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唐藝

01 / 中國和東南亞在紡織服裝業分工合作進一步加強(圖源:新華社)
當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正在加速重構,《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生效和全面實施,為實現現代、全面、高質量、互惠共贏的經濟伙伴關系框架搭建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促使本區域內的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集成、完善和提升。在區域產業鏈供應鏈合作日益緊密的背景下,企業又該如何把握其中的機遇,應對可能的挑戰呢?
RCEP作為綜合型自由貿易協定,既涵蓋地區貿易自由化約定,同時約定了投資保護、投資促進和投資便利化等方面的相關措施,創造更多長期投資機遇,解決了制約區域經濟深入一體化的關鍵“痛點”。具體到投資領域而言,RCEP特設“投資”專章,包含公平公正待遇、征收、外匯轉移、損失補償等投資保護條款,以及爭端預防和外商投訴的協調解決等投資便利化條款。
2022年1~5月,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約446億美元,同比增長3%,其中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RCEP成員國仍然是中國對外投資的主要對象國。不僅如此,中國還持續擴大對有關國家基礎設施的投資與建設,新加坡裕廊島儲能EPC項目、印尼上西索堪抽水蓄能電站建設項目等多個基建工程均在上半年確定由中國企業承建。
RCEP形成的統一的區域經貿規則,充分發揮著“整合器”作用,大大降低了區域間投資貿易的運營成本,減少了不確定性,為擴大各領域投資合作的范圍提供先決條件。而其中涵蓋的自然人移動方面,更為區域內雙向投資合作帶來實惠,創造更加穩定、開放、透明和便利的投資環境。
例如,在海爾海外“三位一體”布局下,海爾常年有市場、研發、生產、售后及項目投資等人員的出入境需求(2019年RCEP國家累計出入境約400人次),由于不同國家的人員流動限制條件不明確,人員出入境手續辦理周期長(平均周期13天)。RCEP協議生效后,不僅有利于企業員工“走出去”,也有利于外企人員“走進來”,加快企業間的投資與合作。
同時,其他章節關于知識產權保護、中小企業發展等的協定,也有助于激發投資增長潛力。如在中日產業互補的大前提下,中日之間進一步開放市場準入以及高水平的知識產權保護,有助于激勵日企對華投資,為中國汽車電子、汽車零部件等產業升級帶來長期利好。中國商務部研究院亞洲研究所研究員袁波強調,更高標準的知識產權保護規則,有助于中國引入高質量外資、進一步發展知識密集型的高新技術產業。
通過開放貿易和投資,RCEP助推區域內的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逐漸走向融合,更高效地助推中國通過區域內“三鏈”的合作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紡織服裝業作為RCEP區域合作的先導產業、重點領域,有著產業鏈長、產業關聯性強的特點。2022年RCEP正式生效后,1~10月中國紡織服裝累計出口2732.5億美元,同比增長6.6%,其中紡織品出口1256.6億美元,同比增長6.9%,服裝累計出口額為1475.9億美元,同比增長6.4%。中國和越南以及東南亞在紡織服裝行業的產業分工合作也進一步加強。
但這也意味著,區域內合作逐漸步入“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局勢,若東南亞紡織服裝制造業產量收縮,中國紡織品中間產品的采購需求也將深受影響。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披露,在主要市場庫存積壓、需求下降、訂單減少等因素的影響下,10月中國紡織服裝出口同比和環比降幅擴大。
在此背景下,中國紡織服裝業者開始重新審視產業鏈的配置,加快海外投資布局,并逐步優化,推動實現紡織服裝業實現從“RCEP制造”到“RCEP消費”到“RCEP品牌”的高質量發展和飛躍。如安踏在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開設旗艦店;海瀾之家進駐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越南、日本等國開設29家專賣店;森馬深耕Lazada(來贊達)平臺,在印尼、老撾開設實體店。

02 / RCEP生效利好汽車零部件進口(圖源:Flickr)
除此之外,從全球產業鏈來看,RCEP有利于新冠肺炎疫情以后,亞太國家產業鏈、供應鏈的修復,區域內部價值鏈分工的重塑將在一定程度上利好汽車產業。
“我們每周都要從日本進口變速箱控制器,貨值超過200萬元人民幣,有了RCEP后,我們每周可以減免1.3萬余元稅金,加上設備的話,保守估計2022年全年可以減免超過70萬元。”上汽大眾相關負責人表示,RCEP實施后,公司直接購買原產于日本的進口零件及設備享受到了關稅減讓。
在RCEP成員國內,中國工業門類齊全、中日韓產業鏈完整,中國—東盟產業循環暢通,RCEP的生效實施有利于域內各國發揮各自優勢,鞏固區域內產業鏈供應鏈,通過強化成員伙伴間的產業分工合作,實現優勢互補,推動形成更加合理并惠及域內各方的區域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閉環,促使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更加安全穩定。
而機遇總是與挑戰并存,RECP這個“超級朋友圈”的形成在助推企業融入國際大市場的同時,也為企業帶來了一定的競爭壓力:日韓高端產業會對中國中低端制造業帶來沖擊;東盟地區勞動力優勢也會擠占中國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市場份額,迫使低效率企業退出市場;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擴大,也會對國內的相關政策和服務體制提出新的要求。
這些競爭壓力在RCEP重塑和鞏固區域產業鏈供應鏈之際,會大量轉化為產業轉移的效應。產業轉移勢必向產業集聚度高、綜合成本低、創新能力強、營商環境好的地方轉移。無論是中國企業在東盟等市場開展新一輪投資擴張,還是其他成員國乃至全球企業進軍中國,都必將受到其深刻影響。
在此大背景下,深入把握RCEP中深化跨國投資開放的相關協定,了解跨國企業在設立、運營過程中需面對的種種復雜因素,勢必成為每一家有志于重新思考在亞太戰略布局的企業的“必修課”。只有真正保持經濟向好發展勢頭,才能穩住和留住產業鏈、供應鏈。
在RCEP生效實施滿一周年之際,中國企業應當總結先前經驗,加強深化與其他成員國企業在技術研發與生產制造等方面的協作,盡早發現自身產業鏈的短板弱項,同時借助合作伙伴的力量及時補齊,并在此基礎上提升中國企業在產業鏈上游的競爭力。好風頻借力,揚帆正當時。在RCEP這個國際大循環的試驗場與起始點上,中國企業有望實現更多投資領域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