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論楚簡書法中貫氣形式和書法特征的關系"/>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上海博物館楚簡《史蒥問于夫子》及《孔子見季桓子》書法風格分析
——兼論楚簡書法中貫氣形式和書法特征的關系

2023-03-16 01:50:00朱友舟許映池
大學書法 2023年1期

⊙ 朱友舟 許映池

引言

自文字形成以來,經歷了諸體的變遷。“書體演變的內在動機是什么”,以及“不同歷史時期的書寫者個人風格與書體演變的關系”,一直是書法學理論研究者所研究的重要課題。

在《中國書法風格史》一書中,根據各種書體演變的過程與規律,徐利明老師歸納出三種基本的貫氣表現形式:內向貫氣形式、內向貫氣向外向貫氣的過渡形式、外向貫氣形式。關于貫氣形式與書體演進,徐利明老師指出 :“貫氣的逐步加強,造成筆勢的嬗變。筆勢的嬗變,則又造成新體的相繼產生。其中外向貫氣充分表現在字之點畫間就勢對應的筆順連貫中,并由點畫起、收處筆鋒承上啟下的運動形成點畫形態。”[1]

在《中國書法史·先秦卷》中,叢文俊先生關于“書寫性簡化”與書體演進,提出:“書寫性簡化以破壞仿形線條,初步建立起筆順為起點,改造字形、降低象形程度,從而導致字形的符號化發展以及書體演進。”并指出:“隸變由書寫性簡化推動發展,在書體的不斷演進中以筆畫重新組織字形,同時也改造了結構。”[2]

在《中國書法:167 個練習·書法技法的分析與訓練》中,邱振中先生則指出 :“書寫是連續、完整的運動,在各斷開的筆畫之間,筆鋒仍然必須按照一定的規范運行,這種運動路線和點畫內部筆鋒的運行密切相關,它們本就是一個整體。”并指出:“筆尖進出點畫的位置與落筆方向有關。”[3]

結合徐利明老師與叢文俊先生關于書體發展的論述,以及邱振中先生關于筆鋒運行的論述,我們可以大致梳理出書體演變內在規律的其中一條:

當時代需求、書寫載體以及思想觀念等方面產生改變,以書寫性簡化為書體發展的內在動機,會造成書寫運動中貫氣形式的改變;伴隨著書寫貫氣的增強,書寫運動方式(即筆勢)發生改變,建立起新的筆順;在重新建立的筆順的基礎上,會形成新的筆畫形態,進而以筆畫重組字形、改造結構,形成新的書體樣式。

書體演變內在規律之一

上海博物館(以下簡稱上博)楚簡是我們研究貫氣形式的發展與書體演變關系的重要材料。

楚簡書寫者個人書寫的貫氣形式,既受到時代特征的影響和熏陶,又顯露著書者的個性特征。研究其在書寫貫氣上的獨特性,是我們探究該書寫者的不同文本內在一致性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對于書體發展共性研究的基礎與突破點,也是我們追求個性書寫的重要借鑒。本文以上博《孔子見季桓子》與《史蒥問于夫子》為例,試做探究。

一、關于《史》和《季》的概述

上博《孔子見季桓子》與《史蒥問于夫子》同為儒家重要佚文,尉侯凱先生將它們都歸類為上博簡《論語》類文獻。[4]

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以下簡稱《季》)共27 簡,總共554 字,其中合文6 處。本簡在流傳過程中折損嚴重,存簡無完整者。簡寬0.6 厘米,厚0.12 厘米左右。根據竹簡的現狀可知:完簡原長約54.6 厘米,三道編繩。第一契口距頂端1.1 厘米,第一契口與第二契口間距約25.5 厘米,第二契口與第三契口間距約26.5 厘米,第三契口距尾端1.5 厘米,契口居簡右側。文字書寫在第一編繩與第三編繩之間。[5]

上博九《史蒥問于夫子》(以下簡稱《史》)共12 簡,總共236 字,其中合文1 處、重文3 處、殘字6 處。本簡亦無完簡。簡寬0.6 厘米,厚0.12 厘米左右。根據竹簡的現狀可知 :完簡原長約54 厘米,三道編繩,契口居簡右側。第一契口距上端約10 厘米,第一契口與第二契口間距約17 厘米,第二契口距第三契口間距約17 厘米,第三契口距尾端約10 厘米。滿簡書寫。[6]

