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偉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江蘇 南京 210019)
現狀洪都大道位于南昌市主城區,跨越東湖區、青山湖區和青云譜區,是南昌市南北向重要的交通通道,主要服務對象為中、短距離的到發交通及少量的過境交通。隨著經濟的發展、城鎮化進程的加速,洪都大道規劃由干線性主干路調整為快速路,與西側的昌九快速路、南側的九洲高架快速路及共同構建成南昌一環快速路,對中心城區形成保護,提高主城區與周邊區域的溝通速度,對保證南昌交通的順利通行具有重要意義。
洪都大道快速路改造工程是九洲高架二期延伸工程。北起洪都大橋,南至九洲高架快速路,全長約7.8 km,線位走向基本沿老路線位。(洪都大道地理位置的資料來源于《南昌市綜合交通規劃》)
(1)功能定位
洪都大道做為舊城區中心東側南北向快速干道,其主要承擔以下功能。
城市復合通道,承擔小汽車、軌道交通、公交、非機動車交通功能,仍以沿線到發交通為主。
洪都大道高架是城市快速路,服務城市中長距離客運交通。
構建南北向的快速交通走廊,分離區域過境交通,引導城市外擴,緩解交通擁堵。
優化城市快速路網,增強重點地區的輻射力和可達性。
洪都大道實現快速化后,將成為城市道路快速化骨架路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進一步完善南昌市總體規劃中的快速路系統。近期可與玉屏大道和前湖大道形成一個快速通道圈,為中心城區內日益嚴重的交通分流。
(2)服務對象
根據周邊用地規劃,洪都大道沿線以商業辦公、居住用地為主,沒有工業用地。結合洪都大道現狀交通組成,處于中心城區內的洪都大道服務對象以沿線到發交通為主,是城市南北向主要的客運通道。
洪都大道快速化改造后服務對象如下。
為滿足城區南北向之間的快速溝通,主線為中長距離快速交通出行,服務對象為客貨兼顧,以客車為主,兼顧生活性中小型貨車。輔道服務對象以沿線到發交通為主,功能復合兼小汽車、軌道、公交、慢行等多種功能等。
(3)建設規模
項目北起洪都大橋、南至九洲高架一期,線路總長約7.8 km。采用“主線高架+地面輔路”布置形式,主線高架為快速路,采用雙向6車道標準,設計速度80 km/h;地面輔道為城市主干路,雙向六車道,設計速度50 km/h[1-2]。
洪都大道位于南昌舊城,北接洪都大橋,南至井岡山大道,是南北向重要的交通性干道,道路沿線用地功能混合,開發強度高,主要為居住、商業以及辦公用地。
(1)南昌市離休干部休養所
南昌市離休干部休養所位于洛陽路與解放路之間,洪都大道西側。南昌市退休干部休養所成立于1973年10月,隸屬市民政局管理。1985年1月移交市委老干部局管理,并更名為南昌市離休干部休養所。共居住省市管理的老紅軍、老紅軍遺孀、老紅軍子女以及副地級以上離休干部和遺孀共計176戶。
(2)江西省軍區南昌第二干休所
江西省軍區南昌第二干休所位于洛陽路與北京路之間,洪都大道東側。江西省軍區南昌第二干休所主要負責軍隊離退休干部的修養。
現狀洪都大道按城市主干路標準修建,全長約9.5 km,道路寬50 m,主要為3塊板斷面形式,機動車道以護欄分隔為雙向6車道,非機動車道寬4.5 m,在機動車道兩側各設6 m寬機非分隔帶,人行道位于道路外側,寬度為3.5 m。局部路段設有高壓鐵塔,主要位于道路東側機非分隔帶銜接處,部分高壓鐵塔占用了機動車道和港灣式公交停靠站。
