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人民檢察院課題組
辦案要旨
檢察機關在認定電子產品翻新行為是否構成商標侵權時,須從是否影響商標識別來源功能發揮的角度出發,結合具體翻新程度及方式進行判斷,其中擦拭及拋光型翻新一般不認定為侵權,而“維修及重構式翻新”則有被評價為假冒注冊商標行為的空間。檢察機關可通過出臺相關合規指引,進一步厘清合法經營與侵權犯罪的法律界限,為產業全面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案情回顧
[基本案情]“IPAD”商標注冊號為1590557,權利人為美國蘋果公司,核定使用商品/服務項目(國際分類:9)包括:計算機、計算機周邊設備、顯示器(電子)等。自2020年6月起,被告人李某平陸續雇傭被告人張某兵、顏某川、羅某榮(另案處理),租用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坂田街道某地作為加工窩點和倉庫,從深圳華強北尋找賣家收購大量二手IPAD平板電腦,并購買假冒的IPAD平板電腦零配件,進行涉嫌商標侵權的翻新[1]處理后再將翻新電子產品賣出。
2020年12月16日,公安機關接舉報后在上述地址繳獲疑似假冒蘋果公司注冊商標的IPAD平板電腦180臺、賬本6本、作案筆記本電腦2部以及翻新工具等物品。經蘋果公司鑒別,上述180臺平板電腦中有67臺經過維修或更換零部件,非原官方產品,價值115290元。經檢查涉案賬本并統計其中標注維修或更換零部件的IPAD平板電腦的數量以及翻新費用,初步認定被告人李某平等人翻新IPAD平板電腦的非法經營金額為1549920元。
[辦案過程]2021年1月11日,深圳市公安局龍崗分局以李某平、張某兵、顏某川等3人涉嫌假冒注冊商標罪,提請深圳市龍崗區人民檢察院(以下簡稱“龍崗區院”)批準逮捕。龍崗區院經嚴格審查,于2021年1月21日,以涉嫌假冒注冊商標罪依法對主犯李某平作出批準逮捕決定,對于參與程度較低、社會危害性不大的員工張某兵、顏某川2人不批準逮捕。同時,承辦檢察官根據案件證據情況,要求偵查機關繼續補充偵查,包括對繳獲的侵權產品做價格認定,對查獲賬本中的成品銷售部分和翻新費用部分進行區分、分別統計金額。
2021年3月10日,深圳市公安局龍崗分局以李某平、張某兵、顏某川等3人涉嫌假冒注冊商標罪移送龍崗區院審查起訴。龍崗區院經審查認為,犯罪嫌疑人李某平、張某兵未經注冊商標所有人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涉嫌假冒注冊商標罪,應當追究其刑事責任。犯罪嫌疑人顏某川作為李某平雇傭的員工,雖然實施了假冒注冊商標的行為,但犯罪情節輕微,系從犯,參與時間較短,歸案后能如實供述,自愿認罪認罰,決定對顏某川作相對不起訴處理。
[辦案結果]2021年4月16日,龍崗區院以被告人李某平、張某兵2人構成假冒注冊商標罪向深圳市龍崗區人民法院提起公訴。2021年8月16日,深圳市龍崗區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判決,采信龍崗區院關于本案翻新行為容易導致消費者對IPAD平板電腦的來源產生混淆,后果嚴重,屬于假冒注冊商標行為的意見,依法以被告人李某平犯假冒注冊商標罪,判處有期徒刑3年6個月,并處罰金70萬元;被告人張某兵犯假冒注冊商標罪,判處有期徒刑1年,緩刑1年6個月,并處罰金14萬元。判決已生效。
辦案思考
(一)加大對涉電子產品翻新產業案件的重視程度及辦理力度具有必要性
