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詩,馮艷芬,蔡世榮,王 芳,龔建周,駱海燕
(廣州大學 地理科學與遙感學院,廣州 510006)
鄉村發展是一個特定鄉村地域系統的農業生產協調、經濟穩定增長、社會和諧進步、環境不斷改善、文化接續傳承的良性演進過程(李裕瑞 等,2011),但隨著城鎮化及工業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城鄉要素的不均衡流動造成鄉村產業滯后(劉彥隨,2018)、人口老齡化(張偉 等,2021)、宅基地空廢化(劉兆軍 等,2020)和生態環境惡化(王永生 等,2018)等衰退困境。當前,中國城鄉發展已進入轉型重構期(李智 等,2017),鄉村發展與鄉村振興作為區域發展的重要內容,已成為中國政府工作的重點。2017年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確立到2050年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目標(規劃實施協同推進機制辦公室,2022)。新形勢下如何提升鄉村發展活力、破除鄉村衰退困境已成為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鄉村發展作為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構建新型城鄉關系的重要環節,一直是學界長期關注的重點與焦點。國外研究主要聚焦于通過鄉村性指數的構建及優化探究鄉村發展問題(Caschili et al., 2015),包括總結鄉村發展特征(Berdegué et al., 2015)、關注鄉村發展政策(Toni et al., 2021)、開展鄉村建設規劃(Clark et al., 2007)等方面,認為鄉村發展需要抑制其邊緣化的傾向。相比之下,中國對鄉村發展問題的研究更為系統和深入,主要圍繞鄉村發展的水平測度與差異特征(馮艷芬 等,2018;羅靜等,2019)、驅動機理與影響效應(劉自強 等,2018;張榮天 等,2021)、類型分化與發展潛力(張正峰 等,2020;何杰 等,2020)等多個主題進行探討,發現東部沿海地區的鄉村發展水平普遍高于中西部內陸地區(周揚 等,2019),資源稟賦(劉玉 等,2019)、經濟條件(張榮天 等,2021)、交通區位(楊忍 等,2019)等要素是使鄉村發展水平呈現明顯區域差異的重要影響因素。在此基礎上,也有研究針對鄉村活化展開探討,聚焦鄉村人居環境的整治活化(蔡雪艷 等,2021)及鄉村文化的活態傳承(薛芮 等,2022)。
總體上,現有鄉村發展研究成果豐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1)研究區域上,中西部地區是鄉村發展研究的熱點,對東南沿海大城市的鄉村發展問題的關注相對欠缺。2)研究內容上,側重于探討鄉村發展的演化規律,從活力與活化視角探索鄉村活化價值與活化類型的研究較為少見。3)研究尺度上,多聚焦于區域、省域、市域等宏觀層面,較少關注村域微觀層面,難以準確揭示鄉村發展與活化的類型分化與趨勢差異。
大城市作為中國城鎮化與工業化快速演進的重要載體,其內部的鄉村發展差異顯著,與近郊鄉村相比,遠郊鄉村的生產要素流失較嚴重,大部分鄉村面臨資源閑置、產業停滯與環境惡化等嚴峻問題(耿慧志 等,2019)。鑒于此,本文選擇廣州市遠郊從化區為研究對象,基于村級尺度,利用多源地理空間數據及社會經濟統計數據,構建鄉村發展活力指數,建立包括資源、生產、生活和生態等維度在內的鄉村活化價值評價體系,測算2020年從化區各鄉村的發展活力及多維活化價值,探討鄉村活化的不同類型及活化路徑。以期為當地政府制定鄉村發展規劃、開展鄉村振興工作提供參考。
從化區位于廣州市東北部,地處珠三角到粵北山區的過渡地帶,地勢自北向南傾斜,東北高,西南低,地形呈階梯狀(圖1)。從化區轄271個社區及行政村,土地總面積為1 974.50 km2。2020 年末從化區常住人口71.98 萬人,占廣州市常住人口的3.84%;城鎮化水平為45.80%,比廣州市城鎮化水平低40.39%;地區生產總值386.31億元,占廣州市地區生產總值的1.54%;人均生產總值53 669 元,僅為廣州市人均生產總值的39.74%(廣州市統計局,2021)。由此可見,從化區屬于廣州市內欠發達的區域,其社會經濟發展總體水平落后于廣州市平均水平。

