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韞華
糖尿病腎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并發癥,維持性血液透析能有效改善DN 患者腎功能,延長患者存活時間[1]。然而,患者接受長時間的血液透析后會出現各種并發癥,如低蛋白血癥、貧血、導管血流相關感染、高血壓、低血壓等,不僅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而且影響患者血液透析依從性[2]。自我管理是指個體為了維持自身健康而對自身行為進行監測并積極配合治療的行為,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將有助于其建立健康行為,從而預防治療過程中不良事件的發生[3]。健康教育是提高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健康管理行為的重要途徑,通過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不僅能有效提升透析依從性,而且可提升患者對血液透析的認知及了解,從而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4]。知信行模式(KABP)為臨床最新研發的新型教育模式,將患者的臨床行為分為疾病知識的學習、建立信念及形成行為這一過程[5]。該模式認為,患者在進行健康教育期間,養成自我良好的學習習慣,將有助于患者更好地掌握相關理論知識,從而提高建立健康行為的信念[6]。本研究為了讓DN 血液透析患者能更好地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及促進患者建立健康行為,于2020 年8 月-2021 年8 月對患者實施KABP 模式的健康教育,并獲得理想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8 月-2021 年8 月漳州市第二醫院血液凈化室行血液透析的106 例DN患者。納入標準:(1)符合DN 診斷標準[7];(2)維持性血液透析時間大于3 個月,血液透析次數2、3 次/周;(3)無認知功能障礙、意識障礙或溝通障礙。排除標準:(1)接受過腎臟移植手術;(2)合并心、肝、腦等臟器功能異常;(3)預計存活期小于6 個月。應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3 例。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文號201912022-1),患者對研究內容知情,愿意積極配合。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血液透析期間由責任護士對其進行常規健康宣教,即由責任護士以口頭宣教及音頻宣教的方式向患者講解血液透析期間相關注意事項,并對患者進行飲食指導、日常生活指導及并發癥預防指導,囑咐患者定期回院進行導管維護。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KABP 健康教育。(1)設計自我管理內容:在患者血液透析期間,責任護士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從而在網上尋找DN 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的相關內容。護士應根據相關文獻并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制訂血液透析健康教育計劃,并由護士長反復修改,不斷完善健康教育內容,以提升患者對健康計劃相關知識的認知及理解。參考相關文獻為患者建立《血液透析自我管理宣傳手冊》,手冊內容包括DN 患者血液透析期間自我管理內容、飲食注意事項、日常生活注意事項、運動鍛煉注意事項、導管維護注意事項等,還應在手冊中記錄如何正確使用降血糖藥物,告知患者降糖藥物的正確使用方法及服用時間,從而幫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在進行疾病健康宣教中應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疾病健康管理能力,從而全方面提升患者對血液透析相關知識的了解。(2)建立KABP教育小組:小組成員包括護士長1 名,主管護士3 名,由護士長擔任小組內的組長,小組內組長不僅要監督組員學習血液透析相關理論知識,還應告知組員正確的健康宣教方法。同時小組內還應根據組員特點進行責任制劃分,從而提升護士的護理責任制。在進行責任護理期間,還應告知護士正確的溝通技巧,從而提升小組成員整體護理經驗。(3)指導DN 患者建立正確的自我管理方式:血液透析期間應保留患者聯系方式,通過微信、電話等方式對患者進行隨訪,告知患者疾病的正確理論知識及血液透析中存在的問題,從而促使患者建立健康行為。在患者血液透析間歇期定期組織患者參與相關理論知識的演講,從而提升患者對相關理論知識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患者疾病自我管理能力。(4)個體化干預:因患者自身能力不同及病情不同,應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制訂個性化護理干預措施。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時應結合病情,制訂個性化飲食、用藥及運動措施,并告知患者如何正確執行健康計劃。(5)心理護理:因患者血液透析期間存在較多疑問,因此在進行疾病健康教育期間,應滿足患者對相關問題的好奇心,積極回答患者提出的問題,從而改善患者疾病認知態度。兩組均干預3 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干預前后自我管理能力、健康行為,并記錄兩組血液透析相關并發癥、血液透析依從性及患者滿意度。(1)自我管理能力:參照文獻[8]自主研發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量表對患者進行評價,問卷包括合理飲食、干體重控制、遵醫用藥、運動鍛煉、透析導管維護等5 個維度,合計25 個條目,每個條目1~4 分,每個維度評分為5~20 分,所有維度評分相加為總評分25~100 分,評分越高說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水平越高,量表Cronbach's α 系數為0.896,信度系數為0.855,提示量表信效度理想。(2)健康行為:應用劉靜等[9]編制的健康行為量表(HPLP-Ⅱ)進行評價,包括軀體活動(9~36 分)、營養管理(9~36 分)、人際關系(9~36 分)、心理健康(8~32 分)、壓力管理(8~32 分)、健康責任感(9~36 分)等6 個維度,合計52 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Likert 1~4 級,總評分52~208 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健康行為水平越高。(3)血液透析相關并發癥:包括低蛋白血癥、貧血、導管血流相關感染、高血壓、低血壓。(4)血液透析依從性:由責任護士采用自擬的《血液透析依從性調查問卷》對患者進行評價,問卷包括遵醫囑回院透析、遵醫囑血液透析導管維護、遵醫囑透析并發癥預防等3 方面內容,合計10 個條目,每個條目賦值1~4 分,總評分>30 分為依從。依從率=依從例數/總例數×100%。