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新蕾 白瑩瑩 馬艷茹
摘要:研究目的:探索在區域一體化背景下,撤縣設區政策工具對工業用地要素市場化配置的影響效應,為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提供參考。研究方法:以283個地級及以上城市2007—2019年發生的撤縣設區作為“準自然實驗”,采用雙重差分法和中介機制模型檢驗其對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程度的影響及傳導渠道。研究結果:(1)撤縣設區對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存在顯著的促進作用,經過一系列穩健性檢驗后結果仍然成立。(2)撤縣設區對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存在空間溢出效應;通過財政競爭和工業集聚促進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水平,但引資競爭弱化了兩者之間的正向促進作用。(3)撤縣設區對中西部地區和北方地區城市及中小城市的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程度的促進效應顯著;其增加了商服和住宅用地出讓面積,加劇了不同用途土地出讓價格扭曲。研究結論:合理運用撤縣設區政策工具對推動工業用地市場化具有重要意義,根據不同區域與城市規模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有針對性地推進撤縣設區政策,逐步深化地區工業用地要素市場化配置水平。
關鍵詞:土地經濟;工業用地市場化;撤縣設區;多期雙重差分;土地出讓
中圖分類號:F29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8158(2023)10-0081-10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2361046);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22YJA630010);內蒙古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022MS07023);內蒙古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22AY60);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青年科技英才支持項目”(NJYT23123);內蒙古自治區直屬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20700-54220384)。
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是“十四五”時期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是實現資源配置高效公平的基本保障,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我國城市土地資源供需矛盾突出,不同土地用途間的市場化配置差異較大,其中工業用地要素市場化配置起步較晚,地方政府以地引資策略導致工業用地配置效率較低[1],阻礙產業結構升級[2]。完善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對于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具有重要意義[3],通過打破區域間行政區劃形成的壁壘,可進一步完善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2020年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中提出要有序推進“縣改區”,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優化行政區劃設置,提高中心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和資源優化配置能力”。撤縣設區通過打破區域之間的行政邊界,能夠緩解市場分割問題[4],促進區域間生產要素的流動和配置[5]。合理運用撤縣設區政策工具,可更好地推進工業用地市場化并實現更高水平的要素市場一體化配置。
撤縣設區是擴展城區規模和調整產業空間布局的重要行政手段。撤縣設區政策能夠促進地區經濟增長[6],提升城市經濟韌性[7],吸引資本和勞動力流入,促進人口城市化水平提升[8],通過推進城區和周邊縣城的融合協同發展,加速區縣之間的要素流動[9],有助于工業化和城鎮化的蓬勃發展,提高城市經濟發展效率[10]。同時,撤縣設區為企業生產注入新的活力,促進企業創新能力提升[11],僵尸企業得到一定抑制[12],通過優化內部競爭環境,增強人力資源流動性[13-14],帶來企業垂直分工水平提升,促進企業全要素生產率提高[4],提升高技術產業發展并淘汰高耗能產業,帶動產業結構升級[5]。