根據簡的形制,陳劍先生指出《季》的簡23、25[7],李松儒先生指出《季》的簡9、21[8]不屬于此篇,學者們試圖將此四簡與《史》中諸簡進行拼接,其中《季》9 和《季》25 可與《史》中簡牘進行拼接的結論已較受公認,另兩簡的拼接仍存疑。[9](下文關于《季》的風格討論,皆規避此四簡。)

關于《史》和《季》書手的統一性,首先由蘇建洲先生提出,他指出由“極”“子”“而”等字例在書寫上的一致性可以推斷《史》和《季》為同一位書手所寫。李松儒贊成了蘇建洲的觀點。[10]關于兩簡書手的一致性,我們在下文將結合其貫氣形式的特點以及筆勢規律,進行進一步的論證。

二、《史》和《季》書法風格分析

(一)貫氣形式影響下的筆法構成

《史》和《季》的筆畫同樣富有彈性,靈活而具有節奏感、快捷性。筆畫的形態上,起收筆具有規律性。其筆畫的形態特征和筆勢的連貫性、書寫中的貫氣形式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就具體筆畫來進行分析:

1.豎畫的形態特征

《史》和《季》的豎畫按形態特征來分,可以被分為兩種類型:

(1)側鋒切入起筆的豎畫

表1 中的前四組為側鋒斜切起筆的豎畫,調整好筆鋒后直下漸提,筆勢曲折自然,形成頭粗尾細的搖曳之狀。起筆處切筆果斷銳利,展現出書手嫻熟自然的書寫技能。

(2)順鋒起筆的豎畫

表1 中的后四組則為順鋒起筆的豎畫,此類豎畫隨著毛筆的“擺動”[11],形成自然的“兩頭尖細、中間略粗”的豐中銳末的形態特征,并伴隨著毛筆的搖曳,以及與下一筆畫的顧盼,形成婀娜多姿的梭形“蘭葉”之狀。

(3)貫氣影響下的豎畫起筆方式的不同

楚簡筆畫的不同起筆方式,前人多有論述。如王曉光先生指出郭店楚簡有側鋒切入式和順鋒式兩種起筆。關于起筆形態的成因,王曉光先生認為“切鋒筆法是先民運控鋒毫過程中的自然變化,和斜執筆有關,跟真、行書的橫畫起筆并無實質關系。”[12]筆者認為王曉光先生關于“自然轉鋒形成切鋒筆法”的論斷是對于“切鋒筆法”精準而具有建設性的解釋,并且我們認為這種“自然轉鋒”正是楚簡書寫中向“外向貫氣”過渡的產物。但關于王曉光先生所提及的“切鋒筆法源自斜執筆”,筆者持不同見解。柳曾符先生在《漫話執筆》一文中談及:“雖古人斜執筆,但紙也是斜的,紙與筆之間仍近似垂直。”因為斜執筆和垂直執筆有著一樣的“鋒豎紙上”的實質,那么我們可推斷:楚簡中切鋒起筆的形態,不可歸結于斜執筆的原因。還應是順應筆勢而生。柳曾符先生同時指出,對于筆畫形態形成原因的探究,離不開對于書寫筆勢的研究。[13]我們以貫氣形式為切入點,通過對于筆畫間筆勢的分析,來思考楚簡中筆畫不同起筆方式的形成原因:

表2.豎畫起筆方式不同的原因

2.橫畫的幾種形態:

關于《史》和《季》的橫畫形態,我們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1)帶有回鉤的橫畫

橫畫帶有回鉤,是《史》和《季》的典型特征。《史》和《季》雖為典籍類的竹書,其書寫風格卻與《老子》等“寫經體”風格[14]簡牘有顯著差異,“帶有回鉤的橫畫”即為突出差異之一。通過《凡物流形甲》(以下簡稱《凡甲》)與《老子甲》的對比(表3),不難發現帶有回鉤的筆畫由快速書寫導致,是不成熟的過渡型外向貫氣運筆的體現,筆畫間的強烈快速連貫運筆,使整個字氣息貫通、更具凝聚力。

同時,與其他具有“帶有回鉤的橫畫”的楚簡相比,該書手所書寫的“帶有回鉤的橫畫”在形態上具有獨特性。我們以“而”字的橫畫為例,結合同樣具備回鉤筆畫的《凡物流形甲》中字例進行對比,可以一探該書手“帶有回鉤橫畫”的運筆特征的獨特性。

