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繼紅 王方略 路婉玉
(1.河南省社情民意調查中心,河南 鄭州450008;2.河南大學 歐亞國際學院,河南 開封475001)
本次研究于2021年8月采用隨機抽樣方式,通過計算機輔助電話對河南省18個省轄市(示范區)的鄉村居民開展問卷調查,按照置信水平為95%,誤差水平低于4%的標準,設計調查樣本600個,最終共獲取有效問卷614份。對調查數據進行信度檢驗結果顯示Cronbach'sAlpha系數值為0.946,高于0.9,表明問卷信度為十分可信。對調查問卷進行效度檢驗結果顯示KMO統計量為0.956,同時Bartlett's球形檢驗的顯著性概率為0.000,表明問卷具有良好的效度。
2015年2月27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選取鄉村居民對“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人才振興”六個方面的現狀評價作為指標,通過鄉村居民感受到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保障待遇的提高、人居環境的美化等來直接體現“獲得感”。本次調查在總體層面上設計了四個指標——“知曉度”“重視程度”“推進現狀”和“主觀感受”來描述鄉村振興工作的總體情況。最終構成了鄉村振興獲得感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表1 鄉村振興獲得感評價指標體系
調查顯示,受訪鄉村居民對鄉村振興戰略的知曉度是72.64%。深入分析發現,鄉村振興戰略知曉度在不同人群和不同地域間存在較大差異。鄉村振興戰略的主戰場在農村,實施主體是農民,必須要得到廣大農民的理解、認同和參與,因此提升鄉村振興的知曉度極為重要。
分性別看,男性的知曉度是75.34%,高于女性(65.48%)9.86個百分點;分年齡看,60歲以上人群知曉度最高(81.40%),其次是36—60歲人群(75.57%),35歲以下人群知曉度最低(66.37%),低于老年群體15.03個百分點;分學歷看,高中及以上學歷人群的知曉度是82.45%,初中學歷是68.11%,小學學歷是46.81%,無學歷人群是18.18%;分地域看,豫東、豫北的知曉度偏低,分別是64.04%、69.04%,豫中、豫南、豫西分別是77.69%、78.02%、79.27%,相對較高。
除知曉度外,為便于比較各項指標評價/滿意度的結果高低,根據問卷回答賦值分別計算評價得分和滿意度得分,以分值形式呈現評價結果和滿意度結果。
得分計算公式:評價/滿意度=回答“非常好/非常滿意”的比例×100+回答“比較好/比較滿意”的比例×80+回答“一般”的比例×60+回答“不太好/不太滿意”的比例×30+回答“很不好/很不滿意”的比例×0,回答“不了解、不清楚”的不納入計算。
河南是農業大省、人口大省,域內有近20萬個自然村,4.6萬多個行政村。河南農村好不好,事關新時代農耕文化的復興,事關河南農民富、農業強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大局,事關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全局。
調查顯示,在知曉鄉村振興戰略的446位受訪鄉村居民中,對當地黨委、政府對于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視程度的評價為81.97分,其中回答“非常重視”的受訪者有206位,占46.19%,回答“比較重視”的有108位,占24.22%。
受訪鄉村居民對當地鄉村振興戰略推進情況的評價為81.42分,其中回答“非常好”的受訪者有221位,占49.55%,回答“比較好”和“一般”的受訪者分別是72位、112位,占16.14%、25.11%。
剔除3個回答“不清楚”的樣本后,調查顯示611位受訪鄉村居民對鄉村生活的整體評價為78.61分,接近比較好的水平,分別有238位、196位受訪者回答“非常好”“比較好”,占總數的38.76%、31.92%,回答“一般”“不太好”“很不好”的受訪者比例分別為20.85%、4.72%、3.26%。
分性別看,男性的評價(78.83分)高于女性(78.02分)0.81分。分年齡看,36—60歲受訪者對鄉村生活整體評價最高(80.87分),其次是60歲以上受訪者(77.91分),35歲以下受訪者評價最低(75.23分)。分學歷看,基本呈現依次升高的狀態,無學歷受訪者的評價最低為68.00分,小學學歷受訪者為77.45分,高中及以上學歷受訪者為78.28分,初中學歷受訪者的評價最高(79.64分)。分地域看,整體呈現豫南(83.30分)高于豫北(78.43分),豫東(78.93分)高于豫西(78.27分),豫中(75.54分)塌陷的情況。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河南省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緊緊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全面推進農業提質增效、農村文明進步、農民增收致富。
調查結果顯示,從六大方面看,受訪鄉村居民對鄉風文明的滿意度最高(80.11分),對治理有效、生態宜居、人才振興的滿意度分別是75.88分、75.03分、72.18分,對生活富裕、產業興旺的滿意度相對較低,分別是67.27分、67.60分,具體回答情況見表2。