洪都大道沿線整體交通流量分布大體呈現兩頭小、中間大的現象,即洪都大道陽明路以北段和解放路以南段的交通量相對較小,陽明路至解放路段的交通量偏大。
高峰時段陽明路以北路段高峰小時流量在2 900 pcu/h以下范圍;陽明路~解放路段高峰小時流量在3 200~4 500 pcu/h區間內,其中洛陽東路-解放路段北向南1 600 pcu/h、南到北1 968 pcu/h;解放路以南路段高峰小時流量在3 150 pcu/h。
依據2008年完成的《南昌市主骨干路網規劃》研究成果,中心城區明確了“三環十一射”的骨干路網體系。其中,昌九大道-洪都大橋及連接線-洪都大道-洪城路解放路-南昌大橋及連接線為一環快速路,洪都大道為一環快速重要組成部分。
本項目北起洪都大橋,南至九洲高架,全線長約7.8 km。洪都大道隨著南昌城市化發展,逐漸演變為城市快速道路,現狀道路兩側開發商業居民開發已較為成熟,沿線的住宅居民區密集,故而本工程平面線位設計基本沿老路線位。擬合現狀中心線,微調使其滿足主線80 km/h的設計車速要求。
洪都大道主線為高架快速路,設雙向6車道,并結合加減速車道的設置適當增加車道數量,設計速度80 km/h。地面輔道設雙向6車道,設計速度50 km/h。本工程范圍中,全線高架跨越地面11條橫向道路,共設置出入口8對,互通立交1座(解放路部分互通立交)。
(1)陽明路節點
陽明路(青山湖隧道)于2008年建成,陽明路道路寬約42 m,雙向六車道。交叉口處隧道主線與洪都大道分離,通過上下匝道與地面洪都大道銜接。陽明路(青山湖隧道)主線在此節點處為地道下穿洪都大道。陽明路地面輔道在此處與洪都大道形成平交。此節點西側為青山湖。陽明路在下穿此節點處同時下穿青山湖。
陽明路(青山湖隧道)為連接八一大橋、貫穿南昌城區東西向的一條主干道。根據現狀分析,陽明路(青山湖隧道)由于現狀為隧道,周邊的建筑多為多層建筑,東側為青山湖,限制條件較多。
根據路網交通需求和交通量預測,在陽明路南北側設置一對上下匝道;南側由于受用地限制,錯位布設一對上下匝道。
(2)北京路節點
北京路現狀道路寬約為48 m,雙向八車道瀝青路面結構,現狀與洪都大道形成地面平交口。由于地鐵的施工圍擋,現狀保持雙向2車道通行。交叉口周邊各象限均分布有高層建筑;交叉口東南角廣電中心主出入口位于洪都大道,距離交叉口約170 m;軌道1號線沿北京東路布設,且節點緊鄰與玉帶河。
考慮到地鐵1號線已然開工,北京路跨線橋橋墩設置有難度,可取消北京路跨線橋,但需增加地面交叉口渠化車道,以緩解路口地面直行交通壓力。
(3)解放路節點
解放西路現狀寬約33~48 m,雙向八車道的瀝青路面結構。解放東路現狀寬約36 m,主線雙向四車道,輔道雙向4車道的斷面形式。洪都大道在此節點主線為跨線橋上跨解放路,洪都大道輔道與解放路形成平交口。此地面平交口利用渠化島渠化,形成專右轉向。
洪都大道西側600 m的距離,有鐵路線上跨解放路。現狀解放路以雙向四車道箱涵形式下穿鐵路節點。
解放路為連接南昌大橋,東西向貫通性較好的一條交通性主干道。但受洪都大道西側鐵路節點的制約,其交通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由于解放路改造計劃尚未明確,此節點的設計需根據解放路的改造進行。
方案一:菱形立交方案
設置菱形立交,洪都大道主線上跨解放路,轉向通過交叉口實現。
解放路定位為干線性主干路,主要承擔道路兩側到發交通,在該節點設置菱形立交,洪都大道主線上跨解放路位于2層,輔道與解放路平交,并預留遠期實時互通立交的空間,該方案需拆除建筑面積約為2.3萬m2。
方案二:部分互通立交
