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令浩
在法律制度上,沒有法律上的根據而取得不當利益構成不當得利,這種不當得利按照法律規定應當予以返還。民法中的不當得利,系指沒有法律上的原因,取得利益,使他人受到損失,要將所得利益返還給受損失之人。不當得利制度肇始于羅馬法中大法官允許丟失東西的人提起的“返還訴權”,以索回原物。嗣后發展為大陸法系中的不當得利制度與英美法系中的“返還請求法”。不當得利制度復雜而精深,在民法體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有民法學者指出,不當得利制度旨在規范私法上無法律原因的財產變動,可謂是財產法體系的反射體,它牽涉甚廣,錯綜復雜,此為其研究困難之所在,亦為其研究魅力之所在。①從民法的體系來看,不當得利不僅是與合同、侵權鼎足而立的法律制度,其內容也絕非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不當得利制度本身的復雜性也傳導至涉外法律適用領域。例如在德國國際私法中,不當得利的法律適用按照引起不當得利的事由不同而分別規定了三個條文,即基于履行行為產生的不當得利、基于侵犯某一受保護的利益產生的不當得利以及基于其他情況產生的不當得利。②德國國際私法采用三個條文對不當得利的法律適用進行規定,其法律適用的復雜性可見一斑。德國國際私法中對不當得利法律適用的分類,其根本出發點在于前兩類不當得利事由導致了不當得利請求權與合同、侵權請求權的競合關系。
作為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義之一,堅持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是建設法治強國的必然要求。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按照急用先行原則,加強涉外領域立法,進一步完善反制裁、反干涉、反制“長臂管轄”法律法規,推動我國法域外適用的法律體系建設。”④作為我國涉外領域重要立法,《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第47條在規定不當得利的法律適用時,并沒有按照不當得利的發生原因而分別規定不同的連結點,而是首創性地引入了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這導致在沖突法層面,不當得利與合同、侵權的沖突規范同時都受到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的支配。此種規定可能導致的后果是,在不當得利的發生原因是由合同或侵權引起時,當事人會對不當得利和原因關系分別選擇不同的準據法,引起不當得利準據法與原因關系準據法之間的沖突。因此,從堅持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的視角下,對涉外不當得利法律適用中的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進行深入的實證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立法與司法完善建議,無疑對于推動我國加強涉外法治建設和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傳統的德國不當得利理論受到薩維尼的影響,認為如果當事人之間發生了財產的直接轉移,就可初步推定接受方所得利益具有不正當性,除非找到正當的依據。這種對于不當得利事由的理解過于寬泛,犧牲了不當得利的準確性與確定性。隨后,奧地利學者威爾伯格以“給付”為判斷標準,提出將不當得利分為給付型與非給付型兩種類型化理論。該理論經德國學者卡梅瑞和拉倫·茨等人的發揚,逐漸在德國、奧地利、瑞士等國取得通說之地位。類型化學說首先將不當得利區分為給付型和非給付型不當得利兩大類,使得涵蓋大部分不當得利情況的給付型不當得利可以通過其他部門法來判斷是否存在“法律上的原因”。給付型不當得利中給付的法律原因見于給付者為給付行為的目的上。