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藝術發展的高峰時代以唐朝為代表,在唐朝,石窟的裝飾圖案日趨完美,達到了成熟。藻井,初期是指遮擋建筑物內部頂端的一種構件,其外形常常帶有藻紋等裝飾圖案,因此稱為藻井。藻井的紋樣、結構和色彩等,通常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唐代的藻井紋樣大部分為植物形象,以藤蔓、花葉、卷草等圖案取代最初的龍、虎等形象[1]。這個時期的藻井紋樣可以看到蜿蜒的藤條上遍布各種形態的果實和花草,如蓮蓬、石榴、葡萄等果實等。新生的枝葉與含苞待放的花朵,處處向人們傳遞著韻律和動感之美,象征著唐代社會的興盛繁榮。
“國潮”在2018年以前,多指代某些特定的品牌,即由中國本土設計師創立的潮流服裝品牌,通常帶有清晰的個人風格特點,代表著一種具有獨特個性的小眾文化。2018年也被稱為“國潮元年”,自此,國潮文化應運而生。“國潮”開始泛指某種消費概念,即國貨群體和具有中國特色、特征的產品。從服裝行業興起的國潮文化迅速滲透到各個領域當中,此種現象是由于各行各業對于國家發布“傳統文化復興”“文化創新設計”戰略的積極響應[2],同時也反映出當代年輕群體對于傳統文化與日俱增的文化認同。
1 唐代敦煌藻井紋樣簡述
1.1 發展特點簡述
敦煌莫高窟凝結了從4世紀到14世紀中華民族世代積累的藝術結晶,其中主要以建筑、雕塑、繪畫三種藝術形式呈現,這三種造型藝術相互交織、彼此影響,衍生出了敦煌圖案藝術,這種獨特的裝飾藝術具有與眾不同的藝術特點。敦煌藝術發展的高峰時代,以唐朝為代表,在此時,石窟的裝飾圖案日趨完美,達到了成熟。
1.2 代表樣式介紹
自初唐時期,敦煌石窟里的內容就已經很豐富,藻井裝飾紋樣主要有以果實元素為主的葡萄石榴紋藻井和石榴蓮花紋藻井。但最后是蓮花紋藻井成為主流。蓮花,自古與佛教有著緊密的聯系,在印度,人們認為婆羅門教創始神是從蓮花中出生的,將蓮花作為圣潔、神圣的象征。自魏晉以來,蓮花紋成為石窟裝飾與佛教造像的典型裝飾紋樣,被廣泛運用。
到了盛唐時期,藻井的裝飾和結構已經形成固定形式,都是由中部方井、方井四面邊飾層、垂幔三部分構成。方井四面邊飾層次頗多,由外向內依次遞減,從寬變窄,與窟頂的形體形成契合協調之態。人們在仰望藻井之時,可感到深遠的意味。藻井的邊沿和垂幔還有珠玉鈴鐺紋飾等,極盡華麗之姿。除了桃形瓣蓮花,還有葉形瓣蓮花、團花形蓮花、雜花形蓮花,它們都反映出不同時代藻井裝飾的特色。石榴紋樣最早來源于西域,是由長方形格組成條帶紋飾,每一格中繪制有兩個忍冬葉片組成的桃形紋,在上方相對或是底層相連,連接處畫一小花。藻井裝飾紋樣的變化對唐代整體裝飾紋樣的革新產生了深遠影響,在非宗教領域也有所運用。
2 敦煌藻井紋樣與當下國潮服飾的聯系性與發展現狀
2.1 從世界視角的“潮”到我國的“國潮”
藝術來源于生活,又反過來作用于生活,使得生活越發光彩煥發。基于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與熱愛,當前眾多優秀設計師博采眾長、借鑒吸收敦煌藝術寶庫當中的元素進行國潮風格的設計。尤其是敦煌壁畫、雕塑中豐富多元的藻井紋樣元素,設計師們更是深入挖掘,吸收并蓄,推陳出新,將中華民族的獨特藝術元素運用于本土服裝。由此,一個個具有鮮明民族風格的服裝品牌逐漸進入消費者視野,“國潮”服裝由此應運而生。
