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娟,劉鳳萍,王小霞
瑞金市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江西瑞金 342500
新生兒疾病篩查是指通過血液檢查對影響早產兒的先天性代謝及內分泌疾病進行群體篩查,使患兒得以接受早期的診斷、治療,避免因機體缺陷導致患兒出現生長、智力發育障礙甚至死亡[1]。但因新生兒剛出生時自身耐受性比較差,在采集過程中配合度比較低,無法與采集人員進行配合,且在穿刺的過程中難度比較大,穿刺時間較長,新生兒易哭鬧,患者家屬也會產生負性情緒,醫患糾紛較高[2]。足跟兩側定位法操作較為簡單,但需多次進行采集,新生兒易出現足跟紅腫、淤斑等不良反應。三角形定位法是在新生兒足跟處比較平坦的部位進行,順著新生兒的腘窩生理歪曲進行穿刺,將新生兒小腿抬高,讓新生兒的足跟與地面保持平衡,不需要用力擠壓出血點,出血點所形成的血珠不易流失、脫落,可使足底平行,采血卡易接觸血滴并自然滲透,同時,其穿刺范圍是兩個固定的點和方向,易于操作[3-4]。本研究主要探討新生兒疾病篩查血標本采集中應用足跟兩側定位法與三角形定位法的效果。
選取2021 年1 月至2022 年5 月在瑞金市婦幼保健院進行疾病篩查的82 例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n=41)與觀察組(n=41)。納入標準:①無出生缺陷;②體質量2500~4500g;③胎齡36~42 周等。排除標準:①合并新生兒并發癥;②轉兒科監護者;③充分哺乳<6 次等。對照組中,男20 例,女21 例;出生孕周39~42 周,平均(40.12±0.07)周;出生體質量2500~3700g,平均(3510.58±31.69)g;哺乳次數19~27次,平均(23.78±2.07)次。試驗組中,男22 例,女19 例;出生孕周38~42 周,平均(40.11±0.06)周;出生體重2500~3750 g,平均(3521.71±31.71)g;哺乳次數19~27 次,平均(23.81±2.09)次。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過瑞金市婦幼保健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倫理審批號:2022 倫申臨第(22)號],兩組患兒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采用足跟兩側定位法進行采集標本,分別在新生兒的第一個腳趾和第四、五個腳趾的正中方向與足跟方向畫出一條直線,確定穿刺點的位置,在直線內側、外側,呈40°的斜角進行穿刺,使用干棉球將第一滴血進行擦拭,再適度擠捏新生兒的皮膚,采血人員右手持采血卡,使新生兒的血液能夠自然的滴入采血卡中。觀察組應用三角形定位法,適當墊高新生兒枕部,選用新生兒的足外側踝關節處、足底內緣的位置,畫出一條垂線,采血的位置上是在垂線、足底緣的交叉點,采血者的左手中指、示指,夾住新生兒的踝關節,防止腳脫落,用拇指、示指握緊住新生兒的足后跟,拇指適當向足跟部方向推,放松后再進行推,反復進行后,握緊新生兒的足跟部,對所選的位置進行消毒,采血者持采血針呈45°左右的角進行穿刺,用干棉球擦拭第一滴血,適度捏擠,使血液自行滴注采血卡中。兩組均觀察至采血結束后24 h。
①記錄兩組采血后24h 紅腫瘀斑消退情況。②記錄兩組采血時間、穿刺時疼痛程度、采血時間:采用新生兒面部編碼系統(neontal facial coding system,NFCS)對新生兒的疼痛程度進行評估,共有10 項,分別為張口、嘴垂直伸展、嘴呈“O”形、嘴水平伸展、擠眼、鼻唇溝加深、皺眉、下頜顫動、舌呈杯狀、伸舌。總分共10 分,患兒有以上1 項表現即為1 分,無為0 分。輕度疼痛:<5 分,中度疼痛:5~7 分,重度疼痛:>7 分。③兩組穿刺一次成功率、血標本合格率:穿刺一次成功率的評判標準為采血針一次扎入新生兒的足跟部后,出血,將第1滴血擦拭,新生兒的血液將均勻、自然的透過測試卡的正反面,且一次獲得3 個直徑≥8mm 的血斑則為穿刺成功;血標本合格率為每張試紙上至少須有3個血斑,且直徑≥8mm,滲透測試卡的正反面,且血濃度均勻一致,則表示合格,若上述不一致,表示為不合格。④比較兩組干預后滿意度:根據自擬滿意度量表(克隆巴赫系數為0.82,回收率為100%)評估,患兒未出現明顯的疼痛,NFCS 疼痛評分<3分,且紅腫瘀斑6h 后消退,穿刺成功率高,為非常滿意(>90 分);患兒出現輕微疼痛,NFCS 疼痛評分為3~6 分,且紅腫瘀斑12h 后消退,為滿意(70~90分);患兒出現明顯的疼痛,NFCS 疼痛評分為6~8分,且瘀斑24h 后消退,為一般滿意(60~69 分);患兒可出現嚴重的疼痛,NFCS 疼痛評分為8~10 分,且易哭鬧,紅腫瘀斑24h 內不可自行消退,且穿刺率低,為不滿意(<60 分)。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百分比)[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采血后,觀察組出現紅腫瘀斑3 例,對照組出現12 例,觀察組24h 紅腫瘀斑消退率為100.00%,高于對照組的3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286,P<0.05)。
