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為促進小學生全面健康發展,應更加關注和重視美術課程的教學。繪畫作為小學美術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采取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進行教學,除了能讓學生對繪畫基礎知識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提升其繪畫技能,還能幫助學生在繪畫活動中得到審美能力的提高。他們在繪畫活動中欣賞美、感受美,創造力與想象力也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小學美術教師要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繪畫積極性,依托于繪畫教學提升小學生綜合素質能力。本文正是對此課題展開的探討。
1 小學美術繪畫教學的概念
小學生正處于成長與發展的關鍵時期。在小學階段,他們的價值觀以及審美觀尚未完全形成,因此教師以及家長必須對學生進行科學的教育引導,為他們創設良好的成長環境,只有這樣,才能為孩子的全面健康發展打下堅實基礎。而美術課程屬于美育的重要一環,在推進五育并舉的新時期背景下,美術教學必須被給予更多的關注和重視。對于一線美術教師而言,他們不單單要讓學生了解基本的美術知識,更應當強調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育與發展,繪畫教學屬于小學美術課程的關鍵組成部分。所謂繪畫即通過各種工具在平面上進行美術創作,繪畫包含了諸多不同的類型,比如說水彩畫、水墨畫以及油畫等。小學階段的繪畫知識相對簡單,但由于很多學生對繪畫的了解不夠全面,實際動手能力不強,也沒有掌握一定的繪畫技能,所以小學繪畫教學并沒有想象得那么容易。教師要結合小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選擇難易適中的知識內容進行講授,設計開展符合學生學情的繪畫活動,比如素描、簡筆畫等,當教師結束理論知識的講解之后,可以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主題進行創作。一直以來,美術課程受到了很多小學生的喜愛,通過繪畫學習,展示繪畫成果,學生能夠展示自我,得到交流能力的提高。總而言之,教師應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確保繪畫教學目標順利實現。
2 小學美術繪畫教學的重要意義
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對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也提出了新的標準。在這樣的形勢下,一線美術教師要緊跟教育改革步伐,盡快更新傳統的教育理念,對課堂教學模式予以不斷創新,促進課堂教學效率持續提升,確保教學目標順利實現。一方面,基于新課改背景,教師提升繪畫教學質量,組織多元化的教學活動,有助于小學生審美意識的培養,還能夠擴展其知識視野,增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激發想象力與創造力,從而促進他們的身心全面健康發展。小學美術屬于基礎性的藝術學科,繪畫活動能夠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的繪畫技能,讓他們在繪畫過程中學會使用多種工具與材料,將自己的情感與想法通過繪畫作品表達出來。另一方面,組織開展好繪畫教學可以促進小學生審美水平的提升,繪畫活動能讓學生更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在欣賞國內外名畫的過程中培養審美能力。與此同時,豐富多樣的繪畫活動能夠給學生提供展示自身才能的機會,刺激他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3 新課改背景下小學美術繪畫教學的實施策略
3.1 開展小組學習活動,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美術繪畫活動對小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美術教師要指導學生結合自身興趣偏好,在大腦中自主構建關于某一主題或事物的圖案,再引導他們利用所掌握的繪畫技能把腦海中的圖案繪制在紙上,從而創作出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畫作。在組織開展繪畫教學時,怎樣有效培養小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是小學美術教師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過去的繪畫教學模式,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較少,課堂整體氛圍相對沉悶,學生即便遇到問題也不會主動開口向同學或教師尋求幫助,繪畫能力自然難以提高。因此想要促進課堂學習效率的提升,教師應當積極和學生溝通交流,同時組織小組學習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小組學習活動,以學習任務為驅動,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相互協作、充分溝通,主動說出自己的觀點與想法,合理提出疑問并共同思考探究。在這樣一個更加活躍的課堂氛圍下,學生的思維能夠相互進行碰撞,進而產生靈感的火花,這有助于小學生創造力與想象力的發展,為之后繪制出高質量作品奠定基礎。在實踐中,美術教師要根據班內學生學情實施科學分組,確保達到優勢互補的目的,讓同學深入溝通交流,實現共同發展與進步。學生繪畫時教師要扮演好旁觀者與指導者的角色,密切關注各組學生動向,及時提供幫助。例如,可以組織班內學生開展某特定主題的繪畫比賽,各個小組根據主題進行自由創作,完成之后,全班學生投票選出最佳作品。在這一過程中,各組學生會充分探討交流繪畫內容,最后統一思路與風格,從而創作出優秀的作品,得到能力的提高。在后續評比時,名次和成績要以學生投票結果為主,教師評價為參考,從而有效調動全班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3.2 創設自由繪畫的空間,引導學生積極創作
繪畫屬于學生發揮想象、自主創作的活動,可以給他們提供良好的愉悅體驗,讓他們身心感到舒適。然而在過去的小學美術課堂中,很多時候學生都不具備自由創作的機會,僅僅是根據教師提出的要求被動地參與繪畫活動,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在新課改背景下,美術教師應革新傳統的教學理念,為學生創設自由的繪畫空間,讓其充分體會到繪畫的快樂。若單純憑借模式化的手段開展教學活動,很容易抑制學生對繪畫知識、技能的學習興趣,甚至對美術課程產生抵觸情緒。自由的繪畫空間不但有助于激發學生繪畫熱情,讓其綜合素質能力獲得更好的發展,同時也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能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氛圍。為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要注意到以下幾點:第一,創設寬松的學習氛圍,避免盲目灌輸知識,賦予學生更多自主學習權利,啟發并引導其自由探索美術世界,從而提升繪畫積極性。第二,確保繪畫任務主題的開放性,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創作主題,充分考慮他們的個性化需求,轉變過去那種模仿式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走出直接照搬照抄的困境,發展為真正的創作者。第三,支持學生自由建立繪畫學習小組,鼓勵組內成員充分溝通,相互分享自己的想法,實現思維的有效碰撞。
