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喜珍 王艷
(天津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天津 300384)
PPP模式是指政府通過引導社會資本創造公共服務產品和服務價值的一種重要長效投資方式。由于公共基礎設施的“高投資、低回報”特性,政府補貼成為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公共基礎設施項目的必備條件。然而,補貼數額及補貼方式直接影響合作雙方的利益分配及合作關系的持續性,因此如何建立適當的政府補貼機制成為PPP模式發展的關鍵問題。我國PPP項目補貼領域相關研究不斷推進,但未對我國PPP項目補貼領域的相關文獻進行全面梳理。基于此,為清晰了解該領域的發展脈絡,本文利用CiteSpace軟件的數據分析功能對相關文獻進行處理,形成反映該領域研究特點的圖譜,對國內PPP項目政府補貼研究的熱點和趨勢進行展示,以更好地認識該研究領域的發展歷程。此外,通過對當前PPP項目政府補貼研究狀況進行梳理和總結,為今后PPP項目補貼模式持續研究提供參考。
CiteSpace是一種應用廣泛的文獻計量工具,通過對文獻進行計量和處理,測定某一研究領域的路徑演進及拐點出現,并以可視化的方式呈現,能夠準確、高效地識別出某個領域的研究現狀、發展動態和研究前沿[1]。該軟件通過導出具體數據,形成知識圖譜,并將其進行可視化。本研究使用的是CiteSpace 5.8.R1版本的可視化軟件,首先將期刊中選定的文獻以要求的格式導出,然后轉化成該軟件能夠識別的格式,導入軟件,并進行適當設置,形成知識圖譜。
在選擇文獻時,需要考慮文獻的充分性,以確保相關類型的文獻能得到檢索。本文的數據源為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中關于PPP項目政府補貼的文獻,選擇時間是2010—2020年。考慮文獻的相關性和可靠性,選擇CSSCI、CSCD、北大、EI等核心期刊,以PPP/BOT/公私合營/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政府補貼/政府補償為主題進行搜索,初步得到732篇文獻。采用手工篩選的方式,剔除不滿足研究條件的文獻,最終得到225篇文獻。
運用Excel軟件對文獻進行統計,得出PPP項目政府補貼研究領域各年的發文量。由PPP項目政府補貼相關論文每年發文量(圖1)可知,2010—2015年相關文獻發文量呈平穩上升趨勢,但發表總數較少;2016—2017年發文量突增,以2016年為爆發點,2017年發文量達到第一次研究峰值(39篇);2018年國家開始規范PPP發展,相關文獻數量有所減少;2019年達到第二次研究峰值(53篇);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內經濟發展減速,相關文獻量相對2019年有所下降,但仍有42篇,說明PPP領域政府補貼的熱度未減。

圖1 PPP項目政府補貼相關論文每年發文量
為篩選PPP項目政府補貼研究方面的優秀論文,選擇被引用頻率最高的文獻進行分析。鑒于被引用頻率和發布日期有關聯,為去除時間影響,本文按照平均被引用頻率進行遴選,得出排名前10的高被引文獻(表1)。其中,“年均被引頻次=總被引頻次/已發表年數”。通過對比總結表格內容,將10篇高被引文獻的研究內容分為三類:

表1 PPP項目政府補貼研究排名前10的高被引文獻
一是補貼機制研究,共6篇。這些文獻分別運用Stackelberg博弈、系統動力學、演化博弈、討價還價博弈等方法探討補貼機制的設計,從而滿足各參與方的利益訴求,實現PPP項目的綜合效益[2-7]。二是補貼方式研究,共2篇。主要探討補貼區間及補貼形式,即PPP項目逐漸從“補建設”到“補運營”方式轉變,補貼形式有直接補貼和間接補貼,如實物補貼[8-9]。三是定價與補貼研究,共2篇。主要聚焦定價、動態調價與補貼的問題,這是利益分配的核心,直接影響社會公眾福利和公共項目的效益[10-11]。
通過CiteSpace軟件提取文章中的關鍵詞或短語,分析其中的共性關系,形成PPP項目政府補貼研究關鍵詞共現圖譜,從而得出該研究領域的研究熱點。某些關鍵詞或短語存在語義上的相似性,如“PPP模式”與“PPP”都代表“PPP”這一種合作模式,對此進行統一規范,將“PPP模式”合并到“PPP”中,以保證分析結果的準確性。從圖2可以看出,“PPP”是出現頻次最高的關鍵詞,其次是“政府補貼”“城市軌道交通”“補貼機制”“演化博弈”“補貼模式”“城市綜合管廊”“可行性缺口補助”等。通過對研究文獻中出現頻次較高的關鍵詞進行分析,發現目前補貼研究的主要對象是可行性缺口補助項目,主要集中于城市軌道交通項目,這是因為我國城市軌道交通項目運營能力不強,易出現虧損,需要政府補貼;補貼的對象集中于“城市綜合管廊”項目。研究內容主要是補貼模式選擇和補貼機制設計,如由原來的現金補貼逐漸轉化為實物補貼。研究理論以演化博弈為主,系統動力學和委托代理理論出現的頻次雖然不高,但相關文章的發表年份集中在2018—2020年,說明系統動力學和委托代理理論逐漸開始成為該研究領域重要的研究理論。