觀察組采血時間短于對照組,穿刺時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穿刺一次成功率、血標本合格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新生兒采血時間、穿刺時疼痛評分、穿刺一次成功率、血標本合格率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總滿意度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905,P<0.05),見表2。

表2 兩組新生兒干預滿意度的比較[n(%)]
近些年,因我國提倡優生優育,新生兒的疾病篩查也得到了廣泛認可,通過篩查及時對新生兒做出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減少出生缺陷情況,有利于提高我國的人口綜合素質[5-6]。在新生兒疾病篩查過程中對新生兒的血液進行標本采集,若檢查出陽性進行復查,確診后可根據顯示出的結果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足跟兩側定位法需要在新生兒的血標本采集時將新生兒的小腿沿腘窩處進行傾斜再抬高[7-8],足跟兩側的穿刺范圍不固定,故血量會因選擇穿刺點不同而變化,新生兒易產生足跟紅腫等不良反應,因此選擇合理的定位方法極為重要。
從解剖學基礎的形態來觀察,三角形定位法是經過內踝后方而抵達新生兒的足底,將足底分為足底外、內側動脈,供應小腿后群肌,足底內、外側動脈的是供應足底肌,也為脛后動脈的作用[9-10]。新生兒的足底外側、足底內側動脈的分支較多,是三角形定位法穿刺的方向,在采血的過程中其位置的血運較為豐富,出血比靜脈分支快,無需費力擠壓,可采到足夠的血量,且不易形成足底瘀斑[11-12]。選用足跟兩側足跟底的位置對新生兒進行采集血標本,位置較為平坦,更利于采血者進行穿刺;三角形定位法定位有解剖學依據,可提高采血者的一次穿刺采血成功率,且整體的滿意度較高[13-1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穿刺一次成功率、血標本合格率、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三角形定位法應用于新生兒疾病篩查的血標本采集中可提高穿刺一次成功率、血液標本合格率,滿意度較高,與孫偉等[16]研究結果一致。因采用足跟兩側定位法多為淺靜脈的匯聚點,血量少,易凝固,為了能踩到足夠的血量,往往反復進行按壓,新生兒易出現足底瘀斑。因新生兒不能用言語表達痛苦,可通過出現皺眉、高聲尖叫、頻繁啼哭、擠眼和鼻唇溝加深等應激表現[17-19]。三角形定位法是選取新生兒的足跟底部,足跟底部的皮層比較厚,采用斜角的方法可進行穿刺,同時還可避免進針的角度過深,減輕因穿刺對新生兒的骨膜、腱膜造成損傷,穿刺過程中,順著新生兒腘窩生理彎曲的位置,輕握小腿,可減輕對新生兒造成不適,縮短抬腿時間,從而達到緩解疼痛、縮短操作時間的效果[2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采血時間短于對照組,穿刺時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采血后24h 紅腫瘀斑消退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三角形定位法應用于新生兒疾病篩查的血標本采集中可減輕新生兒疼痛,降低足跟瘀斑紅腫的發生率,縮短操作時間。
綜上,在新生兒疾病篩查的過程中采用三角形定位法對血液標本進行采集能夠有效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標本合格率,縮短采集時間,減少新生兒足跟紅腫瘀斑發生,整體滿意度較高,值得臨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