在縣改區后,不僅消除了制度方面的障礙,增加中心城區發展空間,而且盤活更多的土地要素,提高了土地資源利用效率[15-16]。通過推動要素資源流動,撤縣設區引導區域一體化建設與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緩解了建設用地資源緊張問題[5]。工業用地作為城市建設用地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定價多由政府需求決定[17],行政壁壘的存在對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的影響更深,撤縣設區政策可以打破行政邊界,加速城市之間的要素流動。撤縣設區偏向于選擇經濟基礎好、配套產業完善的地區,政策傾斜導致形成“強縣弱市”[18]。在強弱分化的格局下,要素流動與定價會逐漸產生地區性差異,資源會向具備高質量產業支撐和人口更集聚的地區流動,使撤縣設區不僅對本地區工業用地配置產生影響,也對相鄰地區的工業用地市場化程度產生影響。那么,撤縣設區究竟如何影響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存在哪些影響路徑?是否存在城市異質性?是否存在空間溢出效應?厘清以上問題不僅有助于加深對撤縣設區政策效應的理解和拓展,對破除工業用地價格扭曲、全面推進工業用地要素市場化配置至關重要。
現有文獻對于撤縣設區政策效應的研究多從經濟增長、城鎮化和企業角度切入,鮮有學者從其對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進行探討。本文的邊際貢獻可能有:(1)采用雙重差分法分析撤縣設區對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影響,豐富了撤縣設區政策效應的相關研究,同時也豐富了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的影響因素研究;(2)多角度分析撤縣設區對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的作用機制,并對其影響進行多維度異質性研究;(3)探討撤縣設區對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的空間溢出效應,以及對不同用途土地出讓面積和價格的影響。
1 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改革開放后我國行政區劃調整以經濟發展為主要目標[19],而土地要素是經濟發展中不可流動的重要生產要素,在地區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會出現城市擁擠和土地供需緊張現象,通過撤縣設區可有效緩解城市建設用地供給問題。撤縣設區可以通過擴大中心城區規模,強化城市輻射擴散作用,優化生產要素資源配置[20],提升經濟發展質量[21]。經濟發展壓力較大的地方政府傾向以優惠地價將工業用地出讓給高效率企業[22],借此實現“以地引資”目的,但不利于市場機制和價格機制發揮作用;而經濟發達地區的集聚效應優化了資本和勞動力配置,產生的規模經濟效應推動工業用地出讓價格上漲。因此,撤縣設區促進地區一體化發展、行政權利更加集中促進地區經濟提升,使得市場機制完善、市場規范更加清晰,提高了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程度。
在我國特殊的歷史背景和體制下,行政區經濟對于推動地方經濟發展貢獻了巨大力量,同時也因行政邊界加重了地方政府主義的保護色彩[23],阻礙生產要素的橫向流動。相鄰市、縣在生產結構、生產要素價格上存在的差距,不僅會增強極化效應推動城區集中發展,還會對縣級單元邊緣化而產生區域發展不協調現象。撤縣設區行政調整可以打破城市內的分割現狀,使得原縣域享有與城區一樣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擴大城區市場規模,進而促進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通過撤縣設區可有效緩解勞動力市場分割,擴大市場規模進而實現集聚經濟,通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5]來促進經濟增長[24],中心城區的工業產業逐步遷移或布局在撤縣設區的區范圍內,產業結構變遷影響著工業用地的供求及出讓價格。產業結構升級可以提升城市化水平[25],引導城市內經濟發展模式轉變,打造以技術為支撐的高端制造業,使得工業用地出讓不再是以地引資為目的,從而深化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程度。撤縣設區可提高企業創新能力[26],激發市場活力從而吸引更多的經濟要素集聚于城市內部,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撤縣設區政策通過擴大城區規模,吸引大量優質企業入駐,通過增強企業競爭力加速資本流動,帶動周圍城市內部經濟結構產生轉變,進而推動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進程。因此,撤縣設區不僅影響到本地工業用地市場化,而且對相鄰地區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具有輻射作用。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說:
假說1:撤縣設區提升了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程度,并存在空間溢出效應。
撤縣設區促進了城市經濟發展并擴大了城區發展空間,給城市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推動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隨著城市需求的多樣化發展,為滿足內部產業結構新要求,地方政府需要加大引資力度,不斷引進高附加值的高技術型產業。為在引資競爭中取勝,地方政府加強了彼此之間的工業用地出讓策略互動,通過壓低工業用地出讓價格來吸引投資[27]。經濟基礎相對較弱的城市為獲得引資,往往通過大面積低價出讓工業用地進行惡性競爭,土地出讓價格的扭曲阻礙了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因此,撤縣設區將加劇地方政府引資競爭,而引資競爭將弱化撤縣設區對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的促進效應。