電子信息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產業,是加快工業轉型升級及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建設的技術支撐與物質基礎,是保障國防建設和國家信息安全的重要基石。[2]電子產品翻新產業是電子信息制造業的重要內容。與其他產業不同,電子產品翻新使用的“原材料”是已進入消費領域,仍保持全部或者部分原有使用價值的電子產品,這些電子產品仍標有商標權人的商標。雖然2013年商務部出臺的《舊電器電子產品流通管理辦法》 和2018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以下簡稱《循環經濟促進法》)等均明確鼓勵電子產品回收再利用,且要求對于翻新產品應加貼“翻新”標識,但相關要求均為原則性規定,缺乏具體的可操作性指引。部分法律意識淡薄的小作坊往往選擇通過不當的翻新方式,對二手電子產品進行翻新修復,再冠以“全新”“原裝二手”“正品二手”等虛假標簽以賺取高額利潤。
由于操作性強的法律法規以及行業自律的欠缺,電子產品翻新市場呈現出一定亂象,產業發展面臨較大的法律風險。以深圳為例,2019年1月1日至2022年4月25日,深圳市檢察機關共受理侵犯商標權類犯罪案件1418件2707人,其中涉及電子產品翻新的案件347件640人,案件及涉案人數分別占比約24.5%、23.6%。[3]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循環經濟頭部企業的顧慮,影響了企業進軍電子產品翻新市場的信心和決心。產業的重要程度、產品類型的特殊性以及刑事案件的高發態勢,使辦案人員意識到加大對涉電子產品翻新產業案件的重視程度及辦理力度刻不容緩,須明確翻新行為的認定標準,在嚴厲打擊違法犯罪的同時,積極參與行業治理,維護知識產權權利人合法權益以及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
(二)明確不當翻新行為的認定標準,根據翻新程度及方式在個案中進行判斷
商標之所以能夠獲得排他性的法律保護,主要在于商標的識別來源功能。因此,辦案人員認為,對于電子產品翻新是否構成假冒注冊商標罪,主要是判斷非商標權人對于注冊商標的這種“使用”是否影響商標識別來源功能的實現,而不應否定一切形式的翻新。具體來說,需要視翻新程度及方式判斷行為的性質。
實踐中的翻新方式可分為三類,一是輕微擦拭、拋光型翻新。這類翻新行為人未對電子產品本身進行“實質性改造”,不會損害商標的識別來源功能,即使翻新行為人在擦拭、拋光后將其作為“全新機”出售,也應考慮為民事侵權,或者在某些情況下,按照其他犯罪處理。二是“維修式翻新”,主要指恢復某些功能不正常零部件的翻新,根據《循環經濟促進法》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等相關法律的要求,翻新行為人如果充分披露了翻新產品的信息,準確告知消費者翻新行為主體及具體“維修”信息等,則可有效避免翻新行為對于商標識別來源功能的損害,不會妨害國家對于商標的管理制度及相關的市場經濟秩序,不易損害商標權益,一般也不會構成假冒注冊商標罪,但若不準確披露翻新信息,將維修或者更換零部件后的二手電子產品作為“全新機”“原裝二手機”或“正品二手機”售賣,則很可能構成假冒注冊商標罪。三是“重構式翻新”,即通過拆解、組裝那些基本喪失使用價值或是維修成本過高的“廢舊”電子產品,獲得一個“新產品”的翻新。所獲“新產品”單從零配件的角度看可能全部源于商標權人,但這種“重構式”組裝大大降低了產品的穩定性,完全不同于商標權人提供的商品,即使詳細披露翻新方式及翻新行為的實施主體,也可能使消費者將產品穩定性降低的結果歸咎于商標權人,影響了商標識別來源功能的發揮,因此,“重構式翻新”有被評價為假冒注冊商標的空間。市場上最主要的翻新行為是前兩類,即輕微擦拭、拋光型翻新以及“維修式翻新”。
結合本案來看,本案現場查獲了180臺IPAD平板電腦,經蘋果公司鑒別,這180臺IPAD平板電腦中,有67臺通過“維修”的方式對產品進行了翻新,包括更換屏幕、系統內存、返回鍵、外殼等,且未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消費者對產品來源產生誤認,檢察機關遂認定該部分產品為假冒蘋果公司注冊商標商品;而其余的113臺主要是通過輕微擦拭、拋光等方式進行翻新,未對電子產品進行“實質性改變”,可適用商標權利用盡原則,屬于對商標的“合理使用”,不應認定為假冒蘋果公司注冊商標商品。