圖1 研究區位置與地形分布Fig.1 Location and topography of the study area
本研究主要關注鄉村的發展活力及其活化價值,考慮到社區的城鎮化水平較高,以及從化區擁有的2個大型國有林場,因此剔除了48個社區、流溪河林場和大嶺山林場,最后保留221個行政村作為評價單元。
數據主要包括從化區村級行政邊界數據、土地利用數據、夜間燈光數據、POI 數據、DEM 數據、NPP數據、道路數據和社會經濟統計數據,數據來源見表1所示。

表1 數據來源說明Table 1 Data source description
1.3.1 夜間燈光數據處理 考慮數據的完整性與數據質量,選取2018年9、10、11月3期共15幅LJ1-01夜間燈光遙感影像作為數據源。以從化區行政邊界為掩膜提取研究區的夜間燈光數據,進行輻射校正及去噪處理,再采用平均值法對年內不同時期夜間燈光影像的像元亮度值進行穩定性校正。計算公式為(胡云鋒 等,2018):

1.3.2 POI 數據處理 POI 數據經由高德地圖官方網站提供的應用程序編程接口(API)爬取獲得,經過篩選得到10 390 條POI 數據,包括名稱、地址、類型和經緯度等信息。為進一步獲得各鄉村的服務設施分布情況,利用核密度估計法獲取相關數值。核密度估計法是空間分析中一種非參數的表面密度估計統計方法,原理是確定一個固定的核函數帶寬作為搜索半徑,通過測度搜索半徑內的點樣本來估計點的密度。計算公式為(王遠飛 等,2007):
式中:fh(x)為服務設施分布的核密度測算值;n為服務設施的樣本數量;h為帶寬;k為核函數;xxi是估值點x到要素點集{x1, ······,xn}之間的距離。鑒于本研究利用核密度估計法提取鄉村服務設施的分布信息,參照已有研究(厲飛 等,2021;朱澤 等,2021),并結合從化區鄉村的實際情況,經比較后最終確定帶寬(h)為500 m。
2.1.1 發展活力指數測算 鄉村發展受人口流動、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楊忍 等,2020),會形成不同水平的鄉村發展活力,表征鄉村發展的狀態。
夜間燈光數據作為一種表征人類活動強度的遙感影像數據,能更客觀地反映事物的實際情況,被廣泛應用于人口空間分布、貧困區域識別和社會經濟發展等研究中(陳穎彪 等,2019),但受限于影像分辨率,其在中小尺度的研究上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肖東升 等,2019)。而POI 作為一種社會感知數據,其空間分布模式直觀反映人類活動特征和社會經濟發展情況(鄭洪晗 等,2019)。因此,以POI數據為輔助來提高夜間燈光數據對人類活動強度的表征能力。鑒于現有研究(厲飛 等,2021;占瑋 等,2021),基于夜間燈光數據和POI 數據權重相同的前提下,利用二者與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強度的正相關性,通過數學均值法構建夜間燈光亮度值與POI核密度值的綜合指數(G),計算公式為(厲飛 等,2021):
式中:G為LJ&POI綜合指數;LJi為i點夜間燈光亮度值;Pi為i點POI核密度值。
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開展多以建設用地為基礎,為保證各鄉村發展活力的可比性,以單位建設用地的G指數作為衡量鄉村發展活力水平的指標,即鄉村發展活力指數(H)。該指數越大,鄉村發展活力水平越高。計算公式為:
式中:S為鄉村建設用地面積。
2.1.2 發展活力指數驗證 為驗證鄉村發展活力指數構建的合理性與準確性,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以鄉村發展活力指數為因變量,從人口、經濟、土地等要素選取6個指標,進行鄉村發展活力與人類社會經濟活動之間的統計學分析。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為:
式 中:Y為 鄉 村 發 展 活 力 指 數;X1、X2、X3、X4、X5、X6分別為人口密度、夜間燈光強度、村集體經濟收入、單位面積POI數量、道路交通密度、鄉村建設用地比重;b0為常數項;b1、b2、b3、b4、b5、b6為回歸系數,其數值大小決定自變量的影響程度;ε為隨機誤差。
2.2.1 活化價值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鄉村發展過程中蘊含著經濟、生活、生態、文化等多種價值,這既是鄉村發展的外在表現,也是鄉村保持活力的根基所在。綜合考慮指標選擇的系統性、目的性和可操作性等基本要求,在借鑒相關研究(劉玉 等,2019;何杰 等,2020;張榮天 等,2021)的基礎上,建立一套包括資源、生產、生活和生態等維度在內的鄉村活化價值評價指標體系(表2)。