撤縣設區推動了人口城市化進程,獲得了更高的人口集聚效應[28],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費用、民生性支出和管理費用支出的增加[29],導致地方政府財政壓力加重,為緩解財政缺口緊張,地方政府傾向通過“招拍掛”方式出讓建設用地[30]來獲得土地出讓金。隨著我國工業用地出讓最低價格限制政策出臺,工業用地多采用招拍掛方式進行出讓,并以掛牌出讓為主[31],這種出讓模式使得工業用地使用價值合理體現,且在城市層面人口集聚和經濟高水平發展的基礎上,通過市場化競爭配置的工業用地出讓價格會提升[32],進一步推動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因此,撤縣設區將加劇地方政府財政競爭,而財政競爭將促進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
撤縣設區提高了縣域的行政級別來吸引大量人力資本和資金投資涌入,通過改善市場營商環境[33],提高企業的銷售產值和經營利潤[34]從而提高企業生產效率。基于壟斷競爭視角來看,只要行業有利潤企業就會進入直到利潤消失,所以撤縣設區短期內會吸引大量工業企業集聚來共享資源。同時,撤縣設區可以降低公關壁壘,減少企業的非生產性支出,增加其在生產活動方面的經營時間[33],構建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降低企業進入門檻使得企業數量增加。在工業企業集聚的基礎上,市場競爭程度加深無形之中提高了工業用地的相對價格,避免低效率企業的進入,有效遏制僵尸企業產生,促進工業用地市場良性發育,進一步提高了工業用地市場化水平。因此,撤縣設區將促進工業企業集聚,而工業企業集聚產生規模經濟促進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說:
假說2a:撤縣設區促進引資競爭和財政競爭。其中引資競爭弱化了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程度,而財政競爭增強市場化配置程度。
假說2b:撤縣設區通過促進工業企業集聚,提高了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程度。
2 研究設計
2.1 模型設立
2.1.1 基準回歸模型
2.2 變量選取
核心解釋變量為撤縣設區政策,為避免因時間較早政策效應消失,只考察研究期內發生撤縣設區的情況,將撤縣設區城市設為實驗組,未經歷撤縣設區城市設為對照組。
核心被解釋變量為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程度,工業用地市場化改革本質是提高工業用地出讓價格,使其還原真實價值水平,改善工業用地“以地引資”情況,優化工業用地配置結構。借鑒崔新蕾等[36]的研究,采用工業用地實際出讓價格與最低出讓價格的比值表征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程度。
中介變量為:(1)引資競爭(open):采用外商直接投資占GDP比重表示。(2)財政競爭(cgov):采用地方財政支出與GDP的比值衡量。(3)工業企業集聚(ie):采用工業企業數量與工業用地面積比重衡量。
選取的控制變量:(1)經濟發展水平(lngdp):采用地區生產總值表征,為提高數據平穩性取對數處理。(2)產業結構(ind):采用第三產業產值與第二產業產值比重衡量。(3)財政壓力(press):采用(地方一般預算內支出 地方一般預算內收入)/地方一般預算內支出表示。(4)融資水平(finance):采用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與GDP的比值衡量。(5)土地供給能力(land):采用建成區面積與總人口比值表征。(6)市場規模(scale):采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與總人口比值衡量。
2.3 數據來源說明
刪除數據缺失嚴重的城市如拉薩、畢節、三沙等,最終選取2007—2019年283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為研究對象。工業用地地塊出讓價格來源于中國土地市場網,工業用地最低出讓價格來源于原國土資源部頒布的《全國工業用地出讓最低價標準》,撤縣設區數據來源于民政部官網、行政區劃網檢索獲得。中介變量和控制變量來源于《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08—2020年)和各省市統計年鑒與統計公報,部分缺失值采用均值或線性插值法處理。變量描述性統計如表1所示。
3 實證結果分析
3.1 基準模型回歸結果
采用多期DID模型的基準回歸結果如表2所示。在控制時間和個體效應情況下,無論是否加入控制變量cxsq的系數值都顯著為正,表明撤縣設區會顯著促進所在城市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程度,驗證了假說1的成立。撤縣設區政策推進了區域一體化并有效促進要素配置循環加快,使得工業用地要素市場化配置水平顯著提升。模型(2)加入控制變量后cxsq系數值提高,表明控制變量對撤縣設區的促進效應起到一定強化作用。
3.2 穩健性檢驗結果①
穩健性檢驗的方法主要有:(1)平行趨勢檢驗及動態效應。撤縣設區發生前1年、3年和4年系數值不顯著,表明雙重差分模型通過平行趨勢檢驗;其影響到第4年依然存在且效應逐年增加。(2)安慰劑檢驗。改變政策發生時間,通過改變政策發生時間設置虛假政策,分別將撤縣設區時間提前1年、2年。隨機生成實驗組,通過隨機生成撤縣設區城市制造虛假實驗組,重復此操作500次得到虛假回歸結果繪制安慰劑檢驗圖。(3)傾向得分匹配檢驗。為解決樣本選擇偏誤問題,將基準回歸中的控制變量分別采用半徑匹配和核匹配方法進行匹配后回歸檢驗。(4)干擾政策檢驗。高鐵開通會吸引資本和勞動力要素流入城市來促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進而影響工業用地出讓價格和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低碳城市試點政策會通過影響產業結構調整,倒逼企業技術創新來提高工業行業競爭力,進而對工業用地要素市場化配置產生影響,將高鐵開通變量和低碳城市試點政策的時間虛擬變量加入基準回歸模型中進行回歸檢驗。上述穩健性檢驗結果均支持基準回歸結論的可靠性。
