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琳 鄭成
急性腦梗死是一種具有較高致殘率和致死率的腦血管疾病,病發突然,能夠在數個小時或1~2 d達到高峰,并且其發病機制極其復雜,隨著病情的不斷加重,會對患者的腦部神經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甚至死亡[1-2]。目前藥物治療主要以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等為主,臨床研究中表明,丁苯酞對于急性腦梗死患者腦部神經有顯效的改善作用,能夠有效地消除炎癥反應[3],改善患者神經缺損。本文研究中使用丁苯酞聯合氯吡格雷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治療,旨在探究二者聯合的治療效果及對患者免疫能力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3 月-2020 年3 月蘇州市相城人民醫院收治的急性腦梗死患者120 例。(1)納入標準:①已確診急性腦梗死;②發病時間小于72 h。(2)排除標準:①精神疾病;②有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③惡性腫瘤及血液病;④對丁苯酞、氯吡格雷過敏;⑤病例資料不全。按照隨機雙盲法分為氯吡格雷組、聯合組,各60 例。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批準。所有患者家屬對本研究均知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兩組均進行抑制血小板、控制顱內壓、調脂、控制血糖和控制血壓等常規治療。氯吡格雷組使用氯吡格雷(生產廠家:深圳信立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20035,規格:75 mg)治療,每日口服1 次,每次75 mg。聯合組在氯吡格雷組治療基礎上聯合丁苯酞(生產廠家:石藥集團恩必普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00041,規格:100 mL∶丁苯酞25 mg∶氯化鈉0.9 g)進行治療,治療方法:使用PE 輸液器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2 次/d,25 mg/次,每次滴注時間不少于50 min,氯吡格雷用量與氯吡格雷組相同。兩組均連續治療2 周。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
1.3.1 二磷酸腺苷誘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ADP)、花生四烯酸誘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AA)水平 抽取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清晨空腹靜脈血5 mL,使用2 000 r/min 的離心機處理20 min,在-70 ℃環境中保存待檢。使用PL-12 血小板分析儀(江蘇英諾華醫療技術有限公司)測試MARADP、MARAA 水平。使用流式細胞儀檢測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使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檢測IL-10、IL-8、IL-6、TNF-α 的水平。
1.3.2 Barthel 指數、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 使用Barthel 指數評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分數越高,說明患者自主能力越強[4],通過NIHSS 評分來測試患者神經缺損程度,分數越高,說明神經缺損程度越嚴重[5]。
1.3.3 治療效果 將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無效三種評價標準,顯效:在經過藥物治療后病殘程度為0~3 級,NIHSS 評分降低≥49%;有效:在經過藥物治療后NIHSS 評分降低18%~48%;無效:在經過藥物治療后NIHSS 評分降低程度≤17%??傆行?顯效+有效。
1.3.4 不良反應 在治療過程中,對患者出現的腹痛、轉氨酶升高、血小板異常癥狀進行統計。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21.0 軟件進行,計量資料使用()表示,組間比較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氯吡格雷組男38 例,女22 例,年齡52~76 歲,平均(66.5±4.8)歲;聯合組男35 例,女25 例,年齡48~73 歲,平均(66.3±5.5)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經過統計比較后,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MARADP、MARAA 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MARADP、MARAA 水平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MARADP、MARAA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聯合組MARADP、MARAA 水平均低于氯吡格雷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MARADP、MARAA水平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MARADP、MARAA水平比較[%,()]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arthel 指數、NIHSS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Barthel 指數、NIHSS 評分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NIHSS 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聯合組NIHSS 評分低于氯吡格雷組(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Barthel 指數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聯合組Barthel 指數評分高于氯吡格雷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arthel指數、NIHSS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arthel指數、NIHSS評分比較[分,()]
