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明 李彩云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遼寧 葫蘆島 125105)
建筑業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重要的拉動作用。在傳統的建筑項目中,規劃、設計、施工和運營維護按照專業分工相互分離,按先后順序實施,不同利益相關方之間缺乏聯系[1]。橫向和縱向的分離降低了項目建設效率,提高了項目全生命周期成本,與建設項目管理的基本目標形成矛盾。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建筑企業高效實施建設項目提供了工具和條件,逐漸改善了傳統的建造模式,出現了虛擬現實技術、決策支持系統、建筑機器人,以及整合建設項目全生命周期實施和管理的BIM技術平臺等數字技術。受風險規避和分散、數字人才引進困難等因素影響,建筑業數字化程度和數字技術采納率明顯低于其他行業。因此,明確建設項目數字技術采納的重要動力因素是解決現存問題的關鍵。本文基于技術接受模型(TAM)和任務技術適配模型(TTF)整合理論構建概念模型,利用結構方程模型的偏最小二乘算法(PLS-SEM)對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研究影響建設項目采納數字技術的關鍵因素,為建設項目決策提供參考和借鑒,以推動建筑業實現數字化轉型。
建筑信息模型(BIM)是一種基于三維模型進行信息協同管理的創新型技術[2]。近年來,BIM技術不斷發展,成為建筑領域熱點的數字技術。對于BIM技術采納影響因素的研究,何貴友等[2]結合TAM和技術-組織-環境框架(TOE)理論,發現組織變革動能在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的中介作用下顯著影響BIM采納意向。大部分研究聚焦于BIM技術采納的多因素綜合影響,張雷等[3]基于心理資本理論與理性行為理論,構建BIM技術使用行為意愿模型,通過結構方程進行實證分析,發現心理資本、主觀規范和感知有用性等對BIM技術使用意愿具有正向影響。與張雷等的研究類似,鄭生欽等[4]構建了一個綜合模型以探究影響BIM技術采納的因素,最終發現感知有用性和任務技術匹配度是主要影響因素。
建筑業中的精益建設技術是指借鑒其他行業進行精益生產的技術及經驗,結合建設項目自身的特點,應用到建設項目管理中的工具和方法[5]。在精益建設技術采納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中[6],以技術接受模型為基礎,借助系統動力學和計算機仿真,利用BP神經網絡結合MIV算法探析影響因素與采納意愿之間的作用規律,其中感知有用性最顯著,感知易用性次之,感知愉悅性的作用相對較弱。在此基礎上,李書全等[7]采用結構方程模型研究建筑企業精益建設技術采納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認為教育培訓、企業文化、領導支持、員工素質、環境因素對企業采納精益建設技術作用明顯。
雖然TAM與TTF模型都是基于信息系統提出來的,但目前整合TAM與TTF模型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徐菲菲等[8]整合TAM和TTF構建了景區智慧旅游系統使用意愿影響因素結構模型,發現影響用戶接受景區智慧旅游系統的內外部因素主要有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任務特征、技術特征、任務-技術匹配度及使用意愿。在對教學的研究中,張立新等[9]將TAM與TTF相整合,構建了由教師、技術以及環境構成的教師采納新技術影響因素模型。張思等[10]從TTF與TAM整合的視角,既建立理論模型,又進行實證分析,研究教師使用Moodle網絡教學平臺的影響因素。
通過梳理上述文獻可以看出,我國建筑業數字技術采納相關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一方面,數字技術的綜合性研究比較缺乏,主要聚焦于BIM技術和精益建設技術,而國外建筑業對數字技術的研究中逐漸出現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數字技術[11-13];另一方面,整合TAM與TTF模型在建筑業中的應用極度缺乏,個體對數字技術采納是一個技術接受模型(TAM),同時被項目組織個體、技術本身、外部環境所影響,由此說明利用TAM-TTF整合模型研究影響數字技術采納的動力因素是可行和必要的。因此可知,需要利用整合模型從多維度、多角度解釋建設項目采納數字技術的影響因素,為推動建設項目采納數字技術提供思路。