3.3 空間溢出效應檢驗結果
兩種空間權重矩陣下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程度的Morans I指數顯著為正,表明其存在正向空間相關性,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程度高值區趨向于與高值區集聚,低值區與低值區集聚。通過LR和Wald檢驗結果表明空間杜賓模型不可退化成空間自回歸模型或空間誤差模型;通過Hausman檢驗,顯示P值在1%水平下顯著拒絕原假設,因此選擇固定效應模型。基于以上檢驗,采用最大似然法估計雙向固定效應空間杜賓模型,結果如表3所示。cxsq系數顯著為正,再次驗證撤縣設區對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的促進效應,ρ值顯著為正表明相鄰城市工業用地市場化會促進本城市工業用地市場化水平提升,驗證了假說1的成立。θ值顯著不為0,若空間滯后項系數顯著不為零,W×cxsq的回歸系數不能用于解釋撤縣設區的空間溢出效應,利用空間回歸模型的偏微分方法,采用直接效應、間接效應和總效應來解釋撤縣設區政策的空間溢出效應。
空間溢出效應分解結果如表4所示。從直接效應結果看,撤縣設區顯著促進地方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水平提升。從間接效應看,本地撤縣設區顯著提升相鄰地區的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水平,即存空間溢出效應。本市撤縣設區促進了當地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程度,提高了行政區域發展水平,吸引資本和勞動力要素集聚增強區域競爭能力;相鄰地區為防止生產要素流失,通過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來吸引人才集聚、優化地區經濟結構發展,提高資本、勞動力等要素市場化配置水平,進而提升了其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水平。
3.4 中介機制檢驗分析
作用機制檢驗結果如表5所示,結果表明撤縣設區通過促進地方政府引資競爭抑制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而通過促進財政競爭提高工業用地市化配置水平,驗證了假說2a的成立。cxsq系數值顯著為正,說明撤縣設區對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程度的促進效應仍存在。cxsq×open系數值顯著為負,表明引資競爭程度越高,撤縣設區對工業用地市場化的抑制作用越強。政府引資競爭程度越高,工業用地出讓價格就越低,通過較低的工業用地價格吸引企業投資入駐,企業會傾向獲取相對便宜的工業用地來節約投資成本,但這不利于工業用地要素市場化配置,扭曲了工業用地價格。cxsq×cgov系數值顯著為正,表明財政競爭程度增加,撤縣設區會促進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經濟增長競爭致使各地政府不斷提高財政收入進行地區經濟發展建設,地方政府傾向于高價量多的出讓商住用地,在年度建設用地供應計劃確定的條件下,工業用地出讓面積受限會提高工業用地的出讓價格,進而對于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程度起到一定提升作用。撤縣設區通過工業企業聚集促進了工業用地市場化進程,驗證了假說2b的成立。cxsq×ie系數值顯著為正,表明工業企業集聚程度越高會提升企業發展的外部規模經濟,增加企業的利潤率來帶動區域整體效益提升,經濟增長帶來對工業用地的需求增加,進而提升了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水平。
4 進一步研究結果分析
4.1 異質性檢驗結果
4.1.1 區域異質性分析
由于區域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城鎮化水平參差不齊,影響撤縣設區對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程度的差異性。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較快、人口分布集中,要素市場化配置程度較完善,而中西部地區處在后發崛起期,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慢、產業結構較為單一,地區間發展差距較大,故將城市按地域劃分為東部和中西部進行區域異質性檢驗,結果如表6所示。東部地區的cxsq系數值為負但不顯著,中西部的cxsq系數值顯著為正,說明撤縣設區促進了中西部地區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水平提升。近幾年撤縣設區較多發生在中西部地區,區域一體化政策的實施打破了行政邊界壁壘,有利于資本和勞動力要素流動,加強了城市中心增長極建設使得要素市場化水平提升,顯著促進了中西部地方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程度。