(5)患者滿意度:采用自擬的《患者滿意度調查問卷》進行評價,問卷從血液透析效果、血液透析并發癥預防、血液透析健康指導、血液透析健康行為建立等4 方面進行評價,合計20 個條目,每個條目賦值1~4 分,總評分20~80 分,>70 分為滿意。滿意度=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處理 兩組數據采用SPSS 21.0 進行分析,兩組干預前后自我管理能力、健康行為評分等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兩組血液透析相關并發癥、血液透析依從性及滿意度等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觀察組男28 例,女25 例;年齡35~70 歲,平均(47.85±4.25)歲;透析時間6~120 個月,平均(42.25±4.23)個月;學歷:初中或以下23 例,高中/中專20 例,大專或以上10 例。對照組男26 例,女27 例;年齡35~72 歲,平均(48.02±4.63)歲;透析時間6~120 個月,平均(42.53±4.56)個月;學歷:初中或以下21 例,高中/中專21 例,大專或以上11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干預前后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各維度自我管理能力評分及總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各維度自我管理能力評分及總分均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分,()]

表1 (續)
2.3 兩組干預前后健康行為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各維度健康行為評分及總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各維度健康行為評分及總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健康行為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干預前后健康行為評分比較[分,()]

表2 (續)
2.4 兩組血液透析并發癥發生率、血液透析依從率及患者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血液透析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血液透析依從率及患者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液透析并發癥發生率、血液透析依從率及患者滿意度比較[例(%)]
3.1 基于KABP 模式的健康教育可提高DN 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研究指出,提高DN 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將有助于患者更好地掌握血液透析護理技能,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促使患者形成健康行為,從而避免透析相關并發癥發生[10]。KABP 健康教育作為新型的教學模式在幫助患者提高疾病認知的同時,可增強患者健康信念,幫助患者建立健康行為[11]。本研究對患者實施基于KABP 模式的健康教育,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干預后自我管理能力評分較對照組顯著提高(P<0.05),說明KABP 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DN 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分析可能由于KABP 健康教育可提升患者對DN 血液透析相關知識的認知,提高患者對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使患者在血液透析期間可以更好地配合護理工作,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12]。其次,KABP 健康教育能幫助患者建立良好的信念,告知患者養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行為對于疾病恢復的促進作用[13]。最后KABP 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識,幫助患者養成健康的行為,從而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14]。
3.2 基于KABP 模式的健康教育可促使DN 血液透析患者建立健康行為 健康行為是指個體為了維持自身健康而獲取相關知識及采取有效行動的行為。患者健康行為水平可影響其疾病管理能力及預后,協助維持性血液透析DN 患者建立健康行為對促進患者康復有積極的意義[15]。本研究對DN 血液透析患者實施KABP 健康教育,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健康行為評分較對照組顯著提高(P<0.05),說明基于KABP 模式的健康教育可促使DN 血液透析患者建立健康行為。傳統健康宣教將教育放在首位,向患者不斷灌輸疾病相關知識,忽視了患者對疾病知識掌握及應用需求,導致患者疾病認知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影響患者健康意識形成,導致患者健康行為水平偏低[16]。而KABP 健康教育以掌握知識、樹立積極的信念、改善患者不良行為為重點,注重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有效改善患者不良行為,促使患者建立健康行為[17]。
3.3 基于KABP 模式的健康教育可提高DN 患者透析依從性,降低相關并發癥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干預后血液透析依從性及滿意度均較對照組顯著提高(P<0.05),而觀察組血液透析期間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顯著下降(P<0.05),說明基于KABP 模式的健康教育可提高DN 患者透析依從性,降低相關并發癥發生率。知信行理念認為知識、健康信念及行為三者是相關遞進的關系,知識及信念可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使患者形成健康意識,改變患者不良行為[18]。本研究對DN 血液透析患者實施KABP 健康教育可讓患者樹立正確的信念,增強患者參與疾病管理的信心,提高患者血液透析依從性[19]。此外,該教育模式可改變患者不良行為,提高患者參與疾病管理的積極性,因此有助于降低患者血液透析過程中相關并發癥的發生[20]。
基于KABP 模式的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DN 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促使患者建立健康行為,有效降低血液透析相關并發癥,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及滿意度。但本研究納入病例數較少,所有病例均來自本院,樣本選擇缺乏代表性,在日后研究中需要擴大樣本量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