表2 受訪鄉村居民對鄉村振興實施情況的評價(單位:%)
生態宜居方面,雖然整體滿意度已經處于較高水平,但根據河南省統計局2021年6月在全省范圍內開展的《2020年河南省公眾生態環境滿意度調查》顯示,農村在生態環境的多個方面與城鎮還有一定差距,尤其在廁所改造、污水處理等方面差距分別達到10.60個、7.81個百分點,具體見表3。

表3 城鄉居民對生態環境各項滿意率(單位:%)
《2020年河南省公眾生態環境滿意度調查》顯示,在村莊環境方面,鄉村居民較為不滿的選項是“道路(沒硬化、路面坑坑洼洼、無路燈、路燈亮燈率低)/交通不便”(46.97%)和“生活垃圾(亂堆亂放、無垃圾桶、清理不及時、牲畜糞便)”(28.70%)。
根據河南省統計局開展的《2020年度河南省基本公共服務滿意度調查》,鄉村居民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的滿意度處于相對較低水平,尤其在看病就醫、交通出行、社會治安、困難救助、兒童關愛保護等方面,滿意度低于市區和縣城居民,說明提升鄉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具體見表4。

表4 鄉村居民各分項滿意度得分表(單位:分)
針對滿意度較低的“看病就醫”“困難救助”,需要加大資源投入力度,盡量滿足鄉村居民的改善期望,提高滿意度。
調查顯示,年齡越小、學歷越低的人對鄉村振興戰略的知曉度越低,知曉度低會影響鄉村居民對于鄉村振興的參與度,影響其抓住鄉村振興帶來的發展和致富的機會。尤其是35歲以下的鄉村居民作為有發展潛力的青年人才,知曉度僅為66.37%,更要提高這類人群對鄉村振興的知曉度,以便更好地把握鄉村振興帶來的機遇。2020年《河南統計年鑒》數據顯示,河南省初中以下學歷人群占比接近半數,因此提高知曉度要持續引導低學歷人群加深對鄉村振興的理解,讓這部分人群能弄清楚鄉村振興的具體含義,積極主動配合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近年來,河南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擴大農業對外開放,不斷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推進建設現代農業強省。但仍存在產業支撐不足,現代農業生產、經營和服務體系建立不完全,特色產業尚未形成優勢等問題。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根本,發展支柱產業最終是為了提高農民收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努力實現生活富裕。讓農民有持續穩定的收入來源,是鄉村振興的目標所向,也是社會和諧的根本要求。
調查顯示,在回答“您所在的鄉村是否有能帶領村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時,62.73%的受訪者回答“沒有支柱產業”,27.09%的受訪者回答支柱產業是“經濟農作物種植”。
2020年《河南統計年鑒》數據顯示,近十年來,鄉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雖然呈現逐年增長趨勢,但城鄉差距仍然維持在2倍以上,并且增長率逐漸穩定。從城鄉居民收入比來看,2010—2014年下降幅度達到0.29,2015—2019年僅下降0.10,說明雖然收入差距沒有進一步擴大,但也沒有明顯縮小。
2020年《河南統計年鑒》數據顯示,在鄉村居民家庭收入構成中,工資性收入占32.28%,經營性收入占42.33%,財產性收入占24.06%,轉移性收入占16.02%,說明大部分家庭還是將外出務工作為主要謀生手段,與本次調查結果較為一致。在回答“家庭的收入來源”時,54.44%的受訪者回答“外出務工”,42.76%的受訪者回答“務農(種植、養殖等)”,27.80%的受訪者回答“鄉鎮企業務工/家庭式作坊/個體”。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近年來河南省深入挖掘農村傳統道德教育資源,用好農村基層各類宣傳載體和文化陣地,生動活潑地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引導農民群眾繼承和弘揚優良傳統,不斷推動鄉風文明建設。
