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多個國寶被發現受損引發軒然大波后,臺北故宮博物院又出事了——近日有網民發現,在一些網購平臺上,能買到臺北故宮內部的高清文物資料圖。島內輿論擔憂,這體現出臺北故宮內部資料管理,乃至臺當局在數字化資料管理上的缺失。
據臺灣《中國時報》16日報道,全案起源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吳密察推動的“數字典藏計劃”,將館藏《清明上河圖》以及《快雪時晴帖》等文物掃描后,得到40萬張高清圖用于內部研究,并在其官方網站上供民眾觀看低像素版本的圖片。結果近日有人發現,有數千張高像素圖檔外泄,只需要花費10元人民幣就能在網店上下載,有評論認為這些圖庫被“賤賣”。
報道披露稱,實際上臺北故宮去年就知道內部圖庫外泄,但未聯系調查部門介入。媒體將此事曝光后,臺“調查局”14日指小立案調查,并與臺北市調查處成立項目小組,派人前往臺北故宮調取數據。
對于高清圖外泄,由于販賣的網絡平臺包括一些大陸網站,島內就有聲音甩鍋稱,是大陸黑客“黑”進臺北故宮博物院后臺,將內部資料盜出。但也有人認為,這是臺北故宮自己管理不力,以前也有過內部資料泄露的前科,不排除是內部有人私自外傳資料。14日,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黃永泰公布了內部調查結果稱,去年助理研究人員林某在處理40萬份圖片文件時,由于數據數量龐大,容易造成電腦崩潰,于是他私自將數據轉移到可對外的服務器上,結果被專業人士盜取。黃永泰否認臺北故宮高層刻意隱匿此事,稱去年6月事件曝光就馬上處理調查,但因文件傳播速度太快,一張高清圖六七秒就被盜走。臺北故宮估計,事件涉及約10萬項數據,去年8月已啟動調查,已決議警告并處罰林某一次。目前,臺北故宮博物院已請法律顧問向網絡購物平臺提出下架高清圖庫,主張或進一步提出訴訟以維護權益。臺“鏡周刊”爆料稱,吳密察當時要求低調處理圖檔事件,-直到今年2月處罰名單出爐,消息才在內部傳開。
臺灣《聯合報》評論稱,10萬張文物高清圖外流,這在外界聽來不可思議的事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卻不是第一次。2011年,臺北故宮博物院文創營車肖處研究員陳某盜取館藏的《龍藏經》和《富春山居圖》等原檔,送大陸廠商復印后,再以每套10萬元新臺幣價格轉銷回臺。此事當時鬧得庶天動地,如今臺北故宮針對如何防止數字檔案監守自盜,沒有任何防范措施。聯合新聞網稱,臺北故宮約20年前展弁數字之路,但這也是政黨輪替、臺北故宮院長頻頻換人的“兵荒馬亂時期”。院長沒有一人具備數字專業,也沒打算把數字化交給專業的人,“‘故宮數字化'變成一種好大喜功的口號”。
與此同時,臺北故宮博物院力推數字化,也導致其忽略對文物本身管理。據聯合新聞網報道,去年10月,臺北故宮被爆幾件文物被損毀后,有爆料者稱,吳密察近年大力推動文物數字化、晉用舊部屬、遇缺不補等,都是造成文物毀損的原因。另一篇15日的報道稱,由于去年臺“立法院”要求臺北故宮推動數字化,工作人員為加速作業,結果導致中間程序出現漏洞。
不僅如此,臺北故宮博物院還發生駐警值勤期間吸毒的丑聞,也凸顯其內部管理的種種同題。據聯合新聞網報道,2去年3月,臺北故宮某駐警'隊員備勤時,擅離職守離開院區購買晚餐,結果發生車禍,警察到場發現他持有毒品。因調查不公開,臺北故宮去年6月才獲得檢方確切數據。
圖庫外泄事件在島內不僅引起對臺北故宮內部管理的辰疑,更令輿論認為,臺當局在數字資料管理上就有問題。“立委”趙天麟稱,臺北故宮近期一連串內部管理事件,非常需要檢討;數字典藏用了如此多資源,結果被賤賣,對典藏是非常大的傷害,“沒有理由,就是非常失敗,故宮應該要立刻檢討并對外說明”。資深媒體人王尚智稱,事件的重點在于臺北故宮主事者沒有嚴格要求,甚至傳出曾有綠營人士帶日本朋友進文物庫,“更嚴重的其實是文物破損,監視器記錄為何遲遲不公布?肯定有貓膩"。“立委”邱臣遠痛批,這是“數字發展部”失職失能,“數字發展部”最重要的兩個功能,便是保障資料安全和發展數字產業,成立至今,“部長”唐鳳一年拿200多億元新臺幣,但大家除了對線上點餐系統有印象外,不管是個人信息外泄、網絡詐騙還是臺北故宮資料圖泄露,蔡英文和唐鳳完全束手無策。▲(陳立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