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狄娜

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是發展經濟、擴大就業、增加收入的一條重要途徑,被很多縣域重視。勞務經濟有力支撐起了鄉村振興的藍天。
就業是民生之本。2023年經濟重啟,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第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穩就業保就業。一直以來,外出務工的藍領群體是我國就業群體的主要組成部分,其發展質量關乎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而增加農民收入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問題。
當下,工資性收入已經逐漸成為農民收入增長的重要來源,在農村中很多富裕戶都是通過外出打工富起來的。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是發展經濟、擴大就業、增加收入的一條重要途徑,被很多縣域重視。可以說,勞務經濟有力支撐起了鄉村振興的藍天。
“搶人大戰”愈演愈烈
春節已過,各地都迎來了外出務工、招工的高峰,這也意味著今年的“搶人大戰”拉開序幕。
1月24日,4輛從廣東中山南頭出發的大巴車抵達廣西梧州,“點對點”接回超過160名TCL空調員工返崗,這也是今年春節廣東全省最早的一班返崗專車;
1月30日,無錫市人社局聯合連云港市人社局共同舉行了“無錫-連云港南北結對合作,‘點對點’勞務直通車”發車儀式,首批連云港籍務工人員免費乘坐政府包車赴無錫返崗復工。時隔幾天后,湖南航空A67226次航班搭載近80名四川宜賓籍務工人員,從宜賓市五糧液機場出發,順利抵達無錫碩放機場。
截至1月31日,蘇州市各級人社部門已組織專車379輛,專列3趟,從河南、安徽、貴州、山西等15個省份接回15556名外來務工人員返崗復工。甚至蘇州火車站的核酸采樣亭也變身“人社服務站”,為來蘇人員提供政策咨詢、就業指導、維權支持等服務。
……
據不完全統計,包括廣東、浙江、江蘇、福建在內的多個沿海大省今年早早就開啟了“搶人”模式,大手筆布局跨省招工、人才招聘,助力企業實現新年“開門紅”。有人評論:“搶人”情緒的高漲,既體現了疫情防控優化調整后拼經濟的強烈愿望,也客觀反映出年初勞動力緊缺的現實。2021年國家統計局曾對9萬多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約44%的企業反映“招工難”是面臨的最大問題,該比例創下幾年來新高。
難點之一是,當下勞動年齡人口減少,人力成本持續上升,“搶人”不可避免。數據顯示,2010—2020年,全國有超過20個省份勞動年齡人口總數呈負增長,勞動年齡人口數減少最多的是黑龍江、河北、山東,均減少超過600萬人;同期,天津、河北、遼寧、北京、吉林、山東等省份勞動年齡人口占比下降幅度均超過10個百分點。而僅過去一年,全國勞動年齡人口比2021年減少666萬人。“以前是一車一車把員工拉過來,現在他們拼命留人。”浙江嵊州服裝協會秘書長朱婧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感慨道。
難點之二是,如今越來越多在東部地區從事務工的流動人口返回本地,從事非農業的工作。有研究顯示,農民工外出務工半徑縮短,勞動力長距離輸出效應減弱。據統計,2021年,農民工總量恢復增長,但外出務工半徑縮短的勢頭不減。與2019年相比,跨省農民工下降5%。農民工繼續從東部向中西部回流,中部地區農民工增加?5.6%,西部地區增加1.7%,東部地區減少1.7%,東北地區減少0.1%。回流農民工到縣內就地就近就業的不斷增多,縣域農民工占比逐年提高。截至?2021年底,縣域農民工占比已達55.3%,超過1.6億人。近年來,尤其是疫情暴發以來,農民工跨省外出意愿下降明顯,就地就近就業意愿增強,這種回流進一步加劇了“用工荒”。
面對以上態勢,各地頻出奇招,紛紛發力。
深圳市人社局實施階段性鼓勵用工有關舉措,計劃投入2.7億元,通過發放3大補貼和強化就業服務,真金白銀支持企業發展生產、幫助員工穩定就業。對2月5日前市外原在崗職工返崗達500人以上的企業(勞務派遣單位除外),按照每人200元的標準發放一次性返崗交通補助,每家企業最高40萬元。
福建省人社廳等五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支持農民工就業創業工作的實施意見》,對今年1—4月首次來閩就業和省內新增就業農民工,連續繳納失業、養老保險滿3個月的,將給予新增崗位補貼,并落實階段性失業、工傷保險降費、緩繳政策。
浙江臺州市搶抓時間,春節前人社部門已組織9支隊伍赴貴州、陜西、江西、安徽等地開展跨省駐點招工。節后還組織16支隊伍共100余名人社干部,發動企業191家、人力資源機構14家,奔赴云、貴、川等7省21個勞務輸出地開展跨省駐點招工。
一系列舉措,都昭示了迫切的用工需求。為了搶得先機,浙江嵊州招工團開始下鄉到村頭專場招工;來自東部沿海省份的用工企業還在貴州三都縣打起了招工擂臺;昆山人社部門將組織22家企業赴外召開12場招聘會,多渠道提供崗位50000個,計劃組織專車400輛……