方案二結合解放路定位對該節點進行考慮。解放路西側受京九鐵路、壇子口立交等節點限制,主要以擴容改造為主;解放東路規劃紅線寬度60 m,上海路以東段為雙向6車道且建筑退距大,建設條件較好,遠期高新大道實施快速化改造后可于部分路段或部分節點實施快速化改造,加快與高新大道溝通。
依據“快出慢進”原則設置部分互通立交。洪都大道主線與解放路通過6條定向匝道溝通,該立交共四層:西往北、東往南左轉位于二層,洪都大道主線位于三層,北往東左轉位于四層。南往西左轉通過地面交叉口轉向完成。解放路節點方案比選詳見表1。
表1 解放路節點方案比選
該節點位于主城中心區,需對立交用地進行控制,方案二考慮在現有解放路規模基礎上進行互通立交改造,對現有解放路及京九鐵路下穿箱涵影響最小。綜合考慮交通功能、解放路改造建設時序及周邊建設條件,推薦采用方案二。
洪都大道橋梁工程包括新建主線高架1座,地面橋涵2座。主線高架北起洪都大橋,南至井岡山大道,全長7.6 km。主線高架標準段雙向6車道,橋寬25 m,上下匝道并板段橋寬約46 m;上下匝道橋寬8.5 m。因此,橋梁總體布置及結構體系的合理選擇是本設計的重點。遵循安全、耐久、適用、經濟、環保、美觀的設計原則,結合結構受力、施工難度、技術經濟,施工期間對現狀交通及周圍環境的影響等因素,橋梁橋型方案綜合比選如下。
方案一:預制裝配式小箱梁的方案具有造價經濟,施工便捷且對地面交通及周邊環境影響小。但此方案要求配備占地面積大于200畝的梁場,上部結構由多片小箱梁組成,視覺整體性差,不適用于中心城區施工。工程造價系數是0.96。故不推薦此方案。
方案二:現澆大箱梁的方案整體性能好,結構剛度大,跨越能力大;造型優美,橋下視覺開闊通透;但此方案需設置滿堂支架現澆施工,對地面交通和周圍環境影響很大,不適用于中心城區施工。工程造價系數是1.00。故不推薦此方案。
方案三:預制節段拼裝大箱梁的方案整體性能好、長期的社會和環境效益好;箱梁節段拼裝對交通與環境影響小,施工技術成熟;節段工廠化預制,施工質量、耐久性和外觀好;節段尺寸小、重量較輕,運輸方便;上下部結構同步施工和現場吊裝,施工速度快、縮短工期。工程造價系數是1.10。
方案四:預制組合鋼板梁的方案鋼梁吊裝重量小,施工便捷,施工時對地面交通和周圍環境影響較??;但此方案設置混凝土蓋梁,對橋下凈空和視覺通透性有一定的影響,且工程造價系數1.20。故不推薦此方案。
綜上,因洪都大道的現狀交通繁忙,沿線出入口較多,缺交通分流通道,施工期間需保證車輛正常通行,橋型方案要減少對地面交通通行的影響。綜合考慮各方案的經濟性,洪都大道項目的橋梁結構選用方案三,即預制節段大箱梁結構。
洪都大道橋梁工程的橋墩選型中,主線高架橋墩設置在地面道路中央分隔帶內,緊鄰地面道路,同時墩柱需要支承起上部結構箱梁,支座橫向間距不宜太小。故主線標準段的中墩選用墩梁固結形式,變寬段中墩選用支座支承形式。兩種中墩外緣橫向總寬5.5 m,在墩頂外擴為8.3 m總寬,以5.6 m高度圓弧段作過渡。洪都大道橋墩標準斷面詳見圖1。
圖1 橋墩標準斷面
經對南昌市洪都大道快速路總體方案、節點方案和橋型結構進行研究,結合路網規劃和現狀條件,采用全高架快速路建設型式,主線主要為快速過境的中長距離交通服務,地面輔道主要為片區和沿線地塊進行服務。結合沿線橫向道路和地塊出行需求,合理布設上下匝道,建設完成后將實現內環線的閉合,對主城核心區進行保護,進一步發揮骨架路網在城市交通中的作用,對緩解交通擁堵、加快南昌城市發展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