如表4,《史》和《季》的橫畫回鉤與下一筆畫間的連接特點一致,其獨特的筆勢運動方式,與《凡甲》有異。《史》和《季》的回鉤在指向下一筆畫時,毛筆在空中已調整好筆勢,下一筆起筆無須進行筆勢的調整,可直接順鋒起筆;《凡甲》的下一筆的起筆,則需進行筆勢的調整,故起筆時需切鋒。通過分析,可以發現,連接方式的不同既造成了橫畫回鉤傾斜角度的差異,又造成下一筆畫在起筆形態上的不同,體現了該書手個人在快速書寫上獨特的書寫慣性,也可作為《史》和《季》是同一書手的一點補充。

表3.帶有回鉤的橫畫(與《老子甲》《凡物流形甲》對比)

表4.帶有回鉤的橫畫(與《凡物流形甲》對比)

(2)尖起頓收、平直化、水平傾向、沖簡而出的橫畫

我們可以發現,“者”“之”“與”“為”等字,皆以橫向筆畫為主筆。從形態上來看,《史》和《季》的橫向主筆呈現尖起重收之勢;從勢態上來看,《史》和《季》的橫向筆畫橫勢顯著,呈現出平直化、水平傾向且沖簡而出的顯著特征。

表5.尖起頓收、平直化、水平傾向、沖簡而出的橫畫

關于《史》和《季》的橫向筆畫的尖起頓收之勢,我們試以“之”字為例,來分析該書手的用筆習慣。如史2 的“(之)”字,通過筆勢分析,可以發現其橫畫呈現尖起重收形態的原因。在“之”字當中,每一筆與下一筆連接時,皆呈現出逆時針的運筆之勢,起筆之時無須調整筆勢,故橫畫“”起筆之時直接順鋒入簡,無須進行切鋒調鋒,并在行筆過程中通過自然的按筆鋪毫形成漸粗、頓收的形態特征。同樣,季5 的“(之)”字也是如此。由相同運筆軌跡帶來的相同筆畫形態,是《史》和《季》書手同一性的有力證據。

關于直線運筆的形成,劉志基提出:“對于書寫的便捷而言,直線運筆是最為自然的選擇。”[15]王祖龍則指出:“筆法風格與文字功用之間,似乎很容易建立起某種聯系。”并指出:“趨直線條是俗體書便捷、趨簡傾向的體現之一。”[16]此論有待商榷,筆者認為與直線運筆相比,流線型更為便捷快速。因此趨直只是書手個人風格所致,而非便捷的需要。

水平傾向的橫畫形態,亦與書手個人的運筆習慣有著密切的聯系。書手在書寫橫向筆畫前,已在空中調整好筆勢,順鋒入紙,直接以“中鋒直擺”完成橫畫的書寫,書寫過程一氣呵成、無多余動作,從而滿足了快速書寫的要求。結合橫畫平直化、水平傾向的秦簡文字進行分析:如里耶8-154“(上)”橫畫起筆時以回鋒方式調整筆鋒“”,因而運筆時呈現平直、水平化傾向。我們可以發現,里耶8-154“(上)”和史10“(上)”橫畫起筆有相似運動軌跡,只是史10“(上)”的調鋒動作在字外,而里耶8-154“(上)”的調鋒則在橫畫之內,由此造成起筆形態的差異。

有學者認為《季》的體勢、字構、用筆已有隸化的傾向。[17]我們借以上的分析,可以發現《史》《季》橫畫的運筆規律確和秦簡橫畫的用筆有著共性(即以有弧度的順勢運動完成筆鋒的調整),區別在于這一筆勢運動是在筆畫外還是筆畫內部進行。字外運筆和字內運筆的差異,造成了起筆形態的差異。所以說,《史》和《季》的筆勢和古隸的筆勢存在運動方向上的一致性,但因筆勢運動在筆畫外進行,則決定了《史》和《季》無法產生作為隸變要素的“蠶頭”及“雁尾”。

3.關于《史》《季》的兩種起筆形態的總結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在《史》和《季》中兩種不同的起筆形態特征(即頭重尾輕的切鋒起筆以及順鋒入紙的起筆方式),與書寫中的“外向貫氣”有著密切的關系。

