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帥

在世界糧食日全球活動上,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披露,當前全球糧食安全形勢仍面臨多方面威脅,糧食、能源和肥料價格飛漲,氣候危機等依然未得到消解。
食品安全,“國之大者”。糧食和農業遺傳資源的多樣性是維護我國糧食安全和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兩會前夕,在由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下文簡稱“綠會”)黨委、黨支部指導,中國綠會主辦,北京市大興區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協辦的2023“兩會”議/提案建議交流會上,各方群策群力,針對我國糧食、食品問題提出多個相關建議。
強化種質資源國際交流合作
破題惠益共享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糧食和農業遺傳資源的多樣性對于滿足人類基本的食物和營養需求,維護和提高生產系統的效率和復原力,以及促進可持續膳食和生態系統服務至關重要。在20世紀,世界各國因推廣和單一種植高產品種而放棄了成千上萬的地方傳統作物品種資源,導致約75%的作物遺傳多樣性喪失。與此同時,世界22%的牲畜品種面臨滅絕的危險。
2004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組織制定的《糧食與農業植物遺傳資源國際條約》(下文簡稱《國際種子條約》)正式生效。該條約旨在多邊的基礎上,保護糧食和農業植物遺傳資源,并促進這些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惠益共享,其確立的主要制度在實施后也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加強《國際種子條約》核心制度運行的措施也正在積極磋商和擬定之中。據綠會代表宋小麗介紹,在145個締約方中,既有遺傳資源豐富、以農業為主的發展中國家,譬如印度、巴西、阿根廷等,也有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發達國家。然而,《國際種子條約》生效后,我國一直以觀察員身份參加條約管理機構大會,至今尚未加入該條約。
“建議我國盡快加入《國際種子條約》,此舉符合中國的根本利益和國情、戰略需要,且各方面條件已成熟,也是新的國際形勢下的迫切需要。《國際種子條約》與其他國際公約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名古屋議定書》的加入將倒逼中國盡快加入該條約。從國際趨勢看,中國盡快加入可避免被動局面。建議我國政府采取進一步行動,可由農業農村部與外交部牽頭,并協調環保部和國家林業局,盡快設立《國際種子條約》跨部門工作組,盡快促使中國政府加入《國際種子條約》。”宋小麗說。
病從口入
“拉黑”工業型反式脂肪酸
隨著人們食品衛生安全意識的增強,“反式脂肪酸”一詞被越來越頻繁地提及。據綠會高俊齊介紹,反式脂肪酸可根據來源分為天然型和工業型兩種。天然型反式脂肪酸是通過細菌生物氫化作用,在反芻動物的腸道中天然合成的,并存在于牛羊肉和乳制品中,在乳制品和反芻動物肉的脂肪中的比例最高不超過5%,食用后對人體影響較小。但工業型反式脂肪酸則完全不同,它是通過對植物油進行部分氫化并在高溫條件下加熱植物油的過程中所產生的。與天然型反式脂肪酸相比,工業型反式脂肪酸在食物中占比更高,人體攝入量更大,通常存在于包裝食品、烘焙食品、食用油和涂抹食品中。
全世界每年有多達50萬人因冠心病過早死亡,而攝入反式脂肪酸是此類疾病的罪魁禍首。除此之外,工業型反式脂肪酸還會導致發胖,影響生育,影響兒童發育,降低記憶力,增加心血管的風險,影響精神健康等。由此,高俊齊建議《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將禁止食品生產商添加工業生產的反式脂肪酸納入標準,同時建議我國衛健委采取措施,出臺相關政策明確禁止使用標準。高俊齊表示,“隨著食品種類的日益豐富,現在的肥胖兒童和心血管病人越來越多。據調查發現,這與食物中一種名叫反式脂肪酸的物質含量有關。最新的研究表明,人體攝入反式脂肪酸每增加2%,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就增加40%。此外,攝入的反式脂肪酸還有可能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增加孩子的學習障礙,這種影響對于嬰幼兒和正在發育中的兒童危害更大。目前市場上的氫化油、精煉油、餅干、奶油蛋糕等產品中確實存在反式脂肪酸含量較高的情況。”
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的一份報告顯示,全球仍有50億人未受到保護,以避免有害反式脂肪酸,這增加了他們患心臟病和死亡的風險。雖然全國食品通用檢測技術分委員會通過了杭州質監院起草的反式脂肪酸的檢測標準方法,該項檢測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但對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整頓,政策上仍缺乏力度。雖然市面上很多食品的營養成分表上沒有顯示反式脂肪酸這樣的字樣,但卻隱藏在配料表里,而大部分消費者對反式脂肪酸存在的配料沒有概念,就會只看成分表,忽略配料表中隱藏的反式脂肪酸,從而無法正確地識別食品的成分,造成身體疾病。

鼓勵優化膳食結構
擴大植物性食品標準化生產