我國南北方城市經濟水平發展近年來差距逐漸拉大,經濟重心向南轉移導致北方市場活力不足及經濟產業結構不合理,導致撤縣設區的政策效應在南北方表現出較大差異,故劃分為南北地區進行差異分析,結果如表6所示。北方地區cxsq系數顯著為正而南方地區cxsq系數為正但不顯著,說明撤縣設區對北方城市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水平的促進效應更顯著。北方城市地域廣袤,城區和縣城之間地理壁壘較明顯,區域一體化政策使得城市內部行政區間聯系緊密,促進要素集聚增強了城市發展活力,提升城市承接外部產業轉移能力,增強了工業用地競爭程度,進而促進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程度。
4.1.2 城市規模異質性分析
城市人口規模大小決定城市消費規模和消費多樣性,影響建設用地分配和出讓方式,進而影響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程度。依據《關于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以Ⅰ型大城市人口規模為界限,劃分為Ⅰ型以上大城市和中小城市進行異質性檢驗,結果如表7所示。撤縣設區顯著促進了中小城市的工業用地市場化水平提升。中小城市發生撤縣設區后,使得城市內部聯系緊密,資源要素進行整合優化配置,促進城市內區域間的協調發展,城市整體運行效率的提高使市場化配置機制建設進一步完善,從而優化工業用地要素競爭配置,提升了工業用地市場化水平。
4.2 撤縣設區對土地出讓面積配置的影響
結果如表8的列(1)、列(2)所示,撤縣設區政策效應系數值顯著為負,說明相對于工業用地出讓面積來講商住用地出讓面積增加幅度更大。撤縣設區會提高當地城鎮化水平,資源要素不斷集聚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工業產業結構比重不斷下降,服務業成為城市主導產業為城市提供大量就業崗位,對于商服用地和住宅用地的需求進而快速增加。
4.3 撤縣設區對土地出讓價格扭曲的影響
回歸結果如表8列(3)—列(8)所示,撤縣設區加劇了商住—工業和住宅—工業出讓價格的扭曲度。說明撤縣設區政策不僅提高了工業用地出讓價格,對于商住用地尤其是住宅用地出讓價格的提升作用更大。撤縣設區后城市集聚能力增強,吸引大量人口流入,推動了當地房地產行業發展,導致住宅用地出讓價格漲幅遠超工業用地,造成土地出讓價格扭曲現象加劇。
5 結論與政策啟示
撤縣設區政策是國家推進區域一體和城鎮化、促進經濟發展的催化劑,其推動了城市土地要素的配置方式和結構,研究撤縣設區對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程度的影響,對于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本文基于2007—2019年地級及以上城市面板數據,采用多期雙重差分方法和中介機制模型研究撤縣設區政策對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程度的影響及作用渠道。主要研究結論為:第一,撤縣設區對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程度存在顯著促進效應,經過平行趨勢檢驗、安慰劑檢驗和傾向得分匹配檢驗等一系列穩健性檢驗后結論仍成立;對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程度的影響存在空間溢出效應,不僅促進本地工業用地市場化水平提升,同時也促進相鄰地區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程度。第二,撤縣設區通過財政競爭和工業集聚促進了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水平,但引資競爭弱化了兩者之間的正向促進作用。第三,異質性研究發現,撤縣設區對我國中西部地區和北方地區城市及中小城市的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的促進效應顯著;對不同用途土地出讓面積和價格的進一步影響研究中,商服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出讓面積相對于工業用地增加得更多,同時也加劇了商住用地與工業用地出讓價格的扭曲程度。
其政策啟示有:第一,撤縣設區政策對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程度的促進效應說明其實施符合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符合城市經濟發展需求、符合要素市場化配置要求,但同時也要“嚴控”撤縣設區,避免“攤大餅”式擴張城市。第二,充分發揮撤縣設區形成的地區經濟增長效應與集聚效應,推動要素市場一體化程度。地方政府應提高招商引資技術門檻,提升高新技術企業占比來提高企業質量,在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同時應避免城市過度“服務化”,應充分實現產業結構合理化和產業間的協調發展,從而實現土地資源利用效率水平提升,顯化工業用地市場化價值。第三,重視地區間發展的差異性和示范性,實現“因城施策”與地區聯動發展。空間溢出效應的存在使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存在示范效應,因此需要從整體上把握城市之間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的聯動效應,建立多產業聯合幫扶機制,充分利用空間溢出渠道,優化土地要素資源配置,促進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程度。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李力行,黃佩媛,馬光榮. 土地資源錯配與中國工業企業生產率差異[J] . 管理世界,2016(8):86 - 96.