表2 鄉村活化價值評價指標體系及其權重Table 2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weight of rural activation value
1)資源活化價值:資源稟賦是鄉村發展的基礎支撐,選擇鄉村人口規模、人均耕地面積、人均建設用地面積、農用地資源、物業資產資源、夜間燈光強度、鄉村經濟基礎、鄉村規劃定位8個指標體現鄉村的資源活化價值。
2)生產活化價值:生產能力是鄉村發展的根本動力,以農用地流轉率、物業資產流轉率、土地開發水平、城區經濟輻射效應4個指標反映鄉村的生產活化價值。
3)生活活化價值:生活質量是鄉村發展的重要保障,選擇基礎設施水平、交通便捷度、到鎮(街)中心距離、村民儲蓄水平4個指標反映鄉村的生活活化價值。
4)生態活化價值:生態環境是鄉村發展的內在要求,選擇森林覆蓋率、水面保有率、凈初級生產力、風景名勝區4 個指標反映鄉村的生態活化價值。
2.2.2 活化價值評價模型
1)數據標準化與權重確定方法 采用極差標準化方法對不同量綱的指標進行處理,利用層次分析法分別確定鄉村活化價值評價指標體系的各指標和各維度的權重,以一致性指標CI和隨機一致率指標CR檢驗判斷矩陣的一致性,當CI接近于0、CR小于0.1 時,認為判斷矩陣具有滿意的一致性,結果顯示,計算所得權重具有一致性(表3)。

表3 從化區鄉村活化價值評價指標權重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檢驗Table 3 Consistency test of weight judgement matrix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rural activation in Conghua District
2)綜合活化價值計算 綜合活化價值由資源活化價值、生產活化價值、生活活化價值與生態活化價值4個維度合計而成,計算公式為:
式中:Q為鄉村綜合活化價值;m代表活化價值的維度數量;n代表第i維度下的指標數量;Pij代表第i維度下j指標標準化后的值;ωij代表第i維度下j指標的權重;ωi代表第i維度的權重。
3.1.1 鄉村發展活力指數及其驗證 借助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驗證本研究構建的鄉村發展活力指數對從化區鄉村發展實際情況的反映程度,結果表明: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的擬合系數為0.920,可調整的擬合系數為0.918,即基于夜間燈光、POI和建設用地數據構建的鄉村發展活力指數(H)與各指標的線性關系較為明顯,回歸模型對鄉村發展活力的解釋準確性較高。所有因子與鄉村發展活力存在正相關關系,除鄉村建設用地比重外,其余因子均通過顯著性檢驗(表4),即人口分布密集、人類活動強度大、鄉村經濟基礎好、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交通便捷度高的鄉村,其發展活力水平越高,符合客觀實際,表明本研究所構建的鄉村發展活力指數(H)能較好地反映從化鄉村發展的真實水平。

表4 從化區鄉村發展活力指數的多元線性回歸結果Table 4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result of the vitality index of rural development in Conghua District
3.1.2 鄉村發展活力水平劃分 依據公式(4)計算出從化區221 個鄉村的發展活力指數(H)介于2.12~3 643.85,運用幾何間距法將鄉村發展活力劃分為高、較高、中、較低、低5個水平。表5顯示:從化區屬于較低、低發展活力水平的鄉村共占41.62%,高發展活力水平的鄉村僅占8.15%,說明當前從化區的鄉村發展總體上仍處于滯后狀態。不同發展活力水平的鄉村呈現顯著的空間分異特征,形成“十”字形分布格局:高、較高發展活力水平的鄉村緊鄰所在鎮(街)的中心,沿南北走向的G45(大廣高速)和東西走向的國道G106(京廣線)分布,而低發展活力水平的鄉村則主要分布在北部的良口鎮和呂田鎮、西部的鰲頭鎮(圖2)。

