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了解到乳腺癌患者術后承受的雙重痛苦,身為服裝設計師的她坐不住了
1966年出生的于曉丹,早年畢業于北京外國語學院,曾在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擔任《外國文學評論》編輯,并在社科院研究生院攻讀了英美文學碩士學位。其間,她出版過譯著《洛麗塔》《菲雅爾塔的春天》等作品,還創作了長篇小說《北京1980》。
30歲那年,于曉丹考入紐約時裝學院學習服裝設計,畢業后曾供職于紐約著名內衣公司科馬爾,也為其他國際著名品牌提供過內衣設計。2015年,她回到北京,創立了自己的內衣品牌EMILY??YU。
2019年年底,北京某醫院一位美國外科醫生找到于曉丹,問她是否有興趣為做過乳腺癌切除手術的女性設計一款文胸。這位女醫生說,她看到很多乳腺癌患者術后沒有合適的內衣穿,感到非常痛心,希望于曉丹能為這個人群設計一款專門的內衣,幫助她們渡過術后難關。
從女醫生拿來的一組照片中于曉丹看到,患者乳房切除后的胸部不再有美好的曲線,取而代之的是難看的疤痕。女醫生告訴她,只有極少數患者術后有錢做乳房重建或整形,絕大多數患者術后除了忍受傷口或疤痕帶來的身體疼痛,還會因為體形改變而失去自信與快樂。
于曉丹查閱資料后得知,我國乳腺癌患者超過200萬,不少患者在30歲到50歲時不得不切除單側或雙側乳房。這是一個被忽視的特殊群體,她決定為這個群體做點兒什么。
哪怕最后只是為好朋友做幾件舒適的內衣也值得
打定主意后,于曉丹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什么市面上沒有專門的術后內衣銷售呢?通過調研她才知道,不少乳腺癌患者術后會穿戴硅膠材質的義乳,即模仿乳房的形狀做一個填充物,在現有的文胸里找一款有開口的放進去,以維持體形對稱。但義乳穿戴不舒適、外形不美觀,有時還會在內衣里移動甚至掉出來;一些切除單側乳房的女性,術后需要長期服用藥物,體重會不斷變化,而義乳的形狀卻是固定的,時間長了就會和另一側的健康乳房大小不一致。但對商家來說,義乳的利潤非常高,又可以進入醫保系統,而術后內衣是小眾需求,從盈利角度考慮,沒有單獨做一個產品設計的價值。就是說,在商家看來,這個小眾市場有義乳就夠了。
但于曉丹知道,對于乳腺癌患者而言,沒有合適的內衣不但影響生活質量,還會影響心理健康。這個所謂的小眾需求,不應該一直被忽視。
她決定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為這個群體設計、生產專門的內衣。
2020年7月,于曉丹設計出了第一版術后文胸,帶著樣品去見供貨商。在機場準備過安檢時,她收到多年好友米莉(化名)發來的消息:“我中彩了,可以給你當模特了。”好朋友也得了乳腺癌!于曉丹難以接受,在機場便當眾哭了一場,暗下決心,一定把這件事做好,哪怕只是為好朋友做幾件舒適的內衣也值得!