如果該給付目的不合法或者不能實現,受利益者則缺乏保有該利益的正當性,從而構成不當得利并應予以返還。由于給付是配合債的制度而發展出來的概念,當給付人發現其想要履行的債務不存在或其期待透過給付建立之債的關系后來確定不能達成,則該給付可以被認為是無法律上原因的給付。⑤可見,給付型不當得利主要是因債的關系而發生的,其中最為常見的是錯債清償,即一方錯誤地認為存在債務而向他人支付金錢,另一方因此而受益。除債的關系發生的不當得利外,其構成要件中的“法律上的原因”還可以是親屬法上的扶養關系、夫妻之間的財產分配關系、繼承法上的繼承和遺贈關系等。非給付型不當得利是指其所涉財產利益的移動不是基于以給付為目的的行為,例如可能基于受損害者、受利益者或者第三人造成財產利益的移動事實或自然事件。非給付型不當得利依據事由的特征可以再區分為侵害性不當得利、費用性不當得利及自然性不當得利。侵害性不當得利指財產利益的移動是由于侵權法律賦予他人權益而發生;費用性不當得利是指財產利益的移動是因為一方的付出行為產生了節省他方費用的結果;自然性不當得利系指財產利益的移動由于自然事件。
根據上述大陸法之典范代表的德國不當得利類型化理論,不當得利構成要件中“無法律上的原因”中的“法律”實際上是由引起不當得利的原因關系所決定的。在由債引發的不當得利中,給付或受利益必須沒有債法上的原因;在由侵權引發的不當得利中,侵害他人所受利益必須沒有侵權法上的原因。只不過依照侵權行為的規定請求損害賠償與依不當得利的規定請求返還所受利益,在結果上已經沒有大的差異。由此可見,邏輯上要認定不當得利的構成需要先辨認引起不當得利的原因關系是什么,然后根據所辨認的原因關系去相應部門法中尋找是否存在“法律上的原因”。若存在“法律上的原因”,則不構成不當得利;若不存在“法律上的原因”,則需進一步考察是否有不當得利的抗辯事由存在。例如所受利益已經不存在、受損人明知無給付義務、履行道德或禮儀上的義務等情形。只有在沒有不當得利的抗辯事由時,才能最終認定不當得利的構成。在上述不當得利的認定過程中,從“原因”到“法律”的跨越是最為關鍵的一步。應當說,不當得利中的“無法律上的原因”這一要件是認定不當得利構成與否的中心要件。⑥我國《民法典》第985條規定,“得利人沒有法律根據取得不當利益的,受損失的人可以請求得利人返還取得的利益。”這一規定要求不當得利須“沒有法律根據”。此處的“法律根據”應理解為本國的實體法。
不當得利請求權可以與所有物返還請求權、基于違約責任而產生的請求權、合同解除而產生的請求權、合同被宣告無效而產生的請求權、侵權行為之損害賠償請求權以及無因管理之請求權發生競合,甚至還可能存在對物的使用收益之不當得利請求權和對物的占有不當得利的不同類型存在競合。⑦在不當得利請求權與其他請求權存在競合的情形時,在國內案件中,由于對原因關系和不當得利統一適用本國法律,因此很容易對是否構成不當得利作出認定。但在涉外不當得利案件中,盡管不當得利在現代國家的法律中大都有所規定,但其內容不僅在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之間存在重大差異,而且在屬于相同法系的不同國家之間亦有顯著不同。⑧因此,法院在認定不當得利時則可能會適用不同國家的法律,進而導致產生自相矛盾的結果。
由合同或侵權導致的不當得利案件,當事人一般通過原因關系的準據法來判斷他方受有利益是否有法律上的原因。而法院在處理涉外不當得利案件時,通常會在識別為不當得利糾紛后,適用不當得利的沖突規范。例如在合同關系為原因關系的不當得利案件中,合同按照合同準據法為無效,進而產生一方對他方的不當得利請求權。此時,當事人則同時享有合同上的請求權與不當得利請求權。但當事人在選擇根據不當得利請求權訴至法院后,若根據不當得利的準據法則有可能出現因合同有效而不構成不當得利的情形。因此,原因關系準據法與不當得利準據法便發生了沖突。究其原因,乃是不當得利與合同侵權等法律事實之間在產生淵源方面的因果關系所致。⑨只有當不當得利與合同、侵權等原因關系在實體法層面存在請求權的競合關系,并且不當得利的沖突規范與合同、侵權的沖突規范不一致時,才會產生上述潛在的沖突。因此,二者存在沖突必須滿足以下三個條件:其一,不當得利的原因關系能夠產生不同于不當得利請求權的獨立的請求權;其二,這種原因關系產生的請求權可以與不當得利請求權競合并存,并留待當事人自由選擇行使哪種請求權;其三,不當得利沖突規范與原因關系的沖突規范分別指向了不同的準據法,導致對同一事實適用了不同的準據法,進而作出不同的判決。