調查中,在回答“哪些社會風氣還需要持續改善”時,30.95%的受訪者回答“治理紅白事大操大辦”,21.96%的受訪者回答“治理賭博”。說明扭轉不良習俗、改變陳規陋俗是場持久戰,需要常抓不懈,久久為功,以推動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譜寫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
鄉村注重鄉土人情、道德規范的情感認同,村兩委的黨員干部是鄉村振興的組織者和服務者,能夠正面影響村民的價值取向和發展方向,很好地帶動和組織發展能力較弱的村民有機融入項目、基地或合作社,推動形成“培育一個、影響一片、帶動一方”的示范效應。
調查顯示,回答所在村的村兩委黨員干部模范帶頭作用“一般”“不太好”“很不好”的受訪者共有226位,占總數的36.81%;回答“不太好”“不好”的受訪者共62位,占10.10%。鄉村振興要進一步加強村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繼續推動把黨員干部的高威信、高道德、高修養轉化為鄉村治理的重要手段,有效化解各類鄉村社會矛盾,帶動村民積極投入到鄉村振興的發展大局中。
鄉村自治是鄉村社會最基本的治理方式,能夠充分體現村民的自我意識和自律能力。要堅持以農民為主體,充分激發鄉村的內生動力,讓農民既是鄉村振興的受益者,又是實踐者,構建農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調查顯示,受訪鄉村居民對村里落實三務公開的評價為72.39分,回答“非常好”“比較好”的受訪者分別有205位、97位,共占49.19%,回答“一般”的受訪者有150位,占比為24.43%;對村民積極參加本村事務的評價為79.54分,回答“非常好”的有267位,占比為43.49%,回答“比較好”“一般”的分別占18.40%、27.52%。隨著城鄉關系的變化,村民利益分化突出,青壯年農民大規模、頻繁地流動到城市或經濟發達地區。鄉村精英外流,造成農村人口結構空心化,村民參與自治的積極性和能力不足,嚴重影響村民自治質量。
調查顯示,從學歷看,低學歷的受訪鄉村居民對三務公開和村民自治的評價較低,說明村民自治要考慮農村的具體情況,積極鼓勵全體村民參與聚焦謀劃、溝通交流,讓所有村民有意愿、有權利、有渠道發聲。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另一主要困難是人才缺乏,在現代農業不斷發展的今天,電商、休閑農莊等新業態出現,如果沒有與之相適應的高素質農民、技術人才、管理人才的支撐,鄉村振興就是一句空話。
調查顯示,受訪鄉村居民反映要提高村民收入,完善教育和醫療體系,推動產業發展等最需要引進的分別是“各類農業技術人才”“教師”“互聯網和電商類人才”,占比均超過30.00%。要深刻認識到產業振興對鄉村振興的影響力,認識到城市和農村是命運共同體,除了吸引專業人才到農村參與鄉村振興和現代農業建設,還要就地培養對農村有感情的在外人員返鄉創業,抓住時代機遇,反哺家鄉,匯集培育一批生于農村、長于農村的優秀人才。
總體看,鄉村振興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多個方面的工作成果都獲得了群眾較好的評價。但一些受訪者也在就業增收、公共交通、教育養老、醫療保障等方面期盼鄉村振興工作能夠進一步提升。
調查顯示,受訪鄉村居民對下一步鄉村振興工作的重點期盼主要有3項,分別是教育、看病就醫和衛生、自然環境,占比均超過30.00%。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越窮的地方越難辦教育,但越窮的地方越需要辦教育,越不辦教育就越窮。這種馬太效應,實際上也是一個‘窮’和‘愚’互為因果的惡性循環。”通過教育培訓、實例引導等方式,開拓鄉村居民的眼界和視野,推動其轉變思想意識和行為方式,訓練其創新創業的思維能力,讓鄉村居民有能力增收致富。要加強農村醫療健康事業建設,保障鄉村居民獲得更加便捷、安全、持久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進一步方便鄉村居民看病就醫、治療疑難雜癥。
在回答“是否有移居城鎮打算”時,46.58%的受訪者回答“沒打算”,31.60%的受訪者回答“有打算”,21.82%的受訪者回答“不確定”。
根據2020年《中國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的城鎮化率是60.60%,河南城鎮化率僅53.21%,排在全國第25位,具體見表5。

