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曼 侯靜 陳周子雨 田煜心 ZHAO Man HOU Jing CHEN Zhouziyu TIAN Yuxin
鄉村營建是村民自下而上的自發行為,其歷史悠久、發展曲折、關乎民生。以河南省周口市鄲城縣寧平鎮王子莊為例,通過實地調研與文獻查閱,深度解構豫東平原非典型鄉村的網格化塊狀布局的空間形態特征及其形成機制,總結其在建設發展中存在營建方式不規范、文化空間遭破壞、農田耕地被占用等問題,并從政府、規劃、村民3個層面提出王子莊村落空間形態的保護與發展策略,旨在為非典型鄉村的相關研究提供案例參考,并為此類村落的保護與發展提供借鑒。
城鎮化;傳統村落;鄉村營建;空間發展
近年來,城鎮化速度過快使部分傳統村落無法適應社會發展進程,梳理相關文獻發現,當前諸多學科研究集中于“歷史文化名村”等村落,而其他村落尤其是“非典型鄉村”的歷史價值未引起重視,缺乏制度保障與規劃保護,村落民俗文化延續性被阻斷。
王子莊位于河南省周口市,地處豫東平原,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熱同期、復雜多樣及氣象災害頻繁等特點。豫東地區聚落選址追求“天人和諧共生”理念,院落坐北朝南以獲得充足采光。王子莊位于黑河中下游凸岸,地勢平坦,土壤中堆積了大量適宜農作物生長的物質,屬于適宜農業生產地區。早期王子莊的核心在臨黑河位置,西北方向受河水限制,村落整體向東部和南部擴張,受土地承載力限制,形成現狀村落規模。
鄉村聚落通常起源于單個居民點,受農耕社會需要及宗族關系等因素影響,逐漸形成村民聚居點,并發展為鄉村聚落(見圖1,2)。

1王子莊功能區、交通、人口分布

2王子莊各時期的建筑分布
1)功能布局 王子莊以居住功能為主,僅有的活動廣場位于村落西南角。由于村落擴張,祭祀用途的王子廟逐漸被納入村落。隨著經濟水平提高,在廣場附近修建了新王子廟。該村地處澇災多發區,為將雨水快速排出,于舊王子廟北側修建蓄水坑塘,后因建房用地緊張而將坑塘填平。
2)道路交通 街巷呈網格狀,村落被網格狀的街巷道路分割成塊狀,南側1條東西向主路與外部相聯,另有道路通往河堤。
3)人口與建筑分布 早期人口主要分布于村落西北部,隨后向東南擴張,人口逐漸轉移,導致村落西北部老舊建筑較多,而東、南及東南部新建建筑較多,村落西北部逐漸“空心化”,而東南部靠近交通主干道道路交叉點位置形成新的日常聚集點。
建筑多為自發組織營建,存在較強的隨機性,各時期皆有典型風格。王子莊村落建筑發展大致經歷了5個時期,如表1所示。

