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長鳳 周薦
[摘 要] 在社會生活高速發展的今天,時代文化多元性、語言生活多樣性、語言意識多重性、語言傳播全球化等相關問題日益凸顯。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是國際國內新形勢下的學術自覺,是我們進行學術爭鳴的大背景。在此背景下,進行多角度、多方位的學術探討,有利于對相關學術問題的深入挖掘,更能體現學術研究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語言的運用和規范關涉到使用該語言的全體社會成員。我們在討論語言規范及其標準的確立時,首先要對相關基本概念有明確而清晰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我們再來具體討論語言研究(詞典編纂)的語料來源問題。只有充分了解和正視當下的語言生活,我們才能科學合理地開展語言規范工作。
[關鍵詞] 文學語言 語言規范 詞典編纂 語言生活
[基金項目]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西交流背景下漢語詞匯學的構建與理論創新研究”(21&zd310);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現代漢語姓名稱謂系統的構建與研究”(22YYE478)
[作者簡介] 呂長鳳,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哈爾濱 150025);周薦,北京師范大學人文和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珠海 519087)
[DOI編號] 10.13761/j.cnki.cn23-1073/c.2023.04.011
回顧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現在中國語言文字規范工作七十余年的歷史,可以說我們國家無論是政府層面還是語言學術研究層面都高度重視語言文字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以時間為線,涉及到的重大事件有:1949年10月10日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成立;1950年6月25日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成立;1951年6月6日篇名為《正確地使用祖國的語言,為語言的純潔和健康而斗爭》的社論發表于《人民日報》,同時《人民日報》開始連載呂叔湘和朱德熙合著的《語法修辭講話》;1952年6月11日中國文字改革研究會、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合辦的《中國語文》雜志社成立。至此,中國語言文字工作逐漸走向正軌,語言規范化和標準化工作也成為語言文字工作中最重要的內容被不斷強化。
2022年3月10日全國語言文字工作會議以視頻形式在北京召開,會議強調要“深刻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語言文字工作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為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指明了方向。那么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作為語言文字工作基礎和前提的漢語本體及每個語言社會成員所處的語言生態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化?面對這些變化,作為語言文字工作者和語言研究者,我們應該怎樣去認識? 在此基礎上,我們又應該如何展開語言文字規范化工作?這些問題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的思考和討論。近日,拜讀了高玉先生發表在《學術月刊》2022年第5期的《文學語言與當下漢語建設》一文,高文對于上述問題有所涉及,但文中的諸多觀點,值得我們進一步商榷。
一、20世紀90年代以來漢語的發展與語言生態的變化
語言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化而處于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只是有的時候快些,有的時候慢些;有的要素快些,有的要素慢些。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過去,總的來看,語言的發展是緩慢的,因此,被稱為“美國語言學之父”的布隆菲爾德(2011)指出:“語言變化的過程從來沒有直接觀察到過——而且,靠我們現在的設備,要作這種觀察也是不可想象的。”[1]256但是到了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到了“元宇宙”概念不斷討論的當下,語言的變化會被普通語言大眾所感知,表現最為明顯的是大量新詞語的出現、多種表達方式的不斷涌現,漢語的發展亦是如此。現代漢語 高文有“國語即現代漢語”的表述,“國語” 在語言學界是有特定所指的,即臺灣地區使用的普通話。 的發展和變化誠如高文所指出的,“20世紀90年代之后,漢語近于清末的語言狀況,開始變得復雜起來,在使用的層面上,文言詞、西方新名詞、日常口語、方言詞語、網絡語……大量涌現,行業語言大量進入書面共同語”。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計算機等先進電子設備的廣泛使用和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成為必然。語言是社會發展的一面鏡子,上述所有的變化都投射到語言的發展變化中。這就造成了漢語和以其為基礎的語言生態發生了很多變化。這樣的發展變化,一方面會使得漢語本身更加豐富和多樣。但同時,這種豐富和多樣也會給語言使用者帶來某些消極的影響,表現出來的就是各種語言形式的亂用和錯用。
