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城鄉切換中的家庭文化建構

2023-03-15 22:01:07田泥
北方論叢 2023年4期

[摘 要] 家庭作為社會的單元,容納了社會的復雜與變動的內涵,沉積在家族血液中的文化特質,也彰顯出作為個體—家庭在時空移動中的主體建構性。《尋常百姓家》就是一部具有多重文化內涵與多意性的非虛構文本,提供了家庭—家族故事書寫,分享了觀察經驗與生存智慧,以及對歷史中的一些事件、家族與社會文化存在問題的質疑與反思。這既是當代與歷史的對話,也是經驗與理性的結合;其是家風、家教文化建設的有效范本,也顯示出對歷史記憶展示的視野、格局與精神氣度。《尋常百姓家》體現出多重敘述的家庭—家族精神生態展示,移動中的家國一體化的情感經驗表達,以及聚合性的精神共同體的人類經驗。

[關鍵詞] 觀察經驗 移動 家庭空間 歷史主體性

[基金項目] 2021年度中國社會科學院婦女研究中心項目“馬克思主義視角下的婦女解放與家庭”(fnzx044-2021)

[作者簡介] 田泥,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文學博士(北京 100732)

[DOI編號] 10.13761/j.cnki.cn23-1073/c.2023.04.012

文學是一種疊加在生命本體之上的意義表達,需要調動作家的生活經驗與精神想象,并指向意義與價值世界的構建;但文學又是一種藝術創造,是情緒的表達,也是一種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種生命態度。所以我們試圖以文學的方式,來解釋世間的人物內心活動,必須要依靠真實的情感體驗與細微觀察來繪制生命形態與精神世界。《尋常百姓家》是么書儀2022年出版的一部新著,疊加了童年、少年,乃至成年后的諸多經驗,既是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道德的、倫理的,也是家庭的、情感的、家族的,在城鄉切換變動的時間里對真實歷史與情感的記錄。

所以,這是一部具有多重文化內涵與多意性的文本,蘊含了20世紀中國不斷變遷的社會中生存、奮斗、尋找希望的歷史。同時也是可供多重解讀的非虛構文本,提供了家庭—家族故事書寫,分享了觀察經驗與生存智慧,以及對歷史中的一些事件、家族、社會文化存在問題的質疑與反思。這不僅是家風、家教文化建設的有效范本,也顯示出對歷史記憶展示的視野、格局與精神氣度。

一、多重敘述的家庭—家族精神生態展示

文學是表達與建構意義世界的一種方式,也是一個觀察社會與生命的理性視角。其實,文學尋找的最高境界,就是獲得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他者的和諧存在。《尋常百姓家》是近乎非虛構的自然生命形態的展示,在跨度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脈絡中,回到具體的歷史語境,將人物嵌入了歷史時間中,凸顯重要事件發生,具象地展示人物的心理與精神世界。但這種非虛構更偏重于紀實性,而非一般意義上的“小說”與“非虛構”的直接嫁接,偏向于“客觀忠實記錄”所發生的事件與問題,自然,也突破了文學書寫的邊界,構成了新的獨特領域。總體來說,這種非虛構的特征可以從三個層面來進行解讀。“第一,它不同于小說的虛構,是非虛構的,是真實發生過的事件,以事實、史實為依據,所以具有小說所不具備的現場感和可信性。第二,它不同于新聞報道的客觀實錄,是文學的,運用文學的修辭、語言和技巧等來敘述,所以具有一般新聞報道所不具備的生動性和感染力。第三,它不同于以往報告文學的模式化、新聞體和宏大敘事,堅持民間立場和生活敘事,以小見大,將公共敘事和個人敘事有機結合,所以比報告文學更日常、更真切。這些特點也正是非虛構文學的魅力和價值所在。”[1]這也就是虛構類型作品已不如非虛構類的史傳作品,尤其是非虛構歷史講述,尊重客觀發展史實,沒有過度夸張與文學想象,反而更貼近歷史語境與生命本質。當下社會“更偏愛史料扎實、敘事嚴謹的非虛構作品”。究其原因在于“歷史乃過去的事物,然現實從歷史中來,甚至現實很多頑癥實根植乎歷史,欲知現實之所以然,離不開去歷史里面尋蹤索秘、撥草尋蛇。故史學熱度的升溫,實際上很大程度上反映著民間對于現實的關注度在提高和深化,這是民眾自主社會意識增強的表現,故而是社會進步”[2],也是契合當下讀者和市場需求。照此來說,《尋常百姓家》便是在歷史時間的洪流中,以一種微觀視角,去找尋生命在其間的形式與樣態,其出現本身就是在一個開放的文化生態環境中對家族歷史的復原。因為“個體對時代潮流雖然難以抗拒,不過,世代積累的普通人的生存智慧,也構筑了各種空間、縫隙,以保存、延續某些世代相傳的生活倫理和情感方式”[3]2,而這恰恰構筑了中華母體及民族精神綿延的積淀。