表5 從化區鄉村發展活力水平Table 5 Statistics of rural development vitality level in Conghua District

圖2 從化區鄉村發展活力空間分布Fig.2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ural development vitality in Conghua District
3.2.1 綜合活化價值分析 依據公式(6)計算出從化區221個鄉村的綜合活化價值及各維度的活化價值,采用自然斷點法將其劃分為高、較高、中、較低、低5個等級(表6)。綜合活化價值指數介于0.09~0.48,平均值為0.24,不同等級的活化價值以中等級活化價值占最大比例(27.60%),且中等級及以上的鄉村占比為55.65%,這反映從化區的鄉村具有較大的活化潛力。綜合活化價值的空間分布呈現“西南高,東北低”的格局,其中高等級的鄉村大多集聚分布于從化區西部的鰲頭鎮和南部的街口街,較低、低等級鄉村多位于北部的良口鎮和呂田鎮(圖3-a)。

表6 從化區鄉村多維活化價值等級分布Table 6 Distribution of rural multi-dimensional activation value grades in Conghua District %
3.2.2 各維度活化價值分析 資源活化價值:指數介于0.04~0.51,平均值為0.11,指標值多處于中等偏下水平,資源活化價值為高、較高等級的鄉村僅占14.93%,說明從化區鄉村的資源活化價值水平總體偏低。資源活化價值處于中等級及以上的鄉村鄰近鎮(街)中心,主要沿交通干線分布(圖3-b),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較明顯,且擁有豐富的物業資產,具有相對較高的資源活化價值;低、較低等級的鄉村主要分布在從化區外圍,人口流失現象嚴重,支撐產業發展的物業資產較少,資源活化價值相對不足。
生產活化價值:指數介于0.05~0.84,平均值為0.40,各等級的鄉村占比較均衡,占比介于16.74%~22.62%,但空間分布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圖3-c)。生產活化價值為高等級的鄉村大多集聚在西部的鰲頭鎮,作為從化區的農業大鎮和工業重鎮,鰲頭鎮產業優勢較明顯,因而具有較高的生產活化價值;較低、低等級的鄉村主要分布在從化區東北部的溫泉鎮、北部的良口鎮和呂田鎮,距離從化區中心城區較遠,難以獲得城區產業經濟的輻射效應,土地資源開發和流轉受限,因而鄉村生產活化價值較低。
生活活化價值:指數介于0.01~0.60,平均值為0.18,價值等級呈現“兩頭少中間多”紡錘形的分布特征,高等級占6.79%,低等級占5.88%,屬于較高、中、較低等級合計占87.33%,表明從化區鄉村生活活化價值的提升空間較大。在分布格局上,生活活化價值以各鎮(街)中心為圓心,由近及遠逐漸降低形成圈層式結構(圖3-d),其原因在于鎮(街)中心周邊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交通便捷,公共服務供給良好,生活舒適度高。
生態活化價值:指數介于0.04~0.56,平均值為0.22,中等級及以上的鄉村占比達63.35%,說明從化區鄉村生態活化價值處于優良狀態。生態活化價值空間分布呈現“北高南低”的格局(圖3-e),北部區域主要為山地丘陵區,植被覆蓋率高,生態環境良好,有較多風景名勝區作為鄉村旅游發展的吸引力,因此生態活化價值為高、較高等級的鄉村多集聚在北部的良口鎮和呂田鎮;南部城鎮化水平較高,其生態活化價值相對較低。

圖3 從化區鄉村多維活化價值空間分布Fig.3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ural multi-dimensional activation value in Conghua District
3.3.1 劃分方法 結合鄉村發展活力與鄉村活化價值開展鄉村活化類型研究,采用等級賦值與組合矩陣相結合的方法判斷并識別鄉村活化類型。首先對鄉村發展活力水平與鄉村活化價值等級進行由高到低分別賦值為A、B、C、D、E,其次基于二者的對應關系,列出發展活力水平與活化價值等級對應的矩陣模型,最后依據矩陣模型劃分不同的類型(圖4)。

