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慶 王志強
摘 要: 科技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動力。科研院所作為知識、人才、技術的聚集地,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科技力量。針對實踐中存在的方式不可持續、項目針對性不強、成果轉化率低等問題,以廣西壯族自治區氣象科學研究所為例,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從多個維度探討分析助力鄉村振興的創新實踐過程與內容,在此基礎上,提出科技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路徑,旨在為科技部門助力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理論指導和經驗借鑒。
關鍵詞:科技;科研院所;鄉村振興;氣象;路徑
中圖分類號:G3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1795(2023)11-0101-04
DOI:10.19998/j.cnki.2095-1795.2023.11.018
0 引言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1]。科技是改造傳統農業的根本出路和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突破口,在鄉村振興中作用不容忽視,農業的產業興旺和農民的生活富裕等均需要科技的引領和驅動[2]。
公益類科研院所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知識、人才、技術的聚集地,承擔著科學研究和服務保障的雙重任務,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科技力量[3]。然而,從實踐來看,科研院所在助力鄉村振興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科技助力鄉村振興的方式不可持續,如農技培訓、科技特派員等,難以長期提供科技服務,使鄉村產業發展面臨著“人走茶涼”的窘境;二是科技項目針對性不強,存在研究和服務脫節的問題;三是科技成果轉移效率低,服務不到位,使得效果大打折扣[4]。
本研究通過案例研究,從多個維度探討分析廣西壯族自治區氣象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廣西氣象科學研究所)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創新實踐過程與內容,進而提出科技助力鄉村振興的基本路徑,旨在為科技部門助力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理論指導和經驗借鑒。
1 研究方法與研究設計
采用單一案例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尤其適用于對現象的理解,尋找新的概念和思路,乃至理論創建。單一案例研究的優越性在于能更加深入地進行案例調研和分析,更容易把“是什么”和“怎么樣”的問題說清楚,這與本研究所關注的研究問題相匹配[5-6]。科技助力鄉村振興要經歷怎樣的過程?科技部門應如何助力鄉村振興?
1.1 案例選擇
選擇廣西氣象科學研究所作為案例研究對象,原因如下。一是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支撐[7]。氣象作為一種重要的科技力量,具有趨利避害的作用,能夠帶來和釋放更多的生產力,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服務保障作用。二是廣西氣象科學研究所地處西部,在資源和能力都非常有限的條件下,能夠不斷創新,研發了覆蓋全國甘蔗主產省區的甘蔗智慧氣象服務大數據庫、甘蔗智慧氣象業務系統、甘蔗水肥一體化智能管理系統,開展了智慧直通式服務示范建設,從傳統氣象服務模式向智慧氣象服務模式的轉變,推動了甘蔗產業節本增產,甘蔗可節本約4 050元/hm2,增效約2 020 萬元,發揮了氣象科技的作用,有力地保障了國家食糖安全,助力鄉村振興。
1.2 數據采集
數據采集持續兩年(2019 年8 月—2021 年8 月)。先后兩次赴廣西壯族自治區(簡稱廣西)調研,深入訪談了廣西氣象局、廣西氣象科學研究所、東亞糖業等企事業單位的領導和職工,輸出原始錄音文稿7.7 萬字。此外,還通過網絡和媒體搜集了相關二手資料。在案例研究過程中,撰寫了1.39 萬字的教學案例并應用到企事業單位領導干部的培訓中,189 位學員參與了討論,輸出原始錄音文稿4.1 萬字。這些討論及反饋內容,是本研究的數據基礎。
2 創新實踐分析
廣西氣象科學研究所是廣西氣象局的直屬公益類氣象科研院所,主要研究和業務方向為農業氣象、生態氣象和衛星遙感應用。2014 年前,廣西氣象科學研究所的科研力量非常薄弱,業務領域和服務產品單一,科研和業務嚴重脫節。2014 年起,為保障國家蔗糖產業安全,廣西氣象科學研究所開始積極探索轉型:從氣象科研與業務相對脫節向二者緊密結合的氣象研究型業務轉型,從傳統氣象服務向精密監測、精準預報、精細服務的智慧氣象轉型,從為政府提供決策氣象服務向助力鄉村振興的社會實踐轉型。
借助3 個轉型,廣西氣象科學研究所實現了3 個跨越:跨越到研究與業務雙向良性循環發展的健康軌道;跨越到智慧氣象(智慧科技+智慧服務)的新高度;跨越到對國家和社會負責、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助力的新階段。從而在助力鄉村振興的創新實踐中,發揮氣象科技力量,體現氣象科技價值,如圖1 所示。
在此過程中,面對資金保障不足、研究基礎薄弱、成果轉化困難等問題,廣西氣象科學研究所緊密圍繞國家和地方需求,推進科研和業務融合發展,并通過資源整合,探索建立了協同創新的組織體系,從而突破了發展瓶頸,助力了鄉村振興。
2.1 氣象科技緊密圍繞地方發展需求
