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娥
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的首選治療方法。STEMI 的梗死相關冠狀動脈往往血栓負荷較重,行PCI 時易出現血栓碎裂、脫落,導致冠狀動脈栓塞、痙攣,引發“無復流”現象,使心肌再灌注失敗,對預后造成不利影響。已有研究報道,無復流與患者左室功能惡化及預后不良有直接關系,急診PCI 中如何有效抗栓,對開通梗死相關冠狀動脈、改善心功能有重要意義[1]。有研究顯示,血小板膜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Ⅲa受體拮抗劑可有效抗血小板聚集,減輕PCI 術中冠脈血栓負荷及避免遠端微循環栓塞,有助于恢復冠脈血流及心肌灌注,避免“無復流”[2]。替羅非班為GPⅡb/Ⅲa 受體拮抗劑,可阻斷纖維蛋白原與GPⅡb/Ⅲa 受體結合,抑制血小板凝聚。已有研究表明,替羅非班可改善PCI 再灌注治療的預后[3-4]。但由于替羅非班可能會引起出血,臨床應用的安全性仍值得關注,目前關于替羅非班應用劑量的研究較少。本研究以120 例STEMI 患者為例,觀察替羅非班對心肌再灌注及心功能的影響并對應用劑量進行分析。
1.1 一般資料 選擇監利市中醫醫院2019 年3 月-2020 年3 月收治的120 例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進行前瞻性研究。納入標準:(1)符合文獻[5]《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中診斷標準;(2)入院時存在胸痛癥狀,持續時間在6 h 以內;(3)血流動力學基本穩定;(4)愿意配合臨床觀察。排除標準:(1)嚴重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2)冠狀動脈造影時罪犯血管血流已達心肌梗死溶栓試驗(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分級標準3 級;(3)伴急診PCI禁忌證;(4)合并惡性腫瘤性疾病、血液系統疾病、出血性腦卒中病史;(5)舒張壓≥110 mmHg 或者收縮壓≥180 mmHg。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A 組、B 組、C 組,各40 例。患者或患者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獲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三組均采取PCI 治療,急診PCI 僅干預梗死相關血管。入院后給予生命體征監測、抗凝抗血小板、吸氧護心等對癥支持治療。A 組給予常規藥物治療。術前6 h 口服阿司匹林(生產廠家:沈陽奧吉娜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65051,規格:100 mg)300 mg,氯吡格雷[生產廠家:賽諾菲(杭州)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0130083,規格:75 mg]300 mg,靜脈推注低分子肝素(生產廠家:吉林華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10233,規格:0.5 mL∶5 000 單 位)100 μg/kg。B 組、C 組 在A 組的基礎上應用替羅非班(生產廠家:山東新時代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90227,規格:50 mL∶12.5 mg)。B 組應用標準劑量(10 μg/kg)替羅非班,C 組應用半劑量(5 μg/kg)替羅非班,于PTCA 導絲通過病變、第1 次球囊擴張后靜脈注射,3 min 內完成。兩組均以0.155 μg/(kg·min)靜脈滴注維持24~36 h。術后三組均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1 mg/kg,間隔12 h 注射1 次,連續1 周。術后長期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結合病情長期服用其他二級預防藥物。
1.3 觀察指標
1.3.1 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phosphate enzyme isozyme,CK-MB)峰值及其出現時間 術后間隔2 h 檢測1 次患者的CK-MB 水平,記錄峰值及其出現時間。檢測方法:空腹狀態下抽取2 mL靜脈血,2 500 r/min 速度下離心15 min,采用免疫抑制法測定。
1.3.2 心肌再灌注指標 比較三組TIMI 3 級血流與ST 段回落>50%的占比、梗死相關血管無復流發生率。
1.3.3 心功能指標 分別于術后1 周及術后4 周采用飛利浦CX50 型心臟超聲多普勒(徐州市恒大電子有限公司)測定三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數(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ameter,LVESD)。
1.3.4 出血并發癥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記錄三組住院期間出血并發癥與MACE 發生情況,比較出血并發癥發生率。出院后通過電話結合門診復查的形式對三組患者進行1 年隨訪,記錄隨訪期間MACE,包括再梗死、靶血管重建、頻發心絞痛,比較三組MACE 發生率。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4.0 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多組間比較采取單因素的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取LSD-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比較行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三組一般資料比較 三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三組一般資料比較

表1 (續)
2.2 三組CK-MB 峰值及其出現時間比較 B 組的CK-MB 峰值為(191.65±81.04)U/L,C 組為(200.65±53.26)U/L,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587,P=0.559);B組與C組的CK-MB峰值均低于A 組(263.09±91.24)U/L(t=3.702,P=0.000;t=3.738,P=0.000)。B 組CK-MB 峰值出現 時間為術后(11.01±1.49)h,C 組 為(11.10±1.35)h,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283,P=0.778);B組與C組的CK-MB峰值出現時間均早于A 組(11.99±1.56)h(t=2.873,P=0.005;t=2.728,P=0.008)。見圖1。