《尋常百姓家》講述的是在大時代的背景下,真實歷史中人物父母一代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生活在河北豐潤縣農村,后來遷到唐山、天津,最后落腳北京,著重是對他們在城鄉切換中的生命軌跡、家庭撫育與精神世界的回溯。作者以普通人的物質、精神生活方式及喜怒哀樂,還有期待與向往、成功和失敗,來呈現個體自然生命形態及家庭文化的主體建構。應該說,在個體—家庭—社會—歷史鏈條上,通過記述在歷次政治運動、社會變革、經濟轉淚的浪潮中父母的家世與一生,以事件、數據、事實等為依據,形成一個真實的歷史場域,既有縱向的家族血脈的延續,也是中國自我革命的歷史寫照,同時也有橫向的鄉村、都市空間中的表達,存在從鄉村到城市,再從城市到鄉村之間的空間切換。因此,具有在場感、時代感與現實感。《尋常百姓家》本身存在多重文本的轉換,有口述錄音文本(錄制了36盤錄音磁帶)、交代材料、信件、照片、賬本、單據、思想匯報、合同等,這些客觀性較強的隱形文本,為整個非虛構的寫作提供了實證性的材料。而作者如何把這些相關的材料與情感邏輯、生活邏輯、社會邏輯,以及理性的反思嵌入與糅合在一起,這本身就需要整體的駕馭與控制能力,自然要涉及材料選擇、故事整合與敘述節奏等的藝術把控等問題。

這里會有一個難點的出現,即在革命化的場域里,如何塑造個體自我的主體性,這本身就是一個矛盾性的問題。因為普遍大眾人物的“革命性”和“先進性”,在狂熱的非常年代里,基本是一種對主流意識形態的盲從,甚至會以犧牲個人的利益來服從革命集體利益與道德規范。如何正確處理親情、人性與階級性的關系,就成為一個顯在的時代命題,同時也成為作者的表述困境。這種情感與意識形態糅合在一起,對世俗中的民眾來說,具有了屬于獨特時代蘊含出來的革命性力量,必然會壓縮個人的情感選擇空間,進而影響到人的思維及其行動。

進一步去追索,人民作為主體在社會結構中的尷尬處境,在革命政治性的邏輯中,存在復雜性。在這個過程中個人性是如何在歷史共性中展開,這成為一個文本所要考察的對象。而在極端非常的時代,個人的情感受制于政治性的影響。如大哥的愛情被政治切斷,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成了其生命悲劇的根源,他后來無奈地與邯鄲的技工草草結婚。而婚姻生活的草率,與自我事業發展上的不順,成為了交纏在一起的煩亂,導致了大哥命運不可避免的悲劇性。

順著這樣的邏輯,我們發現了主體訴求與生活哲學問題的糾纏。如何處理家庭生活與社會發展邏輯之間的間離,以及個人所受到的社會牽制性問題,并在具體的歷史語境與現實生活中,對家族結構困境進行了深度的挖掘與表達。在歷史與現實生活實踐中,個體處理來自社會與自我否定性的張力,導致了不斷地在改造過程中進行著的自我確立與自我否定的沖突。而這種作為生活主體的非政治性的訴求,也成為普通民眾必然要面臨的兩難困境。進一步說,在革命激蕩氛圍中的尋常百姓的生活遭際,折射出極端時代社會、道德、倫理秩序的混亂,成為一種普遍性的社會問題存在,涉及因社會意識形態導入到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場景與生活空間,而他們又是如何剝離或適應這種政治的導入,或者說如何完成自我改造的問題,就成為普遍民眾所面臨的切實的現實問題。