3.3 營造良好教學情境,助力核心素養形成
新課改背景下,一線美術教師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盡快改變過去那種學生一味聽、教師一味講的教學模式,引導和督促學生主動學習探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美術教師應當不斷創新,探索出能滿足小學生學習需求的教學策略,用具有創新性的教學策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指導學生嘗試主動運用知識技能,進行自主思考與聯想,實現教學效率的提升。近年來,情境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得到了非常普遍的應用,具體來說,就是美術教師根據繪畫教學的具體內容,從學生實際喜好著手,為學生營造更加生動有趣的課堂教學情境,以深化學生的學習體驗,讓其更好地體會到繪畫的魅力。開始教學時,可采取多媒體等手段做好課堂導入,如選擇小學生更加熟悉的事物,營造符合其認知發展規律的情境,讓小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下獲得更多美的體驗,促進其鑒賞能力、審美能力逐步提高,為其繪畫技能的長足進步打好基礎。比如說,在水墨繪畫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首先通過多媒體給學生呈現部分經典的水墨畫作品,從視覺上吸引學生,配合文字講述讓他們對水墨畫形成簡單、初步的了解,從而調動他們的學習探究欲望。為營造濃厚的沉浸式學習氛圍,美術教師還可以給學生播放水墨畫繪制視頻,插入中國風的音樂,讓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如此一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自然能夠得到提升。隨后,再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以組為單位進行自由創作,小組成員共同協作,積極交流思考,最終繪制出一幅幅優秀的水墨畫。
3.4 定期開展實踐活動,培育學生藝術思維
新課程標準出臺后,小學階段美術課程的教學內容更為廣泛,教學目標更加多元,不單單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美術知識技能,還應當在豐富有趣的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因此,小學美術教師不能僅僅把視野停留在教材上,還需要引導學生走出教室,走進自然,教導他們將美術知識技能和實際生活緊密結合起來。這樣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尋找生活中的美,體會生活中的美,進而得到想象力的發展,收獲更多的素材,繪制出更優秀的作品。小學生正處在認知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在繪畫學習過程中,往往是憑借實際經歷和主體感知進行創作,如果美術教師將教學僅僅局限在課堂和課本中,是很難真正落實美術學科的教育目標的。定期組織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直接與生活中的實際事物進行接觸,對自然進行自由探索,有助于促進他們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教師可以抽出時間,組織班內學生開展寫生活動,與學生一同到附近的公園中,設計以“大自然,你真美”為主題的繪畫目標,讓學生自由探索公園中的花草、植物、昆蟲等,學生通過認真觀察,了解這些事物的特征并將其呈現在紙上,在這個過程中,能潛移默化地形成發現美、欣賞美、創作美的意識。這樣的實踐活動,充分契合小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可以有效激發他們的參與興趣,讓學生在開放式的環境下,得到思維能力的有效提升。
3.5 善于運用激勵評價,調動學生繪畫興趣
對小學生而言,獲得父母或者教師的鼓勵與贊賞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美術教師要認識到,不吝贊揚是幫助學生進步的助推器,尤其是繪畫教學,學生是十分希望自己的作品獲得教師的肯定的。美術教師需要抓住小學生的這一心理,當學生完成作品創作后,教師在評價作品時要更多地選擇激勵性評價,通過這樣的形式,給學生提供更多學習動力,有效激發他們的繪畫積極性。比如說,當理論知識教學結束后,大部分美術教師會要求學生進行繪畫練習,學生完成繪畫后,往往會迫不及待地給教師觀看,以期第一時間獲得來自教師的肯定與贊揚。在這樣的情況下,美術教師要認真查看學生的作品,從中選擇較好的一張,以激勵式的語言實施評價。在評價過程中,如果發現一些學生的作品構圖混亂,一些學生對色彩的使用與搭配不夠合理,還有少數學生的繪畫紙較臟等,教師不能夠一味地進行批評,這很容易打擊學生對繪畫的興趣。教師要仔細尋找學生繪畫作品的優點,采取“先揚后抑”或“先抑后揚”的方式,運用鼓勵性的語言引導學生發現問題。例如,某學生的作品描繪的是春天公園的景色,但他在繪畫過程中將樹木畫得太大,小草畫得太小,整體看上去顯得不是很和諧,針對這樣的情況,美術教師能夠進行如下評價:不錯,你的作品構思很好,色彩搭配也很漂亮,但你看里面的大樹和小草的大小是不是有一點問題,你仔細回憶一下實際生活中的樹木與小草是什么樣子?如何讓整個畫面看起來更加和諧呢?采取這樣的激勵性評價方式,學生會感到受到了教師的贊揚,認為老師指出的問題是對自己關心愛護的體現,他們因此會更有繪畫動力,同時樹立了繪畫信心。如此一來,當他進行第二幅作品的創作時,一定會將教師的建議考慮其中,對第二幅作品中存在的與第一幅作品中相似的問題進行改正,從而取得進步,得到繪畫技能的提高。
4 結語
總而言之,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持續推進,過去的美術課堂教學模式逐漸無法適應新時期美術教學的實際需求。一線美術教師,必須要緊跟新課程標準,考慮到小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對繪畫教學進行創新與變革。為此,教師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教學策略,積極組織開展豐富有趣的繪畫學習活動,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愛上美術這門學科,在動手繪畫的過程中,得到想象力與創造力的進步,審美水平的提高,在快樂愉悅的課堂環境中,實現全面發展。
作者簡介:張正嬪(1987—),女,山東青島人,本科,中小學一級教師,就職于青島四方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