(一)大量新詞語不斷涌現
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作為語言要素中對現實變化反映最快、最及時的詞匯,可以說也是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詞匯的發展變化主要體現在新詞不斷產生,舊詞不斷消亡;同時,詞的語義內容和詞的語音形式也不斷發生變化 [2]。其中,新詞語的大量產生、不斷涌現是語言使用者最容易感受到的。新詞語從來源上看呈現多元化特征。社會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人們生產生活的各方面都會出現大量的新詞語。新詞語在產生之初,受其使用頻率和使用范圍的限制,在語言使用層面處于漢語詞匯系統的外層,與詞匯系統中的其他詞語相比,對于語言社會成員來說是陌生的、新鮮的。互聯網等多種傳播媒介的迅猛發展,加快了新詞語傳播和應用的步伐,使得新詞語的傳播速度和應用范圍大大提高和不斷擴大。
在新詞語中,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兩類詞匯聚合體:一類是外來詞,一類是網絡詞語,即高文中涉及的“西方新名詞”和“網絡語”。
薩丕爾(1985)指出:“語言,像文化一樣,很少是自給自足的。交際的需要,使說一種語言的人生發直接或間接的接觸。”“一種語言對另一種語言最簡單的影響是詞的‘借貸。只要有文化的借貸,就可能把相關的詞也借過來。”[3]172-174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外來詞作為世界各民族之間進行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交流的必然產物,其不斷產生和發展也成為一種必然。刁晏斌(2006)將改革開放以來漢語外來詞的特點總結為“數量巨大、形式多樣、方式有創新、影響巨大”[4],這樣的概括也符合20世紀90年代以來漢語外來詞的客觀現實。在新興媒體中,除了傳統形式的外來詞外,字母詞和仿字母詞也會時常出現,打破了使用漢字符號記錄漢語的傳統,這對漢語的發展和語言生態來說影響是很大的。
說到新詞語,網絡詞語是不可不提的。1994年中國正式加入互聯網,自此中國人的生活面貌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在語言上的反映便是數量龐大的網絡新詞語不斷涌現。與傳統的現代漢語詞匯不同,網絡詞語的構成形式具有多樣性,漢字、數字、字母、標點和符號等都可以自由組合,呈現出字母化、數字化和符號化特征。在漢語詞匯當中,網絡詞語的時代特征是最為凸顯的,時代的各種變化都能夠在網絡詞語中找到對應的投射。從傳播上看,網絡傳播的速度和傳播范圍是其他詞語所不及的,從某個方面來說,網絡詞語起到了引領當代語言潮流的作用。網絡詞語作為現實生活在網絡領域反映的客觀存在,其使用不僅僅局限于虛擬的網絡世界,甚至還可以突破網絡的藩籬走進我們的現實生活。從語體特征上看,新興的網絡詞語在具體運用過程中往往表現出調侃、戲謔、自嘲等特殊的意味,和以往的漢語詞匯相比在理性意義之外具有更多的前者不具備的獨特的附屬義。這種凸顯的語體特征使得網絡詞語的存在具體一定的合理性,與此同時,隨著使用頻率的提高,其使用范圍也勢必會擴大,甚至可以在高頻的使用過程中具備能產性,衍生出數量可觀的相關系列新詞語。
(二)新興語法現象層出不窮
20世紀90年代以來,漢語的語言表達形式豐富多樣,呈現出活躍而開放的狀態。漢語語法的發展變化從大的方面可以分為詞法和句法兩種。在語言表達中某種詞類的詞出現了非常規的特殊用法即屬于前者,例如,副詞“曾經”出現了“曾經的什么”這樣副詞充當定語的用法,從而新生出大量的漢語兼類詞。新興“被”字句的出現則屬于后者,與傳統用法不同,既可以出現“被需要”這樣“被”后為非處置義動詞的情況,又會有“被黑名單”這樣“被”后為名詞的表達出現。諸如此類的新興語法現象不勝枚舉。
我們知道,在語言三要素中,語法的發展和變化從整體上來看是相對緩慢的。但是在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語言的發展變化進入了嶄新的階段,人們的語言表達中會不斷出現與傳統語法形式相異的新興語法形式和語法現象,這是以往任何時期都不能及的。語言系統的動態發展性,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的漢語社會生活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新興的語法形式和語法現象伴隨著時代的腳步而不斷出現,多元化的社會結構、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以及求新求異的大眾社會價值觀成為新興語法現象不斷產生和出現的深層原因。
二、關于“國語”“文學語言”等概念的認識
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是國際國內新形勢下的學術自覺,是我們進行學術爭鳴的大背景。在此背景下,進行多角度、多方位的學術探討,有利于對問題的深入挖掘,更能體現學術研究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我們討論“語言規范”問題,離不開中國語言學的“三大體系”。在學科內部,我們對一些基本概念具有一定的認知背景,這是我們進行學術研究和討論的前提和基礎。