“潮”的基本內涵最早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的街頭文化,代表著青少年對于自我欲望的展現、對于自由的追求等,他們在舊有的服裝風格中融入滑板、沖浪、街頭籃球等元素,逐步打破傳統,形成了“潮牌”的基本內涵[3]。“潮牌”的萌芽期是1960-1980年,從美國開始向世界范圍蔓延,典型代表便是日本。日本于20世紀80年代開始受到美國工裝元素的影響,加之眾多著名設計師的推動,“潮牌”文化的發展到達階段性高峰期,“潮”成為一種風向標逐漸融入世界,逐漸被人們接受和熟知。它的發展也開始呈現出多樣化的風格,影響到后來的嘻哈文化(hip-pop)和涂鴉文化。到了中國,“潮”文化受到本國傳統文化和藝術的影響,形成了帶有鮮明的中國地域特色的潮牌文化。
“國潮”則是于2018年開始廣泛出現在國人大眾的視野當中,這一年也被稱為“國潮元年”,這里的“國潮”可以理解為“中國文化”和“潮牌”內涵的結合。“國”限定了“潮”的素材范圍,即代表著有中國特色、有著符合前沿審美的指向形式,并且帶著鮮明的中國特色文化的標簽。
2.2 賦予“國潮”服飾的靈感
近年來,許多帶有中國元素的服裝品牌迎來了新的發展高潮,通過品類創新、跨界聯名等方式打破了消費者對國貨服裝品牌的舊有認知。設計師們減少“龍紋”“中國紅”等固有且常見的中式元素運用,增加了“盤扣”“馬面裙”等原來比較小眾的中式元素的運用,在保留原有民族特點的同時,注重品牌設計的本土化,關注多種年齡群體的需求,滿足人們對于“小眾”“神秘”“私人化”消費需求的追求,尤其是創新性地借鑒敦煌藻井紋樣元素,以之為參考,不斷推陳出新,使得中國服裝品牌煥發出新的活力。
2.2.1“繁而不亂”的簡化之美
藻井圖案大多為正方形,其紋樣大部分呈對稱形式分布,這是因為古時候藻井的繪畫需先畫出方井,這種架構與岔角交織形成一個框架,對角線與藻井的分割中線交合之處形成了藻井的中心點,引導著藻井內部紋飾與圖案達到團聚的效果,這種結構形式達到了一種均衡視覺重心的效果。同時,明確的先主后次的視覺次序也是藻井紋樣既不失工整又富有變化規律的原因,觀者在欣賞的同時亦可在心理上感受到藻井紋樣在結構上帶來的莊嚴與穩重之感[4]。
2.2.2 穩定活潑的色彩之美
敦煌藻井采用飽和度較高的天然礦石作為顏料,性質穩定牢固,以黃色為主要顏色,還常用石青、綠、赭石、紅、朱砂、土紅、白等石色。隋唐時期大多用朱砂、紅色、黃、青綠等純度較高的飽和色。縱觀敦煌藻井紋樣的色彩規律,總體呈現色彩繁多、琳瑯滿目的特點,但是用色種類相對穩定,主要在于配色方式的變化。為避免單一的色彩填充,古代工匠擅于采用對比色,讓顏色之間相互借用、相互映襯,在達到整體色調的統一的同時,又使得圖案的色彩富有變化,令人眼花繚亂。
今時今日,越來越多的設計師開始領略和挖掘敦煌藻井紋樣的獨特藝術特點,將其圖案的結構特點和用色方式與現代服裝審美意趣相結合,讓敦煌藻井紋樣這種古老的藝術瑰寶和諧地呈現于現代服飾上,使得傳統與現代完美融合,相得益彰。
2.3 敦煌藻井紋樣在國潮服裝中的具體運用分析
2.3.1 裝飾性表達
大多數敦煌藻井紋樣,多以壁畫形式被古代畫匠記錄下來。當時的生產力有限,古代畫匠所用的繪畫材料、色彩和繪畫技法等皆受到各種客觀條件的限制,內容和形式也有一定范圍。而如今國潮服裝可大膽突破禁錮,采用不同的繪制工藝,像機器印花、手繪等,以更多樣化的裝飾手段來表現敦煌藻井紋樣的裝飾性功能,從而使得國潮服飾更顯豐富時尚。
2.3.2 再創新設計
傳統的敦煌藻井圖案大多結構繁復、色彩多樣,不便于直接應用在如今的國潮服裝中,設計師融合現代審美眼光和元素,對敦煌藻井圖案進行圖案和形式感的再創新設計。除了復原舊有的敦煌藻井紋樣,他們在提取蓮花藻井圖案時,只提取蓮花藻井圖案中的部分花紋或色彩,讓紋樣的形態和色彩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讓敦煌藻井紋樣通過古今結合的方式,在保持傳統特點的同時,達到時尚與復古的混搭效果。經過處理的圖案更加體現簡約的風格。
