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剛 CHEN Xiaogang
隨著經濟發展,城鎮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做好城鄉規劃已成為城鄉建設的核心任務,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普及,人們開始關注可持續人居環境的規劃。結合當前城鄉規劃背景,分析可持續人居環境建設的必要性,探討可持續人居環境實現的路徑及措施,為可持續人居環境建設提供參考。
城鄉規劃;可持續發展;人居環境;實施路徑
可持續人居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理論與人居環境科學的有機結合。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經濟和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受環境惡化影響,人居環境受到負面影響,經濟發展也受到反噬,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已成為經濟發展的社會共識及重要前提。在城鄉規劃背景下,可持續發展理念已融入其中,為城鄉規劃建設的可行性和科學性提供了支持,也符合城鄉規劃建設的基本要求。
人居環境建設是城鄉規劃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關系到人們居住的幸福感,其目的是打造宜人宜居的居住環境,為人們帶來健康的生活,滿足人們對生存環境的各方面需求,根據這些目標探索空間環境的創建,這也是人居環境科學的重要內容。人居環境建設之所以是城鄉規劃建設的重要內容,主要是因為人居環境建設的對象涵蓋了城鎮、鄉村等人們生活及生存的環境,并且在建設中會涉及社會、經濟、歷史、民俗藝術、生態環境等方面,如圖1所示。

1人居環境建設內容框架
由圖1可看出,人居環境建設需對各方面進行協調,堅持以人為本,通過將城鄉規劃與園林景觀、公共設施建設及居住環境改善等多方面結合,打造宜人宜居的人居環境。
城鄉規劃背景下開展可持續人居環境建設十分必要,對于提升城鄉居民生活質量、改善自然環境、提升城鄉形象均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需在城鄉規劃體系下,對可持續人居環境的實現路徑進行設計,并驗證路徑實現的可行性,從而為開展可持續人居環境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在城鄉規劃建設中,對可持續人居環境進行規劃及建設屬于城鄉規劃的主體部分,故開展城鄉規劃可持續人居環境建設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1)提高城鄉居民生活質量 在既往城鄉經濟發展中,環境污染造成居民的生存及生活質量下降,通過開展可持續人居環境建設,可將人居環境建設為宜人宜居的綠色生態環境,從而使居民的生存和生活質量得到提高。
2)改善城鄉自然環境 建設可持續人居環境可改善城鄉環境質量,實現環境的綠色化和生態化。
3)提升城鄉形象 通過改善城鄉自然環境,打造宜人宜居的生存環境以提升城鄉整體形象。
可持續人居環境作為城鄉規劃建設的核心內容,必然脫離不了城鄉規劃的整體框架。所以,需對城鄉規劃展開布局,全面整合城鄉資源,從而滿足人們的多元化需求,在可持續人居環境建設理念下構建完善的建設體制,制定并實施建設的內容,主要包括綠色城市建設、特色鄉鎮建設、人文環境建設等。可持續人居環境實現路徑如圖2所示。