表5 近十年河南城鎮化率與全國城鎮化率差距
2021年9月河南省委工作會議提出要實施“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加快轉變城鎮化發展方式。河南省城鎮化的進一步推進為鄉村振興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一方面城鎮化推進給城市帶來了繁榮與發展,另一方面大量中青年人口由農村轉移到城市,使農村的人口、性別結構失衡。城鎮化是現代化的標志,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果,隨著經濟發展,鄉村人口會持續向城鎮遷移,因此未來農村人口比重必然會不斷下降。在城鎮化推進過程中,不能以犧牲農民利益為代價,要通過鄉村振興讓農民收入達到社會勞動者的平均收益水平,讓農民生活普遍擺脫低收入狀況,讓農村生活設施和生活條件與城鎮不再存在根本性差異,才是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的共同勝利。
通過列聯表對是否知道鄉村振興戰略與鄉村生活整體評價進行關聯分析,進行卡方檢驗后的結果見表6,可以得到如下結論:一是“是否知道鄉村振興戰略”與“對當前鄉村生活整體評價”顯著相關;二是“知道/聽說過”鄉村振興戰略的受訪者對當前在鄉村生活整體評價更高。

表6 卡方檢驗結果
通過列聯表對黨委、政府對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視程度與鄉村生活整體評價進行關聯分析,由于重視程度和整體評價均為有序分類數據,進行Kendall's tau-b相關分析,結果見表7。可以得到如下結論:一是“認為當地黨委政府對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視程度”與“對當前鄉村生活整體評價”顯著相關;二是認為當地黨委政府對鄉村振興工作重視程度越高的受訪者對當前在鄉村生活整體評價越高。

表7 相關分析結果
通過列聯表對黨委、政府推動鄉村振興工作情況與鄉村生活整體評價進行關聯分析,由于推動工作評價和整體評價均為有序分類數據,進行Kendall'stau-b相關分析,結果見表8。可以得到如下結論:一是“當地黨委、政府的鄉村振興推動工作”與“對當前鄉村生活整體評價”顯著相關;二是對當地黨委、政府鄉村振興推動工作的評價越高的受訪者對當前在鄉村生活的整體評價越高。

表8 相關分析結果
1.有序Logistic回歸分析
由于鄉村生活整體評價為有序多分類的變量,可以通過構建有序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人才振興六個指標對鄉村生活整體評價的影響。各分項指標在問卷中為分類變量,因此在建立Logistic模型時需要將其處理成虛擬變量,各指標中“很不滿意/很不好”為參照類別。具體結果見表9。