本文基于TAM和TTF兩種模型理論,重點參考張立新等[9]的研究架構,構建由個體、技術及環境構成的建設項目數字技術采納影響因素體系框架。因為以往文獻研究[14]證明使用態度對用戶使用意向的影響并不顯著,陳鶴陽[15]和方旭等[16]在整合模型中也沒有將態度變量納入其中,所以本研究在構建模型時摒棄了使用態度變量。對于任務技術適配模型,趙喜梅[17]通過研究得出,與任務特性相比,平臺的技術特征對任務技術適配度的影響作用更大。任務與技術的適配度越高,則個體對數字技術的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可能會越強。建設項目任務較為系統化和程序化,所以本研究暫不考慮任務特性,重點考慮技術特性對任務技術適配的影響,同時借鑒Jeyaraj等[18]總結的技術采納研究中常用的135個自變量和8個因變量,由此確定具體因素指標,構建整合TAM-TTF模型的數字技術采納影響因素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整合TAM-TTF模型的數字技術采納影響因素模型
感知易用性是指在采納數字技術時,個體對數字技術操作難易程度的感知。任秀華等[19]研究發現,教師對新技術所持有的感知易用性水平越高,接受該新技術的使用意向越強。個體的感知有用性是指項目成員認為利用特定數字技術能夠提高工作績效的程度。周沛等[20]證實感知有用性是影響用戶持續使用購物類App的重要因素;Wu等[21]研究發現感知有用性直接影響MOOC課程學習持續性,并在感知易用性對學習持續影響中起中介作用。以此類推,為簡化復雜的建設程序、降低工作任務的重復性,建設項目組織成員感知新技術的易用性和有用性越強,其使用該數字技術解決問題的意向就會越強。陳明紅等[22]指出,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與用戶使用意向之間的正相關關系在諸多研究中得到證實[23-24]。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設:
H1:感知易用性顯著正向影響使用意向。
H2:感知有用性顯著正向影響使用意向。
H3:感知易用性顯著正向影響感知有用性。
2.2.1 相關經驗
當建設項目成員接觸新技術時,以往使用數字技術的經驗可能出現在新技術應用難易程度、與項目的適配度等問題的考慮中。由此可見,以往的相關經驗越積極和穩定,建設項目成員主動接觸數字技術的概率越大,對數字技術易用性的感知水平越強。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設:
H4:相關經驗顯著正向影響感知易用性。
2.2.2 專業知識
技術僅是工具,熟練使用數字技術必須建立在深刻了解專業知識背景的基礎上。由于工程項目具有明確的項目目標和特定對象等特點,對項目參與個體的工程知識及計算機技能有一定的要求,當個體專業知識體系有深度并穩定時,更容易提高自身對數字技術的感知有用性。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設:
H5:專業知識顯著正向影響感知有用性。
2.3.1 任務技術適配
根據TTF理論可知,一個信息系統要想改善員工的工作績效,必須使技術與任務之間達成很好的匹配。趙喜梅[17]認為任務技術適配度對用戶搜索行為具有顯著正向影響。項目任務與數字技術之間的適配性越強,組織成員越會認為數字技術能夠更有效地解決工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其對數字技術的感知易用性越強,也就越偏好于使用它。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設:
H6:任務技術適配顯著正向影響感知易用性。
H7:任務技術適配顯著正向影響數字技術采納。
2.3.2 持續性
持續性是指同一技術在同一項目不同階段或不同的項目中,其關鍵功能的持續使用。建設項目成員針對相同的工作任務,當接觸新技術時,能與之前技術建立有意義的聯系,則使知識技能遷移更容易,任務技術適配水平更高。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設:
H8:持續性顯著正向影響任務技術適配。
2.3.3 兼容性
兼容性指個體對新技術與原有數字技術的認知、操作及需求等一致性的程度。如果數字技術不能與現有相關的信息系統兼容,就很難融合于現有數字技術體系中[15]。在任務一定的情況下,新技術的兼容性越好,其對任務技術的適配度越高。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設:
H9:兼容性顯著正向影響任務技術適配。
2.4.1 競爭
競爭是個體或群體間力圖勝過或壓倒對方的心理需要和行為活動。建筑市場激烈的競爭環境間接提高了建設項目成員對數字技術感知有用性的程度,如何增強對數字技術有用性的感知程度、合理且高效地使用數字技術、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成為建設項目組織必須認真考慮的現實問題。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設:
H10:競爭顯著正向影響感知有用性。
2.4.2 規范政策
本研究模型中的規范政策指主觀規范與政府政策。從微觀層面來看,個體受同事影響而形成的主觀規范能夠直接作用于其對數字技術的感知有用性,很明顯主觀規范的強度與感知有用性呈正相關關系。從宏觀角度出發,政府的相關政策也影響建設項目對數字技術的感知有用性。近幾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強調大力發展BIM技術并出臺相關政策,BIM技術在項目建設中得以快速應用。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設:
H11:規范政策顯著正向影響感知有用性。
使用意向是指個體對一項數字技術使用的主觀強烈程度。早期研究表明,主觀意向越強,行為實現的程度越高[25],陳明紅等[22]也驗證了移動搜索意向顯著影響移動搜索行為。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設:
H12:使用意向顯著正向影響數字技術采納。
根據研究目標,選取全國各地建筑企業的建設項目成員為調查對象,以自填式問卷的形式通過問卷星進行網絡調研。問卷共分三部分:①個體基本信息調查;②員工了解數字技術的基本情況調查;③基于上述理論模型,參考國內外現有相關量表,設計5級李克特量表調查我國建設項目數字技術采納的影響因素。為保證問卷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在正式發放問卷之前,采取非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5家建筑企業的項目參與人員,利用客觀檢驗法試用和修改問卷初稿,確定最終建設項目數字技術采納影響因素調查問卷。問卷共回收189份,有效問卷為184份,有效率為97.35%。
3.2.1 信度與效度分析
為了確保問卷調查的質量,需要衡量測量結果的信度和效度。本文利用Smart PLS軟件計算得到模型的信度和效度指標值,見表1。
表1 信度與效度指標值
通過內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α)與組合信度(CR)評價問卷信度。通常認為Cronbach’sα在0.7以上,說明信度較好。如表1所示,所有變量的Cronbach’sα均大于0.8,說明各量表的內部一致性較高;所有變量的CR值也都在0.9以上,超過了CR≥0.7的一般水平。所以,問卷具有較高的信度水平。
通過內容效度、聚合效度和區分效度分析問卷效度。由于變量指標的選取主要是基于前人的實證研究,并且在正式發放問卷之前進行了預測試,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問卷的內容效度。聚合效度和區分效度用學者Fornell等[26]提出的平均方差提取值(AVE)準則進行檢驗,當AVE>0.5時,表明潛變量聚合效度良好;當AVE值的平方根大于該潛變量與其他變量的相關系數絕對值時,表明區分效度良好。由表1可知,所有變量的AVE值均大于0.7,超過了學者建議的可接受值,說明變量的聚合效度良好。利用Smart PLS軟件計算區分效度,結果見表2,其中對角線的數值為AVE值的平方根,均大于其與其他潛在變量相關系數的絕對值,證明了模型具有良好的區分效度。綜上所述,問卷具有較好的效度。
表2 區分效度
