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叨
舞蹈作為身體動作藝術,已經存在數千年之久,實乃娛人眼目、抒發情感的絕佳方式。不論是廟堂之上還是江湖之遠,舞蹈者愛好者比比皆是。
但舞蹈對大多數人而言,都存在“一看就會,一學就廢”的困擾,能在歷史上留下名字的舞者鳳毛麟角,而趙飛燕、安楊組合、公孫大娘卻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1
趙飛燕輕盈掌上舞
趙飛燕是漢成帝的皇后,她對舞蹈藝術的最大貢獻,就是創作出“踽(jǔ)步舞”。
在趙飛燕之前,漢代的宮廷舞蹈很有些下里巴人的味道,這與漢高祖劉邦有很大關系。劉邦出身市井,對高雅藝術一直不太能欣賞得來,估計能入他法眼的無非是插秧舞、巫舞之類的粗放型舞蹈。但劉邦的后代們長于深宮之中,鐘鳴鼎食養尊處優,他們更喜歡華麗的服飾和輕盈曼妙的舞姿,所以就出現了以腰部動作為主、輔以長袖繽紛的宮廷舞蹈“長袖腰”。
“踽步”原意為“慢步行走” ,趙飛燕的“踽步舞”,便是充分吸收了“長袖腰”的上半身動作精華,并配以婀娜輕快的步伐,形成了獨特的舞姿。試想,美貌絕倫的趙飛燕裙裾搖曳步步生蓮,長袖曼舞如仙子凌波,漢宮之中誰人能與之比肩?
趙飛燕能夠取得如此高的藝術成就,和她的努力是分不開的。她生于貧苦之家,父母甚至因無力撫養而一度將她拋棄,所以趙飛燕很小的時候就知道,想要改變命運只能靠自己。后來她被選中去阿陽公主(皇帝的姑姑或者姐妹,不可考)府中學習歌舞,更加珍惜機會勤學苦練,終成一代舞蹈大家。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趙飛燕的機會說來就來。漢成帝是個典型的頑主,這一天興高采烈地來到阿陽公主府中玩耍,一不小心看到趙飛燕,立刻就被她的容顏和舞姿所征服,并將她帶回皇宮,趙飛燕就此一飛沖天。在她曼妙的舞步中,敦厚賢淑的許皇后、才華橫溢的班婕妤等人紛紛落馬,趙飛燕成功上位,成為真正的舞蹈皇后。
當然,能夠在宮斗中脫穎而出,挖坑、插刀、誣陷誹謗之類的事兒,趙飛燕自然也是行家里手,由此結下不少仇敵。所以在漢成帝死后沒幾年,她就遭到政敵清算,最后無奈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宮廷舞后趙飛燕香消玉殞,后人所仿“踽步舞”皆有東施效顰之嫌,味道上寡淡了許多。
2
靈活的胖子安祿山
歷史上與趙飛燕齊名的,是唐玄宗李隆基的貴妃楊玉環,所謂“環肥燕瘦”說的正是她們兩人。但楊玉環的“肥”絕非臃腫,她應該是微胖界的女神,而她的舞伴安祿山,才是真正的“肥”。根據記載,安祿山的體重居然有三百多斤,肚子下垂能遮住膝蓋。
但就是這樣的形體條件,也不影響安楊組合的藝術成就。他們的成名代表作是極具民族特色的“胡旋舞”。
“胡旋舞”傳自西域,大概是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一帶,足足在大唐帝國風靡了半個世紀,從宮廷到民間都可見胡旋舞者。跳舞時,他們身穿長袖寬擺舞服,隨著奔騰輕快的打擊樂旋轉踢踏,極具美感。白樂天贊其“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飄轉蓬舞”,可見一斑。
安楊組合的“胡旋舞”,和老百姓跳的可不一樣,這得力于他們的場外藝術指導——皇帝李隆基。李隆基才華橫溢,對詩詞、音律、舞蹈等都有很深的造詣,在他的任期內,唐朝宮廷內到處都彌散著藝術氣息,他是當之無愧的皇家歌舞團團長兼藝術總監。
李隆基不僅對舞蹈進行重新編排,使“胡旋舞”少了一絲狂野,多了一份貴氣,他更親自充當樂師為安楊組合伴奏。于是,在密如急雨的節奏中,胖胖的安祿山、楊玉環雙袖高舉,疾如風車般旋轉起舞,恍若白云飄飄亦真亦幻,的確是舞蹈藝術的至高境界。
不過對于肥胖的安祿山來說,高強度的“胡旋舞”表演是一件很消耗體力的事,極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看來他為了拍皇帝和貴妃的馬屁,也是蠻拼的。
安楊組合的結局并不好,安祿山造反之后,被自己的兒子逆襲送走;楊玉環則在戰亂中被迫自盡,而他們的藝術指導李隆基,最后無奈退位當了太上皇,也在郁郁寡歡中離開人世。
安楊組合的“胡旋舞”自此成絕響,但他們的藝術成就卻是不能抹殺的。
3
劍舞颯爽公孫大娘
公孫大娘是唐代舞者群體中的一道豐碑,雖然現在已無法考證她的具體生平,但我們絕對能確定:她來自民間入過宮廷,憑一己之力將劍舞藝術推上了巔峰。
劍舞又名“劍器舞”,歷史源遠流長,當年劉邦和項羽兩人貌合神離地在一起喝酒,樊噲和項莊就曾表演劍舞,由此留下了“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典故。后人又繼續改編創作,最終形成了唐代端莊悠然兼有陽剛之美的“劍舞”風格。
公孫大娘之名流傳千古,得益于她獨創《西河劍器》《劍器渾脫》等舞蹈劇目,同時杜甫的宣傳推廣也功不可沒,那首《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同樣是千古絕唱。
在這首詩中,我們知道杜甫小時候,就在河南郾城見過公孫大娘的表演。當時的公孫大娘“玉貌錦衣”英姿颯爽,雖年輕但卻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劍舞”風格。她開始表演時動如脫兔,劍器揮灑間“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及至結束時又“罷如江海凝清光”靜如處子。
公孫大娘“劍舞”的雄健剛勁淋漓頓挫,或許只有杜甫才能描繪出其神髓之一二吧?
公孫大娘的“劍舞”,不僅給觀賞者以美的視覺沖擊,更給其他藝術家以啟迪。據說草圣張旭,看過公孫大娘的表演后茅塞頓開,才有了“揮毫落紙如云煙”的驚世筆法,而畫圣吳道子也是在看過公孫大娘的“劍舞”后,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
光陰荏苒世事變遷,“安史之亂”后生靈涂炭,公孫大娘這樣的藝術家,在亂世中也難免流落江湖困頓終老。讓人欣慰的是,她的“劍舞”卻終有傳人。五十年后,杜甫在四川又見到了公孫大娘弟子李十二娘的表演,兩人薪火相承,“劍舞”不至湮滅。
公孫大娘雖經離亂,卻致力于舞蹈教育事業,這或許才是她真正的閃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