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江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是面向未來的事業(y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防城港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聚焦“幼有善育、學有優(yōu)教”目標,把更多的資金、最好的資源投入教育,用心用情用力辦好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一年一承諾,一年一進步,努力把教育辦成“老百姓想要的樣子”。
冬天學生宿舍熱水供應不穩(wěn)定是寄宿制學校的老大難問題。防城港市把解決這個學生家長的“痛點”,列為2022年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什么樣的民生實事項目能讓群眾真正受益?我們遵循“群眾提、代表定、政府辦”的原則,聚焦“民生七有”和群眾“急難愁盼”,市委、市政府每年專題研究為民辦實事問題,采取聽取基層群眾、人大代表意見等接地氣的方式,自下而上征集實事項目。對每一個項目科學遴選論證,通過“向上爭、業(yè)主籌、財政配、部門擠、社會幫”等辦法落實資金保障,確保“可落實、可考核、可持續(xù)”。在廣西設區(qū)市層面率先實施為民辦實事項目代表票決制,通過差額票決確定當年十大類實事項目。其中,2022年兩成項目是教育項目,包括教育補短板工程、教育暖心工程等兩大類32個項目,贊成票數(shù)均在98%以上,每一個項目都承載著師生家長的民情民意,把群眾“盼的事”變成政府“干的事”,實現(xiàn)從“為民作主”到“由民作主”。

北部灣高級中學,教師懷著喜悅的心情搬進新建的周轉房。
堅持“只要是花在老百姓身上,每一分錢都有價值;只要是為老百姓辦實事,每一個決策都不會錯”的理念,把人民滿意作為第一標準,投入1.91億元實施“教育補短板工程”,為市特殊教育學校、自治區(qū)示范性高中北部灣高級中學、東興民族實驗中學等16所學校改善辦學條件;新改擴建上思縣、防城區(qū)等鄉(xiāng)鎮(zhèn)公辦幼兒園13所,累計新增教學班超200個、增補學位近7000個,邊境地區(qū)鄉(xiāng)鎮(zhèn)實現(xiàn)公辦園全覆蓋;無論是城區(qū)還是邊境一線的學生,無論是接受特殊教育還是脫貧易地搬遷安置群眾的孩子,都能就近“上好學、好上學”,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有愛的教育才是最美的教育。投入1000萬元實施“教育暖心工程”,努力將一件件學生、家長的“操心事”“煩心事”,化作“暖心事”。
聚焦“吃得放心”。市北部灣高級中學、市理工職業(yè)學校針對食堂后廚進行更新改造,升級了爐灶和排煙系統(tǒng),配上了超聲波自動洗碗機,“明廚亮灶”成為校園食堂標配。市第二中學圍繞就餐環(huán)境做文章,添置環(huán)保餐桌,通過文化墻、餐桌標簽等,將光盤行動、衛(wèi)生防疫等引入其中,涵養(yǎng)文明用餐文化。
聚焦“住得舒心”。市理工職業(yè)學校為住校的學子升級了熱水洗浴系統(tǒng),市實驗高中、防城中學則給全部宿舍裝上了空調,防城港職業(yè)技術學院為每一間學生宿舍貼心地安裝了衛(wèi)生間置物架以及防潮耐腐蝕的床柜,于“一枝一葉”處見溫馨。市特殊教育學校則為“遲開的花朵”新購置了更加結實的實木架床,解決了兩百多名殘障學生的住宿問題,讓“有愛更無礙”。今年,北部灣高中的285名教師還搬進了盼望已久的新房,教師周轉房讓“教有所安”實現(xiàn)“居有所安”。
聚焦“過得開心”。北部灣高中同學們翹首以盼的風雨操場今年將如期建成,新建的心理咨詢室讓孩子們多了一個傾訴心中“小秘密”的樂園。市一中的教室則全部換上了防近視燈管,盡心守護好每一雙“心靈的窗戶”。全力呵護幼兒這個“最柔軟”群體,從每一處細節(jié)入手,所有新改擴建公辦幼兒園要求建筑風格上體現(xiàn)活潑童趣,內部設施上確保安全貼心,讓孩子入園少一分“分離焦慮”、家長多一份安心放心。

防城中學,新床鋪有空調有熱水的宿舍煥然一新,學生住得更舒心。
教育實事關注度高、涉及面廣,要做到“三個堅持”,確保落地見效。堅持遵循規(guī)律,完善可持續(xù)運行機制。處理好盡力而為與量力而行的關系,堅持“量體裁衣”,不喊空口號,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式主義、政績工程,做到辦實事既符合民心民意又不超越自身能力,確保經(jīng)得起時間和人民的檢驗。堅持務求實效,嚴格項目推進考核機制。將實事項目全部納入責任部門績效考核,實行“一把手”負總責,政府主要領導督導,協(xié)調問題解決,部門“每月一會”,開展問題會診,專啃“硬骨頭”,形成“賽馬效應”,讓各級干部始終心中裝著一本“民生賬”,天天琢磨如何辦、辦得怎么樣,確保民生實事件件落地、樁樁見效。堅持持之以恒,健全辦實事長效機制。服務群眾是一種習慣,更是一種責任。為民辦實事要保持定力,發(fā)揚韌勁,久久為功,綿綿用力,從小事做起、從細節(jié)入手,暖在尋常處、立于長久時,及時回應群眾期盼,一件接著一件辦,把每一件實事都辦實辦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