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軍 常利鵬 賈曉滸 ZHANG Shujun CHANG Lipeng JIA Xiaohu
城市是城市人居環境的主要載體和不同層次的空間主體,是人類的生存場所和物質基礎之一。城市更新帶來的一系列人居環境變化難以預測,隨著城市化進程加深,城市問題不斷涌現,從而影響到人居環境質量。為提高人居環境的質量,緩解城市更新對于人居環境的影響,通過對城市更新理論的探索與研究,以呼和浩特市為例,提出解決城市更新進程中人居環境問題的針對性措施。
城市更新;人居環境;城市空間;理論研究
自奧斯曼主持巴黎改造后,傳統的物質性城市已無法滿足工業化帶來的巨大轉變,早年的城市結構無法滿足現代工業化城市發展,同時工業排放污染著城市的邊緣區及市區,故城市更新迫在眉睫。我國的城市建設起步較晚,城市更新計劃的實施也相對滯后,但我國城市更新發展速度較快,對城市的人居環境考慮不夠全面,導致城市問題頻發,隨著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人口劇增,人們對人居環境的要求變得越來越高,迫切需要解決現存城市問題,因此城市更新理論至關重要。近年來,呼和浩特市人居環境發生很大變化,其城市化速度逐步加快,無論是市政設施還是對城市建設的各項管控均達到大城市標準,亟需運用城市更新理論以獲取更加友好的方案及處理手段來解決城市人居環境問題。
城市規劃對城市空間結構起主導作用,城市規劃將決定城市的有利因素,通過對城市制定經濟發展目標,從而確定城市的性質、作用、規模及未來的發展方向,尊重自然的同時合理運用土地和城市現有資源,協調城市各項職能,對城市建設進行合理規劃,有利于城市的進一步發展。從城市規劃的角度對城市內部結構進行設計,做到防患于未然,在規劃時綜合考慮工業用地范圍,為城市人居環境提供有力保障。在分析城市更新的社會經濟原因及其產生的空間效應后,才能確定當代城市更新的模式和途徑。
城市更新的理論結構在國際經濟學中也有此方面的闡述,以充實城市更新的基礎理論。城市規劃發展經過很多的學派及不同的社會時代,上述學派的主要理論構筑了規劃的源理論,如圖1所示。

1城市規劃理論的演變及學派構成
資本主義國家快速發展,促進全球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也面臨一系列挑戰,由此產生的沖突及危機使城市問題日益顯現。國外學者對于城市更新理論的研究表明:“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迅速,并由全新的自由主義意識形態操控,故發達國家的城市更新策略及狀態大致相同,但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城市更新相對滯后,需要研究發達國家的更新理論以適應其自身發展。
巴黎改造是現代意義上首個城市規劃更新的成功案例,由奧斯曼主持。巴黎改造的主要內容包括:對道路的重新規劃和住房的改建;將棚戶區住房人口遷出城市;將道路加寬,構建主要的景觀路線——“景觀大道”;在城市中心區域建設公共建筑如博物館、展覽館、美術館、劇院、政府建筑等,并進行城市綠化體系建設,包括濱水體系和綠化林蔭大道;同時建設多個商業中心,設多個出入口以滿足行人進出;同時對市政管網進行一定程度的更新,以提升人居環境。
城市更新理論是基于“二戰”后的巴黎改建,奧斯曼主持城市更新并改變了城市的各項職能,將成熟且完整的城市展現在世人面前。我國的城市更新在改革開放之前主要是解決住房問題,并局部調整產業結構。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發展,我國的城市化進程進一步加快,為改善人居環境、居住條件和出行條件等,一些城市開始不同程度的更新改造。如今我國城鎮化率突破60%,正式進入城鎮化的“下半場”,同時我國城市建設正式進入“存量更新”階段,城市治理與城市保護成為當前城市更新的主題。
呼和浩特市是內蒙古自治區重要的輕工業城市,主要有紡織、食品、電子、服裝等優質產業。我國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以后,呼和浩特市利用優越的地理位置及豐富的資源,努力完善城市功能結構,著力提升產業、科技教育、社會文明、社會體系、交通系統等,提升綜合實力,并逐步邁向大城市行列。
隨著城市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城市問題突出,如城市熱島效應、大氣溫室效應、城市排放不合格、交通擁堵、人口聚集等,上述問題也是全球大中城市所面臨的共同問題。呼和浩特市同樣面臨氣候惡化、城市“攤大餅式”發展、交通不暢、綠化面積不足等問題。隨著城市更新策略逐步推進,需不斷完善各項服務設施,提高公共服務能力,提升人居環境質量,以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的新需求。
城市發展到今天離不開支柱產業的支持,基礎設施是城市的根本,支柱產業的發展會促進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因此,應強化支柱產業的發展,從而進一步優化城市人居環境。
第三產業是改善呼和浩特市城市人居環境的重要一環,應加快第三產業發展,特別是旅游產業的發展,開發更多的旅游方式,大力促進召廟文化、草原文化、民俗風情等歷史文化主題的旅游業發展。同時加快城市信息、物流和金融系統建設,全面提升服務業服務水平,推動城市人居環境提升。
加快城市職能建設內容主要包括:經濟及信息化;道路交通和橋梁;市政管網;排水工程;居住區公共設施;社區服務業;就業和社會保障;城市規劃;公共管理水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