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昊巖 周超凡 ZHANG Haoyan ZHOU Chaofan
為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太湖旭輝彩園一期改造項目通過對老年人“衣、食、住、行”的研究,滿足不同年齡階段、不同護理需求長者的生理需求及心理需求,通過適老化生活產品和生活場景的打造,使老年人獲得最舒適的環境和最適宜的人性化護理服務,發揮健康養老社區適老化配套的價值。
老齡化;CCRC社區;適老化;無障礙
旭輝彩園位于蘇州市太湖大道以北,南鄰太湖景區,北靠穹窿山,自然景觀得天獨厚,空氣清新宜人,交通快捷便利。一期為主題酒店,總建筑面積5.18萬m2,于2012年封頂后一直處于停工狀態,2020年旭輝集團收購后重新對其進行規劃設計。太湖旭輝彩園一期改造項目依托自然景觀優勢,打造具有豐富體驗感的高品質CCRC社區(見圖1)。

1區位
項目適老化設計既關注老年人的生理特點,又關注其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如圖2所示,設計前期根據多維度客戶畫像研究,從客戶視角出發,挖掘用戶價值點和敏感點,構建創新型適老化生活環境。通過室內外空間的適老化設計,為老年人提供安全體系、全面保障以及放心、舒心的生活環境。

2旭輝彩園客戶畫像
老年人心理、生理機能下降后,安全感隨之降低,適應能力減弱,外出活動減少,易產生失落感和自卑感。針對老年人心理特征,適老化設計應注重提高生活環境的安全感,還原長者日常生活,提高其歸屬感,注重生活場景的打造。通過多樣化活動促進鄰里交流、培養興趣愛好,注重營造鄰里間親密的家庭氛圍,增強長者的社會參與感。
此外,老年人的感知系統如聽、說、讀、寫、看等基本能力退化。在疾病困擾下,老年人的中樞神經系統及骨骼、肌肉等身體機能的衰退明顯,極大限制了其活動空間,進而使其克服環境障礙的能力下降。老年人身形萎縮,識別能力減弱,骨質疏松和骨密度降低,平衡能力下降,導致其平衡移動、長時間站立困難。部分老年人需要借助輪椅、扶手、緩坡等出行,地面應考慮設計防滑和引導標識,為老年人運動健身創造安全的環境。
酒店公共區域較大,1~3層中間段均為公共配套,配套比高、出房率低,存在體量大、采光差、品質低等問題。通過對原有公共空間進行改造,有效控制地上建筑的公共配套占比。提高滿足日照要求的房間占比,北向房間面向前場主題景觀,利用景觀彌補套型朝向劣勢。首層公共區域通過景觀庭院及采光天井打造通透的室內空間,利用大面積玻璃窗保障室內的自然采光和觀景效果,營造溫馨的家庭氛圍。自理老年人居室考慮空間的分區和隔離,將酒店原有的標準間設計為一室一廳,使老年人可分床、分房居住。護理老年人居室以單人間、雙人間為主,房內設置吸氧設備和電動護理床,面向外側的護理房間設置景觀小院,增強其與自然環境的接觸,提升老年人的身體機能(見圖3)。

3標準層平面套型
原有交通系統注重車行系統的便捷性,缺乏對人性化步行系統的考量,直接上2層的汽車坡道和兩側汽車道路將影響行人安全,不利于老年人外出活動。改造后外圍設消防環路,采用人車分流方式,車行入口處設置臨時停車場和無障礙車位,保證急救車停放及回轉要求,步行系統通過游園方式打造步移景異的園林體驗,同時圍繞建筑設置健康環形步道(見圖4)。

4道路交通分析
項目進入地庫坡道原為直線,車輛進入園區后需轉彎90o進入坡道,存在視線盲區。原坡道坡度為10o,坡道端頭轉折處存在頓挫感,出口存在視線盲區,不利于老年人安全駕駛。將直線坡道改為曲線緩坡道,延長坡道并提高駕駛舒適感,避免產生視線盲區,地庫出入口設減速帶以提示司機減速(見圖5)。

5汽車坡道改造前后對比
原建筑立面凌亂繁復、缺乏邏輯,為蘇式度假酒店風格,立面裝飾物、屋頂構筑物、陽臺花池、立面電梯井等瑣碎元素較多,以灰色、白色為主,風格與周圍環境不協調,缺乏吸引力和歸屬感。改造拆除立面裝飾構筑物、花池、屋頂塔樓、混凝土雨篷等,完善建筑形體,采用橫向暖色線條統一整體風格,使建筑立面層次更加豐富和飽滿,打造項目獨特IP感,突出差異化和個性化。改造后建筑整體形象柔和高雅,色調清新溫暖,營造出親切感和歸屬感(見圖6)。

6建筑改造前后對比
園林是一種生活態度,連接美好心境,推崇生活之美。傳統園林注重空間私密性,建筑與景觀相結合,講求空間變換和借景效果。景觀設計采用創新型理水手法,中心碧波蓮池周圍環繞閱微小筑、風雨長廊、臨波軒、親水舞臺等活動空間。運用橋、廊、石、木、樹等元素傳承蘇式園林空間布局,利用園林景觀的療愈功能幫助老年人走近自然并保持健康狀態(見圖7)。

