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娜,吳美艷,郭艷紅,劉金源,王維,儲婷婷
1.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十五病區,浙江杭州 310000;2.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骨傷科,浙江杭州 310000
踝關節在人體負重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是重要的負重關節,臨床上常因為扭傷導致其骨折,發生率約占全身骨折的4%[1]。骨折后主要表現為踝部腫脹、疼痛及運動功能障礙,早期手術治療不僅可以獲得解剖復位,有利于改善踝關節功能,同時還可以防止踝關節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2]。踝關節骨折后,局部出血及損傷后導致大量體液滲入組織間隙中,引發踝關節腫脹及疼痛。腫脹會進一步造成肢體血液循環障礙,加重患者不適程度,若治療不及時易導致肢體缺血、缺氧,甚至壞死,不利于傷口恢復,影響患者肢體功能,嚴重制約手術時機[3]。因此,如何有效緩解下肢損傷后局部腫脹從而能夠早期手術,已經成為臨床研究重點。目前,西醫常采用冰敷收縮局部毛細血管和靜脈滴注甘露醇使組織脫水,從而緩解術前腫脹[4-5]。中醫學對于緩解腫脹方面也有獨特見解,冰消散的功效主要為清熱止痛,消腫生肌。本研究旨在觀察踝關節骨折患者使用改良冰消散結合自制活血祛瘀消腫方在緩解腫脹和疼痛的臨床療效。
回顧性選取2021 年6 月至2021 年12 月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住院手術治療的72 例踝關節骨折患者,根據治療方法分為對照組(n=38)和觀察組(n=34)。納入標準:①符合骨折的西醫診斷,存在明確外傷史,臨床查體存在典型踝關節骨折特征并且影像學檢查證實存在骨折[6];符合氣滯血瘀證中醫診斷,外傷所致骨斷筋傷,患肢畸形,活動不利,經絡瘀阻,舌質紫暗,脈弦緊或浮數[7];②年齡在20 歲以上;③無感覺障礙或減退。排除標準:①合并有血管神經損傷需急診手術患者;②局部皮膚破損或開放性骨折患者;③可能合并骨筋膜室綜合征需急診切開患者;④中途退出或不配合治療的患者;⑤患有先天性疾病、雙下肢周徑不等的患者。兩組患者年齡、性別、骨折分型及骨折部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過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倫理審批號:2022-LW-008-0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在患肢抬高的情況下,給予靜脈滴注125ml 甘露醇(生產單位:正大天晴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2026395,規格:250ml:50g),2 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輔助使用改良冰消散聯合自制活血祛瘀消腫方序貫療法,具體如下:患者于骨折后24h 內給予冰消散(芒硝1000g,冰片10g,玄明粉15g,硼砂15g,川芎10g,紅花10g)持續外敷,將藥物研磨成粉狀用白醋調和,裝入制好的藥袋內。藥袋選用質地柔軟舒適且經過消毒殺菌的棉布,根據患者肢體創傷部位的大小制定藥袋的長短,袋口配有粘合裝置,避免藥物散落,藥袋兩旁有兩根系帶,用于患者創傷處,注意松緊度,以藥袋不易滑落為宜[8],1 次/d,每次8h;24h 后采用自制活血祛瘀消腫方霧化熏蒸,1 次/d。活血祛瘀消腫方(薄荷6g,斷續15g,桃仁10g,防風10g,伸筋草12g,透骨草15g,紅花10g)為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骨傷科自制。
1.3.1 患肢腫脹率 每天8 時30 分及16 時30 分觀察記錄患肢腫脹程度,用皮尺測量踝關節周徑,取2次平均值,以周徑來代表腫脹程度,腫脹率=(患側-健側)周徑/健側周徑×100%。
1.3.2 患肢腫脹程度 重度:腫脹明顯,緊張發亮,甚至出現張力性水皰;中度:腫脹明顯,用指按壓腫脹部可有明顯凹陷;輕度:局部腫脹較輕,用指按壓腫脹部無明顯凹陷[8]。
1.3.3 踝關節疼痛程度 由患者自行填答自制問卷,并在2min 內完成。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對患者的疼痛進行評價[9],總分10 分。0 分:無痛;輕度(≤3 分):有輕微的疼痛,患者可忍受;中度(4~6 分):患者疼痛并影響睡眠,尚能忍受;重度(7~10 分):患者有漸強烈的疼痛,難以忍受。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百分比)[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入院時、治療1d 和3d 時的腫脹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5d 時,觀察組腫脹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入院時及治療后腫脹率比較(,%)

