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天 編
最近,大家打招呼不再是“吃了沒”,而是“陽了沒”。“陽過”的在防止“復陽”,而“尚陰”的則在千方百計守住自己最后的“底線”。其實,小安要提醒大家的是,春天來了,在面對新冠“堅壁清野”的同時,可別忘了提防另一位“年度殺手”——流感!
1918年春,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西部戰線,德軍總指揮魯登道夫籌劃了一系列規模宏大的戰役,取得連番大捷,德軍兵鋒直抵馬恩河,巴黎已近在眼前,100萬法國人在炮火中從首都撤離。
對德國人來說,勝利似乎已近在咫尺。但就在這時,一種可怕的流感突然開始在德國軍隊中傳播。

盡管以前軍隊中也爆發過流感,但這一次卻有些不對勁:整隊整隊的士兵倒下,一個師超過2000人感染,一個炮兵旅三分之二的士兵臥床不起,徹底失去戰斗力。到6月下旬,德軍部隊已經陷入癱瘓狀態,近50萬士兵躺在醫院里,醫療系統徹底崩潰,后勤補給系統也失效了,士兵們餓著肚子。
魯登道夫在回憶錄里寫到:每天都要聽總參謀長匯報流感病例數,以及軍隊疲弱、若受到攻擊必定慘敗的抱怨,痛苦極了。
這場來勢洶洶的流感壓垮了德軍,他們不得不取消接下來的決勝戰役,再也沒有能夠發起大規模的進攻。
另一方的協約國軍隊雖然也爆發流感,但在美國軍隊援助下,逐漸扭轉了局勢,德軍在英法美聯軍“百日攻勢”下節節敗退,到9月份時敗局已定。回天無力的魯登道夫將這場流感稱為“阻止德國取得最后勝利的無形之手”。
這場改變了世界命運的流感,便是歷史上惡名昭著的“西班牙流感”。一戰戰場上所發生的,只是這場大流感的一個縮影。戰場之外,流感病毒攻陷了當時幾乎所有人類生存的地區:從歐美到亞洲非洲,甚至北極地區,都未能幸免,全世界有5億人感染,5000萬到1億人死亡,比兩次世界大戰加起來死亡的人都要多。要知道,當時全世界人口才17億。
這次流感一個重要的特點,是青壯年死亡率較高。對此,有兩種假說:一是老年人口已經經歷過流感,因此已有抗體,所以對流感比較有抵抗力。二是青壯年免疫系統較好,在消滅外來病毒的過程中,其所產生的發燒、發炎現象也較嚴重;免疫系統過度反應可能會導致細胞激素風暴,造成人體組織或器官受損;如果發生在肺部,則可能造成患者呼吸困難引發死亡。
西班牙型流感在18個月內便完全消失,而其病株從來都沒有被真正的辨認。
根據事后的科研表明,“西班牙流感”并不源自于西班牙,“零號病人”也并不出現于西班牙。為什么從歐洲向全世界蔓延的大流感,被命名為“西班牙流感”?因為當時正處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法美德和所有歐洲參戰國,都實行嚴格的新聞管制,一切可能有損于前線士氣的事情都不允許報道,更不允許把區域流感渲染成“瘟疫”。整個歐洲,只有中立國西班牙的媒體不受管制,他們也不用報道戰爭,每天就報道自家的流感情況,全球媒體也迅速跟進,甚至還給這種流感病毒起了一個名字,叫“西班牙流感”。就這樣,強勢媒體確定了這個名字,并且流傳。

從2009年3月底開始,墨西哥、美國等多國接連暴發甲型H1N1型流感疫情。
相比于被歷史銘記的1918年大流感,雖然2009年是個并不遙遠的年份,但關于那一年甲型H1N1流感(即更為人們熟知的豬流感)的記憶似乎已模糊。
2009年3月底,一種新型流感病毒在北美地區暴發。4月15日,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在加州10歲患兒送檢樣本中,發現了新型甲型流感病毒(甲型H1N1流感)。一開始,研究發現該病毒的許多基因組與通常發生在北美的豬身上的流感病毒基因組類似,因此人們最早稱之為“豬流感”。
與大部分流感病毒株通常只會在兒童、老人及免疫力低下的人中產生嚴重病癥不同,甲型H1N1流感病毒主要攻擊年輕健康的成年人,潛伏期也能造成傳染,疫情較難防控。確診死亡的主要是25~45歲的年輕人,并出現癥狀危重的多重病患者和死亡病例,患者在感染后潛伏期隱性感染率高。
在得州首府薩克拉門托市,戴口罩市民的人數顯著增加。經營一家藥店的湯姆·尼爾森說,當天早上一開業,4箱20個裝的口罩迅速被一搶而空,“店里要安排4個人才能忙得過來”。而之前兩天,他們總共才賣出不到30個口罩。