2.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免疫能力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CD8+、CD4+、CD4+/CD8+水平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CD8+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聯合組CD8+水平低于氯吡格雷組(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CD4+、CD4+/CD8+水平均高于治療前,且聯合組CD4+、CD4+/CD8+水平均高于氯吡格雷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免疫能力水平比較()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免疫能力水平比較()
2.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IL-10、IL-8、IL-6、TNF-α 水平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IL-10、IL-8、IL-6、TNF-α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聯合組IL-10、IL-8、IL-6、TNF-α水平均低于氯吡格雷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2.6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聯合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5.00%,高于氯吡格雷組的7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871,P=0.049),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2.7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 聯合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15.00%,雖高于氯吡格雷組的11.67%,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288,P=0.591),見表6。

表6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
急性腦梗死是一種由于腦部血液循環障礙導致的腦組織缺血性壞死。急性腦梗死患者治療的關鍵,就在于恢復腦部血氧供應,保護腦細胞。一般治療方式主要以溶栓治療為主,可以有效地抑制血小板的凝聚,預防缺血半暗帶區發生的缺血級聯反應。由于受到患者病情等原因的影響,大部分患者無法在有效的時間內進行溶栓治療,所以抗血小板凝聚成為控制急性腦梗死患者病情發展的措施[6-7]。
氯吡格雷是臨床上常見的抗血小板聚集的抑制藥物[8],對患者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事件起到預防作用。服用氯吡格雷二磷酸腺苷引起的血小板活化擴增能起到阻斷作用,并對腦梗死患者的治療有效[9-10]。丁苯酞是一種臨床比較常見的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藥物,顧媛媛等[11]在研究中表明利用丁苯酞對急性腦梗死進行治療,能夠改善急性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的缺損。有學者在研究中表示,丁苯酞可以改善局部腦血流量、緩解因腦缺血而導致的腦水腫、縮小局部腦缺血的梗死面積[12]。
MARADP、MARAA 在臨床上用來反映血小板功能[13],血小板凝聚率過高時,會堵塞血管,形成血栓,調控MARADP、MARAA 水平,能夠有地控制急性腦梗死病情[14]。本研究結果顯示,使用丁苯酞聯合氯吡格雷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治療,患者的MARADP、MARAA 水平均出現下降,說明丁苯酞聯合氯吡格雷能夠對患者的MARADP、MARAA水平進行調控,使血小板聚集狀況得到有效的改善,能夠阻止血栓形成。
Barthel 指數、NIHSS 能夠準確反映出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和神經缺損程度,Barthel 指數是評定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方法[15],NIHSS 用來評價患者的神經缺損程度,能夠反映出治療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Barthel 指數升高,NIHSS 評分降低,說明丁苯酞聯合氯吡格雷能夠降低神經缺損程度,提高患者自主活動能力[16-17]。
急性腦梗死發病期間,會導致患者進入缺血缺氧狀態,導致患者機體免疫系統紊亂,造成免疫能力受到抑制[18]。CD8+、CD4+、CD4+/CD8+為臨床上比較常用的用來表達機體細胞免疫功能的一個重要指標[19]。本研究結果顯示,使用丁苯酞聯合氯吡格雷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治療,患者CD8+降低,CD4+、CD4+/CD8+均上升,說明苯酞聯合氯吡格雷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機體的免疫能力。
有學者研究表明,血清炎癥因子與急性腦梗死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20]。IL-10、IL-8、IL-6、TNF-α 是參與炎癥作用的細胞因子,炎癥是人體的自動防御反應機制,在通常情況下都是有益的,如不能夠及時的制止,對人體就會造成損傷。及時的控制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將其控制在正常的范圍內,患者病情便不會因為血清炎癥因子的參與惡化。在本研究中,使用丁苯酞聯合氯吡格雷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治療,可以降低IL-10、IL-8、IL-6、TNF-α。說明苯酞聯合氯吡格雷能夠對炎癥因子進行調控,減輕炎癥反應。
綜上所述,使用丁苯酞聯合氯吡格雷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治療,能夠使血小板聚集情況得到有效的改善,并降低神經缺損程度,提高患者自主活動能力,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免疫能力,治療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