[2] 李勇剛,羅海艷. 土地資源錯配阻礙了產業結構升級嗎 ——來自中國35個大中城市的經驗證據[J] . 財經研究,2017,43(9):110 - 121.
[3] CHEN W, SHEN Y, WANG Y N. Does industrial land price lead to industrial diffusion in China An empirical study from a spatial perspective[J] . 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 2018(40): 307 - 316.
[4] 郝聞漢,袁淳,耿春曉. 區域一體化政策能促進企業垂直分工嗎 ——來自撤縣設區的證據[J] . 經濟管理,2021(6):22 - 37.
[5] 鄧慧慧,潘雪婷. “大國大城”如何帶動產業升級——來自撤縣設區的經驗證據[J] . 世界經濟文匯,2020(6):88 - 103.
[6] 邵朝對,蘇丹妮,包群. 中國式分權下撤縣設區的增長績效評估[J] . 世界經濟,2018(10):101 - 125.
[7] 盧現祥,許誠,張峰. 撤縣設區對城市經濟韌性的影響研究[J] .財政研究,2023(3):63 - 77.
[8] 唐為,王媛. 行政區劃調整與人口城市化:來自撤縣設區的經驗證據[J] . 經濟研究,2015(9):72 - 85.
[9] 謝滌湘,文吉,魏清泉. “撤縣(市)設區”行政區劃調整與城市發展[J] . 城市規劃匯刊,2004(4):20 - 22,95.
[10] TANG W, GEOFFREY J D. Do city-county mergers in China promot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J] . Economics of Transition, 2017, 25(3): 439 - 469.
[11] 陳熠輝,蔡慶豐,林海涵. 政府推動型城市化會提升域內企業的創新活動嗎 ——基于“撤縣設區”的實證發現與政策思考[J] . 經濟學(季刊),2022,22(2):465 - 484.
[12] 彭洋,許明,盧娟. 區域一體化對僵尸企業的影響——以撤縣設區為例[J] . 經濟科學,2019(6):80 - 91.
[13] FRANCIS B, HASAN I, JOHN K, et al.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CEO compensation[J] .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2016, 51(6): 1925 - 1953.
[14] HSIEH C T, HURST E, JONES C, et al. The allocation of talent and US economic growth[J] . Econometrica, 2019, 87(5): 1439 - 1474.
[15] 王斯亮,陳欣. 撤縣設區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響機理研究[J] . 中國土地科學,2022,36(12):117 - 127.
[16] 張嘉慶,戚淵,朱道林,等. 撤縣設區提升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了嗎 ——基于全國261個城市的實證研究[J] . 中國土地科學,2022,36(9):59 - 68.
[17] 徐升艷,陳杰,趙剛. 土地出讓市場化如何促進經濟增長[J] . 中國工業經濟,2018(3):44 - 61.
[18] 王禹澔,張恩. “撤縣設區”研究芻議與展望[J] . 中國行政管理,2021(2):116 - 122.
[19] 高玲玲,孫海鳴. 行政區劃調整如何影響區域經濟增長——來自中國地級以上行政區劃調整的證據[J] . 經濟體制改革,2015(5):66 - 71.
[20] 王賢彬,聶海峰. 行政區劃調整與經濟增長[J] . 管理世界,2010(4):42 - 53.
[21] 詹新宇,曾傅雯. 行政區劃調整提升經濟發展質量了嗎 ——來自“撤縣設區”的經驗證據[J] . 財貿研究,2021,32(4):70 - 82.