若要徹底解決不當得利準據法與原因關系準據法的沖突,一個可行方法是在出現請求權競合時,規定與原因關系相同的沖突規范以實現二者指向相同的準據法;另一個方法則是像德國國際私法那樣,區分不當得利的原因關系而分別規定不同的法律適用規則。但在現實中,除合同與侵權所引發的不當得利以外,還存在只能通過行使不當得利請求權才能獲得救濟的情況。例如現實中大量發生的錯債清償案件,雙方當事人之間并不存在合同關系。一方當事人只是因為自身的疏忽大意將一定數額款項錯誤匯入另一方當事人的銀行賬戶。此時,錯債清償人只能通過不當得利請求權要求受益人返還。由于不當得利制度同時包含了上述兩種行使不當得利請求權的情形,因此給不當得利的法律適用問題帶來了極大的困難。我國在立法實踐中選擇統一沖突規范的方法解決上述問題,具體而言,《法律適用法》通過對不當得利、合同與侵權同時規定適用意思自治原則,試圖在請求權競合的情況下統一不當得利與合同、侵權的法律適用規則,以防止法律沖突的發生。
學者學說與立法實踐關于不當得利的法律適用規則既有法院地法、屬人法、不當得利發生地法、物之所在地法、合同準據法以及有關法律關系的準據法等傳統的不當得利法律適用規則,也有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最密切聯系原則等經過軟化的不當得利適用規則。其中不當得利發生地又可以分為不當得利的原因發生地、損害發生地、利益發生地等。歸納起來,正是由于考慮到不當得利準據法與原因關系準據法存在沖突的可能,大陸法系國家大多會在區分由合同或侵權等原因關系引發的不當得利的前提下,規定適用原因關系準據法。⑩除了規定適用原因關系準據法以外,瑞士和俄羅斯還將有限的意思自治原則規定在不當得利的法律適用規則中。瑞士和俄羅斯的國際私法中規定,當事人意思自治的范圍僅限于約定不當得利適用法院地法,而不能約定適用其他國家的法律。?我國在關于不當得利的法律適用方面,不僅沒有遵循大陸法系區分原因關系而分別適用不同沖突規則的做法,而且還首創性地將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的適用范圍進行了擴張。通常認為,合同之債屬于意定之債,當事人在私法自治的原則之下可以自由選擇合同所適用的法律。而不當得利之債屬于法定之債,當事人并無意思自治的空間。對不當得利的法律適用,我國實際上采取了意思自治原則—共同經常居所地—不當得利發生地這種有條件地選擇適用的沖突規范。
我國立法將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作為不當得利法律適用的首要原則,表面上看似與合同、侵權的法律適用原則采取了相同的連結點,有利于請求權競合時準據法選擇的統一性,但仍然會發生合同、侵權等原因關系準據法與不當得利準據法的沖突。根據不當得利請求權的特點,當事人通常不會在發生不當得利之前就協議選擇不當得利適用的法律。在不當得利請求權與其他原因關系請求權競合時,原因關系作為認定不當得利構成與否的關鍵因素,也往往是在不當得利發生之前就已存在的關系。通過總結,可以得出在請求權競合的情形下,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在適用過程中存在著三種不同類型的沖突。
類型一:存在當事人選擇的原因關系準據法與不當得利準據法之間的沖突,因為存在當事人選擇不同準據法的可能性。例如,當事人若選擇了A國法為不當得利準據法而選擇了B國法為合同準據法。根據A國法,合同有可能認定為有效而不構成不當得利;但根據B國法,合同無效應該構成不當得利。
類型二:存在當事人選擇的準據法與經沖突規范指引的準據法的沖突。例如,當事人協議選擇A國法為不當得利準據法,而未選擇合同關系準據法。法院根據沖突規范認為合同應該適用B國法。但根據A國法,合同有效而不構成不當得利;根據B國法,合同無效構成不當得利。
類型三:存在當事人未選擇時,經沖突規范指引的準據法之間的沖突。例如,當事人既未選擇不當得利準據法也未選擇合同準據法,法院根據沖突規范認為不當得利應適用A國法,合同應適用B國法。但是根據A國法合同有效不構成不當得利,根據B國法合同無效而構成不當得利。此時,與合同有最密切聯系地不一定是不當得利發生地,而侵權行為地也不一定與不當得利發生地一致。?