黃惇先生在《戰國竹簡墨跡的筆法問題》中談及“掠”的形態時講:“倒薤用筆如果是向左方出筆,即按照筆順是反方向用筆,便形成上寬下細、上重下輕的筆畫。”[18]我們通過對于字外筆勢運動軌跡的再現與分析,可以進一步證實該觀點,這種“反方向筆順”即筆鋒在入簡時與在簡外時運動方向的不一致,那么毛筆在入簡時即需要通過切鋒的手段及時改變筆勢,從而造成起筆時的“釘頭”之狀。由此可以來解釋后世草、行、楷書中切鋒起筆筆法的緣由了,即為了調整筆勢的運動方向。與《史》《季》同樣,后世草、行中順鋒的筆法則是在入紙時直接承接毛筆在空中的走勢。

我們以下表所列各帖為例:

由表6 切鋒起筆的情況我們不由想到蔡邕在《九勢》中的經典言論:“夫書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筆勢順逆時針的反復變化,造就了書寫中形勢體態的千變萬化。書法的本質、陰陽的本質,同于每天的日升日落,其實質都是往返的運動變化,以及變化背后的規律性。

結合兩種起筆方式在后世各體中的應用,我們似乎可以明白趙孟 “用筆千古不易”論斷的實質所在,用筆的內在規律之一即毛筆的運動規律萬變不離其宗。

表6.切鋒筆法在楷、行書中的運用

表7.順鋒筆法在行、草書中的運用

(二)橫勢強烈、充滿凝聚感的結構特征

《史》和《季》的字形結構方扁態勢顯著,字內各筆畫之間聯系緊密。這樣的結構特征是書手強調橫畫平直化而弱化縱向線條的結果,同時與書寫中筆勢運動的連貫性有著密切的關系。

1.楚簡書法快速書寫的趨勢

在曾憲通對于楚簡文字的分期中,他指出:“晚期文字體勢漸趨簡略、字形扁平。”[19]在戰國晚期,不管是楚簡文字還是秦簡文字,都有著結體扁平化的發展傾向。戰國時期伴隨著文化、經濟、政治上交流的頻繁,以及書寫載體——竹簡的普及化應用,快速化的書寫才能滿足人們的社會生活需求。扁平化書寫體式的形成,源自書寫時筆畫間連接的緊密性,順應了手寫墨跡快速書寫的發展趨勢。

表8.由“而”字看字形扁平化的成因

2.由內向貫氣向外向貫氣過渡對于字形結構的影響

王祖龍指出:“書寫方式規約筆畫的走勢,筆畫的走勢又影響文字的體勢。”[20]《史》和《季》的字形結構特征,和書手個人的用筆特征(即筆勢)有密切的關聯。

(1)以“而”字為例看字形扁平化的成因

A.“而”字縱向線條的平直化傾向

通過表格中與其他楚簡中常見的“而”字寫法,以及與中山國、秦國文字中“而”字進行對比,我們可以發現,《史》和《季》的“而”字有明顯的扁平化傾向。“史8”“季10”其下部的兩豎,類似波挑筆勢,呈仰勢而非俯勢,如同楷書中的“撇”與“捺”。豎向筆畫有平直化傾向的“而”字字形,在同時期文字以及楚簡中都不多見。在《武王踐阼》以及《性情論》中,有著相似的字形結構。

我們從筆勢運動的角度進行分析。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發現,《史》和《季》有著平直化傾向的縱向筆畫的形態特征,和該書手規律性的筆勢運動有著密切的關系。前后筆畫之間連貫性順勢的筆勢運動,造就了縱向筆畫“”“”平直化的形態特征,使得整個“而”字呈現出扁平化的結構特征。

表9.“而”字縱向筆畫的平直化傾向

像這種縱向筆畫順應筆勢形成左右開張之勢,而造成字形扁平化的例子,在后世的法帖中亦見,如鍾繇的楷書《賀捷表》中的“(閏)”“(南)”“(聞)”等字,左側的豎畫順應筆勢向左展開,其筆勢與下一筆畫形成呼應,整個字形呈現出扁平化的傾向。

表10.字形特殊的“而”字

B.字形特殊的“而”字

“而”字在戰國文字中寫法多樣,在《史》和《季》中有將縱向筆畫屈曲盤繞的寫法,這種寫法在《民之父母》以及《凡物流形》中皆有出現。《說文解字》云 :“而,頰毛也。象毛之形。”這類“而”字的寫法,我們認為受到金文和甲骨文象形字形的影響。這種獨特字形的“而”字,一方面來說,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史》和《季》文字的扁平之勢,使得行氣、章法有變化,而非字字雷同;另一方面,通過史4“(而)”這種主流字形與字形特殊的史12“(而)”的對比,我們更能夠發現,相對于殷商甲骨與西周金文,《史》和《季》受到不成熟的過渡型外向貫氣影響,相鄰筆畫能呼應連貫,如“”相互呼應而形成了緊湊、扁平的字形態勢。

