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史為鏡,可知興替。在一百年的接續奮斗中,黨領導人民創造了偉大歷史,鑄就了偉大精神,積累了寶貴經驗,使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創造了中華民族發展史、人類社會進步史上的偉大奇跡。在一百年的奮斗歷程中,逐步形成的紅色基因,是中國共產黨革命歷史的積淀,是革命精神的精華凝練。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黨史是最好的營養劑。重溫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歷程,能鼓舞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堅強自立、披荊斬棘、勇往直前、譜寫華章。
——魏怡然《百年大黨面對面》讀后感
增進民生福祉是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都諄諄告誡黨員干部,解決民生問題是為政的根本,改善民生狀況是最大的政績。從李阿婆的菜飯,到金山衛生室的醫療,從“兩新”組織的發展到“三農”問題的解決,習近平總書記對群眾充滿摯愛深情。古人說,“一枝一葉總關情”。有了感情,才會看見老百姓的困難,才能千方百計為他們排憂解難。作為信訪干部,在日常工作中要始終牢記群眾工作無小事。群眾的“小事”,是構成國家、社會“大事”的“細胞”,萬家憂樂往往體現在“小事”上。
——李亞楠《當好改革開放的排頭兵——習近平上海足跡》《習近平在上海》讀后感
在上海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在原來的上海城市精神“海納百川、追求卓越”的基礎上增加了“開明睿智、大氣謙和”。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各地人才匯聚于此,才成就了上海追求卓越的底氣和能力,因此,“海納百川、追求卓越”更多的是對上海城市當下文化的一種描述和提煉。但當時上海要想實現新的跨越,城市精神的提煉和升華顯得十分的迫切和緊要。“開明睿智、大氣謙和”則強調上海不僅要積極參與競爭,還要在競爭中取眾人之長,當代上海人既要勇于進取,更該虛懷若谷,城市精神因此而具有了更深的內涵。
——曹建福《習近平在上海》讀后感
“一心為公、一切唯實、一身正氣”,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初到上海時立下的政治宣言,也是在讀《習近平在上海》后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句話。通過讀這本書回顧習近平總書記十多年前在上海工作的經歷,結合學習黨的十八大以來提出的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有助于我們更為深刻、更加自覺地領會和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地位、核心要義、豐富內涵。我們要理解好、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各安其分地發光發熱,投身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輝煌事業之中。我們堅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祖國一定會更加強大,人民一定會更加幸福,中華民族會加快走向偉大復興。
——王嬙《習近平在上海》讀后感
2007年3月30日,習近平帶領上海市相關領導班子成員參觀中共一大、二大會址,這是他上任伊始在上海的第一次公開亮相。參觀過程中,習書記說,瞻仰中共一大、二大會址,目的是接受革命傳統教育,重溫黨的光輝歷程,緬懷黨的豐功偉績,學習革命先輩的崇高精神,進一步激發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不懈奮斗的豪情和斗志,把上海建設得更美好。選擇中共一大、二大會址作為亮相地點,這其中蘊含著多么深刻的用意!習書記在講話中用了“瞻仰”這樣一個敬詞,可見他對黨的感情至深。他強調責任使命,體現了他不忘初心的堅定信念。這也是他對上海各級黨組織的一次宣言。掩卷深思,我認為習書記就是希望通過這樣一次鄭重的瞻仰活動,引導全市黨員干部重溫共產黨人的初心和堅守。
——鄭輝《習近平在上海》《當好改革開放的排頭兵——習近平上海足跡》讀后感
人非生而知之者,唯有在不斷的學習中才能汲取知識、增長才干。習總書記曾講述自己在梁家河走30里路借書的故事,回憶各個階段的閱讀對自己的影響,展示出博覽群書的儒雅氣質,也折射出親和親切的人格魅力,他以自身經歷生動地說明了學習的力量,勉勵青年抓緊時光多學習。我們耳熟能詳的古代“懸梁刺股”“鑿壁偷光”“聞雞起舞”“牛角掛書”等典故,也同樣印證了一個樸素的道理,凡是成就一番事業的人,沒有一個不經歷刻骨銘心的勤學苦讀。
——單世丹《習近平在上海》《當好改革開放的排頭兵——習近平上海足跡》讀后感
習近平總書記曾滿懷深情地說,“中共一大會址是我們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并多次叮囑上海,一定要保護好、利用好紅色資源。我們接待過的多位來訪國外議會議長,在參觀完一大會址紀念館后,都紛紛發出由衷感嘆,“牢記歷史的政黨是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真是偉大的黨”“中國共產黨有正確的判斷力與強大的決策力”!現如今,中共一大會址全面修繕、中共一大紀念館順利落成、《上海市紅色資源傳承弘揚和保護利用條例》通過實施。上海始終牢記總書記的囑托,深入發掘紅色資源,生動講述建黨故事,在傳承紅色基因中汲取奮進力量,把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視為一項光榮而神圣的使命,不忘來時路、奮進新征程。
——洪芝敏《當好改革開放的排頭兵——習近平上海足跡》讀后感
市人大社會建設委的工作和百姓生活密切相關,就業是其中重要的一塊。從《構建新發展格局干部讀本》中可以感受到黨和政府在就業方面積極加強政策扶持和就業指導,做好重點人群就業工作,增強了老百姓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這也充分表明,堅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我們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業是每個人生活“開源”的重要渠道,更是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國家提供大量崗位來滿足公眾就業,就是穩定社會的持續繁榮發展,給百姓安穩的工作,讓百姓安心養老,就是增進民生福祉。
——楊帆《構建新發展格局干部讀本》讀后感


老街區、老建筑是城市記憶的物質留存,是人民群眾的鄉愁見證,是城市內涵、品質、特色的重要標志。黨的一切工作的落腳點都是人民福祉,城市更新的核心理念也應是以人為本。因此在改造進程中,不但要尊重市場規律,還應當注重保障公眾利益,協調各方,整合社會、經濟、環境和空間問題,整合多元利益主體訴求,積極探索投融資方式,加強社會資本、公益基金投入城市更新市場的引導。尤其是要強化公眾參與,充分借助社區組織力量,發揮群體作用,加強群體資源的共建共享,使每一個人都能夠深入了解城市更新,參與到歷史街區的保護和發展中來,既考慮到民生功能,又能讓街區改造更有溫度、更富活力。
——陶樂昕《當好改革開放的排頭兵——習近平上海足跡》讀后感
總書記提到,要能做小事、善做小事。很多小事,解決起來絕非易事,只有從小處著眼、從實處入手,發揮“釘釘子”的精神,才能補齊短板。作為機關文印的一員,從日常文件的發送、排版和拼版,到紙張的統計和裁切,我每天也在做著各種“小事”。本著螺絲釘的精神,在崗位需要我時、在人員緊缺時,我常處在不同的崗位、發揮不同的作用。文印工作強調嚴謹細致、快速高效,尤其是機關文印,更需反復檢查、認真推敲,不放過一絲一毫的疑點,不留下一字一點的差錯。在文件收發上,還要做到文件不出錯、不丟失、不泄密,從而使文件印制工作始終保持著暢通、高效的運行狀態。
——許皓《當好改革開放的排頭兵——習近平上海足跡》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