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琨,劉競帆
(廣西大學 廣西 南寧 530004)
牛娘戲屬于廣西岑溪市地方性小戲,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重要的社會價值。筆者之所以探究地方戲曲融入音樂專碩教學,主要基于以下兩點原因:1.廣西大學作為廣西的高校,師生需要對廣西的傳統戲曲文化有進一步的了解。2.高校師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具有責任與義務。因此,在培養過程中融入牛娘戲的教學實踐可以使學生直觀感受其文化魅力,豐富教學內容,這也是保護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好方法。
高校學生很少接觸牛娘戲,對其認知也有限,人們對本土文化的教育開發運用意識還有待加強。牛娘戲進入校園教育體系是符合現代化教育規律的,融入音樂專碩教學是符合國家對當前專碩教育改革發展要求的。牛娘戲蘊含著濃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具有一定的思想教育功能。課題組對牛娘戲進行深入了解,并借鑒了國內相似類型的教育融入經驗,認為可以將牛娘戲文化內容融入音樂專碩教育的主修課程中。
牛娘戲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岑溪市的一個地方劇種,在桂東南以及粵西等地區廣為流傳,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據史料記載以及民間老藝人回憶,至少在明末清初時期就有牛娘戲班的活動。牛娘戲的發展歷經了萌芽期、形成期、發展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重視文藝工作,牛娘戲進入了振興時期。現如今的牛娘戲經過藝人大膽革新后,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發展,登上了大雅之堂,先后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電視臺以及中央電視臺播映,成了比較受群眾喜愛,比較有影響力的地方劇種[1]。盡管牛娘戲在發展的過程中曾受到禁錮,但在岑溪市文化館的保護下,牛娘戲還是迎來了第二次振興。專業的文藝隊對其進行創編,改編后的現代劇目更貼合現代人的審美,代表性的劇目有《親家》《人往高處走》等。牛娘戲的創作和演出隊伍日益強大,老藝人帶班招徒使牛娘戲表演藝術代代相傳,牛娘戲這一地方劇種重新煥發出生機活力。
在高校教學中,牛娘戲的融入是可行的,原因如下。在服裝道具上,牛娘戲的表演都是農民對平時日常生活中農事勞動的模仿,因此其服裝多為農民耕地時的著裝,具有簡潔、樸實的特點,因此,融入教學時可以省去服裝道具繁瑣的準備工作。在表演場地與動作上,牛娘戲唱詞、動作簡單,表演場地不限,通常二三人就可以完成劇目的展示,因此,在融入教學時,不必擔心學生在動作上有基本功不牢的問題,也可以很好地解決展示場地的問題。牛娘戲屬于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濃厚的鄉土風貌,將其融入教學既是對教學內容的豐富,也會對牛娘戲的傳承保護起到積極的作用。牛娘戲的唱腔、動作還有表演形式相對其他劇種來說都是比較簡單的,對于非戲劇專業的音樂專碩學生來說,學習門檻不高,較容易掌握。因此,本文選擇以牛娘戲為教學實踐研究對象,探索牛娘戲文化資源教育功能的開發和運用[2]。
在設置課程以及課程實施過程中,可以從以下思路出發:(1)設置什么樣的教學目標?(2)對當前的教學資源進行整合。(3)有選擇地實施教學內容。(4)通過怎樣的形式轉化教學成果?(5)對教學結果進行評價總結。
首先,設置教學目標。
1.思想教育目標。在劇目表演上,現代牛娘戲的很多劇目在表演中都有農耕的情節。在表演過程中,教師可以使較少接觸農耕的現代青年獲得一些基本的農耕知識,在體驗農耕流程后,啟發教育青年學生珍惜美好生活,平時生活要勤儉節約、憶苦思甜。在演出場合上,牛娘戲通常在中國一些傳統節日演出,營造熱鬧的氛圍。比如在春節時,人們用牛娘戲的表演來祈求新的一年五谷豐登、身體健康。牛娘戲也經常用于賀新婚與賀壽辰的場合,祝福婚姻幸福美滿,期望福壽雙全。在這些美好的祝福中,洋溢著對生活的積極心態,教育人們要熱愛生活。在劇目選擇上,選擇表現日常生活的劇目,通過唱的形式,將教育故事放在舞臺上呈現,引導青年學生在學唱中潛移默化完善自身品格。
2.音樂素養目標。在旋律與唱詞上,牛娘戲具有宛轉悠揚的旋律和押韻的唱詞,配合人物形象與劇情,可以培養學生的音樂形象思維,提升整體音樂素養。在編排表演上,通過邀請牛娘戲民間藝人指導以及學生自主排演練習,使學生在不斷探索中加入自己的想法,貼合故事角色表演,提高學生對音樂表演的理解力。
3.創新能力目標。在演出中鼓勵學生大膽展示,在規范的指導下進行討論,可以小幅度改編,使劇目更符合實際情況。學習完整劇目后,可以用牛娘戲的代表性旋律進行填詞創作,填入更貼合現代青年學生的詞進行傳唱。
其次,融入音樂專碩現有教學。
1.主修課堂加入牛娘戲代表曲目。目前音樂專碩的主修課程形式分為聲樂專業課、多聲部課程、表演課程等,而教學內容以中國傳統民歌、古曲、中外藝術歌曲、歌劇選段等為主。加入牛娘戲曲目時,要考慮其題材的適用性,從牛娘戲中篩選出可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加強學生思想教育,傳播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曲目是必要的。筆者按照這些標準,篩選了一些合適的曲目。(如表1 所示)