(2)一些橫勢顯著、緊密性的字例

我們再列舉《史》和《季》中的一些典型字例。

相較于內向貫氣形式的金文,《史》和《季》筆畫之間的聯系更具有緊密性,橫畫組群之間規律地順時針順鋒承接(如史8“(為)”,史10“(上)”),以及減弱或省略縱向線條及構件,都讓整個字顯得更有緊密性和開張的橫勢。

表11.橫勢顯著、緊密性的字例(與金文對比)

(三)貫氣強烈的章法特征

章法特征上縱向的貫氣是大多數的楚簡書法不可忽視的一大書寫特色。東漢蔡邕在《九勢》中言:“凡落筆結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他點明了書寫中上下映帶、筆勢連貫的重要性。而在《史》和《季》上下字間的關系中就能體現這一審美原則。

我們列舉“之”字字例。

觀察表12 字組,我們可以發現“之”字的首筆往往與上一字最末筆畫的筆勢遙相呼應,所以其傾斜角度各有不同。從這種變化中可以感受到《史》和《季》在章法上上下字之間的筆斷意連,由此也可見書手心手相應、隨勢而發的書寫狀態,這樣才能做到書法作品在氣息上連貫暢通,從而自然生發出字間貫氣。

表12.由“之”字看章法中強烈的貫氣

這種章法上的連貫性,在內向貫氣形式的金文書法中并不具有,是向外向貫氣過渡情況下的產物,體現了楚簡實用性與快捷性的書寫本質。同時我們認為這種外向貫氣還處在不成熟的發展階段,連貫性不如后來的楷、行、草那樣的直接。

結論

通過以上對于貫氣形式的分析對比,筆者認為《史》和《季》書手具有一致性。李松儒在戰國簡帛字跡中指出,《史》和《季》雖然是同一書手,但風格相差較大。[21]我們通過對兩簡貫氣形式與筆勢運動特征的分析,可以從筆畫、結構與章法三個角度來證明其書手的一致性。從筆勢規律造成的筆畫形態特征來看,書手個人規律性的筆勢運動習慣,如帶有回鉤的橫畫以順時針的筆勢運動承接下一橫畫(如史8“”、季10“”)以及由于不同筆勢運動軌跡形成的不同形態的豎畫(如“史6”“季19”,“史10”“季5”)。以上由于字外筆勢運動的一致所造成的筆畫起筆形態相同,可以作為我們對于兩簡書手一致性證據的一點補充。從結構特征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史》和《季》在結構上橫勢強烈、富有凝聚力,與書寫者在書寫之時有規律的、連接性強的筆畫間筆勢運動密切相關。如縱向筆畫的平直化傾向造成字形的扁平化,橫畫組群間順時針的筆勢運動縮減筆畫間的間距等,都是《史》和《季》在運筆上的共性所致。從章法上來看,貫氣十足、映帶強烈的章法亦是該書手的典型書寫特征。

季5

史6

史10

季19

同時,對于這位戰國時期的書手個人書寫風格的分析,以及與金文及其他楚簡書跡的對比,也使我們感知并厘清了書體發展的內在脈絡之一:手寫墨跡為順應快速書寫的需求,逐漸向外向貫氣的形式過渡,從而在連貫的筆勢運動中,形成新的筆畫形態與字形結構,進而推動著書體的不斷演進與發展。而楚簡書法,正是由內向貫氣向外向貫氣階段過渡的產物。

羅丹關于雕塑藝術提出過這樣的見解:“一個規定的線通貫著大宇宙而賦予了一切被創造物。他們在它里面運行著,而自覺著自由自在,那是不會產生任何丑陋的東西來的。”羅丹所謂的線,在我們看來正體現了運動的連續性與自然性,美以此為基礎而產生。楚簡中的“貫氣”形式深刻體現了快速書寫中的筆勢運動,而書法中的“線”正是通過這樣不息的運動得以發展演變,以至于貫穿整個漢字藝術始終。

注釋:

[1]徐利明. 中國書法風格史[M].南京: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09:18.

