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儉 滕龍吟 錢威 盧钖钖 戎卿文 DAI Jian TENG Longyin QIAN Wei LU Yangyang RONG Qingwen
隨著城鎮化加速,傳統村落逐漸遭到破壞,其狀況日益嚴峻,自身價值日漸消亡,加強傳統村落保護迫在眉睫。針對傳統村落保護中尤其是建筑院落風貌保護的現實困境與發展要求,提出建筑院落的風貌整治策略。以北京市房山區史家營鄉柳林水村為例,闡述村落街巷、院落和建筑保護中的問題及其修繕整治措施,為更多傳統村落的建筑院落保護整治提供參考。
傳統村落;建筑院落;風貌保護;整治措施
傳統村落承載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記憶,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自2012年起,我國開展了傳統村落的調查與登記上報工作,至今已評選5個批次,共6819個村落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在“鄉村城鎮化、新農村建設、鄉村旅游開發”的多重挑戰下,傳統村落的空間格局和風貌遭受巨大破壞,亟待加強保護。基于此,建筑院落風貌的整治與保護對傳統村落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針對傳統村落保護陸續出臺諸多文件,200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明確歷史文化村鎮概念及其保護工作要求。2013年住建部出臺《關于印發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編制基本要求(試行)的通知》(建村〔2013〕130號)對各級傳統村落的保護編制工作進行指導,傳統村落保護逐漸加強。近年來,城鄉規劃學與建筑學領域的學者也圍繞傳統村落保護、建筑院落整治和更新展開了系統研究,如劉子迪[1]針對東莞南社村的傳統風貌建筑評價與更新研究;管宇君[2]通過物質和非物質形態的觸媒效應對北京京郊傳統村落的整體保護提出更新策略;王少煜[3]對粵北村的傳統風貌建筑進行分析得出四位一體的再利用保護策略等。本文從傳統村落中的建筑院落保護角度入手,借助實例分析探討傳統村落建筑院落的風貌整治策略,以期為更大范圍的傳統村落保護提供參考。
2.1.1 商業化嚴重
我國傳統村落之間的發展不均衡。開發較早、資金較充裕的村落面臨過度開發的風險,隨著大量資本和流動人口涌入,傳統村落愈發同質化,過度商業化打破了傳統村落的平衡與節奏,喪失了文化特色。當旅游開發成為文化遺產保護的唯一方式時,保護與開發之間就會產生利益沖突。
2.1.2 經濟基礎薄弱
隨著科技與時代的進步,村民的生活理念與生產生活方式受到強烈沖擊,傳統村落原有的基礎服務設施和交通道路系統無法滿足現代生活需求,一些質量較差的民居建筑甚至無法滿足基本生活需求。
2.2.1 協調整體風貌
影響傳統村落整體風貌的因素較多,如保護范圍的劃定、街巷尺度、院落圍合及建筑高度控制等(見圖1)。在村落中劃定保護區范圍時應選擇風貌相對完整的區域,最好是歷史建筑和傳統風貌建筑集中地段,進而維持其聚集肌理形態;對整體風貌協調保護應考慮村落的山水格局與空間肌理發展;控制村落街巷尺度,使其形成具有傳統風貌樣式的連續性街巷;控制村落民居的建筑高度,一般應與歷史建筑高度相符,保證豎向空間保證風貌協調。

1傳統村落建筑高度控制示例
2.2.2 延續建筑功能
傳統村落建筑功能延續應從環境適應性、風貌協調性和生活延續性入手,使用“插入法”對原有風貌不協調的建筑進行置換。根據村落風貌樣式,在肌理上改造重建,以保證地域性;根據居住屬性,對內部區域重新設計以提供多樣性空間,保證其適應現代生活;根據公共建筑的文化屬性,對其進行修繕改造,恢復原有村落活力。
2.2.3 維護建筑質量
建筑質量影響因素包括建筑主體結構及屋頂。建筑主體結構應保持其原真性,如梁、柱、檁、椽及建筑內部裝飾等均為體現傳統文化的要素,維護過程中可在建筑內部增加受力構件保證主體結構的穩定性。傳統建筑屋頂修繕時不應改動傳統風貌樣式,應維持原有坡度、形制和裝飾,對屋面進行除塵、除草后拆除瓦片,對椽、望板進行維修加固,如需更換屋頂構件則盡可能與原有構件顏色及樣式相同。
2018年柳林水村入選北京市第一批市級傳統村落,是北京市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村落位于房山區山形谷地中,兩山夾一溝,枕山面水,整體走向呈“S”形。
3.2.1 建筑外部風貌損毀嚴重
隨著社會發展,柳林水村傳統建筑外部風貌陸續遭到破壞。村內多數歷史建筑與傳統風貌建筑位于中街與下街2個街巷,建筑屋頂、外墻破損嚴重,嚴重影響村落風貌格局,亟待整治改造。
3.2.2 建筑主體結構質量差
根據村落建筑保存和使用現狀,可將建筑主體結構按質量分為完好、一般及較差3類(見圖2)。其中建筑主體結構質量完好的建筑數量為82棟;建筑主體結構質量一般的為141棟;建筑主體結構質量較差的建筑數量為55棟。通過現場調研,發現主體結構質量較差的建筑多屬于歷史建筑與傳統風貌建筑,其建造年代較早,分布于中街、下街。