2可持續人居環境實現路徑
城鄉規劃建設工作具有一定的系統性,需事先統籌現有城鄉資源,對城鄉總體規劃進行布局,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為實現可持續人居環境的有效建設,必須具備相應的理念,當主客觀條件均能夠滿足可持續人居環境建設的條件下,進入正式建設階段,上述為準備階段,是開展可持續人居環境建設的重要基礎,基礎條件具備說明開展可持續人居環境建設的條件可行;在正式規劃建設階段,必須先完成體制建設,明確可持續人居環境建設內容。本文路徑設計中,可持續人居環境建設內容包括城市建設和鄉鎮建設兩個方面,并將城鄉的人文環境建設融入其中,從而使城鄉居民的物質需求及精神需求得到雙重滿足,提升可持續人居環境建設的全面性和整體性,從而說明開展可持續人居環境建設的內容可行。
基于上述可持續人居環境實現路徑的設計及實施可行性分析,應該采取有效、具體的措施實施設計路徑,從而實現可持續人居環境的有效建設,滿足城鄉居民的各類需求。
城鄉資源包含城市資源和鄉鎮資源。兩類資源各具特色,均可為建設可持續人居環境提供支持,并且城市資源與鄉鎮資源之間還能夠實現互補,從而形成城鄉資源體系,為開展城鄉規劃建設提供支持。常見的城市資源包括技術資源、智力資源、基礎設施設備資源、產業資源等;鄉鎮資源則包括農業資源、自然景觀資源等,同時兩類資源還存在一定的共有資源。所以在開展城鄉規劃布局時,應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結合城鄉居民需求,以構建可持續人居環境為目標,對城鄉所有的資源進行整合,將城鄉資源安置到適當位置,從而實現城鄉資源的優化配置,進而為可持續人居環境的建設提供條件。
為推進城鄉規劃建設工作,達成人居環境建設的重要目標,必須將可持續理念融入其中,同時還需構建和完善城鄉規劃建設體制。因此,在開展城鄉規劃時應注重長期效益的實現,而非將目標集中在眼前的短期效益,必須建立大局觀念,從而實現城鄉規劃建設工作的有序推進,在規劃中,還應將規劃的重要內涵予以豐富,從單一空間向多元空間轉變,規劃建設富有綠色生態、文化內涵、經濟特色的多元化地域空間,豐富城鄉規劃內容,并通過有效措施緊密結合公共治理,實現二者的有機配合。
在完善的城鄉規劃建設體制加持下,需堅持可持續理念,制定可持續人居環境建設內容,并對該內容進行全面實施。若要實現可持續人居環境的有效建設,必須從綠色城市建設、特色鄉鎮建設及城鄉人文環境建設3個方面著手。
3.3.1 綠色城市建設
綠色城市是當前城市化發展的方向,同時也順應可持續發展潮流,綠色表現為生態、低碳、文明等元素的融合,上述要素之間的融合可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實現對城市空間的合理、有效利用,并緩解城市壓力。在創建綠色城市時,必須遵循“以人為本”原則,尤其是在建設城市公共設施時,要將綠色節能、安全環保的理念融入其中,做到尊重自然、合理布局、結構科學、綠色文明,從而打造生態文明且具備可持續發展特征的綠色城市。
3.3.2 特色鄉鎮建設
在開展城鄉規劃建設時,政府部門也要重視鄉鎮規劃建設,堅持綠色生態的可持續理念,并結合鄉鎮發展特點,構建特色鄉鎮,突出表現鄉鎮文化。在開展城鄉規劃定位時,要確定城鄉建設的總體方向,把握建設重心,并采取有效措施發展鄉鎮旅游業,全面深入挖掘自然資源中的人文資源,從而推動鄉鎮特色化發展。
3.3.3 城鄉人文環境建設
城鄉人文環境建設應建立在城鄉人文體系構建的基礎上,在整合城鄉資源時,要重視城鄉文化資源的整合,并根據這些文化資源構建城鄉人文體系,從而為城鄉人文環境建設提供支持。在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人文環境建設屬于精神層次的生活需求,可將生活劃分為3種類別和形式,如表1所示。從表1可看出,人文建設能夠滿足居民的第三生活,而第三生活屬于高級生活,一旦被滿足則能夠大幅提升居民幸福感,故城鄉必須整合文化資源,重視人文環境建設。

表1 生活類別與內容
保證可持續人居環境建設的有效性必須對建設內容的有效性展開評價,在人居環境評價前要構建環評制度,在環評制度構建時應保證其根據客觀量化指標制定,保證制度的客觀性及合理性,通過環評制度開展人居環境的評價工作,從而確保環評工作得以順利、有效開展。
當前城市規劃建設中,可持續人居環境建設已成為核心內容,該項工作開展時較為復雜,需結合多方力量共同完成,堅持制度先行,提高建設意識,明確建設內容,并重視實施效果評價,根據評價結果對人居環境建設內容進行優化調整,最終滿足人們對人居環境的需求,實現城鄉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