高質量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使命任務。從黨的十九大提出“完善國防動員體系”,到黨的二十大提出“全面加強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寓示著國防動員工作站上新起點、進入新階段,必須深刻領悟新的使命責任,深入貫徹新時代黨的強軍思想、貫徹新時代軍事戰略方針,緊跟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步伐,堅持在國防動員、兵員征集、民兵訓練等方面革故鼎新、治弱補短,加快推進國防動員和軍事斗爭準備,全面提高訓練水平和打贏能力,努力打造與我國大國地位相匹配、與國家發展相適應的國防后備力量,做到全時待戰、隨時能戰,確保一旦有事能上得去、打得贏,確保高質量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使命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