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了解灌南縣手足口病的流行現狀與流行病學特征。方法 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中2012年至2022年灌南縣手足口病病例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在2012年至2022年灌南縣共報告了手足口病4 476例;其中2012年發病591例,2013年發病139例,2014年發病866例,2015年發病189例,2016年發病650例,2017年發病227例,2018年發病876例,2019年發病462例,2020年發病406例,2021年發病186例,2022年發病186例;4 776例手足口病患者中,男性2 938(61.51%),女性1 838(38.48%),男女比例1.59∶1。2012年至2022年灌南縣累計報告手足口病的性別表現為男性比女性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發病主要發生在0~4歲兒童,4 434例,占92.83%,其中1歲年齡段發病人數最多,1 615例,占33.81%;手足口病分布以散居兒童為主,3 880例,占81.13%;其次為幼托兒童,802例,占16.79%。結論 灌南縣手足口病主要發生在0~4歲兒童,發病以散居兒童為主,男性發病概率比女性高。因此,針對灌南縣手足口病的人群、時間等流行特征,統籌部門協作,及早進行科學規范防治,控制手足口病疫情流行。
【關鍵詞】手足口病;傳染病;發病率;性別;年齡
中圖分類號:R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3.24.0.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3.24.039
手口足病(hand-mouth-foot disease)主要由腸道病毒引起,其中以腸道病毒A71亞型為重要病原體,還有其他腸病毒亞型也會導致該疾病[1]。它可以在任何季節發病,且夏秋季節高發,病情輕重不一,潛伏期短,易于在人群中傳播。手口足病在我國的傳染病法定報告管理中排在第一位,尤其對兒童群體的危害比較大[2-3]。臨床表現為手、口、腳等部位出現多枚紅疹,伴隨發熱、咳嗽、喉嚨疼痛等癥狀。隨著全球化交流日趨密切和旅游業的發展,手足口病現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問題之一[4]。影響手足口疫情的因素主要包括環境、宿主、個體的免疫狀況等多個方面[5]。因此,及時掌握這些特點,對于預防控制手足口病,制定科學有效的應對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對灌南縣2012年至2022年手足口病的疫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為灌南縣手足口病的預防控制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幫助有關部門制定更加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減少疫情的發生和流行。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的數據顯示2012年至2022年灌南縣共報告的手足口病監測信息,對該報告地區和發病時間進行了統計,并基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系統基本信息系統提供的人口數據進行分析。
1.2 研究方法
1.2.1 病例診斷標準 參照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手足口病診療指南》[6]。根據該指南,手足口病的診斷主要依據臨床表現,如發熱、口腔及手足黏膜出現皰疹樣病變。同時考慮流行病學史和實驗室檢測結果。
1.2.2 檢測方法 根據《手足口病實驗室手冊》[7],使用實時熒光定量RT-PCR技術對樣本進行處理,進行腸道病毒、EV71和coxA16分型檢測。
1.3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012年至2022年灌南縣手足口病流行概況 2012年至2022年灌南縣累計報告手足口病4 776例,平均年發病率為20.50/10萬,不同年度的發病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2012年至2022年灌南縣手足口病發病的性別分布 4 776例手足口病患者中,男性2 938(61.51%),女性1 838(38.48%),男女比例1.59∶1。2012年至2022年灌南縣累計報告手足口病的性別表現為男性比女性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灌南縣手足口病發病的年齡分布 發病主要發生在0~4歲兒童,4 434例,占92.83%,其中1歲年齡段發病人數最多,1 615例,占33.81%,見表3。