該文本中所涉及的父親動蕩時期的交代材料,諸如“系統交代歷史問題”、“更正補充募布施起始時期”“補充材料”和“檢舉揭發”,就是一個有效的歷史潛文本,提供給我們理解歷史時代語境與文化背景下,民眾的日常生活場景與生命形態,乃至思維方式,是如何被革命性地引導,進而要遵從集體主義原則而形成。這樣,以當代的視角去審視歷史的真實,就會更加理性地看待“革命文化”大潮中的激情與情懷,及所塑造出來的真實人物生命形態與精神生態。而作為一個移動中的歷史主體,是如何才能走出這種被歷史的被動塑造的境況,也是我們所要思考的延伸性問題。

二、移動中的家國一體化的情感經驗表達

家族結構是一個模塊,既容納著家國一體化的情感經驗,也是個體的情緒表達與民族情感的合拍,是構成整體世俗生活與精神世界的基石。這里,家庭個體作為主體,必然涉及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之間的關系,還有人與國家等共同體的關系。而這恰恰是現代化中國、現代化社會建構的一個重要的課題。

最明顯的是家庭承擔了社會功能,尤其是在家風、家教文化的建設上,父母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氣質,他們樸質正直,與人為善,勤儉持家,無論人的品格,還是在代際結構、傳遞中所呈現出來的愛與和諧,都是很好的榜樣與例證。比如對祖父與叔祖父的創業、發家過程的講述,還有他們信仰之后歸零的艱難的展示。尤其是父親經歷了對父輩的生活道路與生活方式的反叛,走出鄉村、進入城市,后又進入鄉村,之后又回城后各種創業與勞作,既是一個家族的發展,也是社會發展的一個側面匯集。這樣都通過一些具體的細節來進行展示的,如父親不要叔父的財產,但盡了作為兒子的本分與孝心。這種家風也延伸到社會空間中,父親由于幾次投資失敗,幾次賣房、賣地,去償還,都是守著一份樸實的信用。其間,父親為了養活兒女,開公司、燒鍋爐、做小商販、種田、逮蚯蚓、抓土鱉等,還有母親的踩縫紉機繡花的計件獲酬等,堅韌地維持著家庭過活,并過得極其有尊嚴。父母“掙錢,把孩子們撫養成人和供孩子們讀書”[3]256。而母親也常常訓誡,“別讓人家說我和你爸對你們‘沒家教”[3]216,因此,“我向父親學會了吃苦耐勞、勤勉努力,我向母親學會了讓自己遇事就‘扛著(有擔當)”[3]214。可以說,父親的脊梁與母親的智慧、勤勞,構成了整個家庭生命的底色,這恰恰表征了中國普通百姓的生命底色,從而構成了中華民族的脊梁。

其實,把性別差異及不平等放在家庭文化結構中進行考察,揭示了女性家庭—社會復合角色的功能作用。女子家庭革命是先導,因為家庭結構是對女性實施控制的社會生活場所。柳亞子認為“十九世紀民權時代,二十世紀其女權時代乎”[4]88,指出“舊中國的大家庭制度,真正是萬惡之源”[5]。因此,“政治之革命以爭國民全體之自由,家庭革命以爭國民個人自由”,呼吁“中國今日家庭不可以不革命”[6]、“革命!革命!家庭先革命!”[7]而梁啟超于1897年所作的《倡設女學堂啟》被視為興辦女學堂肇始,梁啟超追溯“圣人之教,男女平等施教,勸學匪有歧矣”,而如今“夫男女平權,美國斯盛,女學布濩,日本以強,興國智民,靡不始此”[8]561-562?梁啟超提倡女學,可謂是喚醒女子進行家庭革命的先決條件。然而,即便是受過教育的母親,也難逃中國傳統婚姻家庭制度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夫為妻綱”“男尊女卑”等觀念的束縛。由于深受“三從四德”“三綱五常”“男主女從”等的禮教規約,母親待嫁時候有所反抗與反叛,可也擔心會影響到整個家族女兒們的婚姻選擇,對于婚姻的安排顯示出了行為上的反抗,也僅止于有剪頭發的行為。其實,將女性的解放納入民族母體文化精神的同構上,對女性“國民之母”的身份的認定,“女子者,國民之母,種族之所由來也”[9]4,成為“女界革命”的標桿。這種倡導強調了女子的母親角色,仍然難以為性別平等做出實踐性的指導。

