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張蕾,沈思思,蘭世捷,苗艷,馮萬宇,李丹,鐘鵬,劉博超,吳憲,于辰龍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分院 黑龍江齊齊哈爾 161005)
引起仔豬腹瀉的傳染性因素有很多,主要分為病毒性病原和細菌性病原兩類。常見的病毒性病原主要包括豬流行性腹瀉病毒(PEDV)、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TGEV)、豬輪狀病毒(PRoV)、豬細小病毒(PPV)、豬瘟病毒(CSFV)、豬偽狂犬病毒(PRV)等,尤其腸道病毒感染仔豬后,臨床癥狀表現相似、病理變化差別不大,容易引起誤診,耽誤疾病的及時防治[1]。在這些腸道病毒中,PEDV 對哺乳仔豬的危害最重,發病率可達100%,病死率30%~80%[2]。患病豬是PEDV 的主要傳染源,此外,攜帶PEDV 的野豬是病毒的儲存宿主,對該病的流行和傳播具有重要作用[3]。2010 年起,我國的許多豬場大規模暴發PED,初生仔豬死亡率達90%以上[4],原來的免疫方式和疫苗不能控制PED 發生,原因在于PEDV 發生了重要變異[5]。2013 年5 月,美國首次發現PED,傳播力強,致使美國31 個州的商品豬存欄量在18 個月內損失10%[6]。
細菌性病原主要為大腸桿菌(E.coli),隨著養豬業規模迅速擴大,仔豬黃痢和仔豬白痢在臨床上最常發生,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在仔豬疾病中占據首位[7],極大阻礙了養豬業的健康發展[8]。由于E.coli 血清型復雜,易產生耐藥菌株,如何有效地防治該病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9]。
PEDV 與E.coli 是目前引起仔豬腹瀉最主要的病原,當仔豬同時感染PEDV 與E.coli 時,會給養豬場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現將一例仔豬PEDV 與E.coli 混合感染的情況報道如下。
齊齊哈爾市泰來縣某一體化養豬場共養殖生豬1300 多頭,2022 年4 月下旬,母豬與新生仔豬陸續發病,母豬主要表現為嘔吐、噴射狀水樣腹瀉,精神狀態良好,食欲正常,持續1 周后康復;哺乳仔豬出生后第2 天,開始持續水樣腹瀉,后變為白色稀便,精神沉郁,食欲減退,3~5d 后陸續出現死亡。畜主前期用過頭孢噻呋鈉、慶大霉素、環丙沙星及補液鹽等藥物,效果不佳,至來就診咨詢時,仔豬已陸續死亡25 頭。
對剛死亡的2 頭小豬進行剖檢,肝臟局部壞死(見圖1);腎臟有密密麻麻點狀出血(見圖2);脾臟邊緣出血、梗死(見圖3);小腸壁變薄,腸系膜出血,腸內充滿黃色液體(見圖4)。
1)病料處理取脾臟、腎臟、腦、淋巴結等組織及腸內容物約2.0g,放于研磨中,剪碎,加入1mL 生理鹽水研磨,磨碎后放入EP 管中,6000rpm 離心3min。
2)RNA 提取取上清液按照相關說明進行DNA 和RNA 的提取,獲得模板DNA 和模板RNA。
3)PCR 擴增設計好程序,在PCR 擴增儀上進行TGEV、PEDV、PRoV、CSFV、PRRSV、PRV 的擴增。
4)電泳取PCR 或RT-PCR 產物點樣于瓊脂糖凝膠孔中,以110V電壓于TAE 電泳緩沖液中進行16min 的電泳,在凝膠成像系統上觀察結果。第2 泳道,在508bP 左右處出現亮帶,說明豬流行性腹瀉病毒陽性,其余病毒陰性(見圖5)。
無菌取仔豬的肝臟、脾臟組織接種于瓊脂培養基,通過麥康凱和伊紅美藍鑒別培養基、革蘭氏染色及菌體形態,確定從仔豬體內分離的菌體為大腸桿菌。
將分離的菌均勻涂抹到營養瓊脂平板上,選擇6 種常用抗菌藥(頭孢噻呋鈉、慶大霉素、環丙沙星、多西環素、磺胺間甲氧嘧啶、卡那霉素)均勻放置于平板上,培養過夜。結果顯示,該菌對卡那霉素中度敏感,對其它抗生素不敏感。
將病豬轉至隔離間,豬舍全面消毒,可選擇次氯酸成分的消毒水(84)或者是3%的氫氧化鈉溶液,對分娩舍清掃干凈,用百毒殺進行徹底消毒后將臨產母豬趕入待分娩。禁止工作人員來回竄舍,防止交叉傳播病菌。
不同階段的豬要進行分開飼養,哺乳仔豬和妊娠母豬更要進行單獨飼養,避免PEDV 的傳播和交叉感染,飼喂全價料保障豬的生長發育,補給微量元素和維生素。
丁胺卡那霉素肌注,發病仔豬按10mg/kg 體重給藥,1 次/d;白細胞干擾素2000~3000IU,皮下注射,1 次/d,同時口服補液鹽,飼喂乳酸桿菌,連用5d;全群用活性炭拌料,每100kg 飼料加0.5kg 活性炭,連喂3~5d。選用以黃連、黃芩為主藥的多種中藥方劑水煎服用。
用康復仔豬的血清給發病仔豬注射,1mL/頭,連用4d。
PEDV 主要侵染初生仔豬并致病,目前針對仔豬發病無有效的免疫治療方法,必須依賴母豬初乳獲得被動免疫進行疫病防控。因此,需要做好母豬的PED 免疫。滅活疫苗免疫母豬可以產生較好的免疫效果,但肌肉或后海穴免疫途徑主要產生執行體液免疫功能的IgG,執行腸道黏膜保護的IgA 產生有限[10],因此保護不了仔豬感染PEDV,經典毒株和經典毒株CV777 重組容易產生新型變異株[11],且存在生物安全風險;弱毒疫苗相對于滅活苗具有接種量少、抗體產生速度快等優勢,但篩選疫苗毒株的周期過長;基因工程疫苗中的重組病毒可能存在過度致弱的問題。因此需要對包括母豬孕期免疫機理和PEDV 免疫防控的諸多方面加強研究,為更加完善的PEDV 免疫防控提供理論技術支撐。
由于一些豬場濫用抗生素,使得大腸桿菌耐藥質粒轉移擴散產生了耐藥性[12],對抗生素的敏感性不斷下降,因此,合理選用抗生素是非常有必要的;在飼料禁抗的大背景下,使用一些益生菌或中藥添加劑可以降低仔豬腹瀉發病率。飼料中添加益生菌可有效地調節腸道菌群[13]。有試驗證明,在仔豬出生后未吮吸母乳前飼喂乳酸桿菌能大幅降低腹瀉死亡率[14]。在生產中,可選擇“小柴胡散+阿莫西林”和“雙黃連+阿莫西林”來驅除寒濕和熱濕。
7d 后,筆者電話回訪,主訴豬群基本恢復正常。隨著集約化養殖業的不斷發展,仔豬腹瀉現象時常發生,需要高度重視,及時查明病因,精準治療,除上面提到的方案外,還可以采取返飼的方式,將妊娠母豬暴露于病毒污染的糞便或者腸內容物,激發母豬產生乳汁免疫力;給新生仔豬灌服抗PED 卵黃抗體等。預防仔豬腹瀉,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妊娠母豬的疫苗免疫,尤其是PEDV 和E.coli 疫苗的合理接種,它直接關系到初乳中的抗體水平,間接影響豬場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