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艷東
3月1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新時代的中國網絡法治建設》白皮書,全面介紹了中國網絡法治建設的情況。白皮書除前言、結束語外共分為六個部分分別是堅定不移走依法治網之路、夯實網絡空間法制基礎、保障網絡空間規范有序、捍衛網絡空間公平正義、提升全社會網絡法治意識和素養、加強網絡法治國際交流合作。在我國加快數字社會建設之際,白皮書梳理了我國網絡主權的發展脈絡,進一步確立了面向未來的發展主義。
第一,不斷完善立法是我國強化網絡主權的重要方式。立法權代表著國家主權。網絡是人類生活的新空間,確立網絡空間的行為規則,是國家主權的一項基本任務,也是國際社會的大趨勢。例如,歐盟出臺了《通用數據保護條例》,保護用戶權利,限制美國互聯網巨頭的壟斷行為,維護歐盟的數據主權。近年來,我國也出臺了個人信息保護法、數據安全法等諸多法律,強有力地維護了我國的網絡主權。
需要指出,我國的網絡立法,不僅是維護我國的網絡主權,也是在為全球網絡治理提供制度樣本。我國的數字經濟體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尤其是,我國的大量互聯網應用項目,如移動(無感)支付、網上購物、算法推薦等,都走在世界前列,有條件也有能力在網絡空間立法上先行先試。由于歷史原因,現代法治的理論與實踐,多發源汗歐美。但在互聯網治理方面,我國正在為全球提供中國經驗、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例如,杭州等地的互聯網法院,通過“網上案件網上審”,不僅大大提升了審判效率,更通過審理數據權屬、數字資產等新型案件,完善著網絡空間的規則體系。諸如此類的制度設計,還有很多。
第二,我國強化網絡主權的目的是通過綜合治理增強人民的幸福感。我國的網絡主權是以人民為中心,而非把網絡作為控制他國的工具。在1996年的瑞士達沃斯論壇上,互聯網創始人之一的約翰?巴洛發表了《網絡空間獨立宣言》,他稱:“網絡空間不在你們的疆界之內。″他主張的是,工業社會的政府和法律不適用于網絡空間,國家無網絡主權。這一理論曾經長期為美國所推崇,目的是利用其強大的軟硬件能力,通過“棱鏡計劃”等手段成為全球網絡空間的霸主。與美國不同,我國強化網絡主權的目的是強化網絡空間治理,讓網絡成為人民安全便捷的生活空間。當下全球范圍內網絡犯罪激增,根據美國聯邦調查局發布的《網絡犯罪報告》,網絡釣魚攻擊是,目前最常報告的網絡犯罪類型,2021年報告了32萬多起,其審僅商務電郵入侵就造成近24億美元的損失。而云計算公司Iomart的報告指出,2020年第一季度,全球大規模信息泄露事件同比增長273%。
通過強化網絡主權,我國網絡空間治理取得矚目成就。強有力的網絡主權能夠有效調動社會資源,形成治理合力,維護網絡安全。例如,近年來,一些不法分子藏身境外地區實施電信網絡詐騙,給人民群眾造成嚴重損失。從2020年開始,我國連續開展“云劍”“斷卡”“斷流”“拔釘”等專項行動,有力打擊了刷單返現、退機票、中獎、“殺豬盤”等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我國有全球最多的網民,如果沒有基于網絡主權構建的綜合治理傳系,西方黑客的攻擊,包括暗網、電腦病毒、勒索軟件、兒童色情等都很可能對我國網絡安全環境造成沖擊。例如,根據《2022勒索軟件態勢分析報告》,2022年全球網絡遭受勒索攻擊高達3583萬次,與上年比增加了1300多萬次。與國外泛濫的網絡犯罪——在暗網上販賣婦女、買賣槍支毒品、制作勒索病毒癱瘓公共服務系統、傳播網絡恕怖主義等——相比,嚴重網絡犯罪在中國得到了有效遏制。換言之,我國強化網絡主權,使人民在享受數字福利的同時,最大程度地避免了網絡風險。
第三,我國強化網絡主權的重要保障之一是提升技術能力。白皮書重申了發展主義的網絡理念——“以安全保發展、以發展促安全,推動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最大增量”。很多國家的數據安全被美國互聯網巨買掌握,網絡主權受到威脅。據報道,2012年至2014年期間,美國國家安全局利用丹麥的海底互聯網電繾,監視包括默克爾在內的多個歐洲國家的政要。
除了維護國家安全之外,先進的數字技術也是治理網絡空間的利器。該電信網絡詐騙為例,犯罪分子經常采用前沿的技術和設備減少犯罪、成本,如利用人工智能進行聊天、打碼。與之相應,我國正在從“法律打詐”轉向“技術防詐”。2021年7月,工信部聯合公安部推出的12381涉詐預警勸阻短信系統,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自動分析發現潛在被騙用戶,并通過12381短信端口第一時間向用戶發送預警短信,已成功發送預警信息1.49億條。而反詐APP也預防了不少民眾上當受騙。發展互聯網經濟,用最前沿的技術解決最棘手的問題,是我國未來的治網思路。
此次白皮書明確了我國網絡主權有著三大統一:一是對內與對外的統一,對內我國要依法治理網絡空間,對外則為全球網絡空間提供制度樣本;二是法律與技術的統一,實現網絡主權,既要依靠完善的立法,又要依賴先進的網絡技術;三是國家與人民的統一,強化網絡主權既保衛國家安全,也增強人民福祉。▲(作者是浙江省新型重點專業智庫浙江化發展與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