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武鳳珠

0.0001毫米,是諾貝爾獎得主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分子最大直徑;120厘米,是“全面二孩”政策后家里再添一張嬰兒床的長度;500米,是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的口徑;380000千米,是嫦娥三號探測器從地球飛向月球的距離……從納米之微到萬里之遙,從黨的十八大到十九大,5年間的發展奇跡就這樣被刻度清晰“丈量”——這是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刻度上的五年》做出的創新探索。
時長3分鐘的短視頻《刻度上的五年》,由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碰碰詞兒融媒體工作室和半畝方塘融媒體工作室合作推出。兩個工作室合作的另一部作品——紀念恢復高考40年的微電影《高考40年,有努力就有遠方》也在同一年獲中國新聞獎。
談及工作室的創立,人民日報社總編室報網互動室主編、碰碰詞兒融媒體工作室牽頭人劉莉莉感到幸運:受益于報社推出的融媒體工作室機制,2016年10月碰碰詞兒工作室成立,同年12月推出首條街采短視頻;至今,工作室參與策劃制作的融媒體產品數以百計,短視頻、動畫、微電影、微綜藝、H5、MV、手游、長圖……工作室不斷探索新鮮表達,嘗試過多種形態的創作。
使用融合傳播方式展現時代面貌、表現國人情感、記錄中國成就、弘揚中國精神,全方位地呈現日新月異的中國,劉莉莉說,“這是央媒從業者的職責,無論是用傳統圖文報道方式還是多媒體手段,媒體人的立場和立意是相通的。”
上線24小時內播放量突破千萬、300多萬網友轉評贊互動、總曝光量超13億,這組成績斐然的作品《初心心愿:你為什么入黨》是2021年7月慶祝建黨百年之際,由碰碰詞兒工作室與人民日報要聞七版、人民網社交媒體部共同策劃推出的,涵蓋主題宣傳片、系列短視頻、創意MV、整版圖文報道等多種形態,獲全網置頂推薦,入選中國記協“慶祝建黨百年融創報道”十大精品案例,并入選《中國新媒體年鑒2021》。

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刻度上的五年》
碰碰詞兒工作室參與策劃制作的諸多融媒體產品都獲得全網推送,作品相關話題多次沖上微博熱搜前10名,曝光量常以億計。得到業內普遍認可的作品還有很多:2022年9月23日,第五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工作室與人民日報要聞七版、人民網社交媒體部合作,推出關注中國種業安全的“中國種子”系列融合報道,“攝制組花了整整3天,用水稻、小麥、大豆等種子精心搭建出一個童話世界,在微縮攝影鏡頭下,這個美妙神奇的世界帶來人間煙火氣和滿滿幸福感”;2022年11月29日,時值習近平總書記闡釋“中國夢”十周年,工作室與人民日報要聞七版、人民網強國論壇部、人民日報傳媒廣告公司合作,推出“中國夢 我的夢”系列融媒體報道,5條人物短片均獲全網轉發,微博話題連續5天登上微博要聞榜前10名……
高流量的背后,是重大主題報道帶來的澎湃正能量。成立6年多來,工作室積極探索能體現時代特征、主流立場、黨報態度的影像新敘事,盡力展現一個既昂揚向上、又溫暖人心的中國。
“如果沒有報社編委會、總編室領導的大力支持,這些成績就無從談起。媒體融合是大潮,我們都是趕海人。報社的媒體融合工作機制為工作室保駕護航,新聞協調部、新媒體中心、人民網、人民日報媒體技術公司等部門給予的資金、技術、平臺支撐也至關重要。一路走來,得到這么多關愛支持,我們深感幸運。”劉莉莉說。
作為人民日報社推出的首部三維動畫短片,《刻度上的五年》將時間具化為每一個刻度:屠呦呦獲諾貝爾獎、第一艘國產航母下水、“中國天眼”正式啟動……精心遴選的重大事件在刻度上一一延展,生動表現了黨的十八大至十九大期間中國的蓬勃發展。
“5年的成就,各行各業,林林總總,選擇什么角度報道?這是一個很大的考驗。”碰碰詞兒工作室與半畝方塘工作室提前半年便開始探討策劃。“頭腦風暴會議不知開了多少次!設想過人物短片、MV、微電影等各種形式,也想到過中國溫度、中國高度、中國深度等關鍵詞,但總覺得差點火候。一次討論時,大家突然想到:這些不都是刻度嗎?一下子豁然開朗了!”
用心制作的優秀作品,記錄的是中國足跡,傳遞的是家國夢想。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碰碰詞兒工作室聯手人民日報要聞二版、人民日報媒體技術公司、騰訊“追夢計劃”等推出的“家國夢”系列融媒體產品,涵蓋圖文、H5、手游、繪本等多種傳播形式,不僅是央媒首次參與研發公益手游APP,還創造性地將精準扶貧、“一帶一路”等國家政策巧妙融入游戲中,讓人民日報的新聞報道首次進入游戲,實現了大政方針、新聞事件、典型人物跨界進入“游戲屏”的創造性融合。“家國夢”APP在安卓和蘋果系統的應用市場同時上架,第二天即登頂App Store免費游戲第一并持續一周,成為業界公認的“破圈”產品。“破圈”傳播將黨和政府的聲音傳得更廣更遠,也將家國夢想更好地植入到年輕受眾心中。
“成績的背后,是小伙伴們數不清的白加黑、5+2。工作室人手不多,人員變動較大,新媒體創作溝通協調環節繁多,音視頻制作都需要反復打磨,加班熬夜是常事,但大家因為熱愛而堅持,不厭其煩精益求精,都想在媒體融合的探索中出一份力、發一分光。”采訪中,劉莉莉多次提到集體的智慧和力量。
工作室的名稱,來自成立之初最早探索的一種報道形式——“街采”:從跑街記者做起,錘煉新媒體采編技能,讓央媒記者和采訪對象“碰碰詞兒”。
偶遇式街采、直抵內心的訪談,如同一場對中國人情感與精神內核的“隨機取樣”。工作室成立6年多來,“取樣”到多種群體:汶川地震親歷者、進京幫助子女帶娃的老人、殘疾孩子的媽媽、思念家鄉的海外學子……鮮活的短視頻真實而接地氣,深具情感濃度的細節釋放出情感傳播的能量。
劉莉莉用“真心、耐心、走心”詮釋其中的傳播邏輯。“一個訪談成片或許只有三四分鐘,但我們經常與被訪者對談兩三個小時,大量素材都用不到,但這些聊天能讓被訪者慢慢敞開心扉,否則我們很難挖掘出他們最真實、最觸動受眾的心里話。”關注居家養老話題的《當你老了,有我在呢》,就是工作室的訪談類短視頻佳作。
在這類短視頻的創作中,碰碰詞兒工作室感受到中國式情感的含蓄、深情和奉獻,也感受到新一代中國年輕人的自信、獨立和淡定。“幾代中國人有著相似的情感表達方式,雖然年齡不同,觀念體系有差異,但情意濃度沒有變,精神內核沒有變。”
大主題、小切口,硬主題、軟表達,以人為本講好中國故事,做“內容的收藏品”而不是“文化的快消品”。劉莉莉介紹,工作室的努力目標是:與時代同行,為中國留影,“時代是人民推動的,要講好時代故事,就要講好時代中的人。我們會在融媒體領域繼續深耕,做好媒體人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