由上可見,我國采用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并不能避免準據法沖突問題的出現。
對于意思自治原則可能會導致準據法沖突的問題而言,理論上的分析仍然離不開司法實踐的支撐。為此,有必要對司法實踐中涉及的相關案例進行一定的梳理,深入分析法院在審理此類案件時的法律適用結果及其背后的推理邏輯,進而總結和提煉出法院在請求權競合下的涉外不當得利法律適用上存在的問題。
為了深入考察在請求權競合的情況下,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在不當得利案件中的適用情況,筆者在《中國裁判文書網》高級檢索功能的“案由”中選擇“不當得利糾紛”、“法律依據”中輸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進行案例檢索,共得到55份檢索結果。其中屬于原因關系請求權與不當得利請求權競合的案件有26例,請求權競合案件中當事人協議選擇法律的案件有10例。?經分析,可以得出在請求權競合下,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在不當得利案件的適用中具有如下五個特點:
第一,在協議選擇法律的范圍方面,當事人無一例外地選擇了法院地法作為法院解決糾紛所適用的準據法。即使是在不存在請求權競合的不當得利關系中,當事人協議選擇的法律也全部是法院地法。但我們無法通過裁判文書判斷當事人協議選擇的法律到底是合同準據法還是不當得利準據法。因為法院的裁判文書中只是籠統地提到“因當事人均同意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作為解決本案糾紛的準據法”。
第二,在協議選擇法律的時間方面,有6例案件在判決理由中闡明了當事人是在“庭審過程中”選擇適用了中國法律。其余案件的判決理由雖未直接闡明當事人協議選擇法律的時間,但經辨析并未發現當事人事前協議選擇合同準據法的情形。因此,實踐中當事人通常在訴至法院后才協議選擇所適用的法律。雖然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8條第1款的規定,當事人選擇法律的時間可以是糾紛發生前、糾紛發生后、一審法庭辯論終結前,但這就導致當事人在法院審理階段所選擇的不當得利準據法與原因關系準據法的重合。
第三,在協議選擇法律的方式方面,當事人均是通過明示選擇的方式進行。具體而言,存在“在庭審階段,當事人一致同意適用中國法律”和“當事人對適用中國法律沒有異議”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8條第2款的規定,各方當事人援引相同國家的法律且未提出法律適用異議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當事人已經就涉外民事關系適用的法律做出了選擇。但這種“沒有異議”是不是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尚待商榷。?
第四,原因關系存在與否的認定皆是通過訴訟法上的舉證責任進行判斷。具體審理思路為援引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91條的規定,根據“主張法律關系存在的當事人,應當對產生該法律關系的基本事實承擔舉證證明責任”來認定“利益變動”是否存在“法律上的原因”。但法院此種審理思路的預設前提是,不當得利的實體要件首先已經適用了中國法,然后再通過程序法上的證明責任來完成從“案件事實”到“法律判斷”的跨越。換言之,不當得利準據法支配與不當得利有關的所有事項,包括影響其實際構成的“原因關系”。
第五,在法院判決結果方面,14例案件中有7例判決不構成不當得利。判決不構成不當得利的原因主要有當事人未能舉證證明不存在“法律上的原因”和法院查明當事人之間存在合法有效的原因關系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陳某某與呂某某、曾某某不當得利糾紛一案中,法院將案件識別為涉外不當得利糾紛,但卻適用了《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第3條關于當事人意思自治的一般規定和第41條合同之債的沖突規范。法院進而根據當事人選擇的中國法律認定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合作經營合同已經合法有效終止,被告取得利益無法律上的原因,因此構成不當得利。在此案件中,法院雖然將案件識別為不當得利糾紛,但卻適用了合同的沖突規范。此判決引發了當事人在事后協議選擇的法律到底是合同準據法還是不當得利準據法,亦或是既適用于合同又適用于不當得利的問題,而法院在實踐中的做法不一。大部分法院在判決中僅以“本院確定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陸法律作為案件解決爭議的準據法”這樣簡單的表述作為法律適用的理由;也有法院在判決理由中認為應該分別確定準據法。例如,在陳某某與泉州某某國際經濟技術合作(集團)有限公司船員勞務合同糾紛一案中,法院則認為不當得利準據法與合同準據法應該分別適用不同的沖突規范。?從避免前文所述合同準據法與不當得利準據法沖突的角度解釋,可以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8條“各方當事人援引相同國家的法律且未提出法律適用異議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當事人已經就涉外民事關系適用的法律做出了選擇”這一規定認為,當事人已經同時就合同與不當得利選擇了準據法。但此種解釋是否合理也是值得商榷的。