婚后母親的角色,是女兒、母親、妻子的混合體,這不僅跟社會對女性的引導有關,也受制于傳統家庭文化的熏陶。雖然她一度成為掃盲的優秀教師,但是后來為了家庭,毅然放棄了自己獨立自主的個人發展。而母親的形象恰恰如古代文本與民間傳說中的表達,《老子》第六章云:“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老子認為玄牝是天地的來源,承擔著人類的繁殖,這里蘊含了對母性崇拜或生殖崇拜;而《苗族古歌·楓木歌》把蝴蝶當成苗族的始祖,視為人、獸、神共同的母親,是繁衍后代的象征。湖南的苗族把蝴蝶與星宿聯系在一起,尤其在苗繡里更把具有女性象征的圖騰處理成與天極相通。但《尋常百姓家》文本中的母親就是世俗生活中的尋常女性,她身上有現代的特質,雖然恪守傳統文化的婦道與家規,但又具有叛逆性,比如在家庭教育中的一些做法,成為家庭秩序中恪守原則的榜樣,當然,其中就有傳授女兒婚姻保險法,有一條就是決不吵架,但若與丈夫吵就得要贏。看到此處深感母親的剛性與智慧,不禁啞然失笑。在作者的眼里,“母親時時處處都是我們做人的表率”[3]217,而“尋常百姓在政治和各種潮流中,只能尋找生存的縫隙,朝可能的最好結果盡力:我的父親和母親就是這樣。……這本書來源于我記憶中的父親和母親的敘述和我對自己經歷的記憶,‘不虛美、不隱惡是我的崇尚,也是我的遵循和希望”[3]261。

作者進一步透視與勾勒出了家庭秩序中的倫理關系。比如父親作為兒子身份的“兼祧男”,他同是父親和叔父的兒子,即便叔父有兩個自己的親生女兒,而按照鄉村習俗,必須以男丁來完成家族血緣的綿延,其實這對女兒是不公平的,但也看到這個鄉村宗法的文化心理結構在松動,比如涉及財產,歸了女兒;但作為兒子,依然需要對叔父盡孝,對父母進行回饋。當然,其實這種人倫中的盡孝,在鄉村社會是被普遍認同的,體現了家庭結構中代際的傳遞。還有書中對老三的描述,老三出生時,家里正好趕上無奈賣房,所以沒有受到父親的正眼看待,但是老三守信、樸實、吃苦、上進,一次母親吩咐到,要看好妹妹和雞,結果回去看到三妹一手抱著妹妹一手抱著雞,坐在門檻上。極具有畫面感,感人至深,催人淚下。還有對高考換包子的描繪,三妹艱苦學習,省吃儉用,吃著餿了的包子,父親去看的時候,偷偷給她換成了好的。從這些細節都可以看出,一個父親深沉含蓄的愛。

無疑,文本體現了家族在非常年代和和平年代的社會責任與擔當。文本中自然生命形態的展示,是嵌入歷史的真實記錄,更是一個家族的創業史,是貼合著中國社會發展軌跡與脈絡的。在黨和國家危難時期,父親捐錢捐物,體現了一個普通老百姓的家國情懷與愛國熱情。某種程度上來說,個體的生命存在與家族、國家的命運休戚與共,作為鄉村土地所有者兒子的父親,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做股票和投資小工廠,1949年后做過臨時工,80年代改革開放時代的個體戶,90年代市場開放后投資做股票。父親的生命軌跡就是中國不斷變遷的社會發展的歷史。在20世紀,個體的創業艱難與中國當代社會發展的曲折,也有一致性,盡管也保持了一定的距離。這些一方面是通過敘述者的觀察,還有依靠整理曾經的收集的錄音、文字記錄等,將歷史人物細節得以顯現,尤其書中附錄了父親真實與坦誠交代材料。這樣,作者提供了第一手的認知材料,也給讀者潛在的解讀空間,使其獲得有效的歷史線索;也昭示了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命運的休戚相關,以及歷史的邏輯與生活邏輯的合一性。當然,文本仍然還有潛在的歷史解讀空間,也就是說,當下的記錄與講述,仍然還沒有探及到豐富的本來已發生與存在的歷史真實。