米莉治療期間,詢問了身邊病友對內衣的需求,結合自己的想法給了于曉丹很多建議,幫助她改進設計,還一直催她:“快點兒設計出好看的,我愿意穿。”
米莉的幫助打開了于曉丹的設計思路:一方面要透氣性好,另一方面還要夠充實。
按照這個思路,于曉丹做出了樣品,在樣品上使厚模杯代替了傳統的義乳,然后組織志愿者試穿。有位志愿者試穿時,用手指戳了戳自己的患側,來了句:“有點兒空啊。”于曉丹納悶兒:“干嗎戳一下呢?”那位志愿者說:“如果我去擠公交,這么柔軟而且空心的模杯就會被壓癟,兩邊就不再對稱了。所以,不但要考慮舒適度,還要考慮安全感。”于曉丹受到啟發,立即改用脂肪棉做填充物,這種材質不但輕柔、透氣,而且回彈性好,即便受到擠壓也能迅速恢復原來的形狀。
就這樣,經過近8個月研發,于曉丹制作出10多個內衣樣板。她的設計心得是:“合身內衣會給女性帶來舒適感,因此要先考慮文胸,再考慮填充物,并將二者放在一起設計。有的患者乳房切除后,還會清掃腋下淋巴結,對內衣的材質、覆蓋度、包裹度要求會更高。”因此,她選擇了最柔軟的高密度莫代爾棉做面料,并在無痕設計上下了大功夫,保證文胸貼膚的一面沒有線頭和拼縫,避免異物感;肩帶上用以調節長短的滑環和后面的背扣,也都通過設計避免了與皮膚接觸。
“失去乳房并不意味著失去一切,每個女性都應該有自己獨特的美。”
2021年初春,經過不斷調試后,專為乳腺癌術后女性設計的內衣面世,于曉丹為之命名為“姜好”—像生姜一樣給女性帶去溫暖與保護。
米莉第一次穿上于曉丹設計的內衣時,站在鏡子前左看右看,高興地說:“很貼身,很舒服,有種被陪伴、被呵護的感覺。”說著,哼起小曲不停地扭動身體。于曉丹趕忙叫米莉的老公來欣賞。米莉的老公有些不好意思,站在門口遠遠地看著妻子,說了句讓于曉丹至今難忘的話:“哎呀媳婦,你跟生病前一模一樣!”那一刻,于曉丹認識到了這款內衣的價值:不僅能喚醒術后女性的自信,更能為家庭帶來歡樂。
為進一步改良內衣,于曉丹先后在北京、上海、武漢等地舉辦試衣會,請大家挑毛病。試穿者的年齡從20多歲到70多歲。一位和壞死乳房共存了26年的女士對于曉丹說,她兩三歲時乳房因為燙傷而壞死,至今沒有合適的內衣穿,只能自己動手粗針大線地縫一些帶形狀的內衣。一次劇烈運動時,內衣里的填充棉掉了出來,被一個男同學撿到,場面十分尷尬。
一個沈陽女孩,坐火車來到于曉丹的工作室時,乳房下的靜脈輸液軟管還未拔掉。她說:“我是專門過來的,不早點兒買一件我心里不踏實。”
于曉丹設計的術后內衣看似與普通內衣無異,前后開,肩帶有8厘米調節余地,但實際上與市面上的內衣有明顯不同,那就是模杯—患者試穿時,于曉丹會根據患者的身體情況選擇內衣尺寸,收縮肩帶,用厚薄不同的模杯分別調整患側與健側,使雙側達到對稱。
于曉丹做事非常認真,每次開展試衣活動都會讓參與者提出修改建議。然后她會根據建議完善設計:提供各種厚度的薄片,供患者根據自身情況調節內衣厚度,保持雙側乳房對稱;術后皮膚比較敏感,她就使用柔軟布料,減少線頭、拼縫帶來的異物感;很多女性術后相關部位會有不同程度的凹陷,所以內衣在保證輕盈的同時,還要將覆蓋度、包裹性、包容性做到最大化。
2021年下半年,于曉丹推出她設計的第一款產品試銷,首月銷量就高達十幾萬件,非常成功。
有位女士在試穿后一下子買了6件。于曉丹不解,問她為何買那么多。她說:“我怕你很快就不做了,我就再也買不到了。”原來,她也認為這是小眾需求的產品,說不定哪天老板就不做了。
2022年春,于曉丹的“姜好”正式上線。客戶咨詢一時間讓她應接不暇。在接受客戶咨詢的過程中她發現,這款文胸既能幫助乳腺癌術后女性更舒展自信地生活,又能讓她們找到一種被理解、被療愈的感覺。她常常安慰咨詢者:“失去乳房并不意味著失去一切,每個女性都應該有自己獨特的美。”
2022年歲末,有投資機構主動找到于曉丹,要與她合作投資她的品牌。
一位醫學專家從網上了解到于曉丹設計術后內衣的經歷后說,對于乳腺癌術后患者而言,內衣是最好的心理醫生。一件合適的內衣,能夠幫助她們接納自己、找回自信。也有網友評價,于曉丹做的事很偉大,她為我國200多萬名乳腺癌術后女性打造了一件溫柔鎧甲。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