圖4 鄉村發展活力與活化價值等級對應關系Fig.4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development vitality and activation value
3.3.2 劃分結果 從化區221個鄉村的活化類型可劃分為三類,第一類是鄉村發展活力和活化價值均為高、較高、中等級的鄉村,即包含“A/B/C”且不包含“D/E”的鄉村,該類鄉村自身發展狀態較佳,具有極大的活化價值,因此定位為“優先活化型”;第二類是鄉村發展活力與活化價值均為較低、低等級,即只有“D”或“E”的鄉村,該類鄉村的發展活力和活化價值均較欠缺,發展劣勢明顯,應主要重視其生態地位,不過度開發,因此定位為“生態引領型”;第三類是在發展活力或活化價值方面存在短板的鄉村,對該類鄉村要強調發揚優勢、克服劣勢的特點,故定位為“強化提升型”。不同鄉村活化類型的特征表現如下(表7、圖5):

圖5 從化區鄉村活化類型空間分布Fig.5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ural activation types in Conghua District

表7 從化區不同活化類型鄉村的特征表現Table 7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activation types of villages in Conghua District
1)優先活化型:該類型鄉村占比最高,為42.99%,在空間上緊靠各鎮(街)中心,且連片分布在從化區的南部和西部。該類型鄉村的資源稟賦較好,鄉村人口數量比例為47.60%,人力資源豐富,物業資產面積均值為1.37×105m2,村集體經濟收入均值為34.18 萬元,對鄉村的產業和經濟發展具有良好的支撐作用,鄉村的發展狀態和活化基礎均是3個類型中最佳的。
2)生態引領型:該類型鄉村占比為28.96%,多分布在從化區北部的良口鎮和呂田鎮。該類型鄉村擁有大量的土地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土地面積占從化區土地總面積的46.80%,森林覆蓋率均值為85.91%,但其鄉村發展狀態和鄉村活化基礎欠佳,主要體現在鄉村發展活力指數均值僅有29.28,綜合活化價值均值僅為0.17。
3)強化提升型:該類型鄉村占比為28.05%,在各鎮(街)零散分布。該類型鄉村既存在一定的發展優勢,也存在明顯的短板問題,表現為多個指標處于中等水平,發展活力指數均值為122.26,綜合活化價值均值為0.23,但村集體經濟收入均值在3個類型中最低,僅為15.21萬元,表明該類型鄉村
在未來需突出活化重點,補齊發展短板,以增強鄉村發展活力。
3.3.3 活化路徑 在明確各鄉村活化類型特征的基持,提高產業融合水平,實現鄉村產業可持續發展,激活鄉村集體經濟。同時,實施鄉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通過景觀規劃設計等工作,統籌優化鄉村“三生空間”布局,注重保護鄉村生態景觀。
2)生態引領型鄉村:應立足于可持續發展,將生態資源作為一種特殊的公共產品進行保護、開發和規劃,通過生態設計和配套設施建設打造鄉村的生態景觀,完善鄉村公共服務設施體系,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構建鄉村生活舒適圈。同時依托城市居民休閑娛樂和健康養生的需求,發展多元化生態鄉旅,形成集觀光、接待、餐飲、住宿為一體的生態旅游服務業,拓寬村民就業途徑,增加村民經濟收入,提高鄉村經濟發展水平。
3)強化提升型鄉村:首先,要全面清查鄉村的物業資產,對閑置或低效使用的資源進行整合再利用,以財政稅收、土地使用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引導活化主體以租賃經營或入股合作等方式激活鄉村的物業出租經濟,促進鄉村物業資產保值增值,推動鄉村產業多元化發展。其次,在完善基礎設施的前提下,借助資金補貼、金融保險等政策支持,促進農用地流轉,提高農用地利用率,發展特色農業,提升農業規模化和產業化水平。最后,應保證公共服務供給,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優化鄉村人居環境。
礎上,鄉村活化需充分發揮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農村集體等不同主體的作用,引導財政資金、社會資本、信貸資金和農村集體資金等不同來源資金的投入,提出針對性的活化路徑,為地方政府分類推進鄉村振興工作提供有效支撐與科學指引(圖6)。