高文有“國語即現代漢語”的表述,在這樣的表述之后又展開了對胡適先生“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的論述。我們知道,漢民族共同語從先秦開始,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不同的稱名,分別為“雅言、通語、凡語、凡通語、絕代語、天下通語、官話”等。到了清朝末年,“國語”代替“官話”,成為漢民族共同語的正式稱呼。到了1955年10月,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范問題學術會議相繼召開,最終把漢民族共同語,即國家通用語定名為“普通話”。可見,“國語”是被“普通話”所替代的概念。目前,在語言學界,還是可以使用“國語”的,但卻是用來特指臺灣地區使用的普通話。由此可知,作為語言研究的基本概念,“國語”是有特定所指的,這一觀點在語言學界已經達成共識。顯而易見,高文對“國語”的認知,與語言學界的普遍認知是不一致的,這一方面造成了我們的閱讀障礙,更重要的是混淆了學界關于基本概念的界定,這種做法是不嚴謹的,是學術研究的大忌。
高文在論述過程中出現了“文學語言”“文學作品語言”等概念,但對二者的理解和認知卻是不清晰的。高文把“文學語言”理解為“典范的文學作品語言”,這樣就混淆了二者的區別。其中對于“文學語言”的界定引用了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現代漢語》教材的觀點:“現代漢語有發達的文學語言……文學語言,又稱標準語,是現代漢民族語言中經過高度加工并符合規范的語言。”[2]2這樣的界定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但在其后的論述中,高文又有諸如“語言學家要自覺地維護現代漢語的純潔與健康,語言規范也是語言學家的責任,這種‘責任要體現在學術研究上,尤其體現在語言研究和詞典編纂對語料的選擇上,語言學家應該自覺地以典范的文學作品語言為標準語”“語言研究從五四時期開始一直到80年代都是‘不忘初心,一直以文學作品為范本,以經典文學作品的語言為標準”等說法。很明顯,高文把作為標準語的“文學語言”與“典范的文學作品語言”畫上了等號,將二者完全等同起來。學界共有的認知是前者的范圍要大于后者。這種脫離學科背景的非專業認識和表達是學術研究不提倡的。
三、語言研究(詞典編纂)的語料來源是否僅限于文學作品
高文在摘要中明確提出“語言學研究和詞典編纂都應該以文學作品為語料和語庫”的觀點,并在該文的第三部分以“語言研究和詞典編纂應該以文學作品為語料”為題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在語言研究中,語言材料作為創新研究的基礎,其重要性是顯而易見、不言自明的。語料是我們進行深入研究的“源頭”,如果“源頭”搞錯了,勢必會對研究的最終結果造成極大的影響。那么,語言研究是否如高文提倡的那樣都應以文學作品作為語料呢?這個問題對于從事語言研究的人來說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
高文提出“語言規范是語言學家的責任”,此觀點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其卻將這種責任具體化為在語言研究和詞典編纂時要以典范的文學作品語言作為研究的語料,這樣的提法顯然與語言學界對于語言研究的語料來源的認識有很大出入。
語言研究有不同的分支、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取向,語言研究不同,其語料來源也不盡相同,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20世紀90年代,互動語言學(Interactional linguistics)作為一個新的學術流派產生于話語功能語言學(話語分析)之下。方梅、李先銀、謝心陽(2018)指出:“互動語言學……探討交際互動中的語言結構和話語組織,以自然口語交際為研究對象,以實證主義的態度分析處理材料。這種研究取向與20世紀上半葉受制于書面語偏向的語言研究形成鮮明對照。”[5]方迪、謝心陽(2018)也認為,互動語言學強調在自然真實的言談中實證地探討語言和社會互動之間的互育關系[6]519-546。我們知道,語言研究除了本體研究之外,還有語言應用研究,應用語言學最突出的特點是研究語言生活中的、語言交際中的“活”的語言。應用語言學與其他很多學科交叉形成了諸多分支學科,如兒童語言學,主要研究兒童語言的習得和發展,其語料來源于口語的、動態的兒童語言。其他還有法律語言學、新聞語言學、廣告語言學、醫療語言學等領域語言學,其語料都不是來自文學作品的。可見,高文關于語言研究的語料要來源于文學作品的主張是在非語言學專業背景下提出的個人理解,是在對語言研究缺乏必要了解的前提下提出來的。
高文說:“但90年代之后,現代漢語研究越來越脫離文學,這尤其表現在語言學界對于語料的選擇上。近年來,語言學研究的‘語料越來越取材于報紙、廣播甚至網絡平臺,越來越以新聞報道和普通的議論文、記敘文為范本。”他還說:“90年代以來各種‘漢語新詞詞典均以報紙、網絡文章的語言作為標準語言,這反映了現代漢語在標準上的變化,和五四以后很長一段時間以文學作品語言作為標準相比,顯然是在品質上的自我降格。”以上論述涉及新詞語研究和新詞語詞典編纂的問題。
新詞語,實際上在記錄著我們的語言歷史,在記錄著我們時代的歷史(李宇明2008)[7]。語言中的詞匯是一個動態、開放的大系統,任何一種語言的豐富和健康發展,都無例外地需要從方言詞、古語詞、行業語甚至外來語言成分中汲取營養,因此語言中新成分、新用法即新詞新語的不斷涌現是正常現象,對此不宜大驚小怪或過多地指責、非議(王鐵昆2001)[8]。語言學界對于當今社會生活中大量出現的新詞語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多角度研究,其意義毋須多言。新詞語正因為其“新”,我們當然只能在報紙、廣播、網絡等媒介上看到它們的蹤跡,脫離高文所謂的“文學作品”是最正常不過的。