蔗糖產業是廣西的支柱產業之一,廣西蔗糖產量占全國的2/3,食糖也是國家的重要戰略物資和世界重要貿易商品。隨著需求的日益增長,我國每年需大量進口食糖,產業安全面臨嚴峻挑戰。2014 年,廣西政府提出要開展蔗糖產量預報,廣西氣象科學研究所圍繞于此,申請了中國氣象局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蔗糖產量預測及氣象災害監測評估技術研究,項目為期3 年,總經費317 萬元,為后續工作奠定了研究基礎和經費保障。項目研究定位是為政府決策提供支撐。但廣西氣象科學研究所并沒有止步于此,而是以此為契機,深入了解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從最初為政府決策提供氣象服務逐漸向為社會提供智能精準氣象服務拓展,在助力鄉村振興中發揮了氣象科技力量。
2.2 深入推進科研與業務融合發展
面對自身能力與服務需求之間的巨大差距,廣西氣象科學研究所從3 個轉變入手,深入推進科研和業務的融合發展。一是從“ 想到什么就做什么” 到“需要什么就做什么”的轉變。過去科研人員是關起門來做科研,轉型后,開始重視和尊重服務對象的需求與反饋,從服務對象的需求出發來思考和審視自己的科研工作。二是從“面面俱到”到“以點及面”的轉變。過去提供的服務產品是面面俱到的“萬金油”產品,轉型后,面對海量的服務需求和精細化的服務要求,廣西氣象科學研究所集中科研力量,從解決重大需求開始,通過試點示范取得成效后,再推廣應用,以點及面,逐一攻克。三是從“眉毛胡子一把抓”到“精細化分工”轉變。精細化服務需要開展精細化研究。過去廣西氣象科學研究所的服務工作采用輪值方式,轉型后,每個科研人員都確立了各自側重的研究方向和品類,使研究和服務向縱深拓展。
2.3 探索建立協同創新的組織體系
為彌補自身在資源和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廣西氣象科學研究所聯合部門內外的優勢科技力量,建立了“左右貫通、上下聯通、內外打通”的協同創新組織體系,如圖2 所示。
在協同方式上,廣西氣象科學研究所具體有5 個方面。①項目合作。與高校、科研院所、國家級氣象部門等聯合申請科研項目。②共建合作。與廣西糖業發展辦公室、廣西農科院甘蔗研究所,以及云南省、廣東省和海南省的氣象部門聯合建設“甘蔗氣象服務中心”。③技術外包。與企業聯合研發甘蔗水肥一體化智能管理系統。④戰略合作。與東亞糖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在數據共享、項目研究、技術開發等方面,全方位開展戰略合作。⑤服務合作。與市縣級氣象局聯合開展氣象服務,氣科所突出技術支撐和引領作用,市縣級氣象局發揮屬地服務主體作用。
在協同機制上,廣西氣象科學研究所成立了“甘蔗學術委員會”,并制定了相關制度,將之作為一種長效合作機制固化下來。委員會的專家來自國家級氣象業務單位、高校、科研院所、廣西政府及其組成部門、行業協會和糖企等。廣西氣象科學研究所經常組織各成員單位開展聯合調研、聯合會商、聯合研究,深入推進與各主體之間的協同創新。合作中,廣西氣象科學研究所以“各方都能從合作中受益”為原則,重視合作的可持續性。如在與東亞糖業合作中,簽訂了合作戰略框架協議,探索長期合作的可能性。
3 基本路徑
科技助力鄉村振興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基于對廣西氣象科學研究所創新實踐過程的分析,可從4個方面入手,突破自身發展瓶頸,助力鄉村振興。
3.1 堅持融入式發展模式
鄉村振興具有地方“特色”,堅持融入式發展是科技部門找準切入點的首要路徑選擇。一是科技部門要將科技工作融入國家和當地政府工作的大局中,瞄準鄉村振興的總體目標,調動好當地的資源和力量,為助力鄉村振興奠定良好的政策支持和資源保障。二是要將科技工作融入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中,堅持需求引領、問題導向,圍繞關鍵環節,找準切入點,因地制宜,突出重點,提高服務和保障能力。
3.2 構建協同創新組織體系
鄉村振興戰略對科技部門的科技創新速度和深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技術的交叉與融合,創新組織體系是科技部門突破資源與能力限制的關鍵路徑選擇。一是要避免“閉門造車”,整合互補性資源,積極推動與企業、政府、高校和研究機構,以及中介組織和農戶等的協同創新,充分發揮各方優勢,促進知識的增值,從而加速科技創新及成果產業化[8]。二是要結合協同創新的目標和成員的不同需求,在深入分析各方利益訴求的基礎上,找到彼此的利益均衡點,并通過建立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協作對象的積極性,挖掘協作各方的創新潛力,以提升協同創新績效[9]。三是重視協同的長期可持續性,如通過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建立專家委員會等,與協作各方建立起長期的戰略伙伴關系,形成協同合力。
3.3 構建研究型業務格局
鄉村振興對科技服務的精細化和個性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深入推進研究型業務是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科技部門應構建科研和業務深度融合、科技創新充滿活力、業務發展統籌集約的研究型業務格局,不斷發展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一是要完善以業務需求為導向的科研立項機制,推進建立科研成果的業務轉化機制。二是要完善科技成果業務轉化準入機制,把科技成果獲得業務準入作為轉化應用評價的重要指標,引導科技成果向氣象業務服務轉化。三是探索科技成果獎勵激勵機制,激發科研人員面向業務需求開發的積極性,使科研工作緊密圍繞業務能力提升來開展。四是探索建立適合研究型業務發展的人才培養機制,培養高素質研究型人才,轉變傳統的業務人員分工方式,適當增加成果轉化應用類職責任務。
3.4 堅持轉型發展
