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介?)
人物小檔案
王補宣
(1922年2月5日-2019年8月31日)
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與熱物理研究所所長、教授。我國著名的熱工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紐約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熱物理學科的開拓者和傳熱學學術帶頭人,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終身榮譽理事長,1986年獲世界能源協會“能源為人類服務”大獎。1998年獲得“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2010年于第九屆亞洲熱物性國際會議被授予終身成就獎。
“科學人生·百年”院士風采
中科院學部成立60多年來,先后選聘產生了1499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包括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吳孟超院士、吳良鏞院士等。“科學強國”欄目將持續刊登這些院士的故事,展現他們的人生風采。
憑借卓越的創造力、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王補宣開拓了中國工程熱物理新領域,為祖國的能源事業盡心盡力地奉獻了一生。
王補宣,江蘇無錫市人。1943年畢業于西南聯合大學機械工程系;1947年7月赴美留學,1949年獲得美國普渡大學機械工程系碩士學位;1950年回到中國后擔任北京大學工學院副教授,兩年后,調入清華大學任副教授;1956年參與國家長期科學規劃動力部分;1957年在清華大學創辦中國第一個工程熱物理本科專業;1962年參與學科規劃工程熱物理部分的制定;1978年參與國家科技規劃技術科學部分的制定;1981年創建國際太陽能學會中國分組,并擔任主席;1982年為研究生培養所撰專著《工程傳熱傳質學》獲國家級優秀教材獎;1986年獲得世界能源協會“能源為人類服務”大獎……2019年8月31日,王補宣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
一個人的一生,可以用一條時間線串聯起來,在王補宣院士的時間線中,人們能看到艱苦非凡的磨礪和光芒璀璨的創造同時迸發,他的學術研究涉及熱力學、傳熱傳質學、熱物性、動力機械、能源系統規劃、熱濕環境預示和控制以及模擬監測技術等領域,創立了高速流動膜沸騰傳熱理論,深化了多孔介質熱濕遷移理論與應用技術,提出了能源的合理利用與優化規劃,發展了新型測試監控方法,這些開創性的研究與實踐,引領和照亮了后來者的路途,填補了國內空白,為我國工程熱物理學科的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艱苦促成長,磨礪鑄輝煌
特殊的求學年代給予了王補宣別樣的經歷和艱辛。據他回憶,在西南聯大求學時,學校的教學條件很差,師生的生活異常艱苦。因遷移時間倉促,戰爭時期供給有限,同學們住的宿舍是32人一間的茅草房。房間放上16張雙層床后就沒有多余的空間了,大家把不多的行李塞到床底下,或者堆到床頭上。在狹小的空間里,書桌是不可能放下的。那時,常常是8個人把各自的箱子堆起來,放上木板、圖板,用作書桌。窗戶也多是“四通八達”,在號稱“春城”的昆明,“一雨便成冬”,起風會毫無阻礙地刮進寢室,茅草房頂一下雨就叮叮咚咚響。當時學校的伙食也不好,常吃摻雜有小石子和泥巴的“八寶飯”……
艱苦的生活環境絲毫沒有削減老一輩求學的熱情和對知識的渴望,他們憑借著堅韌的意志和不悔的決心,努力求實創新。“1941年至1943年日本飛機轟炸時,警報一響,聯大工科學生會緊急疏散到六七里外的山上,每個人都隨帶筆記本、計算尺等去山上討論問題、做功課。等到警報一解除,又馬上返回上課。大家不怕苦,因為知道學習的機會來之不易,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責任。”據王補宣生前回憶,他非常欣賞那些和自己一起揮灑汗水和熱淚的青年,也永遠懷念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西南聯大的精神讓他銘記終生,更為他此后的教學和科研生涯提供了強有力的精神支撐。
