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和林

發展勞務經濟,不僅可以增加縣域居民的工資性收入,還有助于將勞動力從農業中解放出來,在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同時,實現勞動力的轉移,進而促進城鎮化進程。
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鄉村振興局等18個部門印發《關于推動大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融入新型城鎮化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指出,提升縣域特色產業輻射帶動能力。優先支持大型安置區所在縣建設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園區和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帶動大型安置區配套產業園區發展。支持大型安置區圍繞縣域主導產業配套發展加工流通、冷鏈倉儲、品牌電商、勞務經濟等。
有效促進城鎮化進程
縣域經濟的發展,是事關脫貧攻堅、城鎮化、現代化、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問題。我國縣域經濟具有明顯的“三農性”,縣域經濟的發展對于解決“三農問題”、打贏脫貧攻堅戰具有重要的意義,而縣域經濟發展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勞務經濟的發展。
所謂“勞務經濟”指的是,農村勞動力利用體力和智力或者有限的資金,在家庭以外就業,或者從事非農產業的經濟活動。勞務經濟是縣域勞動力轉移和勞動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縣域自身的資源稟賦、文化特色、風土人情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依托,人力資源是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生產要素,但由于縣域勞動力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同時又缺乏專門的部門和機構對縣域勞動力進行組織,嚴重阻礙了縣域勞動力的流動,不利于民眾收入的提高、縣域經濟的發展以及縣域城鎮化和現代化的進程。
雖然在近幾年,黨中央的一系列政策使城鄉收入差距有所縮小,但城鄉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差別。發展勞務經濟不僅可以增加縣域居民的工資性收入,還有助于將勞動力從農業中解放出來,在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同時,實現勞動力的轉移,進而促進城鎮化進程。
機遇眾多,勢頭良好
勞務經濟是我國農村、農業改革呈現出的特定的經濟形態,由于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我國勞動力轉移呈現出從不發達地區向發達地區的趨勢。目前,雖然勞動力實現了地區的轉移,但是并未實現身份的轉換,仍然是為了獲得更高的工資收入往返于城鄉之間,所以從形式來看,我國的勞務經濟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候鳥”經濟。
隨著城鄉經濟的發展和地區特色產業的發展,加之國家一系列政策的扶持,城鄉經濟統籌發展下,全國各地都加大了農村勞動力的地區轉移工作,勞動力市場的建設也不斷加強。農村勞動力培訓、外出務工勞動力合法權益保護等各項配套服務和制度建設,使得勞務經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而《意見》再次提出,要著力扶持壯大縣域特色產業,著力促進搬遷群眾的就業創業,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實現人口市民化、就業多元化、產業特色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從政策導向看,縣域特色產業的發展將是未來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路徑。同時,隨著各類資本開始轉向特色小鎮、旅游度假村等建設,民眾休閑娛樂也更多從城市轉向民風淳樸的鄉村小鎮。縣域特色產業發展面臨著眾多機遇,而縣域特色產業的發展,也會創造出更多的就業崗位,促進地區勞動力資源的充分利用或者外出勞動力資源的回流,進而提高縣域居民的收入,促進縣域消費和經濟發展。
突飛猛進,挑戰重重
不過,當前我國勞務經濟的發展,仍然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或者說阻礙。首先,縣域勞動力輸出不暢。當前我國勞務經濟是沒有組織的、零散的,政府沒有專門管理和指導勞動力轉移的機構和部門,因此大多數勞動力的轉移是依靠舊的工作信息或者熟人介紹。
其次,勞動力由于素質整體不高,因此一方面工作只能限制在可接受的勞動范圍內,另一方面也不能充分利用互聯網獲得更豐富的工作信息,存在著較多空白的工作銜接時間。而在工作過程中,無良老板拖欠工資,工作環境差,落戶、子女入學等權益問題也得不到保障。
最后,近年來隨著縣域經濟的發展和本地企業的建設發展,有了更多的就業崗位,加上地區特色產業的培育和發展,不少在外務工勞動力開始回鄉就業和創業,出現了勞動力的回流。不過,回鄉就業的收入低于外出務工的收入,因此,經濟困難的家庭,還是缺乏動力回鄉就業的。而回鄉創業還面臨著兩個問題:第一,創業所需要的資金對于縣域或者農村家庭而言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因此,很多人對創業保持謹慎的態度;第二,即使是做了充分的準備和前期工作的創業,很多人由于缺乏專業知識,對宏觀形勢、市場環境缺乏判斷,大都是以失敗的結果收場,進一步降低了縣域民眾創業的積極性。
破局之路任重道遠
面對以上情況,首先,政府應該設立專門的部門或者積極支持本地專業組織機構,建立勞動力信息服務體系與平臺,引導縣域勞動力有序高效地流通。一方面,需要充分調查并掌握各地縣域勞動力資源的流動情況,并建立勞動力流動的動態監測體系、信息服務體系與咨詢幫扶體系,動態引導勞動力的流動,實現勞動力的充分有效利用。另一方面,若想通暢勞動力輸出渠道,必須提高勞動力的素質。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生產要素的收入是與要素自身能帶來的價值成正比的,比如技術要素的收益要高于勞動力或者資本帶來的收入,而在我國事實上總是存在著結構性失業的,其深層次原因就是勞動者的素質與空缺職位的需求不匹配,因此需要對縣域勞動力進行培訓,提高勞動力的素質,提高勞動力輸出成功率,比如,建立職業教育機構,設定培訓計劃,加大培訓投入,增強法治、競爭、創業等教育。
其次,不論是服務業還是制造業,任何行業、產業都需要設立自身的品牌,這是實現價值增長的重要方面,尤其是世界各行各業都競爭激烈的今天,品牌不僅代表了榮譽、信用,更代表了企業的服務質量、產品質量。因此縣域創立自己的勞務品牌,有助于拓展勞務市場,在激烈的勞動力市場競爭中形成自身的競爭優勢。而作為競爭性要素,要建立具有競爭性的勞務品牌,必須具有當地自身的特色,國際的勞務品牌,比如“菲傭”,國內的勞務品牌,比如“藍天廚師”“米脂婆姨”,正是通過建立了自己的勞動品牌,才促進了本地勞動力的國內和國際輸出。
最后,勞務經濟的發展應該與本地產業發展有機結合。具體而言,一是將勞務品牌的建設和本地的產業優勢結合起來,通過地區的特色產業突出勞務的特色,通過品牌戰略,促進勞務經濟向集約型轉變,培育本地的規模優勢、技術優勢、產業優勢,以此促進本地經濟增長。二是將勞務經濟與地區產業的發展聯合起來,切實抓住產業轉移的時機或者地方特色產業發展的機遇,促進縣域本地富裕的勞動力就業,在發展地區特色產業的同時,用產業的發展帶動地區勞動力的回流,比如前一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去有風的地方》,就是通過發展小鎮旅游,帶動了地區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時促進了本地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和外出務工勞動力的回流。三是充分利用互聯網、電商平臺等現代信息技術,提高勞動經濟的附帶價值,比如特色小鎮手工紀念品、地區特色手工美食等等,實現更加多元的就業和獲得收入的方式。
(作者系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