鄉村振興對科技的需求和要求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堅持轉型發展是科技部門助力鄉村振興的長期路徑選擇。一是從轉型目標來看,科技部門要在及時研判宏觀環境和產業環境變化的基礎上,依據鄉村振興的新需求和新要求,及時調整轉型目標。二是從轉型內容來看,科技部門可以從業務轉型、智慧轉型和責任轉型3 個方面入手,持續發揮科技作用、體現科技價值,不斷改進和提升科技產品和科技服務的質量。三是從轉型能力來看,科技部門應全面分析和把握內部的優勢與劣勢,能夠準確判斷自身所處的發展階段,確保其核心能力的有效發揮和持續保持,從而制定出符合其自身發展要求的轉型戰略,投入鄉村振興的實踐中。
4 結束語
鄉村振興戰略需要以科技作為支撐,將先進的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促使鄉村從傳統的生產模式向以科技創新為支撐的現代化生產模式轉變。我國幅員遼闊,區域間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等差別較大,對科技的需求也不盡一致。在助力鄉村振興的進程中,科技部門既要遵循科技創新規律,還要結合區域發展與實際需求,堅持融入式發展,強化科技精準供給,通過組織體系創新和制度創新等,構建跨部門、跨區域的協同創新的新格局,不斷發揮科技部門的創新驅動和引領作用,促進鄉村要素集聚和自主創新能力的不斷增強,引領鄉村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EB/OL].(2018-02-04). https://www.gov.cn/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
臧雷振,劉超.科技特派行動助力鄉村振興的嵌入式發展路徑探索:多案例比較分析[J].中國行政管理,2021(11):115-122.
ZANG Leizhen,LIU Chao.How can technology promote rural vitalization: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ypical cases in China[J]. Chinese PublicAdministration,2021(11):115-122.
張昊,彭小寶,宋偉.我國公益類科研院所創新管理:理論框架、實踐難題與路徑選擇[J].科技管理研究,2019(13):110-114.
ZHANG Hao,PENG Xiaobao,SONG Wei.Innovation management ofpublic welfare research institutes in China:theoretical framework,practiceproblems and path selection[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Research,2019(13):110-114.
王鵬祥,布亞林,楊國峰,等.氣象助力鄉村振興的發展方向[J].農村農業農民,2019(11):21-23.
EISENHARDT K M. 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9,14(4):532-550.
劉志迎,龔秀媛,張孟夏.Yin、Eisenhardt 和Pan 的案例研究方法比較研究: 基于方法論視角[J]. 管理案例研究與評論, 2018,11(2):104-115.
LIU Zhiying, GONG Xiuyuan, ZHANG Mengxia. A comparativestudy on the case study methods of Yin, Eisenhardt and Pan: from themethodological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Case Studies,2018,11(2):104-115.
肖衛東.特色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內在邏輯與行動路徑[J].理論學刊,2023(1):117-126.
XIAO Weidong. Internal logic and action path of rural vitalization energizedby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J]. Theory Journal, 2023( 1) : 117-126.
房銀海,譚清美.協同創新網絡研究回顧與展望:以復雜網絡為主的多學科交叉視角[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21,42(8):17-40.
FANG Yinhai,TAN Qingmei.Review and prospects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network research:a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based on complexnetworks[J].Science of Science and Management of S & T,2021,42(8):17-40.
王燕,劉晗,趙連明,等.鄉村振興戰略下西部地區農業科技協同創新模式選擇與實現路徑[J].管理世界,2018,34(6):12-23.
WANG Yan,LIU Han,ZHAO Lianming,et al.Pattern selection andimplementation path fo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and technology in the western regions of China under the strategy of ruralrevitalization strategy[J].Management World,2018,34(6):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