三、聚合性的精神共同體的人類經驗

或許緣自么書儀本身是古代戲曲文學研究專家,她慣于從歷史的縫隙中獲得解碼人物命運的線索,通過大量實證性的材料獲得情感主線所需要的一切佐證,并以此來對一個時代的風貌與情狀做出描繪。正如德國哲學家理查德·克羅納(Richard kroner)所言,“在大量材料中選擇出某些基本的問題進行評述,探索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10]5。而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達到兩種認識:一是把人理解為歷史的人,一是把歷史本身理解為一個整體。對于第一種認識,我們需要把人類的現實和歷史看作同一個生態系統和心理結構,把每一個個體看作是上述系統質的積淀的產物,同時,也把一個人看作是整個的世界”[10]83-84。沿著這樣的邏輯,可以發現,么書儀在歷史的場域中,將現實、文化、鄉土、城市、性別、男性、女性等納入了共生系統中,進而對家族文化進行發掘、展示及構建,這不僅僅是對家族歷史的回溯,也是對個體的生存方式、生命價值與存在意義本身的考量。自然,《尋常百姓家》不僅對家族中的個體角色轉換、生活狀況、生命境遇等做了細致的描述,也對家庭中的父母輩的生命滿足和意義感的生存狀態,而且對代際間的和諧、愛的傳遞、家族的綿延、家庭文化的構建等,都做出了盡可能的展示與探索。而這種歷史時間與空間中所容納的經驗,既是個體的、也是家族的,更是社會的、人類的。個人的經驗在歷史時間隧道中經智慧的召喚,陡然被激活,獲得鮮活與光亮的呈現,并透出所處時代的氣息與光芒,甚而聚合成為一種具有象征意義的精神共同體的人類經驗。而作者卻是承擔著這個喚醒與召喚的職責。

因此,家族原本是中國鄉土文化結構的內核,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構成單元,在這里就成為人的聚合場所與活動空間,散發著活潑與有質地的生命經驗與俗世智識。像《白鹿原》《秦腔》《塵埃落定》《古船》《紅高粱》《活著》《我們家族的女人》《傅家的兒女們》等,都是當代有關家族的故事。而在鄉土城市化轉型過程中,把城鄉切換中的家庭文化承繼下來,并把它發揚與擴容,已是當下一種社會發展趨勢。《尋常百姓家》無疑有著這方面的接續。在今天感性欲望升級的時代,我們卻觸摸到了來自精神脈動的表達,深感一種超越感性欲望的精神體驗。因為該著涉及經濟、婚姻、倫理、尊嚴、時代等極為有價值的感性經驗,這些本身就構成了一個聚合性的感性世界,同時也是超越感性經驗的精神追求,蘊含了種種的理性思考,具有反思與質疑精神,體現為在反思自我中確立主體認知、信念建構等。我們說,由普遍性的價值與思維方式等形成的混合經驗,蘊含了人類生存經驗的秘密,是自然圖景與社會圖景的匯合,是有效的生活智慧、精神意志與思想積淀,從而構成了人類普遍性的價值感知、生命經驗與文化心理結構。也就是說,該文本依照真實的史實來評述,所涉及的普遍性的問題,既是家庭歷史與社會的問題,也是人類的生存問題與世界性的問題。

可從文本的內核看到,對真實的人物處境與精神狀態的還原,體現了尋常百姓的價值與尊嚴。其所涉及的一切時空架構中的主體內容的敘述,體現了文體上的客觀性與主觀性的合一。本書具有多重立體的時空敘事結構,其中關于文本中的敘述主體,應該是作者、隱含作者、敘述者與非虛構中的人物等,這些敘述構成了多維的關系,共同對歷史、人物、事件等進行記錄,增加了可信度、在場感與客觀性,而非主觀性的情緒表達與個人立場。