圖6 從化區不同類型鄉村的活化路徑Fig.6 Activation paths of different types of villages in Conghua District
1)優先活化型鄉村:應充分利用區位優勢,以城鄉融合為導向,充分引導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的集聚,加以金融信貸、人才支持等政策支
以廣州市遠郊從化區為研究區域,基于多源地理空間數據和社會經濟統計數據,構建鄉村發展活力指數測度2020年從化區221個鄉村的發展活力水平,再建立鄉村多維活化價值評價指標體系以測算鄉村活化價值,采用等級賦值及組合矩陣方法劃分鄉村活化類型并探討相應的活化策略,得出以下主要結論:
1)經多元回歸模型驗證的鄉村發展活力指數能準確反映從化區鄉村發展現狀,發展活力處于中等及以下水平的鄉村占62.89%,表明從化區鄉村發展滯后問題較突出。不同發展活力水平的鄉村在空間分布上呈現明顯的“十”字格局,較高、高水平的鄉村緊鄰所在鎮(街)的中心,主要沿南北走向的G45(大廣高速)和東西走向的國道G106(京廣線)分布,低水平的鄉村多分布在從化區西部和北部,距離交通主干線較遠。
2)從化區鄉村多維活化價值分異顯著:資源活化價值水平總體偏低,各等級分布極不均衡,僅有46.60%的鄉村處于中等及以上等級,主要沿交通干線分布;生產活化價值呈中等水平,各等級鄉村數量占比相對均衡,16.74%的鄉村為高等級,大多集聚在西部的鰲頭鎮,22.17%的鄉村為低等級,多分布在北部的呂田鎮;生活活化價值等級呈“兩頭少中間多”紡錘形的分布特征,以中等級(34.39%)為主,空間上以各鎮(街)中心為圓心,由近及遠逐漸降低形成圈層式結構;生態活化價值處于優良水平,中等級及以上的鄉村占比達63.35%,空間上呈“北高南低”的格局特征;綜合活化價值處于中等級及以上的鄉村數量占比為55.65%,表明從化區鄉村的活化前景較好,空間上呈“西南高,東北低”的分布特征,高等級的鄉村主要集聚在西部的鰲頭鎮和南部的街口街,較低、低等級鄉村集中分布于北部的良口鎮和呂田鎮。
3)結合鄉村發展活力與鄉村活化價值,運用等級賦值與組合矩陣方法將從化區221個鄉村劃分為:優先活化型,鄉村數量占比42.99%,緊靠各鎮(街)中心分布,活化路徑為加強鄉村產業融合及實施規劃設計;生態引領型,鄉村數量占比28.96%,連片分布在北部的良口鎮和呂田鎮,活化方向是在注重生態保護的前提下發展生態鄉旅;強化提升型,鄉村數量占比28.05%,零散分布于各鎮(街),活化重點是激活鄉村物業出租經濟、促進農用地流轉及完善生活保障。
1)現有關于鄉村發展水平的研究通常是選取鄉村人口、農業生產、人居環境等方面的社會經濟統計指標開展評價,評價工作往往受制于統計數據的可獲取性及其數據來源的可靠性,較難從村級尺度全面客觀地評價鄉村發展狀態。本研究利用夜間燈光、POI和建設用地數據,構建了一個較為科學客觀的鄉村發展活力指數,拓展了鄉村發展活力研究思路,可為后續鄉村發展水平的研究提供一種數據來源可靠、研究過程相對客觀、研究結果符合實際的評價方法。
2)當前學界主要關注鄉村某一方面的發展潛力,如土地集約利用潛力(王揚 等,2019)、鄉村旅游發展潛力(王新越 等,2018)、農村居民點整治潛力(孔敏婕 等,2019),缺乏對鄉村整體發展潛力的衡量,易忽視鄉村發展的隱性價值。本研究基于村級尺度,綜合考慮每個鄉村的內生性特點與外生性特征,從資源、生產、生活、生態4個維度刻畫鄉村活化價值,并結合鄉村發展活力劃分鄉村活化類型,有助于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地開展鄉村振興工作。
3)本文雖然對微觀村級尺度下從化區鄉村活化價值的構成進行較為詳細的分析,但受限于數據的可得性,缺少對文化活化價值的考量,未來需進一步完善鄉村多維活化價值評價指標體系。此外,對于鄉村活化價值的4個維度而言,它們之間存在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的關系,因此后續擬深入探討各維度之間的耦合協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