表1:教學選材舉例
牛娘戲表演往往以唱為主說為輔,一般為四三結構的七字句。在唱腔上,牛娘戲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不分角色行當,在演出的時候采用男女同腔的形式,多用本聲演唱,男扮女裝則用假嗓演唱。牛娘戲起源于舞春牛,舞春牛的目的是祈愿驅邪去災,希望福氣降臨,起初與道士音樂息息相關,而后逐漸演變為娛樂模式,形成小劇種后,其鼓點以及唱腔才和原來的道士音樂表現出差異。春牛調是比較具有特色的片段,它的形式也有許多種,有三至五人表演的,還有兩人對唱的。但是節奏型以及調式結構變化不大,都是四二拍,用的是中國傳統五聲音階的旋律[3],沒有偏音出現,多用附點音型與前八后十六音型。在對唱形式中,曲式結構尤其工整,體現了問答的特點。歌詞中多用襯詞,作為特殊的音樂語言與旋律相得益彰,加強語氣,渲染歌曲氣氛,襯詞的應用對牛娘戲生動的風格特色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見譜例一、二)
譜例一:

譜例二:

2.邀請牛娘戲傳承人來高校進行講學。采用傳習課堂或講座的形式,傳承人對高校學生進行現場講學,使學生切身體會牛娘戲音樂的魅力。通過戲曲傳承人的指導講解,學生進一步深入學習一些牛娘戲表演和聲腔的變化細節,使學生表演的牛娘戲更加地道、嚴謹。要做好伴奏以及服裝道具舞臺的準備,牛娘戲主要以鼓、鑼、鈸三種打擊樂器伴奏,比較容易準備,進行表演時盡量還原其戲曲原貌。
3.實地采風。田野調查是獲取一手資料的直接途徑,組織學生進行采風學習,近距離地觀摩當地原生態音樂,獲得真實的感受和體會,進而對其風格性、地域性、獨特性有更全面的了解。采風小組實地采風后,將音樂信息記錄帶回學校以座談會的形式分享,或在課堂進行展示。
4.進行成果展示。通過舉辦演唱地方戲曲作品的音樂會以及發表論文等方式,使學生鞏固學習成果。給學生實踐的機會,通過這些曲目實踐探究,學生不僅可以得到理論層面的知識,也會產生一定的自我見解。通過這一形式,也對牛娘戲在校園內進行了正面宣傳。在這三個階段收尾后,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總結。宣傳如果有一定的效果,感興趣的人數較多,可以考慮成立社團,由音樂專業的學生負責組織。這既是對學生各項能力的鍛煉,又是對牛娘戲文化的傳承保護。
5.進行教學反思。活動結束后,對活動效果進行評價,從傳播效果維度、觀眾體驗維度、學生展示維度等進行分析,進一步修改活動方案,融入下一階段教學課堂。
在整個實踐過程中,要做到科學制定教學內容、靈活應對教學問題、不斷進行教學反思。科學制定教學內容即在教學歌曲的選擇上,科學篩選,與主修課程進行融合時也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據不同學生的演唱基礎、演唱風格,為其選擇不同的學習內容;靈活應對教學問題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可能遇到一些突發問題,需要靈活處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一味按照假設的教學路線走。比如,在演唱時出現了語言不通的問題,可以使會說白話的學生教其他學生歌詞讀音,或者對歌詞進行改編,經過嘗試,選擇更優的方案進行學習;不斷進行教學反思即在教學過程最后進行反思,客觀分析不足之處,形成動態教學體系,辯證看待教學問題。
把牛娘戲引入高校音樂專碩教學是一個多贏的做法。對于音樂專碩的學生來說,牛娘戲的加入豐富了他們的學習內容,培養了學生對傳統歷史文化的認同感,增長了學生的實踐知識,這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對學生的人格塑造也是大有裨益的。對于牛娘戲來說,進入校園為其創造了較好的傳承與發展環境,在一個良好的教學框架下,傳承的對象、場地、機制等問題都得到了有效解決,這對牛娘戲的傳承發展是百利而無一害的。對于社會價值來說,系統學習經過篩選后的牛娘戲曲目,弘揚了社會公德和歷史文化,豐富了校園文化,但對于其具體實踐,還需靈活處理相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