因此,法院在運用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處理請求權競合下的不當得利糾紛時,通常會根據當事人的訴訟請求將案件識別為不當得利糾紛。這種做法普遍存在于法院審理的涉外案件中,并且不僅限于涉外不當得利類型的案件。我國法院在確定民事案件的案由時,通常以“當事人主張的民事法律關系的性質”為標準,即便存在請求權競合的情況下也是如此。?在識別為不當得利糾紛后,法院通常會將當事人協議選擇的法律同時適用于不當得利與合同。
綜上,意思自治原則在實踐中的適用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其適用范圍僅限于合同關系為原因關系的不當得利案件且存在當事人單一機械的選擇法院地法的情況。雖然《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第47條對當事人的法律選擇沒有限制,但在實踐中選擇法院地法似乎是當事人的唯一選擇。?二是法院人為混淆不當得利與原因關系之間的法律適用。
在涉外不當得利領域引入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是我國立法的創新之處,但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能否在實踐中避免不當得利準據法與原因關系準據法的潛在沖突,需要在上述實證分析的基礎上,進行更進一步的研究。司法實踐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是上文“類型二”的法律沖突,即當事人只明示選擇了不當得利準據法,而對原因關系準據法未做出明確表示。本部分將統計“類型二”案件中原因關系所應該適用的法律,并在此基礎上與當事人協議選擇的法律進行比較分析。
通過表1可知,在大部分情況下,當事人協議選擇的法律與合同準據法是保持一致的。但在案件1、案件2、案件3、案件9、案件10中,對合同有效性的判斷應該根據外國法律或我國港澳地區相關法律。此時,則有可能出現上文所述類型二的法律沖突發生。

表1 相同案件中當事人協議選擇準據法與原因關系準據法統計
因此,當事人協議選擇的不當得利準據法與原因關系準據法不僅在理論上存在沖突的可能性,而且在我國司法實踐中也存在當事人協議選擇的法律與最密切聯系的法沖突的現象。將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引入到不當得利領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不當得利準據法與原因關系準據法沖突的問題,并且還在實踐中出現了法院將當事人協議選擇的法律同時適用于不當得利和原因關系的現象。人為的混淆不當得利與原因關系法律適用,忽視了實體法層面原因關系對不當得利構成的實質影響,最終將不利于得出公平的判決結果。由此引發的另一個潛在問題是,在作為原因關系的合同根據必須適用中國大陸地區法律時,法院人為混淆兩者的法律適用將有可能使法律的強制性規定被突破。
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中提出了通過“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來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方針,從而推動全球治理體系和治理規則變革,構建公正合理的經濟政治新秩序。?作為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義,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中的“統籌”意味著要以系統性思維推進國內立法、執法司法與涉外立法、執法司法的建設,最終實現法治效果的協調與統一。從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涉外不當得利的法律適用不論是在立法層面上還是在司法實踐中都存在著不足之處,不能完全避免出現法律適用錯誤的情況發生,嚴重時可能會損害到司法公正,難以實現對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有效維護。在這背后,既有立法層面涉外立法存在短板的原因,也有執法司法層面法院適用涉外法律規范性和能力水平不足的因素。在當前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的背景下,應當重點從以下三個方面完善涉外不當得利法律的適用。