表2 兩組患者入院時及治療后腫脹率比較(,%)
治療前,兩組踝關節腫脹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5d 后,觀察組腫脹程度較對照組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前消腫天數比較,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踝關節腫脹程度及術前消腫天數比較
兩組入院時、治療1d 和3d 時關節疼痛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5d 后,觀察組疼痛程度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入院時及治療后關節疼痛程度比較(,分)

表4 兩組患者入院時及治療后關節疼痛程度比較(,分)
踝關節骨折后其腫脹程度決定了手術時機的選擇,目前臨床傾向于創傷骨折后6~8h 手術,早期恢復踝關節解剖,促進踝關節功能恢復[10-11]。假如未能早期手術,在骨折8h 后患肢腫脹程度會逐漸加重,喪失手術時機,需要待患肢腫脹消退后才能進行手術治療。如果在腫脹期強行進行手術治療,將可能帶來嚴重的手術并發癥[2]。因此,尋求一種快速、安全、有效的消腫治療方法對把握手術治療最佳時機及預后至關重要。
目前臨床上廣泛采用早期冰敷聯合甘露醇靜脈注射對踝關節進行消腫治療,但長時間使用甘露醇對靜脈刺激較大,易引起水電解質紊亂、血容量銳減導致的少尿、靜脈炎和組織壞死等不良反應,尤其對于血管狀態不佳及合并癥較多的老年患者[12]。同時冰袋局部溫度較低,直接接觸皮膚極易造成局部凍傷;且冰袋開始時塑形性較差,與肢體的貼合度差,接觸面積有限,固定困難,易導致冰袋移位,影響消腫效果,給患者帶來不舒適感[3,13]。因此,臨床急需一種使用方便、療效好的消腫方法。
中醫學認為,骨折后可導致肢體皮骨斷筋傷,氣血失調,從而引起肢體腫脹、疼痛腫脹,屬于中醫中的“筋傷”“骨傷”范疇[14]。“先腫而后痛”者往往是由于形傷氣所致,因“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師”,“氣”和“血”二者是相互作用的,無論哪種骨折類型均是由于血瘀、氣滯所致[15]。因此,活血化瘀、疏經通絡、消腫止痛,調理好“氣”與“血”的關系,才能促進消腫。
本研究所用的改良冰消散對原有藥方進行加減,由芒硝、冰片、玄明粉、硼砂和紅花組成。芒硝具有潤燥軟堅,清火消腫的功效;冰片辛香走竄,可以清熱解毒;玄明粉性冷,利清熱散結,軟堅消腫;硼砂善于清熱散結,消腫祛濕;加用川芎和紅花,達到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效用。在使用方法上面,改良冰消散將藥物混合成為粉狀,裝入布袋內,敷于患處,然后固定。藥物為粉狀,可根據患者關節腫脹程度進行調整,更好地讓藥物與腫脹患肢充分接觸,從而達到快速消腫的目的,且改良冰消散不會降低患者局部皮膚溫度,可減少患者出現局部凍傷及皮膚溫度較低所帶來的不適感。
中藥薰蒸療法是中醫傳統的治療方法,又稱中藥蒸煮療法,霧化藥物通過皮膚吸收可直達病所,起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散積消腫的作用。結合自制活血祛瘀消腫方序貫治療,方中桃仁、紅花共為君藥,有活血祛瘀通絡之效;斷續、透骨草共為臣藥,輔佐君藥以加強其活血舒筋通絡之功效;佐以防風、伸筋草、薄荷疏風祛濕,舒筋活絡,消腫止痛,諸藥共奏活血祛瘀通絡、消腫止痛之效。活血祛瘀消腫方藥液通過霧化儀器的加熱,使藥液霧化成蒸氣作用于腫脹關節,打開毛孔,藥物迅速到達患處,增強骨折局部消腫。熱與藥共同作用于機體,可發揮協同增效的作用,石群等[15]研究已證實本研究自制活血祛瘀消腫方在術前消腫方面療效確切。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使用改良冰消散聯合活血祛瘀消腫方序貫治療踝關節骨折后腫脹,較對照組效果更佳。隨著治療的深入,觀察組患者腫脹程度減退更為明顯,觀察組術前消腫天數也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使用改良冰消散聯合活血祛瘀消腫方治療可明顯縮短患者術前手術天數,同時該療法對于緩解踝關節骨折后關節疼痛也更為有效。這可能通過以下兩個環節起到作用:①溫熱刺激可降低局部神經末梢的敏感性,緩解肌肉、肌腱和韌帶痙攣狀態,可產生局部鎮痛效果。②溫熱刺激還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從而達到抗炎消腫、解痙鎮痛目的,與以往研究結果一致[15-16]。
綜上所述,對于踝關節骨折后出現局部腫脹的患者,應用改良冰消散聯合活血祛瘀消腫方序貫治療可有效減輕踝關節骨折術前腫脹、縮短術前消腫天數,從而減少因長時間使用甘露醇所帶來的靜脈炎的發生,該方法較操作方便且安全,是值得臨床廣泛推廣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