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的首份關于人類糧食系統的生物多樣性狀況報告指出,支撐人類糧食系統生物多樣性的80%已經流失,這將嚴重威脅到人類未來的糧食生產、生計、健康和環境。全球糧食系統亟需做出調整,需要更多地集中在以植物為基礎的多樣性飲食上,減少對生態環境和氣候的負面影響,助力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在2022年10月的世界糧食日全球活動上,聯合國糧農組織披露,當前全球糧食安全形勢仍面臨多方面威脅,糧食、能源和肥料價格飛漲,氣候危機等依然未得到消解。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華茻工作委員會(下文簡稱“華茻會”)相關負責人葉常德指出,中國營養學會發布的《2022年中國居民膳食指南》顯示,我國居民膳食結構中谷物食物比例持續下降,遠低于每天50~150克的推薦攝入量。中國農業科學院發布的《2022年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報告》中,以“大食物觀”為指導,提出了許多直面問題與挑戰、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建議,例如增加谷物、雜糧、植物蛋白及膳食纖維的攝取;打造第三口糧,讓主食多樣化;減少造成碳污染及溫室效應的畜牧業食物來源。
對此,葉常德分析稱,為貫徹《“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積極響應聯合國的倡議,與國際同步,支持減少食物浪費及雙碳標準的推廣,我國亟需積極并系統地推動綠色健康、低碳環保的純植物食品,助力食物多樣化、飲食結構和生產方式的轉型,引導和規范植物性食品生產和市場化有序發展。
“要改善目前不合理的膳食結構,除了政府給予方針性指引外,更需要從政策層面給予實際落地操作上的支持,能夠從政策上建議從業企業或組織積極采用統一的標準,并參與同標準相匹配的認證體系。同時,被認證的產品可以在產品包裝及宣傳上使用認證商標,這不但有助于消費者進行識別和選擇,而且有利于提升從業企業或組織對于所經營的產品或服務的標準化、專業度、市場影響力和自律性,便于形成商業環境的合力,協同上游產業鏈的發展和下游供給,?共同促進全民膳食觀念和膳食結構的改善。但是考慮到這類指導性的標準與涉及企業正常經營的標準,在推廣上可能會遇到一定的難度。”葉常德告訴《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記者,該標準推出后獲得了植物基行業以及創新型農業的積極響應,但植物性食品行業主體的傳統企業對它的重視程度還是比較低。
目前,華茻會正在致力于填補并完善植物性食品行業標準的空白以及制定相匹配的認證體系的工作,葉常德建議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或全國相關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制定針對純植物性食品的國家標準,并希望國家相關部門,例如農業農村部、國家發改委,能夠對此給予一定的重視和支持,從更高和更廣泛的層面鼓勵從業的企業及組織積極采用該標準并參與認證。這將有助于市場與政策雙輪驅動優化膳食結構,擴大植物性食品標準化生產和行業有序發展,助力可持續性發展。華茻會愿意積極參與并給予資源共享、協助支持。
做好“三服務”
推動更多改變
每年至少有數百條政策法規,正在因為包括綠會在內的社會組織、科研機構和有識公民的關注和發聲,得到更大力度的推動、改變甚至制定。其中也包括代表各地人民群眾和各領域各界別的代表委員們的關切。代表委員的議案和提案關切著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這些聲音匯聚起來,對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綠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周晉峰表示,服務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履職工作,服務社會各界建議人關切包括推動立法、執法和標準制定工作,服務媒體等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得以更好解決,一直是綠會籌辦全國兩會建議交流會的目標。
“建設美麗中國和綠水青山,沒有廣泛科學家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各部門在制定政策的時候,就難免會有所偏頗。一些工程項目在公示或公開征求意見時,也不乏走過場、走形式的現象存在……在很多方面,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不斷改進,才能真正服務好我們的?‘綠水青山’建設。”周晉峰說。
同時,他表示,“說了不白說,通過綠會兩會建議平臺,已經有上百條建議被有關部門所關注和受理。即便有些建議還沒有被采納,但也已引起思考。即便沒有引發思考,這些建議的聲音,也得到了一些人的傾聽。更多、更好的改變,需要持續地推動。綠會兩會建議平臺已經持續開展7年,還將繼續開展下去。除了讓社會各界的建議和聲音得到代表委員的指導和傾聽外,也歡迎代表委員將關注課題交給綠會,做社情民意的研究,做科學調研,形成建議草案,供代表委員參閱,為代表委員做好服務。”
自2016年至今,綠會已連續舉辦7次兩會建議會,征集200多份建議,獲代表委員認可與指導,以議案、提案或社情民意的方式獲提交的建議有50余份,在回應社會關切、推動問題解決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去年,由綠會推動的“關于建設沙棘碳匯林,推動綠色發展的建議”就獲得了全國人大代表班宇俠認可被帶上全國兩會,并被生態環境部給予了高度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