眼下,漲薪酬、提待遇、給補助,招引新人才、留住老員工,各類保障政策持續優化,都是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主要從事經營外包、職業技能培訓等業務的江蘇文鼎企業服務集團有限公司,目前所服務的40多家蘇州制造業企業的普通員工中,外地員工占比70%,以河南、安徽、山西等地居多;而在技術類員工中,非江蘇員工占比更是高達85%。公司副總裁何文慧介紹,對于外地員工較多的地方,公司會包車點對點接送,從大年初三開始至今,已陸續派專車40余輛;而對于員工較少的地方,公司則采用報銷路費的方式。“截至目前,我們共接回員工超3000人。當前,紡織、自動化等技能型崗位更為缺人,而無技能的普通員工,市場供應量今年會相對充足。重點是讓人到蘇州來,滿足市場需求,跟客戶共同發展。”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化東西部勞務協作,實施防止返貧就業攻堅行動,確保脫貧勞動力就業規模穩定在3000萬人以上。”“深化東西部協作,組織東部地區經濟較發達縣(市、區)與脫貧縣開展攜手促振興行動,帶動脫貧縣更多承接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在云南,人社部門圍繞調結構、提質量、促增收,依托東西部勞務協作,在穩定和擴大轉移就業規模的前提下,著力優化就業結構,提升就業質量,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提質增效,助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今年春節以來,已通過組織1465趟“務工專車、專列、包機”等“點對點”運輸服務,幫助4.93萬名農村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其中組織“務工專車”1390多輛,集中輸出勞動力2.3萬余人。搭乘“務工專列”前往惠州一家電子廠工作的云南省梁河縣河西鄉三鍋疆村村民李仲香表示,“車票是免費的,還收到了愛心禮包。我以往在家務農,今年政府幫忙推薦崗位,想出去闖一闖。只要夠勤勞,生活肯定會更好。”
“勞務品牌”蹚新路
縣域一頭連著城市,一頭連著農村,是城鄉經濟的連接點。加快發展勞務經濟,對推動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調整,促進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大力增加農民和城鎮居民收入,加快城鎮化進程,促進城鄉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時勢變遷,中西部地區經濟的崛起,讓以往那些以勞動力輸出為主的中西部大省呈現出昂揚的發展態勢。所謂“故土難離”,在家鄉與沿海收入差距逐漸縮小的現狀下,大批外出務工的藍領群體的“回流”趨勢日益明顯。如今,有越來越多的縣域意識到:要統籌推動農民工外出務工和促進就地就近就業創業。增加縣域培訓資源供給,建立回流農民工培訓基地,提供更多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技能培訓項目;制定農民工返鄉創業發展規劃,完善土地、資金、技術等支持政策體系。
1月29日,安徽省總工會印發《2023年“工會送崗位?樂業在江淮”全省工會就業援助行動方案》,以推動更多外出務工人員在本省就近就地就業,降低外出務工人員就業成本,加強農民工、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受疫情影響零就業家庭、困難職工及家庭成員等重點群體就業幫扶,緩解“招工難”“就業難”問題,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助力安徽省經濟高質量發展。據了解,僅在2023年“工會送崗位?樂業在江淮”就業援助招聘會啟動當天,安徽全省工會就業援助統一招聘行動共舉辦招聘會102場,5700余家企業參與招聘,提供崗位26.4萬個,吸引10萬余人前來求職咨詢,達成就業意向1.2萬人。
同時,各縣域也在積極培育縣域勞務品牌,提高東西部勞務協作的精準性和匹配度。勞務品牌是勞動者務工就業的重要名牌,是推動就業創業工作的一塊金字招牌,是推動產業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的有力支撐,也是當下縣域勞務經濟呈現的新趨勢和新特征。“樹一個品牌,帶一片就業,富一方百姓,強一域經濟”,勞務品牌為勞動力貼上“就業名片”,形成“質量認證”,企業放心用工,就業拉動效應不斷放大。
早在2022年2月,貴州就印發《關于勞務品牌建設的實施意見》,要求到2022年底,所有縣(市、區)至少培育1個勞務品牌;到2023年,逐步健全勞務品牌相關支撐政策;到“十四五”末,要形成一批具有貴州特色和廣泛影響力的省級優秀勞務品牌。同時,貴州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財政廳聯合制定了《貴州省勞務品牌認定管理辦法(試行)》,經認定的優秀勞務品牌,對建設培育單位給予50萬元一次性補助。如道真自治縣依托成熟的食用菌產業,大力培育創建“道真食用菌”勞務品牌,提高勞動者增收能力,目前已建成食用菌農業產業園區10個,輻射帶動1萬余人穩定就業;“畢節帶崗主播”是畢節市特色勞務品牌,各帶崗主播扎根基層,直面群眾訴求,解決群眾困難,給予就業幫扶,在提高公共就業服務質量和水平的同時,助力畢節市務工人員進入數字化就業時代。
在西藏,以“強品牌、重特色、創效益、增收入”為做強做優勞務品牌的主要目標,強化組織保障、出臺具體舉措,全力實施“一縣一品”勞務品牌創建活動。“全區已創建勞務品牌74個,其中20個勞務品牌收錄在自治區勞務品牌目錄中,4個勞務品牌被人社部收錄進《百家勞務品牌名錄》。據不完全統計,我區勞務品牌年度規模人數達27萬余人,年增收32億余元。”西藏自治區人社廳相關負責人介紹道,其中尼木藏香、后藏莊園唐卡師、扎囊虱雕、墨脫采茶人等具有西藏特色的勞務品牌,吸納就業人數較多。
“勞務品牌已經逐步得到市場認可,勞務品牌的創建,使從業者的收入更高、保障更好、穩定性更強。”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院長莫榮表示。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負責人指出,“勞務品牌大有大的優勢,小有小的作為。必須堅持因地制宜,立足地方實際,挖掘特色優勢,提高勞務品牌建設的科學性、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