(三)依法能動履職出臺相關合規指引,助推產業健康發展
檢察機關在刑事案件辦理中,對于發現的產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刑事風險,應依法能動履職,結合產業發展實際,在充分研究論證的基礎上出臺相關合規指引,為打造一流法治化營商環境、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司法保障。
李某平等假冒注冊商標案是一起比較典型的翻新電子產品假冒注冊商標案,該類案件在深圳龍崗、福田、羅湖等電子信息制造業比較集中的地區已成為最主要的涉知識產權刑事案件,嚴重影響了產業的健康發展。為促進電子產品翻新產業健康、穩定、持續發展,引導產業市場化、規范化、合法化運作,2021年下半年,深圳市檢察機關在全面梳理總結、分析研究近年來深圳市電子產品翻新產業知識產權侵權犯罪案件特點的基礎上,先后邀請北京、上海、湖北武漢等多地知識產權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參與專題研討,達成一系列共識,形成研究報告,為產業合規建設提供了充分的理論支撐。此后,又陸續走訪調研華為、蘋果、榮耀、OPPO等主要電子產品生產廠商以及萬物新生等電子產品翻新龍頭企業,了解相關企業在市場經營、知識產權維權中的痛點、難點,同時聽取企業對于電子產品翻新產業知識產權刑事合規建設的意見、建議,對產業發展的合規需求有了充分的了解和掌握。
在深入開展理論研究及充分聽取市場意見的基礎上,2022年4月,深圳市檢察機關對外發布《電子產品翻新產業知識產權刑事合規指引(試行)》(以下簡稱《合規指引》)。《合規指引》由引言和正文組成。正文分為目標、范圍、規范性引用文件、術語和定義、知識產權刑事合規指引五個部分,提出了引導產業主動充分披露信息等15條具體指引要求,其中主動充分披露信息、顯著標注“翻新”標識、限于拋光及一般維修、選用可靠零部件等必要性指引與從嚴把控產品質量、規范翻新產品銷售等推薦性指引為電子產品翻新產業健康、持續、穩定發展亮起“綠燈”,起到了為合法翻新正名的作用。而禁止使用易致混淆的稱謂和標識、翻新使用的零部件不得為假冒或侵權零部件、外包裝及配套產品不得侵權、禁止“重構”電子產品、禁止涉及商標標識本身的擦除等禁止性指引則從反面為產業發展劃定了“紅線”,從司法下游為電子產品翻新產業厘清了合法經營與侵權犯罪的法律界限。
《合規指引》發布后,得到深圳電子行業協會高度重視,其多次和檢察機關座談交流,并開展了大量的市場調研工作,組織商家會員對《合規指引》進行學習,邀請行業專家和企業探索、編制電子產品翻新產業系列團體標準等。部分合規意識強的頭部企業,也根據 《合規指引》要求,結合自身實際開展了合規相關工作。《合規指引》切實為電子產品翻新產業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點評意見
劉濤
(最高人民檢察院知識產權檢察辦公室綜合協調處處長、三級高級檢察官助理):
近年來,檢察機關提起公訴的侵犯知識產權犯罪案件呈上升趨勢,其中侵犯商標權犯罪是主要類型。在案件量增加的同時,犯罪手段也在不斷升級,隱蔽性越來越強,給司法人員帶來辦案難題,相關行業治理工作也亟需發力。該案涉及電子產品的翻新問題,翻新行為的定性具有前沿性、交叉性和復雜性,是司法辦案難點。檢察官敢于迎難而上,求真務實,通過不懈努力將該案的“疑點”“難點”成功轉化成了該案的“亮點”,同時還在廣泛調研基礎上提煉辦案規則,出臺相關《合規指引》,實現了“三個效果”的統一。