7社區景觀
采用沉浸式景觀設計,從“視覺、嗅覺、觸覺、聽覺、味覺”方面為老年人帶來享受戶外生活的樂趣,使其四季均有景可賞,并注重景觀可達性。大量選用當地植物,根據空間區位設置不同主題的花境,在入口、療愈花園、歸家道路、住戶窗前設置花香植物,打造特色五感花園,醫療護理區內部庭院采用“療愈花園”理念,通過植物的療愈功能緩解病患的焦慮心理。
景觀空間內布置休閑桌椅、活動器材、休息驛站、種植花箱等。休閑座椅設置于日照條件較好的位置,腳部固定于地面以避免傾倒,座椅配置扶手和靠背。休閑桌椅考慮遮陽、避雨措施,坐墊采用防水面材。散步區設洄游按摩步道,步道設850~900mm高安全扶手,室外坡道設雙層無障礙扶手。
步行路面采用堅固、耐磨、防滑、無反光的石材或地磚,地面印刻引導文字和標識,方便長者識別。室內外出入口地面均采取平坡處理,出屋頂花園通道結合臺階設置輪椅緩坡道,坡道兩側均設900mm高扶手,在局部不易察覺的高差處采用黃色警示條提示。
園區人行入口采用智能刷卡及人臉識別自動開門系統,所有自動門均具備紅外線感應防夾功能。出入口采用無高差設計,玻璃門有醒目的提示標志,設置雨篷和檐廊等過渡空間,并結合景觀設置休閑座椅,形成老年人社交空間。在主要入口處將雨篷與風雨連廊連為一體,風雨連廊貫穿整個園區,形成非正式交流空間,鼓勵長者交流互動(見圖8)。

8風雨連廊
項目所有樓梯均為拆除重建的緩步樓梯,踏面尺寸為320mm(寬)×130mm(高)。樓梯兩側設置連續扶手以保障老年人在行走時可隨時撐扶,扶手高900mm,并在樓梯梯段起點和終點設置清晰的標識。主要電梯轎廂滿足救護、擔架電梯要求,等候廳寬敞明亮,設置電梯到達燈、語音抵達音響等,選用耐擦洗、耐腐蝕的裝飾材料,轎廂后側設置老年人倚靠長凳,倚靠高度為700~850mm。
公共客廳位于首層中心部位,包含接待、休閑、娛樂、會客、茶歇等功能,為整個園區提供高效的服務。如圖9所示,總服務臺位于中心位置,可直接看到各方向情況,具有較好的通視性。服務臺及護士臺均采用高低臺設計,方便老年人就坐,臺下設置容膝空間以方便輪椅進出。通道地面選用軟性材料可保障老年人摔倒后不易受傷。

9總服務臺
1)入口玄關 功能全面,設內凹入口空間,入戶門寬1.2m。換鞋凳下設鞋架,同時設增加輔助扶手和掛衣架。鞋柜下留高20cm放鞋區,鞋柜上方布置多功能置物掛鉤,方便老年人出門攜帶病歷本、鑰匙包、手機等隨身物品,此外還設置雨傘架、拐杖架、全身鏡等。
2)廚房 設于過道,地面采用防滑、殺菌的仿木紋地膠。儲物柜內設隱藏式手掃燈,臺盆下設可變容膝空間,創新采用可變翻板設計,在需要無障礙使用時將柜子進行翻板組合,在不需要無障礙使用時將翻板恢復原位。采用抽拉式水龍頭,可拉出清洗水槽。設置反彈開外柜門,臺面采用擋水翻邊。
3)起居室 寬敞明亮,包含客廳、書房、餐廳,尺度親切,自然采光及通風良好。配備大按鍵電話,沙發坐墊硬度合適,采用可調節靠枕。
4)臥室 預留活動及護理所需空間,采用合理的分床設計,臥室和客廳間選用吊軌移門,軌道設計加入阻尼系統和防夾手功能。開關面板采用大字標識,便于老年人識別。護理居室采用電動介護床以方便老年人起臥。
5)衛生間 考慮輪椅回轉空間,增設如廁輔具。衛生間干濕分離布置,地面無高差,臺盆柜下設容膝空間,馬桶旁設起身扶手,移門設觀察窗。
6)陽臺 配置多功能空間,設置上下水,提供儲藏空間,室內外高差小于1cm,采用隱藏式門下框設計,門框與室內地面齊平。陽臺配置升降晾衣架,地面采用防滑地磚,洗衣機柜預留450~600mm高空間,便于老年人彎腰取衣。
家具采用人體工程學進行適老化設計(見圖10)。合理安排臥室內家具,2張單人床可居中并排放,亦可分別靠墻放置。餐桌桌角設計鏤空抓手,并采用圓角處理,桌面高750mm,茶幾高500mm,邊緣加防水檐。沙發及坐凳下預留腳跟空間,坐墊海綿硬度高于一般沙發。操作臺面下設置可變容膝空間,開關插座高90~100cm。客廳和臥室均設置緊急呼叫按鈕,按鈕距地面高度與床高度匹配,采用按鈕和拉繩相結合的方式,拉繩末端距地面不宜高于100mm。衣柜內安裝照明燈具,方便老年人查找衣物。

10室內家具陳設
室內燈光柔和,避免眩光,走廊設自動感應燈,燈具角度和安裝應整齊劃一,形成均勻的照明效果。局部地方設置局部重點照明,臥室內設起夜燈,暗藏LED燈帶。房間采用間接照明燈具,如吸頂燈、壁燈、燈帶;公共大廳燈光柔和溫暖,地面照度不小于50lx,閱覽室照度不小于200lx,球桌臺面照度不小于300lx,色溫為3000~3500K,顯色指數大于80%。
在保證高品質感的前提下,項目通過系統的設計和改造使既有建筑煥然一新,項目建筑設計榮獲第三屆“Pro+Award普羅獎”銀獎。在整個項目室內外適老化改造中堅持合理化分配成本原則,以長者需求為出發點,在全區域進行無障礙設計和適老化設計,過程中不斷摸索和總結經驗,對細節進行提升和改進,精心打造有溫度的情感空間和生活環境,為長者提供安全、舒適、健康的居住和生活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