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鳳 張明杰 勾希琦 ZHANG Lifeng ZHANG Mingjie GOU Xiqi
在“大綠色觀”背景下,以長江生態環境學院項目室內設計為例,通過室內設計價值重構與方法重塑,深入思考并應用低碳技術進行室內設計,打造綠色校園室內空間環境,實現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綠色校園;室內設計;低碳技術;裝配式內裝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
基于“雙碳”戰略對“大綠色觀”深入思考,隨著我國建筑行業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應用不斷涌現,“大綠色觀”影響了涵蓋規劃設計、建設施工、設備制造、技術研發、檢測認證、配套服務、后期運營維護的建筑全產業鏈。建筑設計是建筑領域低碳的源頭,貫穿建筑全產業鏈,對建筑最終的低碳效果起決定性作用。低碳技術的應用能大幅降低建筑運行碳和隱含碳的排放量,是影響建筑選材和建筑運行能否達到“雙碳”目標的前置條件。本文以長江生態環境學院項目室內設計為例,分析綠色校園室內設計低碳技術的應用與發展趨勢。
長江生態環境學院位于重慶市廣陽灣濱江區域,基地為典型的山地丘陵地貌,建筑樓體為綜合多層框架結構,地上建筑面積163632.81m2,地下建筑面積18533.12m2,主要由教學行政區、科研區、文體區和宿舍區組成,根據山地地形高低起伏,形成錯落有致的群體布局形態。
長江生態環境學院建設秉承“求知、探索、創新、實踐”的精神,著力夯實學院綠色低碳體系,作為講好“學院”故事的重要切入點,以新視野、新認識、新高度、新技術探索學院生態環境建設規律,從而形成獨創性的綠色低碳建設成果,打造“生態圣地、環境殿堂、研究學府、綠色智庫”,實現學院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
長江生態環境學院項目室內設計從6個角度深入分析建筑特征及理念,包括建筑解讀、綠色設計、生態圣地、環境殿堂、研究學府、綠色智庫,并提出室內設計的核心理念:本土化、人性化、低碳化、一體化、學術性、引領性、專業性、交互性。
1)使用功能 室內設計關注使用功能的高效性和便捷性,完善學院基本功能要求,提升空間實用性,達到多場景、多功能的利用方式,利用裝配式手法實現設計的模數化和建設的經濟性。
2)設計形式 室內設計突出重慶地域元素,結合重慶歷史文化特點,形成具有識別性的室內設計語言,將“吊腳樓”理念抽象化進行空間延展,與建筑形態特征形成內外呼應,將自然條件引入室內,用現代手法詮釋傳統意義的借景效果。同時室內設計以“去裝飾化”為設計基本原則,盡可能弱化裝飾手法在空間中的表達,突出建筑原有的結構特征;在材料選擇方面,室內設計以建筑原有清水混凝土的表達語言為主線,貫穿各主要功能空間,在尺度與材料上形成強烈對比效果,建筑設計的大尺度混凝土給人帶來空間和材料上的震撼感,室內設計近人尺度則會給人帶來安靜的親切感,兩者在對比中達到視覺效果和使用功能的完整統一(見圖1~5)。

1圖書館共享中庭空間

2國際交流中心多功能廳

3體育館

4報告廳

5學生食堂
長江生態環境學院項目室內設計響應“十四五”規劃要求,堅持綠色健康、以人為本的原則,整體風格體現簡潔樸素、輕盈大方的空間氣質,充分展現了當代高等學府的精神風貌。
1)采用“重空間輕裝飾”的設計理念,打造綠色健康、智慧舒適、安全便捷的室內環境。
2)重點體現人性化設計理念,從使用層面和心理層面有效提升空間體驗感。
3)全過程秉持“低能耗”設計原則,通過對環保材料及裝配式技術的運用降低空間能耗,有效延長室內空間使用年限。
結合長江生態環境學院項目室內設計,總結分析綠色校園室內設計中低碳技術的應用。在“大綠色觀”背景下,室內創作更注重低碳目標和效果,材料和工藝工法的選擇更要考慮減少隱含碳的排放,平衡室內設計手法與低碳量之間的關系,尋求低碳數據與設計相結合的切入點,拓展設計新方法和可能性。
通過項目技術體系差異性配置,結合項目特點,針對規劃、設計、建造、運營等環節,構建“本土、綠色、低碳、人文、智慧”的18個綠色低碳技術系統,進一步提高項目創新性與示范性。項目建筑設計設立校園綠色低碳技術應用白名單,提出18個綠色低碳技術系統和68項專項技術應用,形成“18+68”技術體系,搭建了完善的技術框架,響應學院“生態圣地、環境殿堂、研究學府、綠色智庫”十六字方針,打造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校園。
新型低碳建材系統強調低碳、性能、造價、采購、施工等多維度擬合。綠色低碳已成為室內設計選材的主要趨勢,低碳建材系統的應用實現功能上的減量化、再使用、可循環,同時結合建材碳排放內涵,兼顧就地取材與新型綠色低碳建材利用。專項技術措施方面采用可再循環建材、綠色建材、復合飾面、竹材等。
2.1.1 可再循環建材
再利用是建材使用過程中的低碳控制策略,目的是提高建材的利用效率。項目設計中可再循環材料用量比例>20%。包括鋼筋、鋼材、銅、鋁合金型材、玻璃等。項目在采用巖棉板、龍骨隔墻等增加裝配復用率的同時,也相應提高了建筑可再循環建材的用量比例。
2.1.2 綠色建材
綠色建材指通過《綠色建材評價標識管理辦法》(建科〔2014〕75號)開展的綠色建材評價并獲得認證的材料。項目設計中綠色建材應用比例>50%。能源屬性方面注重單位產品養護能耗占總能耗比例、原材料本地化程度、生產線中流水線數量等指標。環境屬性方面注重產品環境影響和碳足跡,進行環境產品認證(EPD)和碳足跡分析。以礦物類、生物類材料替代石油類材料(EPS、XPS、聚氨酯類),如采用了已廣泛應用于墻面、頂面的新型礦物涂料,該種涂料抗污能力、附著力均強于普通乳膠漆,并且達到防霉一級、防火A級(見圖6)。

