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雅琳
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 廣東 廣州 510000
社會公眾對于城鄉規劃管理工作具有參與權與知情權,但是在現階段的城鄉規劃工作之中,對于公眾參與的重視程度較低,不論是在體系制度方面,抑或是規劃內容方面,都具有較大的限制性與禁錮性,同時城鄉規劃工作大多應用政府主導的方式,忽略了社會公眾的作用,這就導致城鄉規劃過于片面,與實際情況不符,對于社會發展也無法發揮出應有的推動作用。因此,相應人員應該認識到公眾參與的意義,改革工作方式,全面落實公眾參與模式,在意見反饋、政府公開等方面著眼,提高公眾的參與度,實現城鄉規劃管理工作不斷進步。下文也對于公眾參與城鄉規劃中的不足進行了說明,并提出對策建議,希望可以為我國城鄉規劃工作做出貢獻。
早在四七年,英國社會研究員貝爾森就提出了關于城市與鄉村規劃管理的理論研究結論——倡導規劃。這是最早出現的關于城市鄉村規劃的理論研究,貝爾森在倡導規劃中提出,規劃工作者應該站在社會最底層人員的角度,來規劃與設計城市。與世界其他國家相對比來看,我國的城鄉規劃管理之中,公眾參與工作的起步時間相對較晚,并且工作地開展不合理、不到位,工作的開展重點與核心,主要集中在與人們利益緊密關聯的行業,如城市鄉村建設、資源分配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隨著民主公開、透明公正等思想認知的出現與興起,社會中人民群眾普遍認可與接受了公眾加入到城鄉規劃這一工作的價值意義。隨之,政府部門出臺了《城鄉規劃標準》等文件,明確要求編制城鄉規劃,必須秉持:政府領頭、專家溝通、部門合作的原則理念。
隨著我國法律體系的持續完備與優化,公眾參與作為一種民主性的思想理念,有效協調了當前時期社會經濟分級、各方利益介入、人民群眾的需要多元化等顯著問題。公眾參與,就是除了城鄉規劃相應部門之外的個人,或者機構組織,依據相應規范條例參與到城鄉規劃管理工作之中的各個流程。人們有權力以及義務來對城鄉規劃管理工作展開全方位明確與了解,并一同加入到規劃管理的各個流程之中,監督規劃工作的開展與進行[1]。
改革開放以來,公眾參與城鄉規劃工作已經進行了較長時間,并且發揮出了十分關鍵的價值效用,城鄉規劃管理工作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完善與優化,因此也變得更加高效、科學、合理。公眾參與不但有效打通了政府與人民群眾交互溝通的渠道,同時十分有益于規劃管理工作更加有序順利地展開[2]。
長期以來,我國城市鄉村規劃管理工作的進行,都是經由政府相應管理者或者規劃部門的設計工作者決策實施的,因為其所扮演的社會角色不同,并且因為管理人員所學習專業的限制與影響,工作人員在進行城鄉規劃工作時并不細心,自然無法確保一切決策與工作都是具有實效性與合理性的。在此情況下,公眾積極投入進規劃管理工作之中,不但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同時也可以達成城鄉規劃工作以最少的成本投放、最高的實效性進行。積極發揮出公眾在城鄉規劃工作之中的價值效用,切實有效規避城鄉規劃工作之中可能會產生的缺陷與不足,還可以提高決策的可操作性與價值性。
一個區域環境之中城鄉規劃工作,關系到社會因素、經濟發展因素、生態環境因素等多個方面與內容的工作,這些都直接影響著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因此,讓群眾大范圍參與進來,將自身的利益以及實際的城鄉規劃工作緊密連接起來,可以切實有效地提升群眾認知程度與理解能力,這樣不但可以推動城鄉管理工作高質量進行,也可以顯現出較強的民主性。