表9 有序Logistic模型回歸結果
模型回歸結果顯示,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下,鄉風文明指標的Q8_1、Q8_2、Q8_3、Q8_4變量不顯著;其余指標Q6_1、Q6_2、Q6_3、Q7_1、Q7_2、Q13_1、Q15_1、Q15_2、Q17_1、Q17_2、Q17_3、Q17_4變量顯著。由此說明,產業興旺滿意度高的受訪者對鄉村生活的整體評價更高;生態宜居滿意度高的受訪者對鄉村生活的整體評價更高;鄉風文明對鄉村生活整體評價沒有顯著影響;治理有效滿意度高的受訪者對鄉村生活的整體評價更高;生活富裕滿意度高的受訪者對鄉村生活的整體評價更高;人才振興滿意度高的受訪者對鄉村生活的整體評價更高。
2.隨機森林模型分析
為了更好地確定鄉村生活整體評價的影響指標的重要性排序,將“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人才振興”六個指標作為自變量,以“當前鄉村生活整體評價”為因變量,構建隨機森林模型,用此模型可以得到六個影響指標的重要性排序。
隨機森林模型可以通過Gini值平均降低量(MeanDecreaseGini)來確定變量的重要性,各個變量的重要性評分結果見表10。

表10 Gini值平均降低量
Gini指數代表節點的純度,Gini值平均降低量(MeanDecreaseGini)表示所有樹的變量分割節點平均減小的不純度,該值越大表示變量的重要性越大。將所有變量的重要性進行排序,結果如圖1所示。

圖1 指標重要性排序
結合圖1、表10的結果可以看出,生態宜居的MeanDecreaseGini值明顯高于其余五個指標,為61.71;治理有效和產業興旺兩個指標的MeanDecreaseGini值比較高,分別為52.68、47.85;人才振興、鄉風文明和生活富裕三個指標的MeanDecreaseGini值較低,在31—39之間,且生活富裕明顯低于其余五個指標。影響鄉村生活整體評價的六個指標的重要性依次為生態宜居、治理有效、產業興旺、人才振興、鄉風文明、生活富裕。由此說明,生態宜居是影響鄉村生活整體評價的核心指標;治理有效和產業興旺屬于重要指標;人才振興、鄉風文明和生活富裕屬于次重要指標。
在傳統宣傳基礎上,應多渠道創新優化宣傳方式,提高鄉村居民知曉度。使用鄉村居民經常接觸到的媒體,用其容易接受的語言、喜聞樂見的方法,將對鄉村振興戰略的解讀分解為老百姓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方法,爭取讓每個人都能理解鄉村振興的內涵,避免出現“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引導群眾在享受鄉村振興戰略成果的同時提高主人翁意識,自發支持和參與鄉村振興建設,更好地提高鄉村居民對鄉村生活的評價和獲得感。
持續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充分發揮黨組織在鄉村振興工作中的領導作用。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要在各方面工作中發揮領導作用,組織群眾發展鄉村產業,增強集體經濟實力,帶領群眾共同致富;動員群眾參與鄉村治理,維護農村和諧穩定;教育引導群眾革除陳規陋習,弘揚公序良俗,培育文明鄉風;密切聯系群眾,提高服務群眾能力,把群眾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筑牢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
繼續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是通過加大產業扶持力度,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農產品品牌;二是積極發展具有本區特色的農村生態旅游、鄉村休閑旅游和民俗體驗旅游;三是激活農民擁有的住房、土地資源、大棚設施、集體資產等資源要素的內在價值,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四是根據農民意愿和能力水平,吸納農民就近就地就業,組織富余勞動力前往發達地區外出務工,讓務工收入成為農民增收的穩定來源。
打造一支助推鄉村振興的優秀人才隊伍。一是強化鄉村教育投入,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加大鄉村教師招聘力度,提高教師待遇,全面提升鄉村師資力量;二是注重人才興農,著力扶持培養一批農村科技人才、專家學者、能工巧匠、城市精英等,培育掌握先進農業生產技術,善于從事農產品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推動鄉村振興。
持續注重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中的生態宜居方面,進一步提升美麗鄉村建設,讓鄉村宜居宜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污水、垃圾、畜禽糞便處理不到位,造成水體污染;環境監管基礎薄弱,還有不少“散亂污”企業隱藏在鄉村;化肥、農藥過度施用,造成土壤污染;同時,鄉村居民的生態環境意識有待提高,生產生活方式需要改變。推進鄉村生態宜居還需要持續發力,切實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宜居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