6食堂空間應用礦物涂料
2.1.3 復合飾面
該項目室內外墻面大量采用彩色復合GRC飾面板。GRC飾面板被譽為“可呼吸的墻體”,不受水侵蝕,維護成本低。GRC飾面板省去了涂料和裝飾環節,具有綠色環保、顏色持久的優勢,如圖7所示。GRC飾面板可一次成型,無需修鑿和抹灰,從而減少建筑垃圾的產生,同時降低使用階段的碳排放。

7公共空間應用彩色復合GRC飾面板
2.1.4 竹材
竹子在整個生命周期都保持低水平甚至零級別的碳足跡。該項目將就地取材的竹材加工成片狀、條狀和板狀,加工后的竹材經高溫蒸煮、石灰水浸泡,可達到防蟲、防腐和防霉的效果,應用時增加阻燃處理,在加工過程中,為追求環保,盡量避免使用油漆。竹材料為室內聚合式的多功能空間營造溫馨的氛圍,以人為本、清新自然(見圖8,9)。

8竹材在圖書館閱覽空間的應用

9竹材在圖書館共享中庭空間的應用
裝配式內裝的碳排放量比傳統工法減少70%~80%。裝配式內裝系統的應用可延長建筑使用壽命,降低返修率,提高安全性,拉長“碳攤銷”時間線,減少建筑全生命期碳排放。專項技術措施包括建筑長壽化、空間可變、集成設計、管線分離、干式工法等(見圖10)。

10教學空間中應用裝配式內裝系統
2.2.1 建筑長壽化
基于建筑長壽化的可持續建設基本理念,注重耐久性,延長部品部件使用壽命,提高結構耐久性,釋放可塑空間,采用SI建筑體系將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內同步提升建筑的資產價值和使用價值,是未來建筑設計和建造的重要方向,引領可持續發展建設。
2.2.2 空間可變
項目在裝配式內裝方面以“基層標準化、面層定制化”為設計原則,并形成可變體系。基層結構體系實現標準化設計建造,即標準化部品部件+標準化功能模塊+標準化單元+標準化組團;面層視覺體系追求個性化,形成多變的面層效果選擇。通過該技術的應用,提高適應性,空間可靈活組合,適應改造布局及變化。
2.2.3 集成設計
結合項目需求、建筑條件與成本要求等,對隔墻系統、墻面系統、吊頂系統、地面系統、廚衛系統等進行集成設計。集成設計也充分考慮裝修基層、部品部件生產安裝過程中的偏差,采用可調節的構造或部件消除各種偏差帶來的影響。通過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化施工、一體化裝修、信息化管理,提高室內裝修的集成化程度。
2.2.4 管線分離
按照設備管線與結構分離的原則進行集成設計,形成裝配式管線分離的主體系統+內裝系統+圍護系統+設備管線系統。SI體系是指建筑空間的支撐體S(Skeleton)和填充體I(Infill)完全分離的建筑空間建設體系,其中支撐體由建筑的結構主體、共用設備等組成,填充體由內裝部品、專用設備等組成。
2.2.5 干式工法
干式工法多適用于裝配式內隔墻。裝配式內隔墻是指用于室內主要起分隔空間作用的非承重墻體,項目目前采用龍骨隔墻、條板隔墻、模塊化隔墻。室內施工為干式工法,提高施工效率,同時保護環境。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應全面深入推進“綠色校園”建設工作。“綠色校園”與環境教育緊密相連,最早起源于歐洲環境教育基金會在1994年提出的“生態學校計劃”。近年來,隨著國際環境教育主題的變遷,綠色校園的內涵逐漸演化為“學校建設中體現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的學校”。新時代背景下,綠色校園的內涵進一步豐富,但其核心仍以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目標為指導。綠色校園是生態文明系統的重要組成,在完善學校自身建設、形成可持續發展機制的同時,助力解決當地生態問題,為生態中的個體可持續發展提供源動力。在“大綠色觀”背景下,綠色校園室內設計中低碳技術的應用逐漸成為重要的設計專項。
基于設計師視角,考慮規劃、建造、運營、拆改等碳排放關鍵階段的重要影響因子,從控制碳排放指標出發,平衡方案設計中藝術美感與低碳技術相互對應、相互影響的關系。基于建筑全生命周期低碳的視角,研究各階段室內設計低碳選項對建筑總體設計的影響及作用,以及對應的低碳設計方法和技術應用。以“十四五”規劃中關于綠色生態低碳的綠色設計觀為價值導向,注重本土化、人性化、低碳化、長壽化、智慧化、一體化的設計原則。
在“大綠色觀”背景下進行室內設計價值重構與方法重塑,深入思考并應用低碳技術進行室內設計,可打造綠色校園室內空間環境,實現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