3.2.2 模型適配度檢驗
在模型適配度檢驗中,利用AMOS和Smart PLS軟件計算模型的R2/df、RMR、SRMR、PGFI、PNFI 5個指標檢驗模型適配度。由表3可知,所有指標均滿足經驗標準,間接證明了TAM-TTF整合模型應用在研究建設項目數字技術采納中是可行的,模型與數據具有良好的適配度。
表3 擬合指標
3.3.1 假設檢驗
PLS-SEM分析結果如圖2所示。其中,有兩條路徑不顯著(p>0.001),其余路徑系數均通過了T檢驗。不顯著的兩條路徑(H9、H10)并不能說明文中構建的理論模型是不可信的,因為調查結果和建筑業實際情況表明,目前數字技術在建設項目中處于理念先行階段,未被廣泛使用,并且多種數字技術融合使用的現象更為稀缺,所以組織成員對數字技術與其他現有信息系統兼容性的感知并不顯著,從而導致假設H9不成立。在數字化轉型的迫切要求下,競爭成為建設項目組織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手段,適度的競爭能促進數字技術采納和應用水平,以推動組織實現數字化轉型,而過度競爭將破壞良好的市場秩序,導致建設項目迫于技術和環境壓力,表現出數字技術采納等行為,忽略了對數字技術的感知有用性,使得假設H10不成立。因此,競爭需要有一定的程度限制,才能保證數字技術的采納是基于效用并非壓力。
圖2 PLS-SEM分析結果(截圖)
3.3.2 影響效應分析
根據圖2的路徑系數結果,可計算變量之間顯著的直接效應、間接效應和總效應。結構模型路徑及影響效應見表4。
表4 結構模型路徑及影響效應
(續)
對于直接效應,分析結果表明,除了兼容性對任務技術適配、競爭對感知有用性路徑不顯著,其余結構模型的路徑均呈現顯著正向關系。其中,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均對使用意向有較高的直接影響效應,感知有用性稍強。考慮測量的外部變量,持續性對任務技術適配的直接影響效應最大(0.647),其次是任務技術適配對感知易用性的影響,專業知識、規范政策和相關經驗對感知有用性的影響程度不相上下。由直接效應檢驗可知,技術維度對感知有用性的影響相對最強,個體和外部環境維度對感知有用性的影響均較弱。
對于間接效應,外部測量變量對數字技術采納均存在間接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路徑是持續性→任務技術適配→數字技術采納,與直接效應檢驗結果不謀而合;其次是感知有用性→使用意向→數字技術采納和感知易用性→使用意向→數字技術采納,也反映出TAM模型具有科學性和適用性。建筑業數字化轉型處于起始階段,企業需要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為節省時間和人力資本,在建設項目任務一定的情況下,數字技術本身和數字技術使用經驗能夠遷移到新數字技術的采納過程中,這將對特定任務與技術的適配水平產生顯著正向影響,間接影響數字技術采納行為。
對于總效應,首先,任務技術適配和持續性對數字技術采納的影響程度最高。由此可以認為在個體、技術和環境三個維度的影響因素中,技術維度對建設項目數字技術采納的影響程度最高,特別是對于特定項目任務,利用數字技術能夠快速找到所需信息或解決辦法,表明兩者適配度越高,成員越有可能采納數字技術,并且數字技術本身和采納經驗的遷移能力也是數字技術采納的重要考慮因素。其次,TAM模型中的使用意向、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對數字技術采納的總效應也較高。最后,個體維度和環境維度對數字技術采納均有顯著正向影響,但影響程度相對較弱。
本研究以建筑業數字化轉型為實際研究背景,從個體、技術、環境三個維度研究影響建設項目采納數字技術的關鍵因素。通過問卷調查方式進行數據收集,基于TAM-TTF整合理論,構建影響因素理論模型,采用結構方程模型的偏最小二乘回歸算法(PLS-SEM)分析了影響因素對數字技術采納的直接效應、間接效應和總效應。實證結果表明,技術維度是目前建設項目采納數字技術的關鍵因素,其中任務技術適配度影響最大,其次是技術的持續性使用,持續性越強,數字技術采納程度越高。但是,由于目前數字技術在建設項目中的融合采納率較低,技術兼容性對數字技術采納的正向影響并不顯著。與此結果類似,競爭與數字技術采納之間正向影響的關系并不顯著,只有建設項目組織間適度的競爭,才能構筑健康共生的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