表1 王子莊不同時期的單體建筑
1)20世紀80年代,村民收入水平整體偏低、交通不便,故其就地取材,用生土和麥秸稈砌筑土坯建筑。磚材多從安徽等地運來,造價較高,經濟條件較好的村民用磚砌筑正房,一般為4間,中間2間為堂屋,用于供奉祖先和日常待客,稍間為居住空間,廂房為廚房。
2)20世紀90年代,村民整體經濟收入水平提高,因土坯的強度與耐潮性較差,故建筑多為磚砌。
3)21世紀初,磚砌建筑正房增大至5間,且設置挑檐,除堂屋占3間,其他功能布局基本未變。正房挑檐分2類:一類挑檐下有柱;一類無柱。無柱挑檐稱為“硬挑檐”,其又分為2類:一類為正房南側5個開間皆有挑檐,室內空間較通透;一類為明間、次間出檐,而兩稍間不出檐。
4)2010年左右,村民外出務工,收入逐漸增加,村內開始出現2層小洋樓,形式多為正房2層,且第2層采用“硬挑檐”,廂房仍作廚房使用,同時開始使用鋼筋、混凝土、塑鋼等新型材料。
5)2011年至今,村中小洋樓逐漸多樣化,不再有統一模板。
5個時期的建筑也存在共同點,受村落傳統建筑影響,建筑多為二合院或三合院形式,坐北朝南,存在一定傾斜角度。前4個時期,廚房位于廂房,正房為堂屋和居住,院內建造牛棚。近年來,餐廚功能轉移至正房,方便村民生活。
自然環境是村落形成和發展的基礎,豫東地區村落演進融入“天人合一”思想,選址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原則,村落民居、空間布局與自然環境巧妙結合、彼此滲透。王子莊位于黑河南側,與黑河彼此交融,村落整體呈塊狀布局。
王子莊空間形態的形成和發展主要受儒家文化和農耕文化影響。土地生產能力決定村落人口數量,當村落達到一定規模時,村民會另尋新址定居。農耕文化特點使村落形成塊狀零散布局,衍生為“農田圍繞家舍”的人地關系。
豫東地區民風淳樸,受農耕文化影響,村民在廂房處設置牛棚,或牛與人“共處一室”,很多家庭還設置豬圈或其他飼養家禽家畜的空間。村民勞作后習慣在路邊或家門口休息或閑聊,故村內道路不僅具有交通功能,而且承擔交往功能,由于村民自發組織營建的隨機性,村落道路崎嶇。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和村民生活方式的改變,院落空間逐漸減少,室內空間相應增加。
農村建筑材料的選擇存在區域性,易受鄰里影響,材料選用脫離建筑標準,如忽略水泥砂漿的科學配比,隨意調整混凝土澆筑方法等。建造農村住宅的施工隊未接受專業培訓,既無建造資質又無統一設備工具。在住宅基礎澆筑、主體承重結構處理、鋼筋混凝土配比等方面不符合施工標準與規范。農村房屋多為自主設計,不考慮周圍客觀環境、房屋實際使用功能、建筑占宅基地比重及可持續發展需求,使建筑功能區分布不合理、空間利用率低,如出現無自然采光房間,正房兩側加建的廂房存在西曬,村民因攀比心理不斷加大房間開間與進深,不考慮居住空間尺度與節能等問題。
王子莊村落內部功能單一,基本為居住用地,缺少活動場地;隨著人口流失加劇,街道逐漸喪失文化交流功能;鄉村內部交流頻率降低造成典型場所的缺失;住宅建設時盲目追求現代化仿城市洋房,舍棄了地域性和傳統文化,破壞了村落原有肌理,傳統民居發展出現斷層,文化空間遭到破壞。
王子莊的祖墳位于村落西部,與居民日常生活空間無明確的空間界線。近年來,火葬的推行使墓地擴張現象有所改善,但受傳統觀念影響,村內部分用地被墳地占用,故新建民居不得不占用農田,破壞了村落的生態環境基底。
政府應協調農業生產,實現城鄉統籌對接。傳統農業產業模式已無法滿足現代發展需求,政府應結合村落現狀,推動特色產業轉型,推行家庭農場運作模式,鼓勵種植大戶成立合作社,推行土地入股、土地托管制度等。引進相關技術人員,鼓勵高素質人才返鄉就業,推行產教結合模式為年輕人提供發展平臺。王子莊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具有發展為農業實踐基地的潛力,政府可以此為出發點,統籌城鄉資源,以河南農業大學與周口鄲城共建的河南現代農業研究院為技術依托,建立產學研綜合實踐基地。
在規劃建設中,不僅需注重村落的自然環境和空間格局,更需關注社會結構和民俗傳統,延續村落原有格局,并結合村落特點傳承與發展傳統文化,基于現代生活結構變化引進體驗工坊模式。針對鄉村居民需求,在不破壞鄉村風貌的前提下,植入多樣化的城市功能,增強村落在空間營造和功能設置等方面的可塑性。梳理村落內部街巷的自然脈絡,結合村民生活習慣組織景觀節點,以綠色發展為導向改善人居環境。村落規劃不能一味沿襲城市模式,設計人員應了解村民的日常活動和行為習慣,因地制宜地進行規劃建設。
我國村落建筑一般由村民自主營造,舊時村落處于相對封閉狀態,屬于熟人社會,很少接觸外來文化。隨著外出務工人員增多,村落逐漸變成陌生人或半熟人社會,且由于村民的環境保護意識薄弱,村落風貌被嚴重破壞。在進行村落建設時,村民應積極參與、相互合作,在專業設計人員引導下,使用太陽能等新型能源,實現可持續發展。針對村落原有祖墳空間,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減少,結合現代生活需要進行空間更新,同時保留村落原有韻味。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對類似王子莊的非典型村莊社會秩序和鄉土文化造成極大沖擊。村民保護意識淡薄,傳統文化無法延續,使村落發展面臨困境。村落文化是發展的基礎,應在延續傳統的基礎上與現代元素有機融合,將政府宏觀調控與專業設計人員引導相結合,加強設計人員與村民的交流互動,使村落建筑充分表達村民意愿,促進我國美麗鄉村建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