2現狀建筑質量評價
3.3.1 建筑
綜合評價村落建筑與院落現狀,明確多層次傳統村落風貌保護,強調提高傳統建筑質量、延續建筑功能及恢復傳統建筑風貌的保護整治策略。
1)提高傳統建筑質量 柳林水村的傳統建筑以磚木結構為主,使用年限較長,因長年風化、缺少維護,部分建筑已倒塌,故需對村落傳統建筑進行質量評估,并分別采取修繕、改造及拆除3類措施提高建筑質量,需思考傳統建筑立面與結構對村落整體風貌的影響,注重新舊立面、結構的融合關系。
2)延續建筑功能 村內建筑多為傳統民居,長期閑置導致建筑年久失修甚至坍塌(見圖3)。受當地經濟條件限制及村落保護要求,部分傳統民居無法自行改造,導致村民搬遷至史家營鄉或房山區居住。另有部分村民選址重建,但其自建建筑不符合傳統風貌樣式。因此,應延續傳統建筑的居住功能,通過修繕改造措施滿足現代生活需求,盡量使建筑回歸居住功能。

3現狀閑置院落分布
3)恢復傳統建筑風貌 根據建筑風貌協調度將其分為歷史建筑、傳統風貌建筑和其他建筑3類。其他建筑細分為一級、二級協調建筑和一級、二級、三級不協調建筑(見圖4)。恢復傳統建筑風貌的措施包括對屋頂、墻壁和門窗等部位進行改造。①屋頂,目前村內部分建筑屋頂存在加設彩鋼瓦、采用平屋頂等不協調做法,除特殊功能的建筑單體外,村內民居屋頂應普遍采用雙坡頂形式,材料選用當地石片瓦(見圖5,6)。②墻體,村內大部分民居采用紅磚進行翻建,與傳統風貌不協調。現狀建筑墻體主要包括3種形式:全部石材砌筑,部分建筑上半部存在混凝土覆層;全部紅磚砌筑,無覆層;全部混凝土覆層或瓷磚貼面。建議盡可能采用石材砌筑形式;針對紅磚砌筑墻體和墻體表面全部為混凝土、瓷磚貼面或涂料等不協調建筑,應使其外立面與傳統風貌相協調(見圖7,8)。③門窗,具有歷史價值的傳統門窗需留存、維護和修繕,且以木色為基調,針對粉刷后顏色不協調的門窗進行整改;針對已更換的門窗,如塑鋼門窗等,需仿照傳統樣式,顏色與木色相協調(見圖9,10)。

4現狀建筑風貌評價

5不建議屋頂樣式

6建議屋頂樣式

7不建議墻體樣式

8建議墻體樣式

9不建議門窗樣式

10建議門窗樣式
3.3.2 院落
1)提高圍合度 針對村內院落現狀進行評價,確定4個級別:①一類院落指格局形態、傳統風貌、圍合度均保存較好的院落;②二類院落指格局形態、傳統風貌、圍合度一般,與村落整體風貌協調,經修繕或整理后可達到一類的院落;③三類院落指格局形態、傳統風貌、圍合度較差或環境較雜亂,包括大量現代民居,不能歸入一類和二類的院落;④其他院落指完全失去傳統格局的院落。村內院落圍合度較高的大多屬于一類院落,即保護型院落,占比約4.95%,其余院落均需修繕。保護整治策略以保障院落格局的完整性和風貌原真性為原則,未經規劃允許不得隨意私搭亂建或對院落進行分割重組。目前部分院落存在院門簡陋、破損等問題,院落邊界修繕方式建議采用石砌形式,以對圍墻和院門進行整改(見表1)。

表1 院落保護整治分類
2)更新沿街院落立面 從街巷道路空間、建筑立面、建筑色彩、建筑材料材質等方面對沿街立面加以控制,重點以中街1號院至101號院路段立面為例(見圖11)。沿街建筑不得超越現有高度;不得搭建任何形式的臨時建筑;整治沿街紅磚墻面,以石材墻面或具有石材效果的墻面替代;改造與古村風貌不協調的大門。重點建筑應按設計要求進行修繕,其他重要建筑應按建筑單體保護與整治要求更新,以凸顯當地特色。

11中街北立面整治效果
柳林水村建筑院落的修繕整治工作是為了保護北京傳統村落中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體現其歷史價值。保護整治重點在于恢復歷史格局,修復建筑與院落風貌,延續平面肌理,修繕主體建筑,修補墻面,整治環境及完善院落布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