2.3.3立體化呈現
敦煌藻井紋樣的呈現不僅能用繪制或印染的方式,從制作工藝上來看,還可以運用傳統的刺繡方式以使圖案呈現出立體化的效果;或將國潮服裝不同材質的面料與裝飾材料進行編織、拼接或鏤空處理,以達到肌理感的呈現效果。這些方式革新了單一陳舊的老派制作方法,讓國潮服裝和敦煌藻井紋樣更好地多樣化融合,通過現代工藝讓敦煌藻井紋樣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3 敦煌藻井紋樣與國潮服飾的跨界聯合在未來的前景
3.1 當下國潮服裝發展的情形分析
國潮服裝在近幾年來成為一種新興的潮流,它是經濟、政治、文化因素共同推動的結果,同時有著典型的時代性。越來越多的國潮品牌登上世界時裝秀場舞臺大放異彩,它們展現出了中國特色和氣韻,推動了中國文化走出去。作為世界審美風向標的各大國外服裝品牌也開始越來越多地參考和吸收中國文化元素,這說明了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我國傳統文化影響力與日俱增。
3.2 跨界聯合的必要性與途徑
自中國潮牌文化發展起,我國國潮服飾的設計從最開始的模仿抄襲海外品牌、機械式添加文字,再到陸續推出自主品牌,已經實現了大的進步。國潮服飾的圖案已經不僅象征著一種文化歸屬,更昭示出如今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當下國潮服飾的圖案和元素等大部分都選取的是中國古典文化中與當下盛行文化有切合之處的部分,設計師再將這些元素以現代設計手法進行創新融合,從而設計出符合這一系列服裝趨向的圖案。
如今國潮服裝正作為橋梁,連接世界,傳播著中國優秀的文化藝術。恰到好處地應用敦煌藻井紋樣,并不是將其簡單地照搬復制,或者進行元素的一味堆砌,而是要以服裝這種具象的事物來重現敦煌莫高窟的輝煌。在創新與設計方面,可運用傳統工藝,如刺繡、扎染、剪貼等非遺手工藝,將敦煌藻井紋樣以多元化的形式呈現到服裝的制作和設計上,還可以把我國服飾制作的傳統工藝與現代裝束的款式、色彩、面料相結合,凸顯服裝的時代特點。對傳統元素的運用要注意兼收并蓄,從整體來提高國潮服飾的自主創新實力。再者,各品牌要明確自身國潮服裝的定位,譬如運動裝,要大方活潑;商務裝,要設計得更加端莊一些。現在的年輕人,對服裝的追求并不僅限于功能性。當下的消費者,既要服裝具有舒適性,又要滿足他們追求復古潮流的審美追求,因此,各大國潮設計師的設計任務可謂任重而道遠,要對自己有高要求,只有這樣,才能設計出更受消費者喜聞樂見的服裝。
4 結論
絢爛的敦煌藻井凝結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藝術智慧,它在時代變遷中幾經演變,被歷代工匠一次次記錄在洞窟中,雖經歷風雨滄桑卻仍然難掩其華,只因為它有著自身獨特的藝術魅力。無論是精美繁復的裝飾結構,或是層層疊疊堆積的華麗色彩,都不斷吸引著無數后人去探索挖掘它的秘密。
引用
[1] 王闊,梁燕.基于扎根理論的“國潮”服裝圖案設計方式研究[J].服裝設計師,2021(8):87-96.
[2] 姚林青.“國潮”熱何以形成[J].人民論壇,2019(35):132-134.
[3] 唐曉晨,肖楠.中國潮牌服飾設計的運用與創新[J].西部皮革,2020,42(5):100-102.
[4] 陳熊俊,梁昭華.紛繁中的簡化——解析敦煌藻井圖案[J].西安工程科技學院學報,2004,18(1):44-47.
作者簡介:崔烜(1999—),女,山東淄博人,碩士研究生在讀,就讀于馬來亞大學創意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