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川,教育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育基本理論研究院教授,北京師范大學生命教育研究團隊負責人,北京生命教育科普促進會會長。出版《教育的理想與信念》《教育的方向與方法》《有“我”的教育學》等20多部著作,在全國各地講學2000余場,受到廣泛的好評,是我國生命教育領域的開拓者之一。
人有三重生命:自然生命,它有一個長度的問題;社會生命,它有一個寬度的問題;精神生命,它有一個深度與高度的問題。一個生命的闊大程度便是“長、寬、高”的乘積。我倡導的生命教育,特別強調人的精神生命的發展,強調精神生命的深度與高度。而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一個人“心的世界”的廣博與深厚。
01
人生,本質上是自己的心理建設。
建筑一個十分豐富而純美的“心的世界”,最需要的是日積月累的習慣,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一個人的日積月累,終會成為別人的望塵莫及。
還可以肯定的是:即使一切都不改變,每一個人都可以變得更好。
豐富、深邃、純凈、溫潤與熱忱,是一個人內心光明美好的五個標準。
人們都無一例外地生活在自己的“心的世界”中。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你有什么樣的內心,就有什么樣的生活。
忽略內心,本質上就是忽略生活,違拗內心就是和自己過不去,攪擾內心就是踐踏生命的安寧……
02
建構“心的世界”的過程就是不斷學習的過程,就是從人類創造的卓越的精神文化成就中汲取營養,喂養我們的格局,滋養我們的靈魂。
學無止境,一點不虛。
學什么呢?學讓我們感受到生活的趣味與妙曼的內容:了解并熟悉名著、名曲、名畫、名詩、名文、名歌、名勝、名人、名言、名劇、名菜……就是一個十分巨大且其樂無窮的事。
今天資訊的發達,為人們了解這些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條件。
當然,欣賞名畫最好能去盧浮宮博物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名勝,最好能實地游覽;名曲,最好去音樂廳一飽耳福;
名人,多閱讀他們的作品與傳記,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
名歌,多聽,并學著唱;
還有名菜,盡量嘗嘗;
至于名詩、名文,最好能夠背誦;
而在某一領域內及相關領域的名著最好是精讀、研讀,盡管所有的名著都去讀,是不太可能的;
還有那些著名的、堪稱經典的電影,值得看多遍;
名言,可以盡量多地品味與背誦;
名劇,包括歌劇、舞劇、話劇,以及中國戲曲中的京劇、豫劇、粵劇、越劇、川劇、湖南花鼓戲、安徽的黃梅戲……
用這些“名揚天下”的精神寶藏構筑起來的內心世界一定是光明的、輝煌的。
03
各個領域、各個行當,都有一些精品。
比如木雕、石雕、磚雕;比如漆器、竹器與銀器;比如西方建筑中金碧輝煌、氣勢磅礴的教堂、城堡與王宮;比如湘繡、蘇繡、粵繡與蜀繡;包括東北的二人轉、京津地區的相聲、湖北說唱、河北梆子、北京京韻大鼓、天津快板、華北評書、陜西秦腔與陜北酸曲、蒙古長調、世界各地的民歌等都有一些不俗的精品。
高山不辭土石才見巍峨,大海不棄涓流才成壯闊,人只有不斷地學習與探索,不斷地積累與總結,才能墊高自己遙望江山沃野的視界。
當我們有著飽滿清麗的“心的世界”時,那真的就可以笑傲江湖、睥睨天下了。
04
生命教育之所以要著眼于“心”,理由就在于:首先,生命教育,從根本上說,是幫助學生進行自覺的人生建設。而人生建設,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建設——無論是接受現實,還是悅納自我,還包括“三觀”的提升或重建、排解焦慮與樂觀性格的形成,都直接或間接地關涉心理建設。其次,因為所有人的生命,其實是寄寓、棲居在自己的“心”中——心在哪里,人們的生命就在哪里。倘若生物學意義上的生命體征還存在,但“心”已經死了,人就成了植物人或行尸走肉。正是“心動”“心生善念”“心緒不寧”或“心潮澎湃”,表征著人們生命的活力與靈動。第三,正是在我們的心房里,在我們的心田中,在我們的心扉上,充溢著我們對世界的愛恨情仇,生發著我們的希望與理想。一個人美好的生命姿態一定是源于“心的世界”的“豐盈與蓬勃”,源于意義感、成就感、親密感、歸屬感、安全感、自豪感的厚實與篤定。
05
我們大體上可以確認:有心的地方,就會有發現——我們的專注力在哪里,哪里就最容易收獲“發現”;有發現的地方,就會有欣賞——正是發現帶給我們驚異感與會心的驚喜,欣賞之情便油然而生;有欣賞的地方,就會有愛——各種各樣的愛里,都會有欣賞——人們很難去愛自己厭惡、憎恨或滿不在乎的人、事、物,欣賞,本質上是彼此照亮;有愛的地方,就會有美——因為愛是積極情感的投射,愛的對象在我們的心中總是光華閃耀、熠熠生輝,美就變得明亮而洶涌;有美的地方,就會有自由——美是自由的象征——所有的禁錮、束縛、壓抑與鉗制,都是對美的摧殘與踐踏——美是生命自由的綻放;有自由的地方,就會有快樂——當無數的快樂得以積攢與沉淀,幸福就變得唾手可得、如影隨形——當一個人擁有了幸福,那他就什么也不缺。
06
在當下,我們如何在客觀、冷峻的社會批判與高揚生命的熱忱及快樂生活之間保持一個好的平衡,是一個大智大慧的問題。我們如果因為看到了現實的灰暗于是內心就變得灰暗,對自我而言是得不償失,對社會而言也無絲毫利好,盡管我們會感到暫時的沮喪與氣餒。不管世事如何變遷,“吾心自有光明月”,永遠都不會因現實的黑暗與殘酷而遮蔽內心的光明與溫暖。讓人們有一個光明、澄澈、純凈而溫暖的內心世界,這是生命教育最為理想的追求。
這是極其燦爛、敞亮、厚重與雄闊的生命狀態——“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王陽明)。
(責任編輯:林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