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騰 肖宗平 蔣理云
肩關節周圍炎,以下簡稱肩周炎,是骨傷科的常見病、多發病,以局部疼痛、活動受限為主要表現,且呈現年輕化趨勢,若未得到及時治療,對患者生活、工作造成極大的影響[1-2]。現代醫學針對該病以口服非甾體類抗炎藥、康復鍛煉等治療為主,可減輕患者疼痛,但長期藥物治療不良反應較多,而單純應用康復鍛煉常伴隨疼痛,患者依從性不高,故較多患者選擇中醫治療方案[3-4]。中醫學認為,肩周炎大部分與寒邪侵襲有關,以風寒濕阻為常見證型。穴位貼敷通過刺激局部穴位,可恢復局部氣血陰陽平衡,對患肩疼痛有一定的減輕作用。經方柴胡黃芩芍藥半夏甘草湯為《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名方,對于“腋下急痛”效果明顯,但二者聯合應用效果如何尚不清楚。基于此,本研究將二者聯合應用于風寒濕阻型肩周炎治療中,探討其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 年1-5 月于九江市中醫醫院就診的86 例肩周炎患者。(1)納入標準:①符合衛生部“十三五”規劃教材《康復醫學》第6 版肩周炎的診斷標準;②MRI 檢查顯示肩周間隙邊緣模糊的片團影、肩關節周圍滑囊積液;③精神正常、意識清楚;④中醫診斷標準沿用中華中醫藥學會著的《中醫骨傷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的肩周炎分型,其中風寒濕阻證,證見肩部串痛,畏風惡寒,遇風寒痛增,得溫痛緩,或肩部有沉重感;苔薄白或膩,舌淡、脈弦滑或弦緊;⑤單側發病。(2)排除標準:①繼發性肩關節疼痛;②肩部有急性損傷、開放性創傷;③近1 周內接受口服藥物、痛點封閉療法等治療;④合并血液系統疾病、心腦血管疾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3 例。本研究獲得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情同意。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穴位貼敷治療,取患側肩髎、肩前、肩井,將穴位貼敷治療貼(江蘇艾澤生物材料有限公司)貼于上述所選穴位,貼敷6 h,1 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經方柴胡黃芩芍藥半夏甘草湯治療,組方:黃芩18 g,柴胡24 g,白芍、半夏、炙甘草各12 g。加水超過藥面3 cm,浸泡30 min,煮取600 mL,去滓,早中晚溫服,1 劑/d。兩組均連續治療4 周。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1)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分值0~10 分,疼痛越劇烈,評分越高,根據患者患肢疼痛程度評估。于治療前、治療4 周后評估。(2)肩關節功能:采用Constant-Murley 肩關節功能評分,包含疼痛(0~15 分)、日常生活活動(0~20 分)、肌力(0~25 分)、肩關節活動度(0~40 分),滿分100 分,評分越高,肩關節功能越好。于治療前、治療4 周后評估。(3)肩關節活動度(ROM):采用ROM 測量尺測量肩關節主動和被動前屈、外展、后伸、內旋、外旋、內收。于治療前、治療4 周后測量。(4)不良反應:如皮疹、惡心嘔吐等。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5.0 統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一般資料 對照組男22 例,女21 例;年齡45~75 歲,平均(59.25±4.08)歲;病程6 個月~6 年,平均(2.15±0.24)年。觀察組男24 例,女19 例;年齡47~72 歲,平均(59.31±3.97)歲;病程6 個月~6 年,平均(2.20±0.26)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疼痛程度和肩關節功能 兩組治療前VAS、Constant-Murley 肩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VAS 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Constant-Murley 肩關節功能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VAS、Constant-Murley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VAS、Constant-Murley評分比較[分,()]
*與治療前比較,P<0.05。
2.3 肩關節ROM 兩組治療前主動和被動肩關節前屈、外展、后伸、內旋、外旋、內收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主動和被動肩關節前屈、外展、后伸、內旋、外旋、內收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3。
表2 兩組肩關節主動ROM比較[°,()]

表2 兩組肩關節主動ROM比較[°,()]

表2 (續)
表3 兩組肩關節被動ROM比較[°,()]

表3 兩組肩關節被動ROM比較[°,()]

表3 (續)
2.4 不良反應 兩組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近年來,由于工作、生活壓力的增大與長期伏案工作、姿勢不正確等原因,致使肩周炎發生率逐漸上升[5-6]。肩關節為人體重要的活動關節,活動幅度、強度及頻率較大,肩周炎若長期得到不到控制,反復發作,可累及整個肩周組織[7-9]。現代醫學以對癥治療為主,包括緩解疼痛、促進關節功能恢復等,以延緩疾病進展,減輕患者病痛[10]。雖可迅速緩解患者癥狀,但復發率較高,未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中醫學將肩周炎稱之為“漏肩風”“凍結肩”“肩凝癥”“五十肩”等,屬“痹證”范疇,認為其多因肝腎虧虛、氣血不足、風寒濕邪侵襲等導致肩關節氣血運行不暢,瘀滯不通,不通則痛而發[11-13]。臨床以風寒濕阻型最為常見,治療應以祛寒除痹為主。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Constant-Murley 肩關節功能評分及肩關節主動和被動前屈、外展、后伸、內旋、外旋、內收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風寒濕阻型肩周炎患者應用經方柴胡黃芩芍藥半夏甘草湯聯合穴位貼敷治療效果較佳,可緩解疼痛,改善肩關節活動度及肩關節功能。穴位貼敷為中醫外治療法,通過在相應穴位貼敷中藥敷貼,可發揮活血化瘀、散寒除濕、疏通經絡的作用[14-16]。本研究中,取肩髎、肩前、肩井進行穴位貼敷治療,肩髎具有通經絡、祛風濕的作用;肩前為經脈奇穴,具有疏通經絡的作用,可有效緩解肩部疼痛癥狀;肩井具有祛風清熱、活絡消腫之效。上述穴位配合穴位貼敷治療,可發揮疏通經絡、祛風除濕之效。有研究指出,穴位貼敷可減輕肩周炎疼痛程度,擴大肩關節ROM[17]。經方柴胡黃芩芍藥半夏甘草湯中柴胡疏散退熱;白芍止痛、養血、行氣;黃芩清熱燥濕;半夏化痰散結、降逆止嘔;炙甘草調和諸藥。上述藥物共同使用可發揮祛寒除痹、理氣止痛之效。穴位貼敷通過穴位刺激和藥物經皮滲透作用,發揮祛寒除痹、通絡止痛之效,聯合《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中風寒濕阻所致“兩腋急痛”的經方柴胡黃芩芍藥半夏甘草湯,內外兼治,效果顯著,可促進肩關節功能恢復[18-20]。
綜上所述,風寒濕阻型肩周炎患者應用經方柴胡黃芩芍藥半夏甘草湯聯合穴位貼敷治療具有良好的效果,利于減輕疼痛,改善肩關節功能,且安全性好,可為肩周炎的治療提供一定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