在網絡時代新媒體高速發展的今天,新詞語詞典的編纂工作更顯重要。新詞語詞典的編纂不同于其他類型辭書的編纂,有其特殊性。正如李宇明(2008)所言,“新詞語、新知識‘爆炸般呈現,不讀書不看報不查詞典,很快就被知識邊緣化,被社會邊緣化,因此,及時更新是現代社會對辭書的要求……辭書是帶有各種檢索方式的人類全部知識的集合。這種集合不僅可以起到傳統的辭書查檢作用,而且可以利用它來進行知識發掘,辭書新具備了產生新知的功能”[9]。在記錄社會生活的發展和變化方面,新詞語詞典功不可沒。在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年鑒本新詞語詞典的出現,其對生活的記錄功能達到了最大化。社會發展的每一個時期都有大量的新詞語出現,甚至每一天都有新詞語產生,這就決定了新詞語辭書的編纂既需要通用性的多年本,又需要編年體的年鑒本。多年本便于探尋新詞新語產生和發展變化的軌跡,而年鑒本則更偏重于最新出現的新詞語料的搜集和新詞語新用法的研究(王鐵昆1993)[10]。周薦(2015)提出,新詞語研究除了要繼續關注傳統媒體(從信息來源上看:官方媒體、大眾媒體;從傳播形式上看:立體媒體、平面媒體)之外,還要對一些自媒體給予持續的關注。周文同時認為辭書編纂人應以更開放的思維面對新詞語,在具體工作中應把新詞語詞典的編纂納入實現“辭書中國夢”的藍圖之中。高文舉例式地對多年本和年鑒本新詞語詞典的語料來源進行了統計,并在此基礎上指出“90年代以來各種‘漢語新詞詞典均以報紙、網絡文章的語言作為標準語言,這反映了現代漢語在標準上的變化,和五四以后很長一段時間以文學作品語言作為標準相比,顯然是在品質上的自我降格”,他又在后文中明確表達了對這些新詞語詞典編纂價值的質疑。高文之所以會有如此的論述和觀點,還是由于其對語言研究的對象——新詞語缺少必要的專業認知造成的。
由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高文關于“語言研究和詞典編纂應該以文學作品為語料” 的觀點有悖于語言研究和詞典編纂的事實,因此很難被語言學界認可和接受。
四、了解當下語言生活,確定漢語規范標準
語言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語言的發展變化在高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變得尤為凸顯。在語言發展變化過程中,必然會出現諸多不規范的語言現象,這就要求我們要適當地開展語言規范工作。語言規范需要制定明確的規范標準,而語言規范標準的確立要以了解語言生活為前提和背景。也就是說,語言規范標準要與語言生活的需求相契合,這樣我們的語言規范工作才能起到引領語言生活發展的作用,才能使語言發揮其交際職能,更好地為社會服務。密切關注語言生活,深入研究語言生活,積極引導語言生活,這是當代語言工作者的歷史使命。
李宇明(2012)指出:“開放的國家必有開放的社會理念和社會生活,當然也有開放的語言生活。語言生活是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社會而言,語言及語言生活有三個方面的作用:1.記錄社會生活,是社會生活的鏡子,是社會生活的晴雨表;2.滿足社會發展的交際需要,故而語言要不斷豐富自己,吐故納新;3.通過語言的發展反過來促進社會發展。中國當代的語言生活,總體上看正是滿足了國家改革開放的需要,而且也促進了國家的改革發展。”[11]在21世紀的當下,我們每個社會成員所面對的語言生活與國家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一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此種變化的重要標志就是新詞語的大量涌現。這些新詞新語是國家不斷發展進步的寫照,作為語言研究者,我們有義務責無旁貸地對其進行充分而深入的研究。
與過去相比,當下的語言生活變得復雜了很多。除了大家熟知的現實語言生活外,與互聯網共生的虛擬語言生活也成為語言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李宇明(2012)特別強調,“特別是互聯網的發明并逐漸商業化,機器之間的信息傳輸‘機機交際開始出現且迅速發展起來,人類在現實世界的基礎上又構建起一個虛擬世界,同時在現實語言生活的基礎上產生了虛擬語言生活。以新詞語為代表的許多語言新現象首先在虛擬語言生活中聚集萌生,然后進入現實語言生活。虛擬空間成為新詞語等新語言現象的主要滋生地和繁衍區。”[12]虛擬語言生活并不是像某些人所理解的那樣只是少數年經人的語言生活,應該是大多數人在進行正常社會活動都離不開的。因此,我們要以積極的態度來看待虛擬語言生活。目前,語言工作者的任務之一就是促進虛擬語言生活的健康發展。
李宇明(2019)提出“語言知識觀”的概念,“語言不僅是一個符號系統,更是一個貯存人類語言知識體系及文化體系的知識庫”[13]。根據“語言知識觀”,我們可以將語言視為一種“資源”來進行研究。在語言規范工作中,我們要不斷建設、完善、保護語言資源,這樣才能促進語言健康地向前發展。從目前的具體工作來看,2004年成立的“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肩負著語言資源建設的重要任務,主要采錄、經營著“平面媒體、有聲媒體、網絡媒體、民族語言、教育教材、海外華語”的語料庫。通過上述語料庫,我們可以總結當代漢語的語言使用特點,發現一些新的語言現象,同時還包括一些重要的“實態”統計數據,例如每年的漢字使用頻率,詞匯使用頻率,新詞語、流行語、網絡語言的狀況等,許多數據常通過教育部新聞發布會和“漢語盤點”活動向社會發布,并成為每年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綠皮書)的重要內容。以上工作對于我們了解當下的中國語言生活起到了很多的積極作用。
語言的高速發展與快速傳播勢必會讓我們持續不斷地面對語言規范的問題,其標準的確立也應做到與時俱進,故步自封只會讓我們停滯不前。語言研究和語言規范不是孤立的,二者都與語言生活密切相關。觀察充分是語言研究、語言整理和語言規范的前提和基礎。只有正視不斷變化的語言生活,我們才能更好地進行語言研究,更好地開展語言整理和語言規范工作。
