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經濤, 藺國倉, 孫美樂, 楊 凈, 張瑜琨, 崔燕華, 任向榮
(新疆農業科學院綜合試驗場, 烏魯木齊 830012)
西梅(Prunus domesticaL.)屬薔薇科李屬, 原產于高加索, 在中國新疆有其野生種分布, 是一種珍稀的樹種[1]。西梅蘊含豐富的果香維生素、實用纖維素以及礦物質, 不含膽固醇和脂肪, 其中包含的抗氧化劑能夠減少甚至抵制自由基給人體細胞造成的傷害, 對人體的大腦還有延緩衰老的作用, 因此倍受人們青睞[2-5]。該樹種目前在新疆北疆地區尚無規模化栽培, 商品果很少, 市場前景被普遍看好[5-11]。目前新疆北疆地區西梅的種植品種較為單一, 并且缺乏安全有效的越冬栽培技術, 因此篩選適宜北疆地區種植的西梅品種, 總結制定北疆地區西梅簡約化栽培技術尤為重要。
試驗地位于新疆農業科學院綜合試驗場小漿果基地, 土壤主要是灌耕灰漠土, 土質以輕、中壤土為主, 水源為地下水。試驗田耕作層土壤pH 8.3, 土壤全鹽含量0.54%, 堿解氮34 mg/L, 速效磷17 mg/L, 速效鉀268 mg/L, 有機質24.5 g/kg;海拔575~600 m, 年平均氣溫8℃, 冬季極端低溫-37 ℃, 年平均日照時數2 733.6 h, 年≥10 ℃的積溫3 063.3 ℃, 年無霜期156 d, 年降水量332 mm, 年平均蒸發量1 914 mm, 為溫帶半干旱大陸性氣候區[12], 適合林果生長。
2019 年秋季從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引進5 個西梅品種一級種苗(主干80 cm 處胸徑均在0.8 cm 以上)共500 棵, 每個品種各100 棵。西梅品種分別為女神西梅、法蘭西、藍密西梅、紅西梅、新梅1 號, 以不同種植密度定植于新疆農業科學院綜合試驗場小漿果基地。
試驗設置了4 種越冬方式處理:3 層防護、雙層防護、單層防護、無防護;不同水肥處理;不同種植密度(株、行距)處理, 分別為5.0 m×2.5 m、5.0 m×1.5 m、4.0 m×2.5 m、4.0 m×2.0 m;不同修剪時期和修剪模式處理。
調查所得數據采用SPSS 軟件進行處理。
3 層防護:第一層毛氈包裹, 第二層黑色地膜(厚0.8 mm)包裹, 第三層主干培土40 cm 高。雙層防護:第一層毛氈包裹, 第二層主干培土40 cm 高。單層防護:主干培土40 cm 高。
表1 為西梅種苗引進第一年的保護越冬數據。由表1 可以看出, 不同越冬方式下, 西梅幼苗表現出的物候期、新梢生長及受凍情況有所不同。其中3 層防護對西梅苗的萌芽期、展葉期、新枝生長量和主干生長量影響最小, 雙層防護和單層防護都對種苗越冬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受到凍害影響, 所有幼苗的萌芽期和展葉期都推遲了, 新枝生長量和主干生長量減少;不同越冬方式對種苗落葉期幾乎沒有影響。從新枝凍傷和主干凍傷程度分析得出, 3 層防護下主干不會受到任何凍傷, 雙層防護和單層防護有主干凍傷;單層防護下, 幼苗新枝受到嚴重凍傷。5 個西梅品種表現出來的抗寒性由高到低為法蘭西、女神西梅、藍密西梅、紅西梅、新梅1 號。還調查觀測了不同越冬方式對西梅農藝性狀第二年和第三年的影響, 分析對比3 年的數據可以得出, 法蘭西和女神西梅的幼苗第一年需要3 層保護越冬, 第二年雙層保護越冬, 第三年無需保護即可安全越冬;藍密西梅、紅西梅和新梅1 號第一年需要3 層保護越冬, 第二年雙層保護越冬, 第三年單層保護越冬。