在工作內容以及性質方面來看,城鄉規劃工作屬于一種政府主導的行為,也就是經由政府引領,統一人力資源、物力資源以及財務資源,來對城市鄉村展開規劃。城鄉管理工作與社會中人民群眾的利益有著緊密關聯,政府應該維護多方面利益,使得各方利益平等發展。應用公眾參與的模式,不但可以使得公眾對于自身應有的合法權利與利益具有清楚全面的認知,還可以使得公眾維護其利益不受到損害[3]。
在我國,社會公眾參與城鄉規劃工作依舊具有一定的缺陷性與不足之處,嚴重阻礙了城鄉規劃的編制、落實與管控。為了更加高效地發揮出社會公眾在城鄉規劃工作中的價值效用,就應該對公眾參與城鄉規劃管理的相應問題展開深入探索與研究。
社會公眾加入到城鄉規劃管理已經實施了較長時間,也設定了一部分法律規范以及政策要求,但是社會公眾自主加入到城鄉規劃工作中的熱情與動力依舊薄弱,大部分情況下社會公眾都是被動參與其中。同時因為公眾參與層次以及范圍的不完善性,也無法有效代表所有人民群眾的意見與要求。還有一部分公眾雖然加入到了城鄉規劃工作之中,但是沒有全方位認識與了解城鄉管理工作對于自身的利益與積極作用,在征求意見時,沒有展開深刻細致的考量分析,就隨意提出一些沒有價值的建議,使得公眾參與城鄉規劃工作的效果較差,無法達到預期目標。
當前時期,聽證制度是社會公眾加入到城鄉規劃工作之中的關鍵制度,社會公眾主要是經由聽證來參與城鄉管理。但是在實際的城鄉規劃工作進程中,社會公眾只能十分被動地學習與了解相應內容以及行業動態。同時很多聽證會在咨詢方式以及咨詢內容等方面不具備規范性以及統一化標準。即便有一部分群眾對于發布的城鄉規劃工作提出了自己的意見與看法,但是也不具備渠道與媒介知曉政府部門是否有所回應、怎樣回應。總而言之,當前時期,我國公眾參與城鄉規劃工作的相應體系與規范不夠合理完善,特別是缺少反饋體系,這嚴重阻礙與限制了公眾參與城鄉規劃工作重要性的發揮。
當前時期,社會公眾加入到城鄉規劃工作的普遍流程為:先經由城鄉規劃部門公示等途徑知曉信息,之后城鄉規劃部門相關工作人員通過口頭交流或者書面交流等方式,向廣大人民群眾征集看法與建議。這樣一種社會公眾參與的方式過于死板,途徑也過于單一,同時大部分狀況下收集完公眾的信息以后,政府部門或者規劃工作者沒有與群眾展開深入溝通與交流,所獲取的效果并不理想。長期以來,政府部門主導的方式,使得社會公眾參與城鄉規劃工作的成效甚微,因此城鄉規劃部門也不具備專門的組織機構來對公眾提出的意見與看法展開全面收集與規整分類,使得群眾參與城鄉規劃工作的途徑不暢。如若此種狀況沒有得到優化與改善,那么城鄉規劃部門將收集不到社會公眾對于規劃管理工作的反饋,十分容易導致重大失誤,公眾參與規劃工作的價值效用也將無法全方位發揮出來。
要想提升社會公眾參與城鄉規劃工作的熱情與積極性,首先就應該助推公眾形成參與心理,提高社會公眾的參與能力,如若沒有達成這一目標,那么公眾參與的局限性將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城鄉規劃工作的進行。
首先,應該對于參與主體展開合理慎重的判斷與界定。在設計與落實規劃草案的進程之中,工作人員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也就是去往實際區域環境展開調查研究并收集相應的資料信息、確定與構建規劃發展目標、草擬工作方案。雖然在方案擬定的進程中,設計工作者也會去往實地進行考核以及收集資料,但是社會中人民群眾與規劃人員所具備的經驗與知識是具有一定差別的,長時間生活在某一個區域環境中,對規劃的地塊信息更加熟悉,如若可以將其合理應用,那么必然會有益于幫助城鄉規劃工作者更完善科學地把控規劃地塊的實際信息資料。在實際工作的進行情況來看,社會公眾所具備的區域性知識通常具有關于該地塊的相應信息,同時在城鄉發展目標確立下來以后,規劃人員基于專業視角確定前進趨勢時,無法取代當地區域中社會公眾提出的建議與意見。在這一方面上來講,實際工作開展過程中,應該依據規劃類別,科學劃分與界定參與主體。