而在平實的敘述中,有趣味性與戲劇性的合一。這樣的敘事結構具有內在的張力與戲劇性,比如不識字的姥姥誤把因門第問題退婚的信作為包裝紙送到幺家的時候,反而被男方獲悉內情,立馬促成了婚禮的提前進行,這頗有故事性與趣味性的情節,近乎是戲劇性的表達。文本都是觀察者“我”作為主要敘述者的講述,其實這里面也隱含了姥姥、姥爺等作為“受述者”的講述,比如信件(父親給母親的信,女兒給姥姥和姥爺的信)、交代材料等作為硬件的自我作為主體的講述,多維角度的彼此勾連,就構成了一個群體自我確證的歷史文本。

尤其是對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功能的闡釋,是作者有所側重的,有一種女性發展與歷史關聯的辯證性思考在其中。因為隨著中國現代性的發展與中國社會的轉型,家庭作為一個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系統,體現了內部的協調性、沖突性與革命性,家庭文化結構與秩序也發生著變動。相應地,文本中母親這樣的女性,在這個變化過程中,其家庭地位與話語權力也獲得提升。這為女性走向社會空間提供了廣闊的“出口”,最終帶來了代際和諧的傳遞或后果:一方面是女性自身走向社會、開辟新的生活空間,獲得了多重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女性仍然在家庭與社會角色中存在著割裂,采取壓縮自我成長空間來成就家庭中的丈夫或子女等,以另外一種“輸出”方式來體現自我的價值與社會價值。對母親來說,是必要的喪失還是獲得?仍然是一個懸著的問題。其實,這基本是中國大多數家庭發展模式中母親輩的行為方式,只不過對于文本中的母親來說,她不僅有物質上的奉獻,也在生存的縫隙與日常的凡俗中,辟出一隅超越一切瑣碎的心靈綠洲,承擔了子女在城鄉切換中立足站位的導引與守護,以使他們在城市空間中獲得自我成長的精神動力。這才是母親真正的安然與欣慰所在。

更重要的是,情感控制與歷史理性融合,體現了被講述者與自我講述主體者的合體,從而表達了一個家庭—家族的精神走向。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家族都持有對生活的信仰與對未來的希望,也就是他們具有美好的精神期待。信仰、希望與善良是家庭結構的核心支撐,而這種內生力量恰恰成為個體成長的生命動力。盡管“男主外,女主內”家庭模式,給母親留下了諸多個人發展的遺憾,但父母在孕育、培養人才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在黨和國家的非常年代,他們捐錢捐物,以及在和平年代對社會責任的承擔與奉獻,都體現出了他們的家國情懷。其實,父母進城之后,以自己的方式,在城鄉切換中參與了歷史的塑造,助力了社會的發展,有著主體性的確立與建構。他們平實而貼近大地的生活方式,是一種大歷史中小情懷的展現,也是在歷史與當下、傳統與現代的膠合中,展示了尋常百姓家的生命底色、家族鏈條上構成的精神血脈與家庭文化的根系所在,這恰恰是中華民族精神價值構成的秘密所在、中華文明承古襲今的演進根本。

結語

《尋常百姓家》講述了一個家庭—家族在時空中移動,承載了社會、歷史、文化等的變動,因此,這是一首內生于生命本體而綻放出華彩的家族歌謠,也是一個多重意蘊的文本,存在著多重解讀的可能性。這既是一個家庭與社會觀察,也是從家庭空間到社會空間的延展,更是在歷史時間中對移動的生命軌跡、情感軌跡,乃至社會發展軌跡的記錄,囊括了政治、經濟、社會、婚姻、倫理、道德等關鍵詞。可以說,《尋常百姓家》對中國一段歷史的家族故事的講述,主要展現了尋常百姓的人格品性、生存價值與精神追求,也揭示了在城鄉空間移動中的中華母體精神的綿延與發展之根本。其格調是高雅的,也是知性的,更是有效的。只是該著在處理情感的過程中,對具體人物及人性的沖突性的背后原因的展示,存在著隱晦性與模糊性處理,或許這正是作者所要刻意進行敘述“控制”的后果,這恰恰會帶給我們虛妄的期待與些許的失落。但不可忽視的是,么書儀以非虛構寫作的方式完成了一部家族歷史的“傳奇”,在不斷接近歷史本真生活的過程中,追尋、嚴肅思考城鄉移動中的家族的出路及生存命運,深究人性、勘探人道,對社會政治、歷史事件、婚姻模式、社會變革、倫理文化及遷移等進行反思,體現了多重視角下的家族、人物的歷史書寫。