第一,在立法完善層面,應當在加強對不當得利法律適用的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提高涉外立法的精細化水平。隨著國際交往的日益緊密深入,涉外不當得利案件呈現出增加的趨勢,加之各國在不當得利領域的國內立法存在顯著差異,導致了法律沖突問題的不斷凸顯,特別是在當前統籌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的背景下,此類問題值得引起充分的關注。從根本上看,這就需要從理論上進一步提煉各國涉外不當得利立法背后的邏輯與原理,從而為我國涉外不當得利立法的完善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在此基礎上,我國的涉外不當得利立法也應當立足于本國的國情與國內實踐完善相關規定。目前,原因關系準據法主義已經成為大陸法系的主流學說,并為越來越多國家的沖突立法所吸收。?盡管當前無法改采原因關系準據法主義,但是仍然可以借鑒當前在不當得利領域引入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的其他國家的做法,對涉外不當得利領域的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進行適當的限制,以從立法上補充相關配套規定,借助更加細化的規定來限制法院在司法實踐中的隨意性與不確定性。
第二,在司法建設層面,通過及時出臺或修改司法解釋的方式,對涉外不當得利領域的意思自治原則進行限縮性解釋。在對意思自治進行限縮時,不一定要采用“當事人只能協議選擇法院地法”這種僵硬的限制方式,而是應當在考慮到原因關系特點的基礎上,將“當事人可以協議選擇不當得利適用的法律”解釋為“當事人協議選擇的法律應該是與原因關系具有最密切的聯系的法律”。具體而言,法院在識別為不當得利案件之后,應適用不當得利的沖突規范。根據不當得利沖突規范,當事人只能協議選擇與原因關系聯系最密切的法律作為準據法,相當于將不當得利的法律適用問題轉化為對原因關系的認定問題。法院在認定原因關系是否有效時,可以根據原因關系準據法,而原因關系準據法的確定又必須依據沖突規范的規定,進而依據合同與侵權的沖突規范。此時,當事人才享有不受限制的意思自治,可以協議選擇合同或侵權適用的法律。最終,當事人協議選擇的法律與原因關系是否有最密切的聯系可以由法官自由裁量。此外,還可以借助指導性案例或者優秀裁判文書的作用,為司法實踐中處理請求權競合下涉外不當得利問題提供示范,以保證法律的統一適用,實現同案同判。
第三,在能力建設層面,對涉外案件的審理不僅要求法官具備良好的國內法素養,還要求法官具備扎實的國際法功底,只有做到國內法與國際法的融會貫通才能夠取得更好的法律適用效果。習近平總書記在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強調:“要加大涉外法學教育力度,重點做好涉外執法司法和法律服務人才培養”。?然而,在司法實踐中,部分法官國際私法知識儲備不足,對《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條文不熟悉,前文中分析的每一個問題,如識別不當、適用系屬公式錯誤、邏輯推理有誤、忽視意思自治中的默示選法等均與法官業務素質有待提高有關。?對此,一方面,應當加快推進涉外審判人才隊伍培養工作,通過多種形式對法官開展涉外法律和國際法培訓,提升其涉外法治意識、國際法治意識,以及其涉外審判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應當加強涉外法治人才的培養工作,建立以實踐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機制,制定高校與涉外法治工作實務部門人員互聘交流計劃與聯合培養機制,切實提高涉外法治人才的培養質量。
對于涉外不當得利的法律適用,要解決問題是避免在適用不同法律時,對原因關系作出不同的認定,而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尋找一條兼容的沖突規則以適用于競合狀態。?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國際私法立法都通過區分不當得利的事由而規定適用不同的法律。我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獨辟蹊徑,采用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來處理這一問題。但是,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在理論上與實踐中仍然不能避免不當得利準據法與原因關系準據法沖突的現象,并在司法實踐中引發了法院將不當得利與原因關系混淆適用的做法。涉外不當得利的法律適用既有立法層面涉外立法存在短板的原因,也有執法司法層面法院適用涉外法律規范性和能力水平不足的因素。應當在堅持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過程中,在立法層面,加強對不當得利法律適用的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提高涉外立法的精細化水平;在司法建設層面,通過及時出臺或修改司法解釋的方式,對涉外不當得利領域的意思自治原則進行限縮性解釋;在能力建設層面,加快推進涉外審判人才隊伍培養工作,加強涉外法治人才的培養工作,以進一步增強涉外法治的整體水平。
注釋:
① 王澤鑒:《不當得利類型論與不當得利法的發展——構建一個可操作的規范模式(上)》,《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5年第5期。
② 參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關于非合同債權關系和物權的國際私法立法》第38條。
③ 參見李林:《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義》,《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11月23日。
④ 習近平:《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更好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求是》2022年第4期。
⑤ 黃茂榮:《債法通則之四:無因管理與不當得利》,廈門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86頁。
⑥ 渠濤:《日本學者對不當得利的最新研究——加藤雅信的觀點概述》,《環球法律評論》1993年第4期。
⑦ 王利明:《民法總則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304頁。
⑧ 肖永平、霍政欣:《不當得利的法律適用規則》,《法學研究》2004年第3期。
⑨?? 金彭年:《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中的不當得利規則》,《中國法學》2012年第2期。
⑩ 包括西班牙1974年《國際私法》第10條、奧地利1978年《國際私法》第46條、瑞士1987年《國際私法》第128條、德國1999年《關于非合同債權關系和物權的國際私法立法》第38條、白俄羅斯1999年《民法典》第1131條、俄羅斯2002年《民法典》第1223條以及歐盟2007年《關于非合同義務法律適用的第864/2007號條例》第10條等。
? 參見《瑞士聯邦國際私法》第128條和《俄羅斯聯邦民法典》第1123條。
? 這10例案件分別是: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2014)贛民四終字第17號天騰公司與溫某某、溫某某不當得利糾紛;廣東省中山市中級人民法院(2018)粵20民終110號張某某與蕭某某不當得利糾紛;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人民法院(2014)珠香法灣民二初字第1098號珠海國彩廣告傳媒有限公司與岐關車路有限公司不當得利糾紛;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2014)閩民終字第170號葉某某與馬某某、福建省寧德市中隆建材有限公司不當得利糾紛;福建省龍巖市中級人民法院(2017)閩08民初92號石某與闕某某、張某某不當得利糾紛;珠海橫琴新區人民法院(2015)珠橫法民初字第245號林某與肖某某不當得利糾紛;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人民法院(2012)杭西民初字第2179號林某某與陳某不當得利糾紛;廣東省韶關市武江區人民法院(2014)韶武法民二初字第94號鐘德州與始興縣美青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阮某某不當得利糾紛;廣東省東莞市第三人民法院(2014)東三法民四初字第164號陳某某與呂某某、曾某某不當得利糾紛;浙江省瑞安市人民法院(2014)溫瑞商外初字第20號張某與鄭某某不當得利糾紛。
? 許軍珂:《論涉外審判中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實現》,《當代法學》2017年第1期。
? 法院認為,“陳某某與某某公司沒有對不當得利及雙方合同的法律適用達成一致。根據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第四十七條的規定,本案不當得利適用當事人共同經常居住地法。雙方之間的合同,應當根據合同性質確定所適用的法律。”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本案件不屬于當事人意思自治選擇法律的情形。參見陳某某與泉州某某國際經濟技術合作(集團)有限公司船員勞務合同糾紛一審民事判決書判決理由部分。
? 許慶坤:《我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司法實踐之檢視》,《國際法研究》2018年第2期。
? 林燕萍、婁衛陽:《意思自治原則在上海涉外審判中的運用》,《法學》2015年第12期。
?? 習近平:《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求是》2021年第5期。
? 劉素:《涉外不當得利、無因管理法律適用實證研究》,《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2期。
? Adrian Briggs, The Conflict of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