其次,應該對內容以及流程展開科學高效地劃分界定。基于城鄉規劃管理工作所具備的特性與要求,設計不同的規劃方案進程中,對于社會公眾參與也具有差別性的標準要求。在實際實踐中,應該全方位探索研究規劃內容,同時對于各個規劃內容設定實效性較強的公眾參與計劃與流程。應該重視本地公眾參與的事后性,因此提升社會公眾參與的熱情與動力,就應該在規劃設計的進程中為廣大公眾創設參與機會與條件,同時基于體系制度角度,來對規劃草案編制進行明確。在基礎資料調查研究時,應該明確規定社會公眾參與的基礎內容,同時對于操作與實施流程展開細則規劃,以此來確保社會公眾都可以充滿積極性地參與其中。
首先,應該借助城鄉規劃展示大廳或者大眾媒體、各種知識講座活動等方式,科學打造與設計網站、微信客戶端,同時持續強化宣講教育的力度。當前時期,我國各個地區都創設與構建了城鄉規劃展覽館,這就在規劃公示進程中發揮出了十分關鍵的價值效用。經由此種舉措,可以高效借助場館自身所具備的優勢與作用,積極進行各式各樣類別的豐富活動,同時經由發放宣傳品以及舉行各類講座等方式,將城鄉規劃公式更進一步延展到知識教育方面,將實際活動以及互聯網網站、微博平臺與微信公眾號等科技平臺利用起來,展開大范圍宣傳傳播,借此來合理利用線上與線下教育相互結合的優勢,提高宣傳實效性。

圖1 城鄉規劃公眾號平臺
其次,提升社會人民群眾利用互聯網平臺參與的能力。在現階段科學技術高速進步的時代環境中,一部分群眾不具備計算機使用能力以及互聯網操作技能,這就使得通過網絡平臺發布的信息無法讓群眾第一時間知曉。對于這一情況,筆者建議,應該大力積極進行社會公眾的互聯網素質教育活動,培育與深化社會公眾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公眾對于互聯網信息資源獲取實效性,以及信息數據加工處理能力,從而切實實現廣大人民群眾可以在繁多復雜的信息之中,精確提取城鄉規劃信息內容。
再次,應該積極引領公眾正確認知多元價值,并合理正確地行使公眾所具備的個人權力。當前時期,社會公眾參與進程中,一部分公眾主要是在自身的利益為著眼點,在自身利益出發,為城鄉規劃管理工作提出建議與計策,其中一些人民群眾已經認識到了社會中存在的生活圈,也表現出一定的差別性特點與多元化特點,在參與城鄉規劃的進程中,應該對其展開全方位考量。在實際實踐進程中應該積極引領廣大公眾認識到城鄉規劃并不是利益方面的沖突,而是為了所有人的美好家園與美好生活做出貢獻。
最后,應該積極大力創設公眾參與的專門互聯網平臺。在科學信息技術的時代環境中,社會公眾面對著較多種選擇,對于沒有明確參與目標的社會公眾來說,具有趣味性與生動性的界面,無疑是有效吸引公眾目光的最主要因素。城鄉規劃應該摒除以往的專家姿態,而是應該對公眾界面展開人性化與“接地氣”的設計,從而使得社會公眾充滿熱情與積極性地參與其中。與此同時,還應該構建社會公眾發表自身見解的專門討論平臺,不論參與式抑或是協作式治理,以及城鄉管理工作,相互之間的交互溝通都是關鍵所在。雖然因為人力資源、財務資源等方面的影響,當前時期還不具有城鄉規劃之中的具體事務交互溝通條件,但是在經濟發展與科學技術進步的大趨勢之下,可以試著在專門的網絡空間中創設公眾討論區,這樣不但可以全方位明確與了解廣大人民群眾的意見以及收集大眾的看法,還可以為協作式城鄉規劃工作的進行奠定基礎并總結經驗。

圖2 互聯網平臺框架
綜上所述,在現階段城鄉規劃工作進程之中,社會公眾應該積極加入其中,實施其所具備的監督權以及參與權,政府部門相關工作人員也應該認識到公眾參與的價值作用,積極創設屬于城鄉規劃的互聯網平臺,為廣大公眾提供意見交互與溝通的空間,提高宣傳普及力度,讓每一名群眾都可以參與其中,積極建言獻策,全方位發揮出公眾參與的力量,在此基礎上提高城鄉規劃管理工作的質量與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