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武鳳珠
綿延八百里、地跨鄂豫皖三省的大別山區,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28年紅旗不倒、22年武裝斗爭不斷、200多萬英雄兒女浴血斗爭,為革命勝利作出重要貢獻,培育了獨具特色的大別山精神。
大別山精神是怎樣一種精神?傳承弘揚大別山精神具有怎樣的重要意義?近期,湖北省大別山精神研究會副會長、黃岡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汪季石接受了本刊記者專訪。
記者:對大別山精神的內涵,社會各界有不同的闡釋。其中,湖北省大別山精神研究會提出“堅守信念、不畏艱苦、甘于奉獻、不勝不休”的內涵表述。那么,您如何理解大別山精神的豐富內涵?
汪季石:大別山精神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以簡單的數個短語進行準確概括,難度的確很大,因此社會各界對大別山精神有不同的解讀。我認為,應當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別山精神的論述為指導,從歷史與邏輯的角度認識和把握,梳理各種表述中的共性,才能更好地理解大別山精神的內涵。
首先,大別山精神形成的內在動力是堅定的理想信念。大別山區共產黨人的信念,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堅信、對共產主義事業的堅定。其次,大別山精神的意志品質表現為不畏艱苦、不怕犧牲、萬眾一心、勇于擔當,這些表述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大別山軍民艱苦奮斗的真實反映。再次,大別山精神的內在價值追求,如甘于奉獻、緊跟黨走、對黨忠誠、胸懷全局、為黨為民等,是對大別山區共產黨人和軍民高尚道德情操的注解,這種價值追求也體現了在黨的為民宗旨下,大別山人民對黨的無限熱愛、無限忠誠。最后,大別山人民行事具有不勝不休的地域性格特征,這種地域性格特征在斗爭中表現出的就是革命的徹底性,這是大別山精神的重要特質,也是大別山28年紅旗不倒的重要原因。
基于以上解讀,湖北省大別山精神研究會提出了“堅守信念、不畏艱苦、甘于奉獻、不勝不休”的表述。我認為,在這些精神內涵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內涵是“堅守信念”,因為“不畏艱苦、甘于奉獻、不勝不休”都是從理想信念到具體落實的邏輯過程和實踐過程的表現。
作為湖北省大別山精神研究會副會長,一名多年致力于大別山區黨史、革命史和大別山精神研究的理論工作者,我真誠地希望大別山精神內涵能盡快形成統一的表述語,這樣更有利于傳承、教育和宣傳。
記者:湖北省是大別山精神的發源地之一。在傳承弘揚大別山精神方面,近年來,湖北省都做了哪些具體的工作?
汪季石:湖北省是紅色資源大省,省委省政府在宣傳、教育工作中,對有關紅色資源的各類項目都給予政策、資金等支持。近年來,湖北省也非常重視對大別山精神的傳承弘揚。
2020年6月,時任湖北省委書記應勇作出深化大別山精神的研究闡釋和宣傳弘揚的批示,省委宣傳部、省委黨史研究室、省教育廳等部門召開關于大別山精神研究的專題調研座談會,我參加了這次會議。會議形成3項決議:一是由省委黨史研究室、黃岡師范學院共同舉辦全國性大別山精神研討會;二是給予開展大別山精神研究的專項支持;三是同意由黃岡師范學院牽頭,成立湖北省大別山精神研究會。
這3項決議很快得到了具體落實。2020年11月16日,省委黨史研究室在黃岡師范學院舉辦了“大別山精神的內涵與當代價值”研討會,來自11個省市的百余名黨史黨建專家參加會議。2020年12月,湖北省委宣傳部設立專項——省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大別山精神研究》,由我主持這個項目。2021年1月,湖北省教育廳和湖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又專門立項,設立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大別山28年紅旗不倒”原因研究》,這個項目也是由我主持的。同年11月,湖北省社科聯支持我的《大別山革命史》立項后期資助項目。2021年6月,湖北省社科聯審閱了黃岡師范學院等提交的“關于籌備成立湖北省大別山精神研究會”相關材料,同意成立湖北省大別山精神研究會并作為業務主管單位,7月11日,研究會就召開了第一屆一次會員大會。
2022年6月,湖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進一步明確,在加快文化強省建設中,要著力構筑精神高地,傳承大別山精神等精神譜系,保護利用好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紀念園等紅色資源。隨著湖北省黨史學習教育走向常態化長效化,大別山精神被大家越來越深入地了解,逐漸成為湖北省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成為激發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強大精神力量。
記者:湖北省大別山精神研究會從2021年7月成立至今,1年多來取得了怎樣的研究成果?
汪季石:在研究會成立前,湖北省委宣傳部和教育廳于2009年在黃岡師范學院成立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大別山紅色文化研究中心。中心成立后,整合全校資源,集中力量研究大別山紅色文化和大別山精神,已產出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
有鑒于此,2019年,我們萌生了成立湖北省大別山精神研究會的想法,目的是利用現有專業、人才、平臺優勢,為大別山精神的傳承弘揚提供理論支撐和條件保障,更有效地集中力量研究大別山精神,提煉大別山精神的內涵,挖掘大別山精神的時代價值。
研究會成立1年多來,主要開展了4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理論研究。組織會員積極申報與大別山精神直接相關的研究項目,撰寫科研成果。如《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文獻資料整理與研究》獲批2021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大別山精神彰顯共產黨人政治本色》等論文分別在《中國教育報》《湖北日報》《中國社會科學報》等報紙刊登,《從中國革命歷次大轉折看大別山革命老區的歷史貢獻》等論文分別在《中國軍事科學》《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等期刊發表。
二是學術交流。定期舉辦學術研討會議,2021年7月成功舉辦了第四屆大別山紅色文化論壇·“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深化高校紅色文化育人”研討會;籌辦的第五屆大別山紅色文化論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弘揚大別山精神 努力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學術研討會計劃于2023年3月底召開。
三是宣傳教育。研究會有多位會員被選拔為全省各縣市宣講團成員,以《習近平總書記與大別山精神》《大別山三次武裝起義及其歷史貢獻》等主題,累計開展宣講200余場。其中,一位會員在人民網“百年歷程中的偉大精神”云講堂講述了大別山精神。研究會還不斷開創宣傳教育新路徑,不僅組織會員面向全省高校開設了《大別山精神》選修課程,而且在黃岡師范學院北校區設計了展示建黨時期、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大別山軍民豐功偉績的百米手繪紅墻,爭取到了在黃岡師范學院建設“大別山革命歷史及紅色文化實踐實訓基地”項目,豐富了大別山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手段。
四是隊伍建設。研究會積極壯大研究隊伍,利用平臺吸納全省有一定理論水平、有共同研究理想的團體和個人,并對會員進行規范化管理,定期召開會員大會和理事會。近期剛剛召開了2022年研究會理事會,對隊伍的高質量發展進行了全面部署。
記者:在您看來,廣泛弘揚大別山精神具有怎樣的重要意義?
汪季石:我認為,向全社會廣泛弘揚大別山精神,是傳承光大中國共產黨人精神的應有內容,是具體展現中國共產黨人的力量之源和理想之基;是為主流意識形態教育舉旗幟、傳能量,注入紅色元素、植入紅色基因,增強理想信念教育、培育愛國主義情懷;是促進思想價值觀念統攝整合,促進形成社會合力,堅定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前進的步伐和定力;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提供精神鼓舞,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信心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