圖1 三組患者術后血清CK-MB水平的變化趨勢圖
2.3 三組心肌再灌注指標比較 三組TIMI 3 級占比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B 組與C 組ST 段回落>50%的占比均為97.50%,均高于A 組 的82.50%(χ2=5.000,P=0.025;χ2=5.000,P=0.025)。B 組與C 組梗死相關血管無復流發生率分別為2.50%與5.00%,均低于A 組的20.00%(χ2=6.135,P=0.013;χ2=4.114,P=0.043)。見表2。

表2 三組心肌再灌注指標比較[例(%)]
2.4 三組術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B 組與C 組術后1、4 周的LVEF、LVEDD 與LVESD 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B 組與C 組術后1 周與術后4 周的LVEF 均高于A 組,LVEDD 與LVESD 均低于A 組(P<0.05)。見表3。
表3 三組術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表3 三組術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與A 組比較,P<0.05。
2.5 三組出血并發癥與MACE 發生率的比較 三組消化道出血與尿道出血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B 組出血并發癥發生率高于A 組與C 組(χ2=4.507,P=0.034;χ2=4.114,P=0.043),A 組與C 組出血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 組隨訪期間MACE 發生率高于B 組與C 組(χ2=6.050,P=0.014;χ2=4.588,P=0.032),B 組與C 組隨訪期間MACE 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三組出血并發癥與MACE發生率的比較[例(%)]
PCI 可有效恢復梗死相關血管,減少心肌梗死面積和程度。但理想的心肌灌注不僅可恢復冠脈血管血流,還能夠有效恢復心肌組織血流灌注,以促進心臟功能最大限度恢復[6]。研究顯示,梗死相關動脈即便可達完全重建(TIMI 3 級),但梗死區仍可能出現微循環缺血缺氧狀態[7-8]。本研究中B 組、C 組均在PCI 基礎上聯合替羅非班,結果顯示B 組、C 組的CK-MB 峰值均低于A 組,且峰值出現時間均早于A 組,證實B 組、C 組血管再通較A 組更早,心肌再灌注恢復情況更佳。據報道,心肌梗死后,心肌中CK-MB 釋放進入血液循環,升高幅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應病情嚴重程度,但是梗死嚴重時,大量血栓形成,CK-MB 釋放受到限制,峰值時間推移[9]。替羅非班的應用抑制了血小板聚集作用,有利于減少學血栓形成,恢復冠脈血流,隨著血管再通的實現,累積的CK-MB 釋放入血,CK-MB 峰值提前,是溶栓成功的間接表現[10-11]。另外,B 組、C 組ST 段回落>50%的占比均高于A 組,梗死相關血管無復流發生率顯著低于A 組,提示替羅非班的可改善遠端栓塞和微循環,促進心肌灌注的恢復[12-13]。考慮因替羅非班可促進心外膜下大血管開放,并具有強效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利于減輕病變部位血栓負荷,減少微血栓脫落,從而改善遠端微循環[14-15],這是其促進ST 段回落的主要原因。
隨著冠脈血流的恢復,患者心肌灌注增加,梗死面積與心肌無再流區域縮小,進一步促進心功能的改善,故B 組、C 組術后1、4 周的LVEF 均顯著高于A 組,LVEDD 與LVESD 均顯著低于A 組,術后心功能更佳。兩組隨訪1 年的結果顯示,B 組、C 組的MACE 發生率分別為10.00%與12.50%,均明顯低于A 組的32.50%,證實替羅非班的應用可取得良好的遠期效果。這一結果可能與替羅非班對STEMI 患者心肌再灌注心功能的恢復作用有關,為患者后期心功能的持續改善創造有利條件,以減少遠期心血管不良時間。
有觀點認為,大劑量替羅非班對血小板聚集的抑制效果更佳,但出血風險也相應增加,一旦發生嚴重低血小板癥及其他嚴重出血并發癥,往往預后不良[16]。杜蕊等[17]表明,替羅非班治療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介入,可通過可逆性拮抗血小板的聚集和激活,達到改善血流及心肌再灌注的目的,但出血并發癥使其臨床應用受限。替羅非班通常以10 μg/kg 作為標準劑量,本研究中B 組采取標準劑量,C 組則采取半劑量(5 μg/kg),結果發現,兩組術后的心肌再灌注指標與心功能恢復效果相當,而C 組的出血并發癥較B 組明顯減少,提示半劑量替羅非班的應用可取得與標準劑量相當的治療效果,而出血事件大幅減少,安全性更高,推測與半劑量替羅非班可防止其對血小板聚集的過度抑制作用有關。郝清卿等[18]也發現,半劑量鹽酸替羅非班治療STEMI 患者急診PCI 對具有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可減少出血并發癥,與本研究結論一致。
綜上所述,替羅非班可抑制血栓形成和改善微循環,存進急性STEMI 患者的心肌再灌注及心功能恢復,減少MACE 事件,且半劑量的出血風險明顯低于標準劑量,臨床應用價值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