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勃勃 蘇曉明 李旭龍 GUAN Bobo SU Xiaoming LI Xulong
傳統村落傳承的獨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格的鄉土文化是在新時代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不可忽視的重要資源與潛在力量。從可持續發展角度出發,以呼和浩特老牛灣村為例,通過資料收集、走訪調研、現場測量,基于石窯洞建造技術和現代建造技術,結合當地旅游產業的發展情況,針對老牛灣村傳統民居提出更新策略,為傳統村落保護與更新提供思路。
鄉村振興;傳統村落;民居;保護更新
鄉村振興構建全新的鄉村面貌,加快鄉村經濟發展,弘揚鄉村文化,改善鄉村生態環境,提升農民生活質量。傳統民居在鄉村振興戰略部署中是重中之重,其保護與更新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老牛灣村是清水河縣旅游型鄉村的代表,對縣城本身乃至周邊鄉村具有極強的帶動作用。民宿是當地民居結合地域人文、自然、旅游資源特色,為游客提供住宿,并配套餐飲、娛樂、休閑體驗等服務的旅游衍生產品,既讓游客更近距離感受當地的文化特色,又是鄉村經濟發展的一大來源[1]。相較于普通新建民居,石窯民居具有特色與歷史文化價值,對其進行保護更新研究更有意義,故有效地保護石窯民居并提煉其特色是本文的研究重點。
老牛灣村處在萬里長城和黃河的交會地帶,以該村命名的國家地質公園坐落于此,是華北北緣最完整的一套古生代地層系統,與聞名于世的明代古長城以及凝聚人類智慧的古窯洞遺址交相輝映。如圖1所示,清水河地區地層發育較為完全,產狀平緩,構造變動微弱,礦產資源豐富,石灰巖是較好的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是石窯民居建材的直接來源[2]。

1老牛灣村航拍
老牛灣村是以家族為主體,且5個家族共同居住的空間單元,村民祖籍多為山西、陜西[3]。老牛灣村地處山區,靠天吃飯且宗教文化濃厚,村內廟宇眾多,特殊地理位置、地貌特征以及風俗習慣等對村內傳統石窯民居建筑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清水河縣石窯聚落歷史悠久,營建方式根據全域內地形地貌因地制宜,靠坡村落的石窯層層疊疊隱于自然,與環境融為一體。窯洞主體材料為當地盛產的白云巖石,經過工匠加工處理成片狀,層層堆疊而成,整體層次分明(見圖2)。

2石窯民居及建筑材料
石窯營建分為定向放線、挖基坑、砌基礎、砌窯腿、起拱券和后墻、屋頂覆土、砌窯臉、盤炕這8個步驟[4]。每個步驟、環節都一絲不茍,整體結構符合受力特征,單體穩定性較好,很多窯洞有約300年歷史。電燈的普及使室內空間布局改變,火炕位置由南側改為北側,大幅提高了冬季的火炕溫度。
老牛灣村窯洞建造方法源于陜西、山西等地[5],但因村落地處山區,地質多為巖石,黃土層薄,不宜建造土窯洞,故石砌窯洞應運而生。
當前,老牛灣村因國家級地質公園等優勢資源成為旅游業發展的焦點。村落基礎設施逐漸完備,景觀綠化布置有序,傳統民居修繕和保護工作穩步開展。隨著旅游業發展,游客對村內民宿需求增加,村民開始對自家民居進行修繕擴建,僅注重外立面形式的統一,室內并未進行實質性修繕。擴建民居多為外立面為窯洞造型的磚墻、混凝土蓋板的單層或2層建筑,失去窯洞建筑應有的物理特性(見圖3)。

3新建窯洞
隨著現代建筑技術不斷發展,建筑材料種類增多,新建建筑的建設周期和造價遠低于傳統建筑。鄉村建設發展緩慢,旅游等新興產業未得到全面開發,村內人員流失嚴重,很多民居目前均處于空置或荒廢狀態。傳統石窯建造技術是時代工匠的藝術結晶,隨著時代發展,石窯建造手藝人愈來愈少,建造技術傳承面臨嚴峻考驗。
石窯建筑為單側開窗,故室內采光較差,空氣流通緩慢,環境質量不佳。村民普遍反映室內空間夏季過于潮濕,加上通風較差,墻體附著水汽,長期出現霉菌,導致面層材料脫落。老牛灣村地處寒冷地區,冬季室外溫度極低,即便黃土和石塊的導熱性較差,很大程度上阻止了室外冷空氣通過圍護結構進入室內,但窯臉和門窗等部位的保溫效果不佳,故石窯建筑冬季室內溫度極低,無法滿足人體對室內溫度適宜的需求。傳統石窯民居相對獨立,建筑單體之間聯系不佳。
當前,村民為節約建造時間和建造成本,盲目采用現代建筑材料。新建石窯主要采用紅磚和鋼筋混凝土,主體結構為磚墻、混凝土柱,蓋板為現澆混凝土,石窯風貌僅體現于仿石塊磚貼外立面,室內空間結構方正,窯洞建筑原有的形式和風貌不復存在。一排排磚墻、混凝土蓋板的“偽窯洞”失去了石窯民居原有的特色和物理特性,導致民居更新建設更加混亂。
現代建造技術先進,施工更為迅速,結構更加穩定,故村民在民居更新建設過程中盲目推崇現代技術,建造大批“偽窯洞”。傳統建造技藝是村民通過不斷實踐總結得出的,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和顯著優勢。在老牛灣村傳統石窯民居更新過程中,應結合當地地質特征、生態環境、經濟發展、人文歷史等條件,合理采用現代的建造技術和建筑材料,這對于傳統民居更新建設具有積極意義。如在窯洞起拱階段采用現代支模技術,替代立木柱及大梁等繁瑣的支模方式,提高建筑質量與施工效率。
多數石窯民居坐北朝南,呈“一”字形分布,只能通過出入室外才能進入另一個空間,在雨雪等惡劣氣候條件下存在極大弊端。石窯民居門窗均設于南側,采光與通風僅能通過此處,這也是導致民居室內舒適度較差的原因之一,故應對民居建筑平面進行優化。如對民居建筑單體之間進行打通處理,重新排布房間功能,使其成為整體。針對窯洞進深長帶來的采光不足、通風差等問題,可在窯洞內側置入導光管和通風口,營造更加舒適的室內環境。
村民對現代材料過度依賴導致“偽窯洞”出現,將現代材料盲目地應用于傳統石窯民居的修繕和新建中,實際已破壞原有窯洞的特色。老牛灣村石窯民居多已朝向民宿發展,故應更加注重窯洞的修繕和新建,使其更符合當地風貌特色。窯洞主體結構應選用當地盛產的石材,挑選方正、大小均勻的石材砌筑窯面,水泥砂漿勾縫,外立面修建盡量體現當地的石窯建筑特色。以水泥砂漿抹平石窯內墻,外層刷乳膠漆使墻面平整干凈,提高室內亮度。石窯室內地面以水泥砂漿打底,面層貼地板磚。對于老舊木制門窗進行修復、翻新而非拆除換新,對于新建窯洞,安裝新型塑鋼窗、鋁窗及防盜門。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既可改善鄉村環境及推動鄉村進步,又可實現以農民增收為基礎的共同富裕目標。目前,旅游型鄉村民居多已轉變為民宿,故對于傳統民居的保護和更新至關重要。本文通過對呼和浩特老牛灣村的村落起源、自然條件、歷史人文、建筑特點等調研分析,總結當地傳統民居現狀和現存問題,并針對當地石窯民居建筑提出具體的保護和更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