美國政府如何應對呢?發現病例,報告世界衛生組織,開始研發疫苗,宣布美國進入公共衛生緊急狀態……然后呢,就沒有然后了。按照美國應對法案,流程走完了,該做的也做了,大家就等吧。等美國人民適應病毒,等疫苗研發成功,等病毒自己消失。沒有封城,沒有“禁足”,沒有停工,沒有停課,沒有延長假期,全美人民該干嘛干嘛,怕死就別出門,感染了就上醫院。
當時,全球多數國家都在積極防控疫情,而美國機場和邊境卻不“設防”:對入境人群幾乎沒有或完全沒有進行有關甲型流感的檢查。中國內地出現的第一例確診病例,也正是來自美國的中國留學生。
一國失控,全球遭殃。美國的一系列“佛系”操作導致甲型H1N1流感病毒迅速流竄到全球214個國家和地區。
一項2012年發表于《柳葉刀·傳染病》的研究提出,根據模型推算,在2009年4月至2010年8月間,甲型H1N1流感可能造成約15.17萬~57.55萬人死亡。甲型H1N1流感同樣給中國帶來嚴重沖擊。中國被感染人數超12萬人,死亡600多人,中央財政安排50億元專項資金,地方各級財政紛紛撥出專款抗擊流感。
更不幸的是,甲型H1N1流感這股颶風,撞上了肆虐的金融海嘯,讓本已脆弱的全球經濟搖搖欲墜。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疾病,屬于丙類傳染病。
流感在中國以冬春季多見,臨床表現以高熱、乏力、頭痛、咳嗽、全身肌肉酸痛等全身中毒癥狀為主,而呼吸道癥狀較輕。
流感病毒容易發生變異,傳染性強,人群普遍易感,發病率高,歷史上在全世界引起多次暴發性流行,是全球關注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
流感病毒屬正粘病毒科,為單股、負鏈、分節段RNA病毒。根據核蛋白和基質蛋白不同,分為甲、乙、丙、丁四型。
目前感染人的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中的H1N1、H3N2亞型及乙型流感病毒中的Victoria和Yamagata系。

根據病毒型別的不同,人類流感病毒分為甲、乙二型,我國甲型流感最為常見,乙型流感流行強度低于甲型流感,兩者均可引起流感季節性流行。
抗原變異是流感病毒最顯著的特征。流感病毒進入呼吸道后,與呼吸道表面纖毛柱狀上皮細胞的特殊受體結合而進入細胞,然后在細胞內復制,新的病毒顆粒不斷被釋放并播散再感染更多其他細胞,從而引起發熱、頭痛、肌痛等全身癥狀。還可引起病毒性肺炎、腦病等。
誘發流感的因素主要分為環境因素和個人因素。
環境因素:中國疾控中心研究發現,氣候變量和緯度是與流感季節性特征相關性最強的因素;低溫是北方地區冬季流感發生和年度周期性強度的預測因子,而南方地區春季的流感活動與降雨量有關。
個體因素:具有基礎慢性疾病、吸煙、因勞累和壓力大導致的免疫力低下等都會使人更容易患流感。
流感傳播迅速,每年可引起季節性流行,在學校、托幼機構和養老院等人群聚集的場所易暴發疫情。
一項全球研究顯示,成年人的感染率為10.7%、患病率為4.4%,65歲以上人群患病率為7.2%。
我國流感的年度周期性隨緯度增加而變化,且呈現多樣化的空間模式和季節性特征:
北緯33度以北的北方省份,呈冬季流行模式,每年1~2月份單一年度高峰;
北緯27度以南的最南方省份,每年4~6月份單一年度高峰;
兩者之間的中緯度地區,每年有1~2月份和6~8月份雙周期高峰。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每年季節性流感在全球可導致300萬~500萬重癥病例,29萬~65萬死亡。
所有5歲以下的兒童都被認為是重癥流感的高危人群,但2歲以下兒童的風險特別高,6個月以下的嬰兒住院率和死亡率最高。
孕婦、嬰幼兒、老年人和慢性基礎疾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患流感后出現嚴重疾病和死亡的風險較高。
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病毒感染及其嚴重并發癥的最有效手段。
流感患者及隱性感染者為主要傳染源。患者發病后1~7天有傳染性,病初2~3天傳染性最強。
流感主要以打噴嚏和咳嗽等飛沫傳播方式為主,流感病毒在空氣中大約存活半小時,經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間接接觸可感染,接觸被病毒污染的物品等途徑也可感染。
在人群密集且封閉、通風不良的場所,流感也可能以氣溶膠形式傳播。
人群對流感普遍易感。部分人群感染病毒后易發展為重癥病例,應重視:
年齡<5歲的兒童(年齡<2歲更易發生嚴重并發癥);年齡≥65歲的老人;伴有以下疾病或狀況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心血管系統疾病(高血壓除外)、腎病、肝病、血液系統疾病、神經系統及神經肌肉疾病、代謝及內分泌系統疾病、惡性腫瘤、免疫功能抑制等;肥胖者(BMI>30);妊娠及圍產期婦女。
一般表現為急性起病,前驅期有乏力癥狀,很快出現高熱(可達39℃~40℃)、畏寒、頭痛、全身肌肉關節酸痛等癥狀,可伴有鼻塞、流鼻涕、咽喉痛、干咳、胸骨后不適、顏面潮紅、眼結膜充血等局部癥狀。
流感病程通常為4~7天,少數患者咳嗽可能持續數周之久。
兒童發熱程度通常高于成人,患乙型流感時惡心、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癥狀較成人多見。新生兒可表現為嗜睡、拒奶、呼吸暫停等。
發熱僅為輕或中度發熱,全身及呼吸道癥狀都較輕,2~3天內可自我恢復或痊愈。
肺炎型流感起病初與典型流感癥狀類似,但1~3天后病情迅速加重,出現高熱、咳嗽、胸痛,嚴重者可出現呼吸衰竭及心、肝、腎等多器官衰竭,抗生素治療無效。
這類流感多發生在老年人、嬰幼兒、慢性病患者及免疫力低下者當中,在病程5~10天內發生呼吸循環衰竭,危及生命,治療難度極大,死亡率較高。
腦膜腦炎型,患者會出現意識障礙,頭痛、嘔吐、頸項強直等腦膜刺激征表現。

心肌炎型和心包炎型,病毒侵襲到心臟的心肌或心包,可能出現胸悶、胸口痛等癥狀,化驗提示心肌酶異常,心電圖檢查提示異常,嚴重者可出現心力衰竭。
肌炎型,僅發生在兒童患者中,出現有肌肉疼痛、壓痛、肌無力,尿液呈茶色或深紅色,化驗顯示血清肌酸激酶、肌紅蛋白升高,這些都提示有橫紋肌溶解。
在流感的癥狀識別及診斷過程中,重癥或危重癥流感的診治非常重要。
出現以下情況之一者為重癥病例:
持續高熱超過3天,伴有劇烈咳嗽、咳痰或胸痛;
呼吸頻率快,呼吸困難,口唇紫紺;
神志改變:反應遲鈍、嗜睡、躁動、驚厥等;
嚴重嘔吐、腹瀉,出現脫水表現;
合并肺炎;
原有基礎疾病明顯加重。
出現以下情況之一者為危重病例:
呼吸衰竭;
急性壞死性腦病;
膿毒性休克;
多臟器功能不全;
其他需進行監護治療的嚴重臨床情況。
普通感冒多由鼻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感染所引起,傳染性相對較弱,臨床表現較輕,主要表現為鼻塞、打噴嚏、流鼻涕、咳嗽以及頭痛等,無發熱或只有輕度發熱。流感來勢更突然,癥狀更嚴重,其發熱和全身癥狀更明顯。
隔離:對于臨床診斷患者及確診患者都應該盡早隔離治療。輕癥患者可自行居家隔離,避免與他人密切接觸。
休息及飲食:保持房間通風、充分休息;飲食應當注意多飲水,攝入易于消化和富有營養的食物,注意保持鼻、咽、口腔衛生。
降溫:發熱患者可進行物理降溫。
密切關注重癥流感的發生發展:一旦出現持續高熱、伴有劇烈咳嗽、呼吸困難、神志不清、嚴重嘔吐與腹瀉等重癥傾向,應及時就診。孕產婦、兒童、老人以及慢性病患更容易發展至重癥流感,應當及早就診。
規范佩戴口罩,勤洗手;注意呼吸道禮儀,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毛巾等遮住口鼻;保持手衛生,如勤洗手或使用免洗手消毒液,盡量避免用手觸摸眼睛、鼻或口。每天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清新。
保持科學飲食起居,積極鍛煉身體,提高機體免疫力。
避免近距離接觸流感樣癥狀患者,流感流行期應少去人群密集場所。減少疾病傳播機會。
如出現流感樣癥狀,應注意多休息,多喝水;鼓勵輕癥患者居家自我監測,不帶病上班、上課,接觸家庭成員時佩戴口罩;一旦病情加重,立即前往醫院就診,前往公共場所或就醫過程中嚴格佩戴口罩。
在流感高發季節到來前,接種流感疫苗也可以減少感染的機會或減輕流感癥狀。流感疫苗由公民自費并自愿接種。一般來說,年齡在6個月以上,且沒有接種禁忌癥者均可接種。
以下人群推薦接種:
60歲以上人群;
慢性病患者及體弱多病者;
醫療衛生機構工作人員,特別是一線工作人員;
幼兒園兒童和小學生;
養老院、老年人護理中心、托幼機構工作人員;
服務行業從業人員,特別是出租車司機,民航、鐵路、公路交通的司乘人員,商業及旅游服務業從業人員。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