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玉
1949年,日本在戰后嬰兒潮中創下了269萬新出生人口的紀錄,2022年的這一數字已經跌破80萬,還不足1949年的1/3。這不僅是自1899年有可比數據以來的第一次,而且比預測的提前了11年。日本有學者認為,未來十年是日本提升人口生育率的最后機會。日本能抓住“最后機會”緩解人口減少趨勢嗎?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低生育率已經成為全球性問題,而東亞地區的低生育率問題尤為嚴重。韓國2022年的總和生育率僅為0.78,日本是1.27。日本是二戰后亞洲第一個實現現代化、工業化和教育發展的國家,也是亞洲最早出現低生育率問題的國家。截至1980年,日本生育率一直處于亞洲最低水平。從日本生育率變化的歷程來看,生育率一旦低于人口更替水平(2.1),便很難再回升到更替水平。日本生育率下降有兩個關鍵時間節點,一個是1974年總和生育率降至低于更替水平的2.05,此后持續下降再未回到更替水平;另一個是1995年總和生育率降至很低水平的1.42,迄今再未回升到1.5。日本政府致力于提高生育率的第一項措施是在1994年12月出臺的,即在生育率降到很低水平時才開始采取措施鼓勵生育。
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即日本總和生育率首次出現持續低于人口更替水平的時候,如果日本及時調整人口政策,其人口發展也許是另一番景象。1969年8月,日本人口問題審議會向厚生大臣提交的咨詢報告《關于我國人口再生產動向的意見》認為,致府應該針對導致生育率降低的經濟社會因素采取必要政策措施,以期盡快使凈人口再生產率恢復到1的水平。但是,1971年,日本戰后的嬰兒潮一代達到結婚年齡、日本迎來第二次生育高峰,1973年石油危機爆發,加上當時世界盛行“人口爆炸論”,日本政府又開始擔憂人口增長會帶來糧食、資源等方面的負擔,提高生育率的建議沒有被采納。人口問題審議會也在1974年6月發布的《人口白皮書》中轉而建議控制增長人口。事實上,1974年是日本持續4年的第二次生育高峰的最后一年,也是日本進入低生育率時代的第一年。日本當時本應仔細分析和判斷人口發展趨勢,抓住時機采取提高生育率的政策,但它作出了相反的政策選擇。
實事求是說,通過近30年堅持不懈地實施支持家庭、婚姻和鼓勵生育政策,日本政府在減緩人口下降速度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它成功避免了總和生育率完全降至極低水平(1.3)以下,而是將總和生育率維持在1.3上下。2005年日本總和生育率降至創紀錄的1.26,此后呈緩慢回升態勢,2015年一度回升到1.45。但是,2016年以后又呈小幅下降態勢,2017年為1.43,2018年為1.42,2019年再次下降到1.36,2020年為1.34,2021年為1.3。
與此同時,無論出臺多少鼓勵生育措施,日本的生育率卻一直沒能擺脫極低水平。原因有二:一是重“催生”,輕“催婚”。日本政府提高生育率的施策重點一直是促進已婚家庭生育,主要集中在育兒支持和工作方式改革方面,支持年輕人走進婚姻的舉措被長期忽視。直到2013年6月,《突破少子化危機緊急對策》才將“支持結婚”(為新婚家庭提供經濟支持以使希望結婚的人能夠結婚)納入與支持育兒、工作方式'改革并列的提高生育率舉措的三支箭。
二是重形式,輕實質。日本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提高生育率的計劃、戰略、、緊急措施等,出臺了細致入微的促進生育的政策措施。但是,從家庭相關社會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比例來看,日本家庭政策支出的財政規模很小,2003年實施《少子化社會對策基本法》以來,由于兒童津貼的逐漸充實以及托兒所等保育設施的擴建等家庭相關的社會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逐漸增加,2003-2017年的十余年間,增加近1個百分點(由0.64%增加到1.58%),與1990-20002年(由0.35%增加到0.64%)相比,家庭相關社會支出顯著增加?!ㄗ髡呤侵袊鐣茖W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