表1 不同越冬方式對西梅農藝性狀的影響
設置了不同水肥處理, 分別為:CK(不施肥);尿素60 g/株+過磷酸鈣20 g/株(T1);尿素80 g/株+過磷酸鈣30 g/株(T2);尿素100 g/株+過磷酸鈣40 g/株(T3);隨機抽查每個品種各10 棵種苗的數據取平均值。
表2 為西梅種苗第二年雙層保護越冬下測得的數據。由表2 可以看出, 隨著施肥量的增加, 與對照相比, 5 個西梅品種新枝生長量和主干生長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其中處理T1 新枝生長量從高到低為法蘭西、女神西梅、紅西梅、新梅1 號、藍密西梅;主干生長量從高到低為法蘭西、新梅1 號、紅西梅、女神西梅、藍密西梅;新枝凍傷長度也有所增加, 從高到低為藍密西梅、紅西梅、新梅1 號、女神西梅、法蘭西;主干的凍傷長度與對照差異不大。處理T2 新枝生長量從高到低為法蘭西、女神西梅、新梅1 號、藍密西梅、紅西梅;主干生長量從高到低為法蘭西、女神西梅、新梅1 號、藍密西梅、紅西梅;新枝凍傷長度從高到低為藍密西梅、紅西梅、新梅1 號、女神西梅、法蘭西;主干凍傷長度與對照差異較小。處理T3 新枝生長量從高到低為法蘭西、新梅1 號、女神西梅、紅西梅、藍密西梅;主干生長量從高到低為新梅1 號、法蘭西、女神西梅、藍密西梅、紅西梅;新枝凍傷長度從高到低為紅西梅、女神西梅、法蘭西、藍密西梅、新梅1 號;主干凍傷長度從高到低為女神西梅、紅西梅、法蘭西、新梅1 號、藍密西梅。

表2 不同水肥處理對西梅抗寒性的影響
表3 為西梅種苗第二年單層保護越冬下測得的數據。從表3 可以看出, 不同種植密度對西梅幼苗在越冬上有一定影響, 女神西梅和法蘭西長勢較快、生長量大, 在種植密度為5.0 m×2.5 m 時最佳(新枝和主干都能安全越冬);紅西梅、藍密西梅和新梅1號的長勢相對較慢, 生長量相對較小, 在種植密度為4.0 m×2.0 m 時最佳(新枝和主干都能安全越冬)。

表3 不同種植密度對西梅抗寒性的影響
試驗設置了3 個修剪時期(6 月、7 月、8 月)、2 種不同樹型(紡錘型、主干型)對比, 隨機抽取每個西梅品種各10 株, 調查分析不同修剪時期和修剪模式對西梅抗寒性的影響。
表4 為西梅種苗第二年雙層保護越冬下測得的數據。由表4 可以看出, 不同時期、不同樹型的修剪會對西梅種苗抗寒性產生一定影響。6 月紡錘型修剪, 將新枝打頂15 cm、主干打頂5 cm, 越冬時新枝和主干的凍傷長度均有所降低;7 月修剪紡錘型則比6 月修剪紡錘型效果更佳;8 月修剪紡錘型, 由于修剪后新枝沒有完全形成木質化就進入越冬季節, 新枝和主干的凍傷長度均大于6 月和7 月修剪紡錘型, 因此8 月不適于修剪紡錘型。6 月、7 月和8 月修剪主干型, 將新枝打頂15 cm、主干打頂5 cm, 7 月主干型修剪新枝平均凍傷長度和主干平均凍傷長度最小, 8 月主干型修剪新枝平均凍傷長度和主干平均凍傷長度最大。因此, 5 個西梅品種的最佳修剪時期和方式為:7 月進行主干型修剪, 將新枝打頂15 cm, 主干打頂5 cm, 這樣新枝和主干可以充分形成木質化, 更有利于防寒越冬。

表4 不同修剪時期和修剪模式對西梅抗寒性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 在合理配套的栽培技術下, 女神西梅、法蘭西、紅西梅、藍密西梅和新梅1 號5 個西梅品種在新疆北疆地區抗寒性表現良好, 均可以安全越冬, 適宜種植推廣。
法蘭西和女神西梅的幼苗第一年需要3 層保護越冬, 第二年雙層保護越冬, 第三年無需保護即可安全越冬;紅西梅、藍密西梅和新梅1 號第一年需要3 層保護越冬, 第二年雙層保護越冬, 第三年單層保護越冬。
女神西梅和法蘭西最佳種植密度為5.0 m×2.5 m, 最適宜施肥量為尿素100 g/株+過磷酸鈣40 g/株。藍密西梅、新梅1號和紅西梅最佳種植密度為4.0 m×2.0 m, 最適宜施肥量為尿素100 g/株+過磷酸鈣40 g/株。5 個西梅品種最適宜修剪時期和方式均為7 月進行主干型修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