侵犯知識產權犯罪系行政犯,辦案中應遵循法秩序統一原則,堅持認定行政犯以行政違法為前提。為了促進循環經濟發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我國《循環經濟促進法》規定了“再利用”,即將廢物直接作為產品或者經修復、翻新、再制造后繼續作為產品使用,或者將廢物的全部或者部分作為其他產品的部件予以使用。《舊電器電子產品流通管理辦法》也鼓勵電子產品回收再利用。應當注意的是,相關法律法規也對翻新銷售行為提出了規范要求。本案涉及的翻新究竟是屬于合法的“再利用”行為,還是侵犯商標權的違法行為甚至犯罪行為,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首先,必須找到行政法上的依據。《循環經濟促進法》第40條第2款規定:銷售的再制造產品和翻新產品的質量必須符合國家規定的標準,并在顯著位置標識為再制造產品或者翻新產品。《舊電器電子產品流通管理辦法》也有相關明示要求。該案被告人未按照規定標明翻新產品信息,甚至冒充正品,違反了上述規定,不適用“商標權用盡”原則。其次,在認定電子產品翻新行為是否構成商標侵權或者犯罪時,須遵循實質解釋原則,從是否影響商標識別來源功能發揮的角度出發進行分析。該案辦案檢察官將翻新分為三類,逐一分析行為性質,并得出“維修及重構式翻新”可能被評價為假冒注冊商標行為的結論,提供了類案分析思路。
法律的本質是利益平衡。辦理涉知識產權刑事案件,應注重把握知識產權與社會公共利益之間的平衡,既嚴格保護知識產權,有效維護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又防范個人和企業權利過度擴張,確保公共利益和激勵創新兼得。該案中檢察官既通過辦案保護了權利人蘋果公司的權益,又指出輕微擦拭、拋光型翻新未對電子產品進行“實質性改變”,可適用商標權利用盡原則,有利于保障廣大從事正規二手電子產品經營人的合法利益。此外,該案辦案中貫徹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和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對于受主犯雇傭、作用較小的從犯,作不批準逮捕、相對不起訴處理,實現人權保障。
參與社會治理,通過檢察履職不斷促進社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升,是檢察機關義不容辭的責任。該案檢察機關沒有就案辦案,在發現觸碰到的是行業普遍問題后,積極開展調查研究,提煉辦案規則,制定出臺《合規指引》,對司法辦案有很好的借鑒作用。同時,《合規指引》也給相關企業和從業人員劃清了行為界限,有利于促進電子產品翻新相關行業健康發展,實現辦理一案、治理一片的效果。
*本文為2022年度深圳市市直機關青年課題“電子產品翻新商標侵權犯罪問題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課題組負責人:何勛,廣東省深圳市人民檢察院第三檢察部主任、三級高級檢察官[518023]課題組成員:王正中,廣東省深圳市人民檢察院第三檢察部二級檢察官助理;蔣秋云,廣東省深圳市人民檢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四級高級檢察官[518023]郭麗姝,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人民檢察院第二檢察部二級檢察官[518172]
[1] 涉嫌商標侵權的翻新主要指對二手電子產品進行維修、更換零配件等一系列的加工,在未披露翻新信息或使用假冒零配件等情況下,造成消費者對電子產品來源產生混淆或誤認的行為。
[2] 參見《電子信息制造業》,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網https://www.miit.gov.cn/ztzl/lszt/xysbdztbd/xy/art/2020/art_978ae65c64df41cc8a3caf93ac39e0fa.html,最后訪問日期:2023年1月25日。
[3] 參見《速覽|全文+解讀:〈深圳市檢察機關電子產品翻新產業知識產權刑事合規指引(試行)〉》,深圳市人民檢察院公眾號https://mp.weixin.qq.com/s/qg2pToRrnfpqNKneORtajg,最后訪問日期:2023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