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究卒中后腦卒中后傾斜綜合征(Pusher綜合征)患者予以醒神開竅針法治療的成效。方法 選取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淮安市中醫院收治的60例卒中后Pusher綜合征患者,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30例。對照組行常規康復訓練,治療組施加醒神開竅針法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認知知覺功能及視覺空間能力、軀干核心肌群肌力恢復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Barthel指數)、頭部與軀干的傾斜角度、平衡功能。結果 治療后,相較于對照組,治療組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CA)評分、Barthel指數及Berg平衡功能量表評分更高,豎脊肌、髂腰肌在屈伸及伸展時的積分肌電值(iEMG)指標更高,均方根值(RMS)及收縮率(CR)水平更低(均P<0.05)。結論 對卒中后Pusher綜合征患者執行醒神開竅針法,利于改善各方面功能,恢復軀干核心肌群肌力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積極作用明顯。
【關鍵詞】卒中;Pusher綜合征;醒神開竅針法;肌力;活動能力
中圖分類號:R24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3.24.0.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3.24.034
腦卒中后傾斜綜合征(Pusher綜合征)作為卒中患者較為嚴重的姿勢控制障礙,若不及時干預,會持續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正常步態,進一步降低其預后,延長康復周期。分析發現,Pusher綜合征的常規治療中,大多采用軀干控制訓練,來增加患者平衡控制能力[1]。需要注意的是,Pusher綜合征常導致患者活動安全性下降、跌倒風險增高,心理緊張程度增加,使得患者康復效率降低。因此,為防止患者出現運動恐懼而錯過最佳康復時機,應及時就醫,進行干預。中醫認為針刺作為特色外治療法,具有疏經通絡的作用,對于治療卒中后遺癥十分有益。研究證實,醒神開竅針法突破了傳統的配穴原則,實施于卒中后Pusher綜合征的治療中,能通過針刺發揮生精補髓和強筋健骨的作用,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各方面功能[2]。基于此,本次試驗以60例Pusher綜合征患者為對象進一步探究上述問題,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淮安市中醫院收治的60例卒中后Pusher綜合征患者,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30例。將其中30例設置為對照組,包括男、女患者各有17例、13例;年齡40~68歲,平均年齡(52.06±9.13)歲;病程10~30 d,平均病程(20.13±5.17)d;卒中類型包括19例腦梗死、11例腦出血。另30例設置為治療組,包括男、女患者各有18例、12例;年齡41~68歲,平均年齡(52.52±9.08)歲;病程11~29 d,平均病程(20.07±5.20)d;卒中類型包括18例腦梗死、12例腦出血。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經數據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淮安市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卒中相關診斷標準[3],明確伴有Pusher綜合征,即在任何姿勢下向偏癱側傾斜,病抵抗被動矯正姿勢使重心移向中線或過中線到非癱瘓側;②語言能力正常,無認知功能障礙;③基本耐受針刺治療者;④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嚴重的器質性病變者;②患有精神疾病;③合并惡性腫瘤者;④合并免疫缺陷者。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開展腦卒中的二級預防,并針對其他的神經缺損功能予以康復鍛煉。對照組執行常規的康復鍛煉策略,采用神經促通訓練療法,具體包括肢體的關節運動、平衡功能訓練、坐站訓練及重心轉移鍛煉等;每次持續45 min,每天1次,持續1個月。治療組在實施對照組康復鍛煉的基礎上,施加醒神開竅針法治療:①穴位選擇:主穴為內關穴、印堂穴、上星穴、百會穴及三陰交穴,輔助穴位為極泉穴、尺澤穴、委中穴和頸部夾脊穴。②具體針刺操作:嚴格按照針刺法行針,行針方式以“瀉”法為主,明確規定每一俞穴的操作要求,先進行雙側內關穴的針刺,直刺深度為1~1.5寸;再以捻轉提插相結合的“瀉”法,施術1~3 min。隨后,針刺印堂穴,刺入皮下后使針直立,以患者流淚或眼球濕潤為宜。繼之,以3寸毫針由上星穴刺入,沿皮下刺入百會穴后,握住針柄進行90°的旋轉,轉速約為20~160次/min,持續1 min。以脛骨后緣進針,以提插補法進行三陰交穴的針刺,針尖后向后斜刺,以與皮膚保持45°角為宜,進針深度為1~1.5寸,以患者患側下肢出現連續抽動3次為度。采用提插瀉法進行極泉穴針刺,于極泉穴下一寸直刺,進針深度為1~1.5寸,以上肢抽動3次為度。采用提插瀉法進行尺澤穴針刺,于尺澤穴下一寸直刺,進針深度為1~1.5寸,以上肢抽動3次為度。采用提插瀉法進行委中穴的針刺,協助患者行仰臥位,并將直腿抬高后行針,進針深度為1~1.5寸,以患側下肢出現3次抽動為度。頸部夾脊穴的行針手法與內關穴一致,針刺操作實施手法后,不是立即留針,而是要求患者先活動患肢。各穴手法實施后除三陰交、頸部夾脊穴留針外,其余各穴均不留針。每天1次,連續治療1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認知知覺功能及視空間能力,方式予以蒙特利爾認知評估(MoCA)量表評分[4],總分30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的功能越佳。②比較兩組患者的軀干核心肌群肌力恢復情況,借助美國Noraxon 表面肌電測試儀(型號:MyoTraceTM 400)采集患者最大等長收縮(MIVC)時的豎脊肌、髂腰肌表面肌電信號,經處理轉換為均方根值(RMS)、積分肌電值(iEMG),計算患者維持平衡時腹背側及腹正面肌肉的收縮率(CR)。③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方式予以Barthel指數評估,分值范圍為0~100分,分值越高,代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佳[5]。