[參 考 文 獻]

[1] 趙彥芳.李子柒視頻里沒有的《中國在梁莊》[J].博覽群書,2020(3).

[2]李潔非.今天如何讀歷史[J].同舟共進,2014(3).

[3]洪子誠.尋常百姓家:序一[M]//么書儀.尋常百姓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2.

[4]柳亞子.黎里不纏足會緣起(代)[M]//中國革命博物館編.磨劍室文錄:上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5]亞廬(柳亞子).女子家庭革命論[J].神州女報,1907,1(2).

[6]家庭立憲者.家庭革命[J].江蘇,1903(7).

[7]初我.女子家庭革命說[J].女子世界,1904(4).

[8]梁啟超.倡設女學堂啟[M]//李又寧,張玉法,編.近代中國女權運動史料1842—1911:上冊.上海:龍文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

[9]金天翮.女界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0]李潔非,張陵.告別古典主義[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

[責任編輯 連秀麗]

The Construction of Family Culture ?in the Transi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terpretation of ?Ordinary Peoples Home

TIAN Ni

Abstract: As a unit of the society, the family contains the complex and changing connotation of the society, and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deposited in the blood of the family also highlight the subjective constructiveness as the individual-family moving through space and time. ?Ordinary Peoples Home ?is a non-fiction text with multiple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multiple meanings. It provides family-clan story writing, sharing observation experience and survival wisdom, as well as questioning and reflecting on some events, family and social cultural problems in history. This is not only the dialogue between contemporary and history, but also the combination of experience and reason; it is an effective templat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family style and family education culture, and also shows the vision, pattern and the breadth of spirit of historical memory. The text embodies the multiple narrative family-clan spiritual ecology display, the emotional experience expression of family integration in the movement, and the human experience of the aggregated spiritual community.

Key words: observation experience move family space historical subjectivity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毛片网站| 亚洲中文字幕97久久精品少妇| 亚洲无线视频| 91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国产| 国产精品va| 亚洲色成人www在线观看| 久久网欧美| 精品1区2区3区| 国产精品刺激对白在线| 在线精品亚洲国产|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av喷潮| 亚洲免费毛片| 中文成人在线视频| 91黄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网址| 永久天堂网Av| 国产视频欧美| 精品无码专区亚洲| 亚洲水蜜桃久久综合网站 | 54pao国产成人免费视频| 丁香婷婷激情综合激情| 成人久久18免费网站| 国产福利2021最新在线观看| julia中文字幕久久亚洲| 国产swag在线观看| 色婷婷啪啪| 亚洲性影院| 伊人久久大线影院首页| 首页亚洲国产丝袜长腿综合| 亚洲一区网站|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免费观看国产 | 欧美精品不卡| www精品久久| 久久五月视频|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男男| 国产91精品久久| 国产成人h在线观看网站站|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 久久婷婷六月|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3|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图片| 国产三级韩国三级理| 午夜日本永久乱码免费播放片| 亚洲成年人网| 免费毛片在线|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亚洲综合网在线观看|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片| 在线播放91| 91久草视频| 91热爆在线| 一级毛片免费不卡在线|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久久|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 538国产在线|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视频| 97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怡春院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欧美一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 欧美人人干| 国产AV毛片| 性喷潮久久久久久久久| 欧美精品v| 伊人91视频| 91破解版在线亚洲| 精品五夜婷香蕉国产线看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综久久2021| 成人中文字幕在线|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在线免费看黄的网站| 欧美三级日韩三级| 成人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 中文无码伦av中文字幕| 99re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国产精品| 青青草91视频|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成人|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www.91在线播放| 亚洲无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