[參 考 文 獻]
[1] 布隆菲爾德.語言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2]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 (增訂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薩丕爾.語言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4]刁晏斌.現代漢語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5]方梅,李先銀,謝心陽.互動語言學與互動視角的漢語研究[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8(3).
[6]方迪,謝心陽.《互動語言學——社會互動中的語言研究》簡介[M]//互動語言學與漢語研究:第二輯.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
[7]李宇明.中國現代語文生活(連載一)[J].國際漢語教學動態與研究,2008(2).
[8]王鐵昆.試論《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頒行的意義及其特色[J].語文研究,2001(4).
[9]李宇明.努力發展我國的辭書事業——在漢語辭書研究中心揭牌儀式上的講話[J].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
[10]王鐵昆.簡評《1991漢語新詞語》[J].語言文字應用,1993(1).
[11]李宇明.字母詞與國家的改革開放[J].中國社會語言學,2012(2).
[12]李宇明.中國語言生活的時代特征[J].中國語文,2012(4).
[13]李宇明.中國語言資源的理念與實踐[J].語言戰略研究,2019(4).
[責任編輯 陳 默]
Face up to the Current Language Life and ?Carry out Language Standardization Work
——Discussion with the Article ?Literary Languag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anguage
LV Chang-feng ?ZHOU Jian
Abstract: In todays rapidly developing social life, issues related to cultural diversity, linguistic diversity, linguistic awareness, and globalization of language dissemination ar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Building a disciplinary system, academic system, and discourse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tyle, and style is an academic consciousness in the new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ituation, and it is the backdrop for our academic debates. In this context, conducting multi-angle and multi-dimensional academic discussions is conducive to in-depth exploration of relevant academic issues, and can better reflect the flourishing of academic research and the contention of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The use and standardization of language involve all members of society who use it. When discuss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language norms and standards, we first need to have a clear and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evant basic concepts. On this basis, we will further discuss the source of language materials for language research (dictionary compilation) in detail. Only by fully understanding and facing the current language life can we scientifically and reasonably carry out language standardization work.
Key words: literary language ?language standardization ?dictionary compilation language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