圖2 PPP項目政府補貼研究關鍵詞共現圖譜(截圖)
2.4.1 趨勢分析
為了探究PPP項目政府補貼研究熱點的演進路徑,利用CiteSpace軟件中的Timezone功能繪制PPP項目政府補貼關鍵詞時序圖譜(圖3)。如圖3所示,每年的研究主題都在發生變化。具體來說,PPP項目補貼研究大致經歷了4個階段:①緩慢發展期(2010—2014年)。這一時期,PPP模式得到逐步推廣,雖然文獻數量較少,但研究主題不斷增加。其中,定價問題是研究核心。很多作者基于票價實現對城市軌道交通補貼額的測算,以2014年北京地鐵漲價為重要事件。②蓬勃發展期(2015—2017年)。這一時期,PPP模式得到快速推廣,成就了PPP項目補貼研究的黃金時期,相關文獻數量相當可觀,且數量穩步增長。隨著項目的發展,相關研究范圍越來越廣泛,各類研究主題交織在一起。其中,城市軌道交通的補貼模式成為主要關鍵詞,城市綜合管廊這一關鍵詞也成為關注度較高的主題。③深化發展期(2018—2020年)。這一時期,PPP模式已在我國形成一種扎根發展的趨勢。尤其是近幾年我國經濟增速放緩,不再只追求快餐式的發展,更強調發展的韌性和高質量,PPP在我國也呈現出相應的發展態勢,通過與經濟相匹配和適應真正實現扎根式的發展。同時,我國大量PPP項目進入運營階段,這一時期的研究更加關注PPP項目的可持續性,如更多關注補貼對社會資本方行為的影響(包括對合作和投資的影響)、項目運營期內合作雙方的合理利潤回報、補貼模式完善等方面。

圖3 PPP項目政府補貼關鍵詞時序圖譜(截圖)
2.4.2 前沿分析
為了判斷PPP項目城府補貼研究的最新動態,預測該研究領域的發展方向,運行Citation Burst得到PPP項目政府補貼關鍵詞突現圖(圖4),根據突現詞的頻次變化分析該研究的前沿和發展趨勢。結果顯示:2010—2012年,“城市軌道交通”和“政策性虧損”的突現度較高;2013—2016年,“公租房”“特許收益”和“定價機制”突現成為前沿;2017—2018年,“運營補貼”和“補貼模式”關鍵詞突現,隨著很多項目進入運營階段,運營階段的補貼研究成為熱點;從2019年開始,“社會資本”突現詞一直延續至今,在這一時期內不少學者探討在項目運營中補貼與社會資本行為之間的影響機理,從而建立有效的激勵補貼機制,以此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和運營。

圖4 PPP項目政府補貼關鍵詞突現圖(截圖)
本文基于CiteSpace軟件,對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中2010—2020年關于PPP項目補貼的文獻進行了分析,分別從發文量、高被引文獻、研究熱點,以及研究趨勢與前沿等方面分析了該領域的研究狀況,得出以下結論:
(1)自2010年以來,我國PPP項目補貼研究成果經歷了緩慢發展期、蓬勃發展期和深化發展期三個階段。研究的核心內容經歷了從產品定價到補貼模式再到基于項目可持續運營的補貼機制的演變。
(2)通過對高被引文獻的梳理,并結合關鍵詞共現圖譜分析可知,目前我國PPP項目補貼研究熱點領域為定價與補貼、補貼方式和補貼機制。此外,研究對象主要集中在城市軌道交通項目和城市綜合管廊項目,研究理論主要是演化博弈、系統動力學和委托代理理論。
(3)結合該領域研究的演進過程和趨勢前沿,本文認為未來研究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更進一步的探索:①運營階段補貼標準的動態化調整。運營階段項目經營環境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產品價格、經營成本、市場環境等變化可能會影響企業持續經營,因此需要引入動態調整機制。通過調整產品價格和補貼額度,不僅能實現風險水平的合理分擔,還能在維持企業可持續經營的前提下對企業起到一定的激勵作用。②完善間接補貼模式。目前,政府除了采用直接資金補貼方式進行補貼,也在探索多元化的間接補貼模式,以減輕財政壓力。例如,運用實物(資源)補償方式進行補貼,通過實物產生的增值反哺項目建設和運營資金。目前實踐中已有的PPP+XOD模式就是這樣一種創新補貼的模式,即將周邊地區開發與PPP項目結合,形成良性互動、增值共贏。PPP+TOD模式也是目前運用較多的一種模式。該模式中的實物價值與PPP運營現狀密切相關,其實施難點是實物補貼價值的測算,是未來需要繼續研究的問題。③進一步探索補貼與社會資本方行為間的影響機理。補貼涉及多個維度,如補貼標準、補貼區間、補貼方式和補貼機制等。補貼的多個維度可能會對社會資本方的行為產生不同的影響路徑,多維度組合運用能夠促進社會資本產生積極行為,促使項目產生更大的社會價值。同時,通過考慮社會資本可能產生的行為也會對補貼策略有不同選擇。關于補貼與社會資本行為間的作用機理和影響路徑,理論界尚未達成共識,因此將成為未來值得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