[22] 楊繼東,崔琳,周方偉,等. 經濟增長、財政收入與土地資源配置——基于工業用地出讓的經驗分析[J] . 經濟與管理研究,2020,41(8):29 - 43.
[23] 劉君德. 中國轉型期“行政區經濟”現象透視——兼論中國特色人文—經濟地理學的發展[J] . 經濟地理,2006,26(6):897 - 901.
[24] 干春暉,鄭若谷,余典范. 中國產業結構變遷對經濟增長和波動的影響[J] . 經濟研究,2011(5):4 - 16,31.
[25] 郭樹華,鄭宇軒,蒙昱竹. 產業結構升級對城市化推進的影響、效果與機制[J] . 工業技術經濟,2021(1):22 - 32.
[26] 張光利,薛慧麗,蘭明慧,等. 行政區劃調整與地區市場主體活力——基于“撤縣設區”政策與創業活動的視角[J] . 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22(4):84 - 97.
[27] 王鵬,王健,林津,等. 引資競爭、財政競爭與地方政府土地供給策略互動行為——基于271個地級市土地交易數據[J] . 中國土地科學,2020,34(8):33 - 43.
[28] 黃金升,陳利根,趙愛棟. 經濟發展差異下縣域土地引資競爭研究[J] .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7(3):163 - 172.
[29] 張莉,皮嘉勇,宋光祥. 地方政府競爭與生產性支出偏向——撤縣設區的政治經濟學分析[J] . 財貿經濟,2018,39(3):65 - 78.
[30] 周琳,范建雙,虞曉芬. 政府間競爭影響城市土地市場化水平的雙邊效應研究:基于財政競爭和引資競爭的不同作用[J] . 中國土地科學,2019,33(5):60 - 68.
[31] 楊其靜,吳海軍. 地理稟賦、土地用途與掛牌–拍賣出讓策略——基于2007—2017年土地出讓數據的研究[J] .南方經濟,2021(10):28 - 47.
[32] 高菠陽,羅會琳,黃志基,等. 中國工業用地出讓價格空間格局及影響因素[J] . 地球信息科學學報,2020,22(6):1189 - 1201.
[33] 鐘粵俊,梁超. 行政區劃調整與企業家時間配置:基于撤縣設區的視角[J] . 財貿經濟,2021,42(8):97 - 112.
[34] 范子英,趙仁杰. 以非稅收入劃轉改革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J] . 學習與探索,2020(5):107 - 115.
[35] 李建明,羅能生. 高鐵開通改善了城市空氣污染水平嗎 [J] . 經濟學(季刊),2020,19(4):1335 - 1354.
[36] 崔新蕾,孟祥文. 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設立與工業用地要素市場化配置[J] . 產業經濟研究,2021(4):1 - 12.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Transforming Counties into Districts on Marketization Allocation of Industrial Land
CUI Xinlei, BAI Yingying, MA Yanru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Hohhot 010021, China)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policy tool for transforming counties into districts on the marketization allocation of industrial land factors in the context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deepening the market-oriented allocation of factors. The research methods are as follows. A quasi natural experiment is conducted on 283 cities at or above the prefecture level from 2007 to 2019, using the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method and intermediary mechanism model to examine their impacts on the degree of industrial land marketization allocation and transmission channels.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transforming counties into districts have a significant promoting effect on the marketization allocation of industrial land, and the results are still valid after a series of robustness tests. 2) The transforming counties into districts have a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on the marketization allocation of industrial land, the level of which is promoted through fiscal competition and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but the competition for attracting investment weakens the positive promoting effect. 3) The transforming counties into districts have a significant promoting effect on the marketization allocation of industrial land in cities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northern regions, and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which increases the transfer areas of commercial and residential land and exacerbates the distortion of land transfer prices. In conclusion, the reasonable use of the policy tools of transforming counties into district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the marketization allocation of industrial land. Based on the phased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regions and urban development, the targeted promotion of transforming counties into districts is necessary to gradually deepen the marketization allocation level of regional industrial land factors.
Key words: land economy; marketization allocation of industrial land; transforming counties into districts; multi-period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land transfer
(本文責編:仲濟香)
①受篇幅所限,這部分實證結果可向筆者索要。