2.4 灌南縣手足口病發病的職業分布 手足口病分布以散居兒童為主,共3 880例,占81.13%;其次為幼托兒童,共802例,占16.79%,見表4。
3 討論
手足口病是一種由病毒引起的傳染病,病情輕重不一,輕者僅表現為發熱、喉嚨痛、口腔潰瘍等癥狀,重者可能導致手足口皰疹、高燒、呼吸困難甚至死亡。且任何年齡段都可能感染,尤其是3歲以下的兒童更容易感染。本研究結果發現,發病主要發生在0~4歲兒童,4 434例,占92.83%,其中1歲年齡段發病人數最多,1 615例,占33.81%。楊芬等[8]調查研究表明,手足口病病毒主要通過口腔、眼、鼻等分泌物及帶有病毒的物品傳播,其中約60%患兒是通過接觸帶有病毒的物品(如玩具、手機、門把手、餐具、洗漱用具等)感染。據國外資料報道發現1~3歲兒童在游玩時通過口腔、手部和皮膚黏膜等方式感染病毒,病毒又可通過各種物品或表面接觸傳染給其他孩子,形成傳染鏈[9]。因此,對1~3歲兒童要重視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加強個人衛生,注意兒童的生活環境衛生等,從而降低手足口病的發生率和傳播率,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
從時間發布來看,手足口病每年均有發生,10年間呈現波浪形變化,其中2013年發病人數最少,僅139人,2014年顯著升高,發病866例,平均年發病率為20.50/10萬。鄧德明等[10]報道,2012年發病率最高,達67. 66/10萬,本研究與其相近。手足口病存在明顯的季節性,它的感染病例及其構成在不同月份有較大的差異,隨著季節的變化,手足口病的流行程度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特別是在6~8月份和9~11月份,手足口病的發病率達到了頂峰,之后開始逐漸減少,其他月份各地均有病例報告[11-12],手口足病主要通過飛沫傳播或接觸患者的口腔、皮膚和糞便等傳染源而致病,并且這種病原易受環境及濕度的影響,而人群聚集則增加該病的傳播[13]。據統計,發病主要集中在每年的4~7月份,到4月份開始逐漸增加出現高峰,6月份之后減少,在8~10月份出現第2個高峰[14]。
本研究結果顯示,手足口病患者中男性發病人數高于女性。王美芬等[15]通過研究發現,男性和女性在免疫系統上存在差異,其雄性激素會抑制免疫系統的反應,導致男性相對較弱的免疫反應,因此,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與本研究相近。據相關研究[16]表明,男性與女性在日常行為和生活習慣上存在差異。例如,男性更傾向于進行戶外活動、接觸污染物與其他感染者密切接觸等,增加了感染手足口病病毒的風險。因此,性別差異是HFMD病毒感染的一個重要因素,男童感染HFMD的風險要比女童高得多。為了避免HFMD病毒的感染和傳播,家長應該教育孩子注意個人衛生,避免口腔或皮膚潰瘍等癥狀的接觸,保持環境和物品清潔衛生,避免感染病毒。同時,對于有HFMD病毒感染癥狀的孩子,家長應該及時采取措施,避免病毒傳播。
多項研究[17-18]表明,手足口病分布以散居兒童為主。在本調查中,手足口病分布以散居兒童為主,3 880例,占81.13%;其次為幼托兒童,802例,占16.79%,與上述研究相符。這可能與嬰幼兒免疫功能發育不完善,以及良好的衛生習慣還未形成有關。嬰幼兒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階段,免疫能力相對較差,更容易被腸道病毒感染,并出現手足口病的癥狀。此外,嬰幼兒的衛生習慣還未養成,他們經常會將口腔、鼻腔等接觸過病毒的部位暴露在污染源中,從而增加了感染病毒的風險。對于散居兒童以及幼托兒童,我們應該加強對他們的健康和衛生知識的教育,讓他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從而預防手足口病的發生。同時,與教育機構和家長合作,加強監測,并及時采取有力的干預措施,有助于更好地保護嬰幼兒的健康。
最近的實驗室檢測結果表明,灌南縣在2012年至2022年發生的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主要是由EV71和CoxA16病毒感染引起的。與連云港市的檢測結果相比,兩地的實驗室檢測結果大致相同[19]。EV71和CoxA16病毒是導致手足口病最常見的病毒株,而且在手足口病的疫情中也占有較高的比例。這些病毒株在傳播過程中非常容易擴散,對兒童、特別是嬰幼兒的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因此,我們應該進一步加強對手足口病的監測,及時發現和預警疫情,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避免疫情擴散。同時,針對EV71和CoxA16病毒的感染,加強健康教育和科學防控,有助于減少手足口病的發生率和傳播風險。
綜上所述,灌南縣手足口病主要發生在0~4歲兒童,發病以散居兒童為主,男性發病概率比女性高。因此,針對灌南縣手足口病的人群、時間等流行特征,統籌部門協作,及早進行科學規范防治,控制手足口病疫情流行。
參考文獻
易志杰, 王博昊, 黃學勇. 手足口病預測模型研究進展[J]. 國際病毒學雜志, 2021, 28(5): 431-433.