[2]叢文俊.中國書法史·先秦秦代卷[M].南京: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08:94,340.叢先生指出,字形包括以造字原則為基礎的結構形態以及書體式樣兩方面內容。書體式樣包含動態的書寫方法,以及靜態的書法體態。書寫方法又包含筆勢及筆順,筆勢則指筆畫方向和筆法構成。

[3]邱振中.中國書法:167 個練習[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35.

[4]尉侯凱.上博簡《論語》類文獻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9:1.

[5]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95.

[6]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71.關于《史》的完簡原長,整理者推測本篇編繩兩道,完簡約37 厘米,王凱博則由“簡9+簡8”的拼綴推斷本篇編繩應為3 道,完簡長約54 厘米(10+17+17+10)。

[7]陳劍.《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重編新釋[G]//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2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160—168.

[8]李松儒.戰國簡帛字跡研究——以上博簡為中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365—374.

[9]季旭昇.《上博九·史蒥問于夫子》釋讀及相關問題[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55(4):242—247,256.

[10]李松儒.戰國簡帛字跡研究——以上博簡為中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374.

[11]邱振中先生指出,不同的筆法會形成不同的外輪廓,平動產生平行邊廓,擺動和提按產生漸變邊廓,絞轉產生非對稱的曲線邊廓。(邱振中.書法的形態與闡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66.)王祖龍先生則指出楚簡帛筆法中有首尾出鋒的圓筆,是由中鋒直擺產生的。(王祖龍.楚簡帛墨跡的筆法考察[J].三峽論壇,2010(5):128—132,150.)

[12]王曉光.楚、秦簡書法比較研究——以郭店楚簡、睡虎地秦簡為例[G]//全國楚簡帛書法藝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113.

[13]柳曾符.漫話執筆[J].書法,1986(1):25.

[14]朱友舟.質樸平實的“寫經體”——論郭店楚簡《老子》的典型楚簡書風[J].中國書畫,2020(12):13—17.

[15]劉志基.漢字體態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290.

[16]王祖龍.楚簡筆法與隸變[G]//楚簡楚文化與先秦歷史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3:528.

[17]李金泰.從《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孔子見季桓子》看楚簡的隸化[G]//全國楚簡帛書法藝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95.他指出《季》中已出現了類似于蠶頭雁尾和波狀的筆畫,如季24“(子)”等。

[18]黃惇.戰國竹簡墨跡的筆法問題[J].書法研究,2016(1):136—151.

[19]曾憲通.古文字與出土文獻叢考[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64.

[20]王祖龍.楚簡筆法與隸變[G]//楚簡楚文化與先秦歷史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3:528.

[21]李松儒.戰國簡帛字跡研究——以上博簡為中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37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全网成人资源在线观看| 114级毛片免费观看| 中国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 一本大道在线一本久道| 国产 在线视频无码| 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天堂精品视频| 亚洲人成网站色7799在线播放| 97国产精品视频自在拍| 天天摸夜夜操| 中文字幕在线永久在线视频2020| 日本免费新一区视频|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成人片| 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无码精品一区 | 国产男人天堂| 亚洲乱强伦| 久久青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凹凸视频在线| 欧美不卡视频一区发布| 一级片一区| 欧美天堂在线|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成人精品在线| 欧美翘臀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 午夜电影在线观看国产1区| 国产色图在线观看| 国产二级毛片| 特级毛片8级毛片免费观看| 热99精品视频| 茄子视频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女同自拍视频| 色悠久久久| 色天天综合| 日韩一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色九九视频| 99久久免费精品特色大片| 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伊人天堂| 国产精品福利社| 91www在线观看| 亚洲黄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成年人国产视频| 99免费视频观看|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mv| 久久五月天国产自| 国产农村1级毛片| 久久久久久久97| 国产精品19p| 亚洲天堂色色人体| 高清大学生毛片一级|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东京热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亚洲婷婷在线视频| 91免费片| 久久黄色视频影| 91av成人日本不卡三区| 亚洲最黄视频|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88| 无码视频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日韩高清无码| 日韩国产综合精选| 欧美日韩另类国产| 免费毛片全部不收费的| 又粗又硬又大又爽免费视频播放| 91青青在线视频| 天天色天天操综合网| 国产乱肥老妇精品视频| 巨熟乳波霸若妻中文观看免费| 亚洲男女在线| 91福利国产成人精品导航| 免费毛片在线| 特级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 手机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日本国产精品一区久久久| 新SSS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不卡影院| 免费国产一级 片内射老|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色亚洲| 在线播放精品一区二区啪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