桃李天下,樸實無華
執教60余年,王補宣培養了大量熱工學領域優秀人才,其育人的苦心,體現在無數細節之中。當年的學生、建筑學院江億院士還記得恩師細致的批注:“當時我還是拿筆寫的頭一篇物理性質測量的文章,王先生每一頁都寫滿了批示,從公式的符號,到什么樣的表示方法,直到文字、標點符號,讓我學會了到底該怎樣做學問,怎樣寫文章,這樣把我一步一步地帶入學術界。”而恩師的關切與支持也持續到了江億院士職業生涯的重要時刻,在他帶的第一個研究生論文評審、博士論文答辯時,王補宣院士曾親自出席,令其終身難忘。
于王補宣而言,培養人才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超越職業的使命。因自身高齡擔心不能全程指導研究生完成學業,給他們帶來不便,他原打算2002年后不再親自招收新的研究生,只是參加工程熱物理研究所所有研究生的論文答辯。但是2009年暑期,博士畢業留校工作的學生彭曉峰教授遽然辭世,王補宣立即主動承擔了他留下的5名博士生的指導工作,其中還包括兩位學業上存在一定困難的學生,直到2012年最后一名學生順利如期畢業。
除了學術上的指導外,王補宣還傳遞給了學生們獨立的學者精神。熱能系李俊明教授回憶,從他留校工作的第一天起,王補宣就告訴他要學會獨立做事。王補宣會仔細幫他們修改各種申請報告和論文文本,但從來不會利用自己的學術地位為學生爭取任何資源或名分。
李俊明欽佩道:“或許有人會說,王先生是一個‘不太合時宜’的人。但他是一個地道的學者,我們都很佩服他。怎么做學問,怎么做人,王先生確實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
碩果累累,不問功績
王補宣不僅是學術研究的開拓者,更是學科教育的開辟者。上世紀50年代,王補宣出版了新中國第一本《工程熱力學》教科書,翻譯了國內傳熱學方面的啟蒙書——前蘇聯米海耶夫院士的《傳熱學基礎》,并創建了清華大學熱工學教研組。
在參與國家十二年科學規劃、籌建“工業熱工”專業的過程中,王補宣考慮到國家經濟建設需要和清華沒有理科的實際情況,萌生了在國內創辦工理結合的工程熱物理專業的想法,以此強化物理熱學基礎,培養創新熱工研究的高層次人才。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王補宣帶領教研組培養出國內首批熱物理專業學生,1960年,熱物理專業首屆畢業生走向崗位,廣受好評。
在化工領域,1963年王補宣帶領熱工學教研組承擔了四川化工廠氨合成塔的技術改造項目,面對蘇聯撤走專家、所有設計圖紙和說明書亦付闕如的困境,他們用3年時間創造了單塔日產量翻番的成績,被國務院列入當時的100項重大成果之一,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王補宣傾其一生的精力,專注于我國熱科學事業的發展。年事已高的他仍勤懇地致力于學術,完成了《工程傳熱傳質學》和《工程熱力學》兩部著作。在其長期的研究實踐中,王補宣取得了諸多開創性成果,卻始終不問功績、淡泊名利、平易近人,堪稱一代學者楷模。
1979年,王補宣領導創建了中國太陽能學會,即現在的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的前身。組織了我國新能源的開發應用,提出在經濟、實惠、牢靠的前提下,把太陽能和生物質能的利用普及起來的方針,為推動中國太陽能利用事業做出了杰出貢獻,為中國可再生能源事業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該領域內得益于王補宣言傳身教的學生和同行數不勝數。
“不僅要做好研究,更要重視教學”,清華大學能動系工程熱物理研究所所長胥蕊娜時常回憶起留校工作后去看望王補宣時他的囑咐。在王補宣的鼓勵與關懷下,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多年來已經累計培養近200名博士、300名碩士,出站博士后40余位,在各行各業做出重要貢獻。而研究所將繼續傳承王補宣院士以及老一輩開拓創新、嚴謹治學的精神和作風,抓住“雙碳”目標、能源轉型及動力強國重要歷史機遇,創造新的業績。
(《小康》·中國小康網孫媛媛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