黃國, 朱宇平, 黃煥鶯. 季節性ARIMA模型在江門市手足口病疫情預測中的應用[J]. 中國衛生統計, 2019, 36(1): 65-67.
梁兆毅, 孟君, 張艷煒, 等. 深圳市2008-2020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EV71疫苗接種對其發病率影響[J]. 中國公共衛生, 2023, 39(2): 249-252.
何永超, 張放, 陳蓉, 等. 2014-2018年上海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 實用預防醫學, 2021, 28(7): 849-852.
JING W, JISHAN Z,YAHUA Z. The comparisons of procalcitonin and age between mild and severe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J]. Translational pediatrics. 2023, 12(4): 663-669.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J]. 國際呼吸雜志, 2010, 30(24): 1473-1475.
程獻, 徐詠書. 手足口病EV71的實驗室診斷[J]. 實驗與檢驗醫學, 2008, 26(3): 306-306, 286.
楊芬, 梁文佳, 孫立梅, 等. 廣東省EV71疫苗接種水平與手足口病流行分析[J]. 中國公共衛生, 2020, 36(3): 351-354.
CHEN S, ZHAO B, LIU Y, et al. [Dynamics and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in Shaanxi province, 2009-2018][J]. Zhonghua Liu Xing Bing Xue Za Zhi, 2019, 40(9): 1120-1124.
鄧德明, 皮丹丹, 劉剛. 四川省內江市2010-2017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病原學分析[J]. 兒科藥學雜志, 2020, 26(2): 22-25.
趙文鈾, 鄭良芳, 張輝國, 等. 基于Bayesian-INLA的宏觀因素對手足口病疫情的時空響應分析[J]. 中國衛生統計, 2020, 37(1): 6-9.
YONGHONG Z,CHONGCHEN Z,KAI W, et al. 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specimens in detecting enterovirus A71 in children with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J]. Virologica Sinica, Virol Sin. 2023, 38(2): 268-275.
宋飏, 劉艷曉, 張瑜, 等. 中國手足口病時空分異特征及影響因素[J]. 地理學報, 2022, 77(3): 574-588.
鄧坤儀, 范漢恭, 向燕群, 等. 中山市2012年-2017年兒童手足口病流行病學及病原學特征分析[J]. 中國衛生檢驗雜志, 2019, 29(21): 2588-2590, 2593.
王美芬, 符甜甜, 羅云嬌, 等. 2008—2017年昆明地區住院手足口病患兒的臨床特征研究[J]. 中國全科醫學, 2021, 24(11): 1410-1417.
龐文簫, 張朝勇, 藍英, 等. 2018年至2019年成都地區1 976例手足口病患兒的流行病學和臨床特征[J]. 中華傳染病雜志, 2020, 38(9): 575-577.
艾靜, 嵇紅, 王欣燁, 等. 江蘇省兩地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相關腸道病毒外環境調查[J]. 現代預防醫學, 2020, 47(10): 1758-1761.
邱紫瑩, 李苑, 熊田甜, 等. 深圳市寶安區散居兒童手足口病危險因素研究[J]. 實用預防醫學, 2021, 28(1): 62-65.
高玉朋, 馬會會, 趙躍媛. 2009-2018年連云港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學特征及病原學分析[J]. 現代預防醫學, 2020, 47(11): 1933-1936.
作者簡介:孫建軍,大學本科,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傳染性疾病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