④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頭部和軀干與重力垂直線的夾角變化和平衡功能,平衡功能予以Berg平衡功能量表進行評估,分值范圍為0~56分,分值越高,代表平衡功能越佳[6]。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以SPSS 25.0處理,計數資料、計量資料分別以χ2檢驗、t檢驗分析,前者以[例(%)]表示,后者以(x±s)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MoCA量表評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MoCA量表評分均增高,且治療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軀干核心肌群肌力恢復能力分析 治療后,兩組患者軀干核心肌群肌力均有所恢復,治療組軀干核心肌群肌力恢復情況優于對照組,豎脊肌、髂腰肌的RMS、CR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3。
2.3 兩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均提高,且治療組高于對照組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4 兩組患者夾角變化及平衡功能分析 治療后,兩組患者頭部與軀干的夾角均增大,且平衡功能有所改善,且治療組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6。
3 討論
卒中是致殘、致死率較高的腦血管疾病,多數患者的病理生理損傷無法逆轉,導致腦功能受損嚴重,給家庭及社會帶來沉重負擔[7]。Pusher綜合征是卒中后常見且較為嚴重的一種姿勢控制障礙,會導致患者在保持坐位或站立位時,無法維持正常坐位及立位,對患者的坐站能力影響較大,嚴重時還會降低患者的轉移和步行能力,十分不利于卒中患者的身體康復和運動功能恢復。相關研究表明,卒中后患有Pusher綜合征的患者占比可達10%~35%,若不能及時被發現或未能進行對癥治療,康復進程將非常緩慢,相較于沒有患Pusher綜合征的患者而言,恢復所需的時間會增加60%以上。經分析,卒中后Pusher綜合征患者不僅表現為肢體強力地向癱瘓側傾斜,還伴有發單側空間忽略和疾病失認等神經心理學綜合癥狀;此外,在常規的康復鍛煉中,還會因平衡功能差等原因產生明顯的恐懼和慌亂,使其喪失對功能恢復的信心,增加醫療負擔。
眾所周知,卒中患者發生Pusher綜合征后,通過科學合理的康復介入,軀體癥狀能夠得到有效的改善,并大幅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中醫認為,卒中的基本病機為“痰濁、瘀血、肝風”等病理因素蒙蔽清竅而致“竅閉神匿、神不導氣”,治療方法以“醒腦開竅、滋補肝腎”為主,輔以“疏通經絡”。針灸在治療卒中后Pusher綜合征中具有重要作用,能通過針刺偏癱側相關穴位,達到通經活絡、提升患者的肢體功能,及改善傾斜綜合征的作用。而醒神開竅針法的取穴以陰經穴位和督脈穴為主,改變了以陽經為主治療卒中及相關后遺癥的傳統配穴原則,能充分發揮醒腦開竅和疏通經絡的作用。醒神開竅針法治療中風病臨床療效顯著,其是針對“竅閉神匿、神不導氣”這一中風病發展的最終病機而立,且對人體多系統均有良性導向作用,對于更進一步降低中風患者死亡率,提高中風患者康復率十分有益,為中風及相關后遺癥的治療開辟了更好治療途徑。故近年來有關醒腦開竅針刺法治療卒中的作用機制及臨床研究報道日益增多。另外,腦竅閉塞,癱瘓之后,患側肢體活動受限,必然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滯,“醒神開竅”可運行氣血,加快肢體功能的恢復。本次試驗結果顯示,治療后,相較于對照組,治療組患者MoCA、Barthel指數及BBS評分更高,豎脊肌、髂腰肌在屈伸及伸展時的iEMG指標更高,RMS及CR水平更低。考慮原因為,針刺水溝穴能直接興奮上行激活系統,解除細胞的抑制狀態,達到復蘇、鎮靜、止痙、鎮痛之功效,內關穴可以改善心臟功能,使心臟收縮力增強、心輸出量增加從而改善全身供血情況,使全身各部分機能得以恢復。因此,醒腦開竅針刺法通過針刺三陰經及督脈腧穴,能疏通經絡、滋肝補腎、生精補髓和強筋健骨,醒神的同時也具有調神作用,對卒中后Pusher綜合征患者的治療有明顯成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認知及視空間忽略,從而在臨床運用中取得顯著療效。
綜上所述,對卒中后Pusher綜合征患者施加醒神開竅針法治療的成效更加顯著,促進患者恢復全身各部分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李志鳳, 解二康, 王瑜元, 等. 綜合康復治療腦卒中后Pusher綜合征1例報道[J]. 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 2021, 43(3): 261-263.
高藝真, 崔世軍. 針刺聯合策略性靶向訓練對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所致Pusher綜合征患者平衡與步行能力、生活質量的影響[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20, 29(22): 2437-2441.
衛生部疾病控制司,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 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節選)[J]. 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 2007, 7(2): 200.
林定藝, 毛顯禹, 胡杰, 等. 頭皮針聯合全身振動訓練治療腦卒中Pusher綜合征效果觀察[J]. 中國鄉村醫藥, 2021, 28(18): 25-27.
常麗靜, 李佩娜, 李娜, 等. 懸吊運動療法聯合腹針對腦卒中后Pusher綜合征病人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響[J]. 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22, 20(12): 2278-2281.
胡川, 楊曉, 顧瑩, 等. 懸吊運動訓練配合重復經顱磁刺激對腦卒中后Pusher綜合征療效分析[J]. 康復學報, 2020, 30(5): 400-404.
林杰, 成逸. 針刺聯合康復訓練治療卒中后傾斜綜合征療效觀察[J]. 上海針灸雜志, 2022, 41(5): 472-476.
作者簡介:衛建華,碩士研究生,副主任中醫師,研究方向:腦血管病的中西醫結合康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